宏海法師:馬蹄無處避殘紅《徹悟禪師語錄》要解

第一講

各位大德法師,各位居士同修,各位有緣,大家下午吉祥。

這次呢我們因緣殊勝,在普陀名山這樣的道場,來成就大家三皈五戒的功德法會。特別是一共為期五天的時間中呢,能夠把這個共修,上午大家都在讀誦《普門品》,還有聽經聞法的內容能夠鑲嵌進來。所以我想大家能夠今天因緣聚會,成熟在這個道場裡邊呢,也非常隨喜。因為少不了在座的每一位這個共業福報,和曾經過去世的發心願力,否則沒有這個機緣大家歡聚一堂。在此,當然我們也要特別感恩成就這次法會的所有這些常住師父們,給大家提供的這個便利和護持。希望呢大家也能夠發起心來,雖然有五天的時間,我們真的能夠從心地上得到真實的受用。

這樣的法會呀,可以跟大家講,是我們普陀山近些年來頭一次舉辦這樣的法會。所以我想各位坐在這裡,我們千萬也要生起感恩的心和稀有難遇的想。而且這次法會呢也很如法,如法是什麼意思?就是把這個內容設置得很巧妙的,很合理。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要曉得,學佛的利益和受用呀,要從解和行並進而來,理解的解,就是你要明白道理。這個道理如果你能夠明白地把它理順,深入進去了,成竹在胸了,那麼你所有的修行,誦經也罷,念佛也罷,拜佛也罷,都能夠成立次方地成倍增長功德。這道理要明白。那麼如果說,你這個光有道理也不行,聽起來這個道理聽得有一些心上的化解,但是它是乾的。大家如果沒有在這個具體的讀誦經典呀,心性沉靜下來呀,在大眾師父的引領下,你體悟莊嚴的殿堂佛事、共修生活,你這個心地清淨不下來,智慧打不開。所以有智慧和福報的人呢,這幾天就看他能不能從這個解行上面有所增進。

當然呢現在我們來說到聽經聞法啊,坦白地講,特別是我們現在漢傳佛教,大乘佛法,由於大家的這個也是一種共業的福報吧,不太夠。所以基本上聽講法的呢,障礙比較多,因緣難以成熟。或者說因緣成熟了,我們自己的心力不夠,心力很弱,提不到這個法境上來。所以各種人的別業不一樣,就是說,雖然到這裡坐在一起啊,或者有的有可能打算來,結果也沒來成。有的呢可能一開始不知道,最後陰差陽錯也入了這個隊伍了。反正各種因緣聚在一起,每個人還不一樣。特別是我們現在聞法啊,聽經聞法,大家知道,有的人他因緣不具足,這是第一點。我們講到前言了,因緣不具足,你看,第一個沒有機緣聽,他一輩子反正就是很平平淡淡才是真地幸福到老,從來沒有機緣接觸邁進佛門,接觸佛法。就跟我們這次,也許有的有報名的,但是他因緣一轉,他就來不了,他沒這個機緣,大家知道嗎。這可以說是雖然百千萬劫難遭遇,他是遭遇不上。

另外還有一種是不願意聽,大家要捫心對照自己。為什麼說不願意聽呢?跟佛有緣,都來到普陀山來拜佛拜菩薩,心也很誠,但是他跟這個法沒有緣,他就覺得這麼花時間和精力上這是幹什麼呢?真正意義上的佛法,佛是何人?法為何物?他不管不顧不曉得,隨便他吧,反正我心誠了就好了,就觀音菩薩,就阿彌陀佛。這樣的話,就很難,因為我們可以說把這說,這是一種初機,或者說膚淺慣了,不客氣地講,很難再深入地又一層地調動來更走進佛法的這個根本義理。

我們都叫佛弟子,我前些天在普濟寺講我還講到,你看我們現在漢傳佛教,大乘佛法,咱們中國的佛教。你說佛教徒怎麼算?都沒辦法算。因為你說算多吧,確實很多,只要到廟裡邊,他能夠燒香拜佛的就算佛教徒。可是你說這算佛教徒嗎,問他佛是什麼意思呢?完全不懂。修行是修到哪裡?也搞不清楚。頭頭不了,帳帳不清。反正就是我回來在普陀山這也算實習吧,你看我回來這半年多了,如果是就近的同修都知道,在普濟寺每天上早課,三點半起來上早課,大眾師父們持誦經典,持咒,迴向念完了,然後念這個文疏。哎呀,我就耳朵豎起了半年了聽,沒有變過。一個生意興隆,二一個更進一步要財源廣進,然後心想事成,再一個長命百歲,這就是幾條主旋律。最近更多的就是要金榜題名。反正就全是這些,這個也無可厚非,因為這是每個人都有這個心願,不是說這就不對。可是大家要知道我們怎麼讓這個更好,更對和更快速地成就,你要有這個在佛法的這個義理上,你要入心了以後,你的心力才能撼動它呀。不是說花幾百塊錢打個普佛,然後就想花五百塊錢跟買個奔馳車一樣,這樣便宜。甚至有時候我們光說財源廣進,財從哪兒來嘛,要佈施呀。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不願意聽,不想再更深入地走到這個核心地帶,搞不清楚。當然這是其一其二。

這三天的講法我對大家的要求是什麼?重在第三點,就是聽不懂和聽不對的這個麻煩。這是我們這次最主要的話題。因為有時候,跟大家說,這次的法啊,本來準備的是給出家師父們講的,大家知道嗎。按照我們今年的講法任務所有普陀山的常住,給出家師父講的。但是呢因為後來和尚慈悲,說中間插了這麼一堂法會,我的講法任務呢就因緣一轉,轉得跟大家接上了。後來我想想,因為上午讀《普門品》,我說就把《普門品》講一講吧,這樣從相上來從信心上來貫一貫。那我們法師最後說,這個題目也宣傳出去了,說就不要輕易改了。但是大家看到這個題目了嗎?謎一樣的題目,叫《馬蹄無處避殘紅》。這是我們今天第一天,這是給大家一個謎啊,你能夠搞清楚估計也很難。但是這個謎底要在後天下午才給大家揭曉,所以要耐心一點兒。

我們聽不懂啊,我跟大家講,千萬不要誤以為是佛法太難了。都說的是人可以聽懂的話呀,我這三天都是講人說的話。那為什麼說就有時候就聽不懂呢?我也在反思說確實是這個講法的人,就是說太艱太澀太專業了嗎?可是世間法裡面很多專業的事情,我們都那麼鍥而不捨地最終把它攻下來了。你說世間法裡面,你如果對於這個不懂的東西,哪個技術,一門手藝,包括有一種語言,從這個外行到內行,那都是你下功夫去鑽研,包括英語都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背的。怎麼偏偏身為佛弟子聽聞佛法,一句聽不懂就拜拜了。所以我跟大家講,這三天的法特別難懂,但是要好好聽。為什麼聽不懂呢?一個我們不用心,二一個聽得少。你看身為佛弟子來聽法,現在我們學佛,稍微世間有一點點事情,因緣一轉,都比學佛的事重要。都是什麼事都沒有了,才來學佛。大家要知道這就是本末倒置的事,那麼你的受用也就是說,什麼事都消停了,才得這麼一丟丟受用。所以大家要,這次來有這個難得的機緣,諸位都是佛弟子,那麼我們就這幾天好好地來試著說,到底聽懂聽不懂,聆聽一下。但是我也要跟大家要求,你的心得提起來,你不要東張西望顧左右而言他,就是走馬觀花地來一次。如果說這三天的這個法,你的心在道上能夠聽進去,我可以告訴你,真的以後不管你是聽經也罷,聞法也罷,看佛經的這些書,就像那竹子一樣,一刀劈下去,勢如破竹,長驅直入。

當然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哎呀,覺得這個還是枯燥,無聊,不能夠相應,乃至生反感,都有可能。那我要提醒諸位,居士同修,你一定要調自己的心。佛門有一句話叫做什麼呢?叫做「到此作甚」,就是你坐在這幹什麼來了?希望大家入了這個三寶門,第一個我們要考慮坐在這裡,我們要追溯一下,當時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在這個世界說法?我這爹媽生下來這一輩子,我到底是到哪裡去?生命的意義在哪裡?有這麼一次聞法的機會這意味著什麼?你要從心地上去反思。如果說聽了以後有所收穫,那麼你就要覺得說我掌握了怎樣的主動權。我們天天去拜菩薩求菩薩,可是我們大家都有做菩薩的資質呀,都有成佛的資質。所以從這一點上,希望大家能夠有真的收穫。

