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今天是法會的第二天,依然由我來跟大家講解《徹悟禪師語錄》。那首先大家進入第二天呢,昨天一天的聽聞和共修,心細的人就會發現,人的心念確實是無常的。就是你的心跟這個法相應的時候,它可以迅速地增進,一下子就是讓你對受用也罷,或者回饋來的法喜充滿,好像自己的心靈也罷,心性也罷,能夠迅速地昇華。但是它滑落得也快,你一不在道上,哪怕說你去回去吃頓飯,大家聊個閑天,有可能就依然如故。所以真正地能夠在佛法上得到受用的人呢,他至少有這麼一個心路歷程:就是剛開始聽的時候,或者是怎麼也入不進去的時候,這都是常態,因為善根要啟動這個因緣,它還是需要我們的一些努力和增進加行的。
慢慢慢慢地,聽著好像有些感覺,甚至有很大的動力和激情,這也正常,因為每個人過去都有善根,都會顯發。再接著一段相對又到了一個平穩期,甚至會進退之間,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這還是正常,都是過程。什麼時候對佛陀的教法,或者你自己所依的法門,能夠有一個平穩的受持能力。剛才我們師父念到「我今見聞得受持」,一直這樣能受持。然後每天也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修法的進行中,生活中修法的進行中。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不是一下子就能夠修成就,修圓滿,修清淨的。依然也有煩惱,甚至還會業障,但是你心裡還是明白著在往前走,不棄不離,跟佛法,這個時候呢才算是有點兒上道。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呢,就是非常需要我們對於佛法的理解力和見解力,這就是聽法的功德。
所以今天我們依然如故,昨天講了這個題的名目,叫《徹悟禪師語錄》。接著我們又給大家介紹了說,既然要學他的語錄,本來的前提條件是我們對這個語錄要比較熟,或者是非常熟。現在看情況呢不太可能,那麼我們就是把這個能夠用五個版塊給大家做一個介紹,也結了非常殊勝的因緣。
昨天我已經給大家介紹到說什麼是「心」,還記得吧,什麼是「心」?但是我也必須向諸位坦白,昨天呢只給我們介紹了一個照片。說句罪過的話,就跟相親一樣,只給你看了下照片。你還知道這個人走路的時候是什麼樣?坐下來是什麼樣?說話的時候是什麼樣?他的思想是什麼樣?還搞不清楚。所以這是我們今天要緊扣的內容。但是我特別再強調一下,就希望大家一定要把心凝聚起來,因為今天的這個內容呢有點排山倒海。昨天呢你走一下神,反正泛泛地說,誒,心回來了,又進來了。今天如果你走神走得厲害了,很可能今天就過去了,所以說從這點而言呢,大家要把心提起來,聽法要用神來聽。
那麼我們昨天已經介紹了說,這個「心」就是離念靈知,純真的心體,這是給大家一個固化的理解。那好,今天我們就要來看第二段了。如果你看得到大屏幕就看大屏幕,看不到大屏幕就拿出來自己的法本,每個人給大家發的都有這個法本,上面標記非常清楚。
今天我們要進入第二個什麼叫「現前一念心性」?它的常態,也就是活靈活現這個人的樣子,叫做不變隨緣,反過來也可以說隨緣不變,是它的一個常態。
那我們就依著這個法語來進行貫解。好一起來:「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即其現處,當體即心。」怎麼理解這句話,「一切境界」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現實世界,大家不要把它想遠了,想得玄了。就是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每天的吃喝拉撒,怎麼來的?由業力驅動,在佛教裡面業力的專業解釋叫做「造作」,製造的造,作業的作。就是你一定是有所作為,有所啟動這個刻意的東西,那麼它就留下來烙印,在你的前生後世中,它進行一個貫穿。這一世所有的行為,包括你的思想,昨天講到了依著阿賴耶識的轉化,到下一世來變現你的遭遇和你所面對的境界。所以大家要知道,比如說,我們要理解這句話,再把它收縮一下,「一切境界」可以轉化成現在的普門講堂,「唯業所感」就轉化成,都是我們過去的共業,召感的今天出現了這麼一個場景。「唯心所現」,是我們現在每個人大家共振的靈知靈覺的這個心,這是一個我們的平台,共同顯現出來的,就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當體即心」,就是「即前現處」,正在我們現在感受這個世界,這個當下這個境界,這個普門講堂的時候,全部都是我們昨天講的心性的體現,當體就是心性。
這個能理解嗎?因為我們容易出差錯在哪裡?理解這個。就是我們理解這個道理理解慣了呀,好像說現在的這個境界是由曾經的心念所變現的,它好像是有個過程,對不對?說我們過去世有,講起來也是這樣,過去世有這個業力,那麼感召現在有這個境界。但是在這個下面有一個誤區是什麼呢?大家要知道這個是不對的,這個過程是不存在的。就是當下所有普門講堂的一切境界,當體就是一念心性本身,你不要把這兩個給拉開了。就我們現在承受的這個狀態,這個就是這一念心性的本身它的樣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看這八個字「凡在有心,不能無境」。什麼叫做「有」呢?就是執著,就是分別。你只要對這個境界有一絲一毫的分別,說這是什麼?這是桌子,這是椅子,這是人,人裡面這是誰誰誰,這是居士,這是法師。所有的這些,「有」的鐵定的這個概念出現的時候,這個境界就變成真實境。這個真實境一出現,那麼它就有差別相,就有好,就有壞,就有舒服,就有痛苦,順著自己就舒服,逆著自己就不爽。
所以由於對所有的境界的這種呈現,下面開始我們要引入一個概念叫做「十法界」,有聽過沒有「十法界」這個詞?十法界說白了就是十種不同層面的世界呈現,有高級的,有低級的,最高的就是佛的境界,最低的就是無間地獄的境界。佛的境界就是最解脫,最自在的。無間地獄是最痛苦,最著相,最受捆綁的,不自在。
那我們現在人的世界在哪兒呢?在這個中間,不上不下,但是大家要知道人的優勢也在這個中間,可上可下。所以我們現在聽法就告訴你,你要往上走,這個道理就為這個服務的。那麼在這十法界裡,我們分別一下啊,如果從四六分成,你們聽過四六分成,三七分成吧?四六分成,四個:阿羅漢的世界,辟支佛的世界,讀地藏經你應該讀過,又叫緣覺,還有菩薩的世界和佛的世界,這叫做四聖。那麼