這次講這個課件呀,《馬蹄無處避殘紅》,我先給大家大概地說一下。是什麼意思呢?現在咱們這個梅雨季節,雨不停地下,不停地下,但是這個下在什麼呢,在春天下,把整個的一片桃花林裡邊的開的桃花呢全給打在這個路上,所有一條大馬路上全部都是桃花瓣。那麼這個騎馬的人過來了,就是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往過走,每一步這個馬蹄踏下去,必須要踏在桃花瓣上,一步就躲不開,就這個意思,叫馬蹄無處避殘紅。給大家預告一下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事,將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業,這輩子能不能成就,它難到什麼地方,它簡單到有多簡單,就在這一句話裡面,這是一個比喻。所以我們先把這個放一放,它是其實看上去不懂,是一句非常深入淺出的話。

但是我們今天要講一下關於極樂世界這個地方,阿彌陀佛這尊佛,還有我們往生西方,這三天緊緊圍繞的就是這個事情。可是我要跟大家講,雖然說念阿彌陀佛很簡單的一件事兒,淨土法門人人都幾乎知道的,不一定能夠「入」,特別是不一定能夠「深入」。我給諸位舉幾類人,大家看一下,有幾種人他就很難入淨土法門。第一個,剛才講到了,他的生命的視野,從來都在這一生之內,他完全鎖定就是這輩子他的遭遇得好,一定要怎麼怎麼樣。從來都沒有想過前生或者後世,乃至輪迴這個東西,他搞不清楚也不感興趣。這是什麼呢?沒有出離心,這一類人入不了淨土。他不在這個,可以我們講到的說生和死這個問題上,他迴避了。雖然我們自己覺得說,我們是很現實的呀,現實的這個生活我們不關注,什麼生呀死呀管那麼多。其實這是典型的逃避主義,因為我們每個人其實最主要面對的這輩子的事,就是生和死。這是一類人。那麼還有一類人呢就比較強點兒,為什麼?他看了很多經書,他很會對照世間的,名著也看了好多,科學理論也看了好多,自然科學也看了好多,物理化學也懂。

但是呢他把這一套的習慣拿來用來學習佛法。我不知道在座的,還不一定啊,這樣的人雖然說也不對,可是還很少。他了解了很多道理,但是呢他就喜歡在文字上在道理上打轉。他不相信有這個佛菩薩真切的這個感應,或者說佛菩薩慈悲的這個救度,他沒有這個心理素質。諸位要知道,這個素質是很難調養的。沒有這個心理素質,他就走不到這個仰信這個道上,他認為什麼都要講清楚,可是有些法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人也很難入。第三種人呢,我相信諸位也有所遭遇,就是說他只認自己的本事。你說他修行嘛,他也許還很精進,做功課呀念佛呀很虔誠,每天都在堅持。但是你讓他相信說將來阿彌陀佛接引你往生西方這麼一回事兒,他覺得是天方夜譚。他認為修行就得好好地學習經典,然後要認真打坐,然後慢慢地像《金剛經》裡面說,修這個萬法皆空,最後徹底放下了,誒,成佛了。他只相信自己的力量,不相信有他力來救度。第三種人。這三種人很難入淨土,大家聽明白「入」。

那麼我們今天講的呢,不是要求大家入而已了,這三天我們希望大家能夠「深入」。很多情況下,我們還不能深入淨土。你比如,有的人啊,大家都在佛門裡邊也見多了啊,有的人其實他已經很精進地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家甚至還都讚歎,以他為楷模。他也一直在執持這個法門,甚至有很大量的功課都別人做不到,也很能捨。但是隨著修行的深入,我們要知道學習佛法啊,是要有很大福報支撐的。如果你過去,諸位居士肯定有這個心念,就是學著學著就感覺到進行不下去了,那個激情沒有了,動力沒了。這個時候就屬於什麼呢?他很機械化地還在完成大量的功課,還在做一些功德,放生呀,參加這個共修呀,等等這些,可是這個心勁兒就上不來。為什麼?信慧力不夠。大家聽明白,三個字,信慧力,就是鐵定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信心,相續不下去了,這是無比的一種智慧,他沒了,這就不能深入。知道吧。

再比如還有一種,本來修得不錯,這幾種人都是修得已經很好的了,已經很相應了,但是他在因緣上的考驗來了。什麼因緣上的考驗呢?就是現在接觸佛法的機緣很多,法門各種各樣,你不知道修哪個。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呢,有其他修法的善知識吧,姑且這麼說,其實是禍害,給你過來講,說你修這個吧,這個好。你修那個吧,那個是哪一個有法脈、有傳承,等等這一系列。誒,你就跟著他,暫時有可能放棄了念阿彌陀佛這個法,就修其他的去了。我告訴大家,這個是最可惜的人,知見被另外的知識給轉走了。而且還有一點是什麼呢?就是他本來修得也不錯了,如果再有其他的法門給他修,他能把這個功德轉化去,當時嘗到非常大的甜頭。可是,大家要知道,你這輩子能不能了卻,沒有保票。往生西方是這輩子就要成就的事呀。所以說從這個上面來講,他的信願沒有到一心不亂,被轉走了,這都是不能夠深入的問題。

所以三天時間關係,我們也不跟大家多講其他的,這三天只講,叫做乾貨。乾貨就是要講的,我們真正能夠頂得上事的啊,你要入心,要入神,要入到你骨髓裡邊來講,把這個淨土,特別是從心地上。可能大家這幾天聽得會覺得,好像沒有從常規的那種說,這個感應呀,或者阿彌陀佛慈悲呀,有什麼靈驗呀,很少會說這些。就鎖定我們現前大家坐在這個法堂裡面,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就針對我們人性上的這個現前的境界,這個場景,來用佛法來剖析,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能夠輕而易舉地憑信願念佛就能往生西方?在這個上面來深入。

好,這第一個拋出來的乾貨。有沒有聽過這個詞,叫「五重玄義」?諸位居士,有沒有?有的舉個手,給個面子,有嗎?五重玄義有沒有聽過?這是第一個概念,請大家對接。但是呢,我祈請大家千萬不要因為這個文字的艱澀,你就放棄了,我保證講的你能聽得懂。

五重玄義,首先我介紹一下,這是我們自古以來漢傳佛教最正規的、最到位、最精闢的一個講經程序。現在很少有人能夠聽得到了,我告訴你們。一切的經典或者論著,放在這麼一個框架下來給大家講解聽聞,反而可以讓我們快速地理解,能夠整體地把握,能夠線索十分清楚地來操作。所以你不要以為說這個沒聽過,文縐縐地,估計入不進去吧。它非常科學合理,為什麼呢?因為它是講經法師裡面最傑出的代表,在咱們浙江天台山,叫智者大師。在台州縣有一個國清寺,在那裡住錫的,是隋唐時期的人。是他老人家呢在一輩子講經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模式,他就發現這麼講效果最好。所以大家不要被嚇退。最有效地能夠幫助我們條理清晰地來理解這次的課程。

五個方面,大家來看,「釋名」就是解釋這個名字;「顯體」就是顯它的本來的面貌;「明宗」就是到底是幹什麼;「論用」就是它能夠最後得個什麼結果; 「判教」,就是它屬於什麼水平。大致如此。因為大家你看,我們前面看到,我們主要的內容叫《徹悟禪師語錄》,這個內容。大家手裡都有這個法本,等到我們用得著的時候,再提醒大家來看。

那麼首先我們要介紹一下這五重,什麼叫「玄」?五個東西,我們已經知道,什麼叫「玄」呢?一說起玄,我們肯定說,哎呀,這個道理太玄妙了,根本我們就是要刨根問底、深藏不露才能見到。我告訴大家,不一定。有可能是我們頭暈地在這兒,頭昏腦脹地眩著,然後這個道理就天天擺在面前渾然不知。大家知道嗎?就像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兒叫娑婆世界,明擺著都在一個法界,但是釋迦牟尼佛不說,我們都不知道。因為什麼,因為自己是迷茫的,頭是眩的,這叫做「玄」。人人都在輪迴裡面,我們都在輪迴,現在正在輪迴,但是如果釋迦牟尼佛不說,我們就不知道身處其中,所以很玄。所以大家不要被這個玄,「玄」叫做幽微難見,但是絕不會躲起來了,就在你眼前,今天給你點破,這叫「玄」。

什麼叫做「義」呢?就是今天不但讓你知道然,還要讓你知道所以然。既然有輪迴,就要告訴我們,還要知道怎麼輪迴的,為什麼要輪迴?佛法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座的都是未來佛,那麼這個佛性為什麼見不著呢?怎麼現在都是一堆人呢?這就叫所以然。天天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早上誦《普門品》,什麼叫「普門」?什麼是「心」?要搞清楚。所以就從這五個方面來給大家進行點破,把《徹悟禪師語錄》的內容進行點破,就是這麼個事,千萬不要把它想複雜了。

但是呢這五重玄義,我們還要給大家打個比方,才好理解為什麼要從這下手去講解它。什麼叫做「釋名」?打個比方,我今天就是《徹悟禪師語錄》,把它擬人一下就是我。那麼解釋他的名字,就要告訴他,張三還是李四,這個人叫什麼,我叫宏海,這就叫釋名。

「顯體」,你知道他名字,你還要知道他長什麼樣呀。就我長這樣,身高一米七九九,然後體重一百五十多斤,走起路來,由於過去笑人家拜佛遭的報應,背有點駝,就這個樣子。所以這就叫顯體,明白了吧。

什麼叫做「明宗」呢?就是他是幹什麼的,以什麼為職業。我當和尚的,自從我師父金刀剔下我娘所生之發以後,我就成了和尚了。雖然他說職業嘛,好像有點不如法,但是我就天天要代佛宣法,讓所有不明白的一定要明白,明白的更加明白,最後自己明白,也讓別人明白,就幹這個。這就叫明宗,他以什麼為宗旨,天天是怎麼活著的。

那麼什麼是「論用」呢?就是你既然這麼講,你頂啥用呢?說你在普門講堂講了三天,人家誰都不能聽懂,這個作用就沒達到。你要達到一個什麼效果?說,哎呀,這三天過來以後,說普陀山這次沒有白去,在觀音菩薩的加持下,我終於知道什麼叫做心地法門了,終於知道人是怎麼輪迴的了,終於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回事了。這就叫論用,它的作用達到了。

那麼什麼叫做「判教」呢?就是《徹悟禪師語錄》這部論典,在所有佛的藏經樓,咱們到廟裡都有藏經樓,三藏十二部教典裡面,它屬於什麼地位。就跟我們一個人在人世間,你屬於中產階級呢,還是這個大富長者,你在這個社會上處於什麼地位,就叫做判教,給你進行定位,判別這個教法屬於第幾層。這就叫做五重玄義。能聽明白吧?有人點頭就行,一個就行。好,那麼這就是對於經典論著能夠縱橫,然後平面同步了解的一個技巧,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被五重玄義給嚇壞了。

好,那麼我們就進入五重玄義,講這個《徹悟禪師語錄》的第一個環節,叫做釋名。大家看到了嗎,你們能看到這個後面屏幕嗎?看到了。本論,《徹悟禪師語錄》是一部論典,它是對佛經的解釋,以人法立題為名。什麼叫做「人」呢?就是指的徹悟禪師,這是我們在佛教史上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師。他在清朝嘉慶年間屬於佛門第一人,就是首屈一指,第一名,排名第一的,這樣的一個大明白人給我們講的他的法語。他在寺院裡登座講法的時候,那麼所說的這個開示,被他的弟子或者居士給記錄下來,一直流傳到現在,我們今天還能夠受用。這就是一個人,一個法,結合在一起,叫人法立題,這就叫釋名。所以大家來這樣地了解一下。

那麼首先我們先要花一點點時間,要介紹一下禪師的生平。要跟大家講,你看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印光法師文鈔》能夠受用?因為知道他老人家一輩子的行履是怎樣的。為什麼我們現在知道有一個虛雲老和尚十分了不起?因為我們知道他一百二十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有多大的功德。那麼徹悟禪師也是如此,在當時的教內來講,給我們撐起了一片正法久住、法輪常轉的天。

我們來看,徹悟禪師生平,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禪師的名字叫做徹悟,是他的字,知道吧。我們現在不是有名有姓,還有字,還有號。他的字叫做徹悟,就是大徹大悟的意思,在這個整個活的宇宙萬法或者生活中,沒有一件事一個法他不明白。所有的一切法,他都能用佛的眼光來看這些事和人,這就叫做徹悟,說白了就這個意思。但是他的法名叫做什麼呢,叫做際醒,這個邊際的際,就是耳刀過來開示的示,邊際的際,醒來的醒,叫做際醒,際醒禪師。他有一個號特別有意思,叫做夢東,做夢的夢,東方的東。這個可能大家就有點興趣了,顧名思義,為什麼叫做夢東呢?大家猜想一下,我們每個人也是如此,因為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的本有故鄉,大家一定要建立這個知見。

就是為什麼我們到娑婆世界,這輩子要來受苦,見這麼多人,經這麼多事,有的遠有的近,有的親有的是疏,有的是好有的是敵,所有的這一切就是因為我們一夢給夢到東邊,到了娑婆世界。因為有業力,有因果,招感了我們必須這麼走一遭,可是本質上他是白白走一遭,它是一個幻相,就像到旅館一樣,他走一遭,玩一玩,路過一下,不是我們最後的歸宿。所以禪師就為了表這個法,他就覺得一個無明滑入到輪迴了,雖然在東方娑婆世界,可是它只是一個夢而已,夢醒之際,還要回到極樂故鄉,所以叫夢東禪師。以後有時候記住,看到《夢東禪師語錄》了,也是他寫的。

那我們要講一下,其實跟大家講,我們現在叫漢傳佛法,還有其他傳佛法裡面常會講到說有這個再來的呀,或者什麼菩薩化身的呀,等等這一類的。我告訴大家,我們漢地佛教裡面也不缺,普陀山有很多都是再來的,祖師爺再來的。只是我們看不見,他的緣法不具足,有的能顯一點兒,有的能顯多點兒,有的顯不出來,暗暗地在度化眾生,成就這個道場。所以每一位祖師他是生生世世積累的福報,到這一世的時候呢,才顯現得這麼的殊勝。禪師,一輩子活了七十歲,一七四一年到一八一零年。但是他生下就非常的聰穎,就跟一個神童一樣,與眾不同,我們現在說的很有靈氣。稍微大一點以後,就特別有學問,也可以說我們現在說的就是神童吧,把那些書都看得一目瞭然。慢慢到二十二歲的時候呢,長到二十二歲,因緣出現了,生了一場大病,體悟到這個色身呀是長久不了的,生老病死一樣都不能免。就在這個觸發下,他說,哎呀,原來世事真是無常不可靠的,發了要出世修道的志向。病好了以後,就在北京的房山縣就出家受戒了,徹悟禪師。

所以大家想,你看我們現在很多時候都說,出家好出家好,大家認為出家好不好?好是好,說你們出家都好,你能捨得把自己的兒子或者孫子送來嗎?都這樣。真正動真格的,那會兒也有他們問說,說法師呀,說我也想出家,有什麼條件?我說出家呀,有的人以為說要學歷很高,有的人以為說文化要很深,沒有這個。出家,只要你真的想出,就這麼一個條件,就具足了。現在很多人說出出出,出到跟前又不出了,說這天天廟裡呆著,這寂寞得都受不了啦。也有的說,好好好,出家出家。我說那就出吧。說我不行了,這輩子我是女眾,我要將來成了男眾再出。我說,那兒子能捨得嗎?讚歎別人的兒子出家,自己的兒子又捨不了。我說這麼好的事,出個家,你兒子成佛,你就是佛母呀,你孫子出了家,你就是佛奶奶,為什麼捨不了呢?要有大善根福德。一口十方飯不是那麼輕易能夠穩穩當當吃的呀,大家知道嗎?一世為僧,要七世的宰相福報才能撐得住。所以徹悟禪師,這個時候其實福報現前了,出家了。

後來到寺院裡面就聽講《圓覺經》,就緣到教法上去了,大家知道吧。《圓覺經》是佛教裡面很要求悟性的一部經典,結果他聽了以後就有所了悟。後來又學習像《金剛經》呀、《法華經》、《楞嚴經》,慢慢地就開了智慧了,把教法呀,整個佛的這個進退橫豎就非常明白了。到乾隆三十三年的那一年,開悟了,被印證為臨濟宗的三十六代傳人,徹悟禪師。臨濟宗,大家知道,是禪宗的一個法脈。從此以後就開始領眾參禪,孜孜不倦,十四年的光陰。當時好多海內外的人,都來奔著他參訪問道,特別有名。

可是呢我跟大家講,禪師他非常地,就是祖師爺為什麼稱為祖師爺啊?有了不起的地方,他的辯才非常出眾,但是呢他很能夠放下身段,還跟大眾每天在一起出坡修苦行,誰也比不上,特別精進。而且嚴於律己,就是每天見這個來訪的客人呀,一炷香的時間,這炷香如果點完了,今天會客就不會了,我要自己用功去了,要去打坐,要去誦經,就這樣的一種行持。

可是呢到如此地步了,還不行。怎麼個不行呢?又生了病了。平常那麼用功,用的功夫這麼出眾,但是病緣太多了,他了悟到就說這麼修下去,憑著自己的力量,他這輩子到不了頭。後來就慢慢想著想著說,他聽說這個障礙多,生病不是障礙多嘛,障礙多的時候,最什麼作用快呢?在經典裡面講到說,念佛的作用最快,能夠消業障,能好得快。他就念佛,修這個念佛觀。後來慢慢慢慢他又思維說,哎呀,這個淨土法門,包括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樣的大菩薩都去修。智者大師、永明大師、蓮池大師也都是修。智者大師大家知道是誰嗎?剛才講的,被譽為咱們中國的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人。永明延壽禪師大家知道是誰嗎?我們現在說阿彌陀佛的聖誕就是他的生日,他是彌陀化現的,知道吧。就這樣的人物,還有蓮池大師,明末清初四大高僧,出家的時候寫了一個《七筆勾》,就是把所有的都放下。就這樣的人,他發現說,怎麼他們都最後都導歸了修淨土,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了。說這麼厲害的人物為什麼都往生西方了,他就想想我算老幾啊。我們每個人自己也捫心一下,說你如果真的這輩子想做菩薩,想成就這個道業的話,那麼大家想想,要怎麼辦?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所以由於這種情況,他就開始怎麼呢,從此以後再不弘禪宗了,徹底就放下了,成為一個純粹的淨土行者,大家知道嗎。就徹底念佛了,就念阿彌陀佛,就跟一個什麼都不懂的老太太一樣,我就念阿彌陀佛,唯阿彌陀佛是圖,一天念十萬佛號,就這麼精進。特別純粹,就其他的,他甚至把原來他的開示呀這些,全部給燒掉了。而且還寫過一首詩,我給大家念一念,大家知道就是說,他老人家當時的這種情懷。他說「思著蓮邦雨淚垂」,蓮邦就是極樂世界,要哭鼻子的。「閻浮苦趣實堪悲」,咱們這叫南閻浮提國土,說這兒太苦了,輪迴在這裡非常可悲,一生又一世沒完沒了。「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就是我一輩子參禪,學教,當和尚,已經名望到如此之高了,佛門的第一人呀。可是他想來想去說,我一輩子生命的的價值最後到哪裡去,都沒有個名目。大家不要以為這種話是老祖師爺說出來故意勸誡我們,這樣誇張的一種講法,他是當真這麼說的,真的是哭鼻子的。因為祖師們他是用佛的這種境界來要求自己,不是說他業障有多重,修行很差勁。他真的是用佛,所以他當時這種心性慚愧心懺悔心也是真的。

那我們要知道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因為依照當時的門戶之見,他是禪宗下面已經得了法的心子了呀,你想想他再去修淨土就等於說改門換戶,就變節了,等於說背叛了,背叛了法門了。所以說他自己也說當時的這個門牆之見,就是你和我的這個隔閡心太重了,你修你的我修我的。最後什麼呀,很多人誹謗他,都包括他自己的徒弟都開始說他的不是。盡管如此,他還依然說,我只信佛的,我換了,就修淨土,以後就從此就不改變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專弘淨土。

後來最後在老年的時候呢,他到了這個北京,大家知道現在這個懷柔縣叫做紅螺寺,我不知道你們聽過這個寺院沒有,很有名。那我可是也要告訴大家,紅螺寺現在可不像咱們普陀山,都是僧寶在住持,紅螺寺現在還是一個旅遊公司在掌控,還沒有歸還給佛教。這是十二代祖師徹悟禪師,他最後荼毗了以後呢舍利很多,那個舍利塔現在還在紅螺寺裡邊。我在北京讀書的時候也去過,要拜舍利塔,還得二十五塊錢買張門票。我說我和尚回家還要買票,他說這是我們公司不是你們家。所以大家也要了解到,這就是我們閻浮苦趣實堪悲,這就是一苦呀。佛教的道場,佛弟子不能夠把它用來辦道弘法,在搞旅遊。所以希望我們借今天,我講這個的時候我都發了願,借今天的功德迴向。

因為徹悟禪師現在也在極樂世界呢,他現在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說這兒又在講他的事蹟了,他老人家一方面說慚愧,一方面還很歡喜,說又結了這麼多緣。我們也迴向,發願希望紅螺寺能夠早日回到咱們佛教懷中。因為當時的紅螺寺啊,跟我們現在普陀山是併駕齊驅的。為什麼呢,我有一次去紅螺寺去,就是那次去拜完舍利回來在大殿裡面,大殿裡邊的佛像呀,這個說罪過的話就跟木偶一樣。他就是把這個殿堂立起來了,反正有幾尊佛像在那弄著,下面放個功德箱就行了,醉翁之意在功德箱。然後我一看佛像也不莊嚴,很傷心。來了個老爺子,光著頭,後來他告訴我,他五十年前就在紅螺寺,是常住師父,由於這個特殊的歷史原因,他還俗了,到現在每天還回來看看。我當時我記得我還掏了五十塊錢還跟他結結緣。他告訴我,那個時候紅螺寺厲害到什麼程度,號稱北有紅螺南有普陀,跟咱們普陀山一座山能夠併駕齊驅,大家想想這個影響力。所以為什麼這個紅螺寺,徹悟禪師,就是他老人家的人格魅力來引發了這個道場的殊勝。

後來終於到嘉慶十五年的時候,有一次給祖師爺們掃塔。掃完了以後,就跟他的出家弟子和外護的這些居士皈依弟子們說了,說這個人事非常,光陰很快,希望大家努力,好好學修,然後說將來在淨土咱們再好相見。實際上是什麼呢?就是自知時至了。而且三個月後回山還讓,就是給這些徒眾們安頓說將來怎麼怎麼荼毗,怎麼怎麼安頓後事,往哪裡葬等等這些。說我在這個道場上很辛苦,立的規矩你們再也不要輕易改了,淨土法門可以所有人都來修,都能成就,就來以這個法來接眾可以了。最後,這個半個月前身體稍微的有一點不適,說大家給我念佛,念到念著念著,虛空中呀就這個香味就飄起來了。然後他自己都說了,說淨土相已經現前了,這個幢幡呀諸佛菩薩已經來了,我要西歸了。

他打了一堂叫做涅槃齋。走的那天跟大家說,我昨天已經見到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已經見到了,告訴我已經明天就時間到了,今天我佛來垂慈接引,我要去了。然後呢還有的弟子還捨不得,還祈請老人家說您再住世,再這個什麼的。他說你們傻啊,說我身為你們師父老成這個樣子了,現在我要回極樂世界,要得大解脫了,你不為我高興,你還何苦挽留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呢,大家念佛中合起掌來說:「念一聲佛號,見一分相好。」走了。就這麼痛快就這麼乾脆,這個就是大自在人,拍拍屁股就走人。

這是我們說的徹悟禪師的生平,大致如此。我們了解一下是要,一個是從祖師爺的行履上激盪起我們的這個見賢思齊的情懷;二一個佛弟子來講,四眾弟子,那麼我們也要護持老法師這樣一個弘宗演教的發心,我們今天來認真聽這個法就是一種護持,《徹悟禪師語錄》。大家知道為什麼挑這個給大家講呢?現在我們前一任的老會長傳印法師,傳印法師是我們現在活著的老和尚裡面,就是學這個經教,不要說有人能跟他,就是說超過他,跟他一塊能夠比肩的就是跟他坐齊的都沒有,就是跟他一樣的能對這個經律論這個三藏熟的,沒有,就這麼一位老和尚。他怎麼說《徹悟禪師語錄》呢,他說是佛門自出現以來第一等精彩的文字開示。所以我今天開始跟大家希望結這個緣,真的大家也是挺有福報的。好,這是第一個徹悟禪師的生平,就講「徹悟」這兩個字。

第二個我們要了解一下,何為「禪師」。什麼是禪師,禪師不是誰都可以稱的,他是有這個資格認證的。什麼是禪?我們現在大家一出去玩,天天旅遊,旅遊,旅什麼呀,沒有佛教哪來的旅遊呀。現在旅行團都說了,上車睡覺下車看廟。那你們走到天下到處都是某某禪寺,靈隱禪寺,少林禪寺,普濟禪寺,什麼是禪?好,坐在那一動不動,一個和尚在那一打坐,結跏趺坐,這是禪嗎?然後到了哪一個,我們這個物質改善了以後,大家追求精神生活了,然後這個茶捨呀這個香道呀慢慢都起來了。你看所有的茶館都會請一幅,有名沒名的人或者在家出家的人寫一個「禪茶一味」,然後掛在那後面,以示非常的風雅,也不知道是真風雅呢還是附庸風雅。

什麼是禪?跟諸位講,釋迦牟尼佛當時成道的時候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這個佛性就是禪。《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叫禪。《法華經》裡面講說一代教法都是為了「開示悟入佛知見」,佛知佛見才叫禪。凡夫動的這點腦子不叫禪。早上大家讀《普門品》,為什麼說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能夠普門示現,憑什麼,就憑禪。有這個東西才叫真禪師。

所以我跟大家說說這個禪的境界呀,它不是說的。雖然有很多的公案,你們以後有機會去看看,會講到說什麼狗子有沒有佛性,什麼門外有一棵樹,是柏樹,就莫名其妙地說這些話,為什麼?它就是不能按照正常的套路來說,要讓你悟。不是讓你思維,要讓你悟。

所以你看,曾經在印度的靈山,就靈鷲山上,當時釋迦牟尼佛就演過這個法。他拿起大梵天給他供養的一朵花,就這麼一動不動地就在這,這樣來回看,百萬人天在那看都看不懂,只有迦葉尊者才朝他笑了一笑。他拿個花,他笑一笑,這就叫拈花微笑,這是禪宗的第一場法會,就沒法說嘛,叫做「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就讓你悟,悟這個心法。

後來這個時空一轉,就跟演電影一樣,轉到咱們東土。知道禪法是怎麼來的嗎,到東土,誰傳來的呀?你們去寺院裡拜,一到客堂,客堂一般這個,客堂上掛著一個,這個禿頂的一個外國老和尚,弄著一個,挑一個鞋,一葦渡江,在江上就一個蘆葦就渡過來了。這就是表他老人家傳法的時候到了東土,就在少林寺。據說是面壁九年,後來二祖慧可去求法。你看為什麼前面我講到,大家說現在動不動就聽不懂,我們不求法呀。二祖慧可跟達摩祖師求法的時候說,你給我講法,說我的法是這麼艱辛得來的,釋迦牟尼佛這麼勤苦修來的,輕易就跟你說啊?最後為了表誠心,噌地就把一條胳膊給砍掉了。我們現在說聽不懂,人家那會要去求。

如果諸位受了菩薩戒,大乘菩薩戒裡面四十里外有人講法,如果你不發心去聽,就有過失。要「求」呀,唐僧就是西天去求經的呀。所以你一定要把心調足了,要「求」。所以說這個到了達摩祖師的時候,二祖跟他求法說,我心不安,這個大家都知道。然後說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結果找了半天渾身上下也沒個心。當然不是在這跳的呼嗵呼嗵的這個肉球,待會兒我們給大家講。好了,又把這個禪法就給挪到咱們東土了。

一直到六祖慧能的時候,你們聽過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聽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有所悟了。結果他的師兄寫了一個,說我天天要好好修行,認認真真地把自己的煩惱看住轉掉,等等。他說哪有煩惱呀,你上哪找煩惱去,大家也想想說,你說煩惱是真的還是假的?你說我們去斷煩惱,那麼我們的智慧生起來的時候,佛法的智慧斷煩惱,怎麼斷呢?是跟煩惱碰上了再斷呢,還是沒見到就斷呢?如果沒見到斷的話,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印度講法,咱們現在也沒見到他,我們這麼煩惱怎麼還沒斷呢?如果見到煩惱的時候的話,可是我們佛法的智慧見不到煩惱,因為智慧生起來的時候煩惱就沒了嘛。煩惱生起來,智慧就不在了,怎麼斷呀?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叫心法,這才叫做禪法。

後來六祖一花開五葉,慢慢慢慢這樣傳下來,所以普天之下都叫做禪寺。所有的修行人就號稱禪師,不一定的。大家知道那個時候還有法可依,就是說按照這個套路出牌。你看說那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哦,覓心了不可得。說師父我有煩惱了,我有束縛了,說誰把你綁住了,他一下子又悟到本來無一物。說我業障深重呀,師父給我懺悔懺悔,我要懺罪,說那把業障拿來我給你懺。又觀這個罪性無生,都開悟。所以說只要你去參,現在不是說叫話頭嘛。大家知道什麼叫話頭嗎?你們到廟裡面,看見過說,念佛是誰?看見這個話沒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誰?看這話沒有。這就叫話頭。好,很多人一聽這,哎呀這個話頭,那我就不斷地在想,念佛的是誰,誰誰誰,到處去問,不是這樣子的。

就是他在問念佛是誰,這誰一念下去,就在同一念中,你正要回答念佛是誰,你還想方設法的說誰呢,這個想方設法還沒起來的時候,最乾淨的那個沒有妄想沒有起心動念的那一剎那,那一念,叫做話頭。如果你把那個清淨念能看得住,煩惱就起不來了,一直這樣下去,有可能就會開悟,你就是禪師了。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本事呀,有的人一看人家說起來這麼暢快淋漓,說本來就是佛,本來無一物,什麼持戒呀,什麼狗子有佛性呀,佛我都不愛聽,都是執著,還念佛。好,他一聽這個話開始就爽快了,就開始入了魔道了,知道吧。因為什麼呢?這個法是要悟的,他當真去思維去解了,不對。所以後來就有人來開始冒充了,知道嗎?冒充開悟了,沒有辦法。有的祖師只好什麼呢,只好轉了一種教學方法。就是當時是什麼情形,這個人他眼看著快要開悟了,他就用這個法來點他,有可能這個法跟其他的,跟我們佛教經典裡面說的一字都不搭嘎。你比如說,有一個樓子和尚,他逛逛逛,去對境練心不斷地參,參到這個極致處了,怎麼樣呢?走到妓女的這個青樓的這個樓下了,青樓的樓下呢,這個歌妓在那唱了一句歌,說:「你若無心我也休。」

就是來的這個聽她這個大概是公子哥吧,你對我不是真心的,我對你也無情無義了。就這麼一句話,結果被這個和尚一聽見,啪地一下子,開悟了,他給用到法上了,知道吧。就是歪打都正著了,重在什麼呢,因為他一直在參,台下十年功,不斷不斷地積累,突然那一念,台下一分鐘,咵地就閃亮登場了。我們天天看台上一分鐘,不曉得台下十年功。有的就去冒充,最後禪宗的就越來越冒充的多,花樣翻新,結果沒有辦法了,才形成這樣叫機鋒轉語。這叫禪師,後來的表達就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有一些什麼淫詞艷句都出來了。有一個有名的禪師說:「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還有這樣的話。實際上他表的就是說開悟了以後,你也開悟了我也開悟了,然後咱們說這個好好好,這個法太殊勝了,妙!結果第三個人他沒有開悟,我們倆說好的時候,其實就跟說這個好吃,結果他愛吃酸的,我也愛吃酸的,我們說這個酸的好吃,正在說好吃好吃。結果旁邊的這個人呢他不懂,他沒嘗過酸的,他喜歡吃甜的,他以為我們說好吃是甜的,就錯,知道吧。所以這就是悟的人怎麼都行,沒悟的人完全不對。悟了的才能叫做禪師。

你們想不想當禪師?想當禪師我們現在就給大家開悟,「南無阿彌陀佛」,「世人但念阿彌陀,便是無上深妙禪」剛才大家就一句參上去,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你的一念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我,沒有眾生相、沒有我相、沒有一切的現前境界,只要不起分別,就叫禪。只不過我們現在相續不了,住不進去,會打失。你看我一這麼說你又回過神來了,所以禪是說不透講不明的,只能去悟。

現在我們要告訴大傢什麼不是禪?第一個,文字禪不是禪。禪法當時釋迦牟尼佛拈花的時候,是讓教外別傳的,不是讓你依文解義的,懂吧。這個修法跟其他的,我們今天講法的這個修法不一樣。你不要依著文字說,有一個無上正等正覺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後我就發心無上正等正覺。可是《金剛經》裡面講,「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第一個,不要把這些禪宗的公案故事拿來什麼呀,拿來去解釋、去描繪、去講解,那個只是一次性的,再不能用。這叫文字,不是禪。

第二個,斷滅禪也不是禪。有的人一聽說文字不是禪,那就不搞文字了,所有的文字都看也不看了學也不學了。如果你真正有禪的話,文字是不妨礙你有禪的。如果你真正沒有禪,沒了文字,你還是執著,這就叫斷滅禪。就是什麼都不幹了,也不修了,也不發心了,也不培福了,什麼都不幹了,佛教的事什麼都不做了,以為這就叫空,這叫斷滅禪。包括法也不聽了,不聽法你怎麼能明白,怎麼去體悟。

還有一種不是禪,叫做野狐禪,大家要小心。現在這個就,野,野地的野,野外的野,狐狸的狐,叫野狐禪。這一號呢是什麼樣的,特別誘人,裝神弄鬼,說感應,說瑞相,天天就賣弄這些。又夢見這個菩薩了,又見到那個佛了,無邊無際,就好像整個法界他都可以隨意地來回穿梭,想見誰就見誰。地藏王菩薩攆著給他通透消息,就這種人,千萬不要親近,非常麻煩。這叫做野狐禪。說他能看見因果,你得了什麼病怎樣怎樣的,不好好教你念佛、放生、持戒、吃素,就給你往邪道上引,不要去理。

再一個比較難,還有叫鬼窟禪。就是神鬼的鬼,窟窿的窟。這個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比較專業的一種表述法,祖師爺們罵這些,哪一類的人呢?就是他動意識心,以為我參禪了。比如他這段時間打坐打得稍微比以前清淨點了,他突然生起一股很得意的美妙的感覺,得了點小輕安,他以為我就入了禪了。還給別人說,我入定的時候怎麼怎麼樣,我出定怎麼怎麼樣,這都誤以為入定了。實際上禪不能在第六意識的範疇內出現,知道嗎。就是只要你起心動念的時候,你已經不在禪上了。這叫鬼窟活計,就是你瞎在那擺弄,以為是其實不是。感覺很解脫,其實是更誘人的煩惱,這個要搞清楚。

那現在我們最多的是什麼呢,叫做小資禪。你們聽過沒有?小資禪。這個小資禪又叫自欺欺人禪。實在工作太累了,家庭瑣事太多,競爭力太大。好,我們幾個人在那兒弄點拜墊蒲團,弄個小炕桌,弄點榻榻米,在上面兩個腿翹得跟高射炮一樣在那兒一坐,然後再聞點香,燒個香,穿個漢服,撫一曲古琴,就以為這就是禪。大家要知道,這只能算改善生活,知道嗎,不叫禪。現在還有一種叫禪舞,你們聽過嗎?你看那微信圈裡,對不對,無聊得實在受不了了,弄幾件漢服在那兒忸怩作態地湖邊呀樹下呀拍幾張照片叫禪舞,這叫嘚瑟禪,知道嗎。這都不叫禪,所以現在把禪弄得一塌糊塗。

真正的禪就是要開悟,所謂的禪師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法師叫禪師。所以我跟大家說一下,禪師是有認證資格的,我們最粗的,細的我們就不講了。以前開悟的祖師給設定下條條框框的,說如果你不是在這個上面的話,你就是假的。我們從粗的給大家了解一下。第一個,他必須是自在人,就是他內心他是沒有分別的,不起心動念了,外境雖然生滅,他的心不生滅了,沒有起伏的。你看為什麼他們描繪的說,「世上本無事,庸人空自擾」,其實這就講的禪法,究竟的禪法。這個事不是說你一天不跟人說話,或是什麼,這就叫沒事。就是你的心是沒有染著分別的。「春有百花秋有月,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也是說的這個意思。「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他清淨到什麼程度呢?大家設想一下,他說我清淨到我也不去要修行,不去刻意;我也不去要斷煩惱,也不去刻意。一切自然而然,本來面目,這就叫禪。如果從境界上考核,有的人他一聽以後,他今天回去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悟了。有可能開悟了,他搞不清楚,我悟了,怎麼辦啊,我已經開悟了。那你自己了解一下,有三個狀態。

第一個,境界沒有來的時候,你不去奢盼,就是沒有嚮往之心。有這個心,你一定是在嘚瑟不是禪。這個境界已經過去了,這個事情發生了,你還在留戀不捨,沾沾自喜,也錯了,你沒有入到禪境裡邊。這個境界正當時,比如你說這會兒說,啊呀法師講的這個還挺好的,我聽著美滋滋的,你又起心又動念,還不是禪。禪就是現在、過去、未來心皆不可得,不向外攀,不被境界轉,這叫禪。這是第一個,他要達到這個自在。

第二個,他作為善知識,明心見性的人,他的知見跟佛一樣,非常圓滿。就是他講法,講佛法、講世間法都講的是佛法,你聽了以後一定能夠會到佛法上,絕不會害你,誤導你。橫說豎說歪著說都能說對。這是一個根本的資歷。所以你看,禪師是有認證資格的,從自己的內證境界,從度化眾生的利益的上面來講,要達到這兩個效果,否則不稱之為禪師。

那我們看一下徹悟禪師,講了半天才回到徹悟禪師,他就具備了這樣的資格,而且當之無愧。為什麼呢?他是一位有禪有淨土的大善知識,這是永明延壽禪師讚歎這種人。有禪有淨土,聽過這個話吧?如果有的了解或者看過一些論典,有過。什麼叫做「有禪」呢?不是你坐著就叫有禪,不是你號稱我出家了,天天在禪堂裡參禪就叫有禪,是你一定要參究得徹見到父母未生的本來面目,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

如果你悟得沒有悟到頭,都不算做有禪,大家聽明白了,都不叫禪師。所以這個禪一定是你大徹大悟,才能叫做禪師。這是一點。他已經具足了這樣的法了。二一個,他同時還具足了「有淨土」,這是我們為什麼講他最重要的一點。那大家想想,「有淨土」,那我們都有淨土,都念南無阿彌佗佛,剛才就念了一句,都是淨土行人。我給大家講,深入地嚴格地來要求淨土是怎樣才叫做有淨土、修淨土的人,大家聽明白。發菩提心,深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這個沒有錯,這是我們在修淨土法門。但是第一點,如果你只念佛沒有信願,就是你念南無阿彌佗佛念得還挺緊的,可是你真的不是真實的想去西方極樂世界,也甚至根本不相信有阿彌陀佛,這不叫有淨土。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你的信願晃晃悠悠的,帶信不信的,這個也不叫做有淨土。是徹底相信了,唯西方是圖,這輩子就是我的本命元辰,最後歸宿,誰都拿這個沒辦法,這叫做有淨土。或者你雖然很精進地修行,外相上,有時候一不小心就落到這種窠臼了,但是你口稱往生西方,心裡還有點暗戀娑婆世界,知道吧,捨不得,這個也不叫有淨土。你求生,想在下一世我要好好修行,佈施功德,下輩子生到大富貴之家,下輩子我要生到天上,下輩子我要轉女成男,下輩子我要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弘揚佛法,普利眾生,只要有這一念心,都不能叫做有淨土。你看看,為什麼念佛的多往生的少,真正的淨土行人,這才叫純粹。「思著蓮邦雨淚垂」,所以大家要知道,徹悟禪師就是既有禪又有淨土這樣的一位善知識。我們來用心學習他的開示法宴。

那後面我們要看一下這個語錄的形成,了解一下,怎麼出現的。這是他老人家自從開始弘揚淨土以後,很多下面的徒弟都不理解。不理解呢,他就有點兒也有點兒那個什麼,說以前雖然講了那麼多,害怕給大家禍害大家,聽了以後。他就把它他自己說的是「付之丙丁」,就是放一把火給燒了。結果呢有的門人又捨不得,在他燒的同時趕緊從火灰裡面扒出來一些殘餘的。就跟《印光法師文鈔》,大家知道有一些是怎麼來的嗎?他已經不讓再出版了,但是呢他每次寫的書信寄出去的時候,讓這個侍者去郵寄,這個侍者又聽當家師的話,把他的信給拆開了,抄一遍,再糊起來寄出去。有一大部分文鈔是這麼來的,他老人家也不知道。所以我們現在久久的後來再加上還有一些講法的,像我們今天能夠學習要特別感謝當時的一位居士叫做李逢春,就是枯木逢春的逢春。為什麼呢?他聽禪師講法有很大的受用,他就記錄下來了,後來就出版了,還成了冊子了。當時出版的時候叫《徹悟禪師遺稿》。因為他已經往生了,後來正式出版了,叫遺稿。

就是在南方流佈的多,因為這個是南方的,在嘉慶年間。一直到後來,入到淨土藏裡邊有一本書,很有名,叫《淨土十要》。《淨土十要》有十部著作,是學淨土的行者最要學習的,最關鍵的十部著作合成的一本書,但是裡面沒有《徹悟禪師語錄》。為什麼呢?因為《淨土十要》是他之前的一位祖師爺編輯的,他是在清朝,那個是在明朝。但是我們現在看《淨土十要》的時候,就能看到《徹悟禪師語錄》,是什麼呢?是印光法師出的這個主意,他說《徹悟禪師語錄》,他說是淨土宗的最上最要緊的開示,說如果說徹悟禪師在蕅益大師之前的話,蕅益大師就是編輯《淨土十要》的這位祖師爺,說一定會把《徹悟禪師語錄》給編到淨土十要裡邊,現在我們又能把它編到《淨土十要》裡邊,他說是一個大快人心的事。所以大家了解一下,這就叫做釋名,釋名第一個環節就講完了。《徹悟禪師語錄》大家有了一個背景性的了解,對吧?這我們就到此為止了。是以人和法加在一起立的名。

第二個,看到了嗎?「顯體」,就是《徹悟禪師語錄》這一堆文字,這部論典是長什麼樣,說的什麼,呈現的什麼,怎麼個面目。大家看,本論,我們就是把它稱之為一部論典嘛。因為佛說的叫做經,菩薩祖師爺叫做論,所以《徹悟禪師語錄》也是屬於論典的一部分。「本論以眾生現前一念心性為體。」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什麼叫做「體」?因為它太抽像,什麼是「體」,就是它自體本性,剛才講了,什麼樣子我要一看究竟,要搞清楚你是個什麼樣,這就是它的體。可是說以眾生現前一念心性為體,體倒是比較好理解,因為它簡單易說。最難理解的是什麼東西呢?而是心性。這是我們這三天的核心內容,就這兩個字。什麼叫做心性?本來我想說,本論以現前一念心性為體,為什麼加了兩個字,叫「眾生」呢?其實還應該加一個字叫做佛,佛和眾生是一樣的,但是我為了讓大家好現場體悟一下這個東西,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現前的心性,靈知靈覺的這個東西。希望大家能夠隨著我們的講解,你能夠反觀得到,能夠觸摸得著。不要把它推得很遠,也不要把它架得很高,就在現前當下的我們一念中就叫心性。你如果把這個內容今天聽明白了,後面的內容就像破竹子一樣,我們前面講的,勢如破竹。

那我們首先要告訴大家,其實不管講什麼經,以後有可能再講經,如果你再遇到聽我講法,我講其他經的時候還用五重玄義解釋的話,那麼我一定還是說,以大乘一念心性為體,或者以大乘真如實相為體,所有佛法都是一個樣子。大家明白吧?為什麼到廟裡邊有一個地方叫「不二法門」,如果你有二了,就不是佛法,就是凡夫了,不是佛。叫做一真法界。什麼叫做二呢?不是二百五的二。就是有我相、人相,你看到了嗎?我是一相,對吧。人相是你,你我之間有對待就出來兩端了,這就叫執著,這就叫二。所以佛法叫做不二法門,就是你放下對待的執著。你到廟裡面會有,佛頂山有一個月門上面就寫這麼一個叫「不二法門」,到觀音殿那兒。這都是表法的,所以所有大乘的佛法都是以現前一念心性為它的本體本性,也就是它的模樣,否則佛法就是二法,不是不二法。

那麼我們今天用了一個稱謂叫做一念心性,這個心性是指什麼呢?到底是什麼東西?大家能感覺得到嗎?到底是什麼?誦《地藏經》的時候誦過前面的那個偈子吧?覺林菩薩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心的唯心就是說的這個心性。但是第一點大家要確定,它不是物質的,你不要單方面地用物質來認識它,就以為這些東西都是叫做心性。但是我要告訴你它也不是思維的精神的,你也不要下意識地用思維去給它進行描繪和確定。它是我們現在,你看我們都有感覺吧,對不對。相似來講,你不要去感,知道吧。因為你有感你就會生出來很多的自以為是的狀態或者名詞呀、概念呀、認識。只有覺,只有覺,統籌掌控現場的這個覺。

但是你不要再去分別現場是一個什麼情況,坐著多少人,誰在講,不要分別這個。你只管看著這一切,就是這個相似還不是這個東西,我為了讓大家好理解,這個就是我們叫做心性。也就是他們現前不加做作的天然狀態,我這麼說,包括我,大家還是跟不上。為什麼?因為我們一定會起心動念,我們這說你就依著這麼解,我那麼說你就依著那麼聽。但是你發現了沒有,你依著我這麼解依著那麼聽的時候,誰在把這個聽懂或者解懂的,就是能懂的這個覺性,就這個叫一念心性。換句說吧,現在我們所有絕對的現實世界,就是這個心的呈現。我這麼說能聽明白嗎?也就是任何物質的也罷,精神的也罷,同步所有的這些都在體現這個心性,它不能夠超越這個心性。為什麼理解不了,我給大家說一個誤區。

就是我們在一聽這個概念的時候,下意識地就是以我為承擔,以我為主輻射,去撲向外面地去理解。你現在在理解這個的時候,你一定要客觀地先把自己給放下,融到這個境界中來。然後把自己的意識冷眼抽身出來,使勁地反觀一下,這就是心性。一切的現象都不能超越它,只能夠體現它。真切的現實世界,來來往往的芸芸眾生,大家知道全是這個心的造作。就是被它擰巴成的,本身就是個心的體現。但凡有一法、一個人、一個事、一個因緣、一個物質、一個精神動的念頭,所有的這一切全是心的範疇。但是我們為什麼理解不透,因為我們太多時候就把這個心給安在肚子裡面了,或者啟動在腦海之中了。好,我們現在今天還有剩下的這點時間就把這個搞懂吧,今天搞懂了,回去預習明天的課程,明天是重中之重。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先要知道什麼是「心」,看看《徹悟禪師語錄》怎麼解。大家看,第一個,什麼是現前一念心性。我們現在還在講它的心性體性啊。「如心之一名」心這個名字,這個概念,「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集起心,有堅實心」這是他講的這四種狀況。這四種狀況裡邊,大家看到了吧,「肉團心,同外四大,無所知識」這是什麼意思呢?就講我們肚子裡邊的這個心臟。

這個心臟,現在動不動就要搭橋還要支架。總以為所有的核心區,我們起心動念就在這動,如果這個心臟沒了,人死了就不會起心動念了,它沒有知覺知道嗎。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同外四大」是什麼意思呢,咱們的身體是不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的。地就是這個骨頭呀,或者堅硬的東西,這叫地;水呢就是血液流淌起來;火呢就是溫度,人的溫度;風呢就是進進出出的呼吸。這個心臟也是這樣的,那塊肉就是地;中間的這個,有時候為什麼要支架呢,就是因為血流不過去了,那就叫水;這個溫度在的時候就叫火;呼通呼通地跳動的時候就叫風,所以它跟我們的身體是同步節奏,它沒有任何知覺作用。這個不是我們現在講的現前一念心性,它叫肉團心。

那麼第二個部分,咱們看啊:「緣慮心通於八識,以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則是妄集起心。」不要理解這就句話,沒有關係,我告訴你什麼意思,我們以第六意識為樣板說一下。就是說你看它是八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還有兩種是第七第八識,一共八識。它都會被外境所轉,就像我們的第六意識一樣,你看我們現在,每時每刻都是第六意識在起念作用,在思維,在認可,在了別,都是它在作用。只要你有這個作用,就叫緣慮心,緣嘛,攀援外面的境界的信息,吸收到自己的,好像是腦海,也好像是在心海,反正管它,就是會知覺的這個東西,然後進行種種分別,種種認可,這個就叫緣慮,考慮的慮。攀緣思慮。叫緣慮心,這個不是我們現在講的心的體。這是第二個錯誤。

那麼第三個錯誤是什麼呢,大家相信輪迴嗎,不敢不點頭吧?你都要皈依了,你說皈依的佛弟子,第五天的時候,我們尊貴的大和尚還有兩位教授和羯磨阿闍梨要給大家來授皈依的時候,你再說我不相信因果輪迴。這是皈依佛門首要的條件,大家知道輪迴是怎麼輪迴的?誰在從中作祟,誰在推動,就是有一個概念叫做第八識,叫阿賴耶識,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阿賴耶識它是幹什麼呢,我們這輩子所有造的行為,它都裝在它那兒。然後死了以後它就脫離身體又去投胎轉世。它借這個肉體的發揮,下輩子又開始活著為人一世,種種的遭遇,都是阿賴耶識在幹的事兒,知道吧。這個「唯約第八,以能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此則真妄和合」就是指的集起心。

什麼叫做「能集諸法種子」,就是我們上輩子幹的事,它都記在那兒。什麼叫做「能起諸法現行」,就是下輩子的報應又來依著它記在那兒的賬來顯現,就是這個意思,明白吧。那為什麼說它「真妄和合」呢,就是我們在凡夫的水平的時候,它是一個狀態;等我們修行轉到聖人的時候,它又是一個狀態,但是其實這兩個狀態也是一個狀態。就看你在迷還是在悟。這個叫做集起心。就是集攢在一起,啟動你的輪迴的力量。就已經到了這麼個深邃的地步了,我們這兒講的心,還不是這個心,大家知道嗎?還不是這個心。

這個心叫做什麼心呢,最後一個叫「堅實心」。「堅」是什麼呢,它從來沒有動過,從來沒有動過就叫不變,知道嗎。「實」是什麼呢,它真實不虛,你怎麼刺激,它就回饋給你一點都不造假的怎麼作用,這就叫做隨緣。所以大家應該聽過一個詞叫「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就是我們說的這個「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能搞清楚嗎,搞不搞得清楚?因為我們有時候呀,粗說的話,可能我們體悟得不夠,我們進一步來感受一下。現在我們割裂一下做個實驗吧,大家現在都坐在哪裡?普門講堂對不對。我們就不管窗戶外的,門外邊的,就普門講堂裡邊的這個場景,那麼大家想想,假如果普門講堂所有的這些場景,我們把它列為就是這個純真心體的體現,知道吧。

它本來就是一個純真心體。你現在你跟它說話,我講大家在聽,待會兒我們再一起腔,今天的法講完了,一切的這些躁動或是什麼,但是這個整個場景有變沒有,有沒有變?沒有變。可是我們人還在其中起伏跌宕,我現在還在講解,它不斷地在這個緣法中在這樣的起伏,隨著因緣在起伏,這樣的一個狀態。可是我們往往啊,你看這樣吧,我們就不要頭上安頭了。大家體悟一下,此時此刻普門講堂,對不對?此時此刻普門講堂,因為我們給大家講了半天,說不能夠起心動念,然後大家就以為說我要把自己捂死了才叫靈知不昧的這個心體。不是這樣子哦,就是你對這個此時此刻了了分明,這是普門講堂,只要你一念把它肯定了以後,這就是一念心體,知道嗎,一念靈知的心體。

我們的妄想是從哪兒來的呢?我肯定這就是普門講堂,然後我就一系列地喊著這是普門講堂,這是普門講堂。我坐在普門講堂,法師告訴我們這是普門講堂,後面所有的這個都屬於第二念開始的妄想。排山倒海,一念又一念地不止息,這才叫妄想,懂嗎,這才叫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但是不是說我們就完全不知道這是普門講堂,你確定此時此刻這是普門講堂,這就叫這一念心,就對了,就對了哦,不要再起心動念了。這是普門講堂,就這個樣子。所以說,那會兒修定法師給我們講課的時候說,這個一念心體是什麼樣子呢?說取也取不得,捨也捨不得,不可得中這麼得。你看我正面講一會兒,反面講一會兒,怎麼都不對。就是從這兒推一把,從那兒推一把,覺得過到這兒了再把你推回來,過到那兒,但是我們就要掉到一個坑兒,這個坑兒你得自己掉。這就叫大徹大悟。

所以我們只要了解到,說什麼呢,現前所有一切物質的、精神的乃至我們打的妄想,我們生的煩惱,所有的這一切都沒有離開這一念心。它是現前的,這是第一個特點。我們有一個專業詞叫「現前」,就是當下。為什麼講當下呢,大家想想我們常說,過去多麼多麼久遠,未來還多麼多麼無限,過去未來離開當下了沒有?有離開嗎?我們現在說過去過去,過去在哪兒嗎?立足於當下才能承載過去,這個過去哪來的呀?你要過到哪兒去?好像我們活了一輩子幾十年,就活在這一念現前當下這一念中,知道嗎。這一念出現了什麼狀況,就是我們過去一念心中所種的種子,沒有離開這一念。無始以來輪迴,也是這現前一念;盡未來際直到解脫也是這現前一念;將來我們往生西方靠的就是這現前一念;現在依然在六道中輪迴,也是這現前一念。就所有的這些內容,全部是現前一念的內容。

它不能超越現前一念,只能體現現前一念,我再說一遍。有點眉目了嗎,聽懂了嗎?能夠稀裡糊塗地有點眉目就行,就知足了,行嗎?這就是我們說的:「本論以現前一念心性為體。」你要記住這個心性它是無處不在的,隨意發揮的,全盤出現的。最好把自己忘了,這樣理解得比較更加的客觀。整個宇宙萬法,全在這現前一念心性中。所以你看為什麼說,我們無始以來迷失了本有真心,就是迷失了這個現前一念心性。無始以來,迷失了本有真心。什麼叫做本有呢,本有就是本來就是呀。所以佛性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也是說的現前一念。

你搞不清楚它是在哪兒,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它是什麼樣。「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什麼叫做「唯業所感」呢?就是過去世我們造的業,這一輩子開始體現。所以一開始就讚歎我們過去發了共同的心,立了共同的願,有這個殊勝的因緣,這五天的法會聚在了一起。這就叫做「一切境界」,今天聽法就是一個境界。「唯業所感」就是過去的願力其實也是業力的一種。「唯心所現」就是此時此刻就表達成這麼一個狀態,這麼一個場景了,還沒有離開現前一念心。

但是呢,「凡在有心,不能無境」就是我們現在都是凡夫。我跟大家說,我師父常說:「有苦有苦,只要你有執著、有分別、有求,就苦。」所以大家說有求皆苦,有求皆苦,為什麼天天來求觀音菩薩?早上《普門品》裡面也講到,常念常恭敬觀世音菩薩,想怎樣就怎樣。為什麼?大家往往就錯會了意思,這個求呢,不是讓你執著所求之物,而是讓你發這個能求之心。所以希望大家也能發起這個求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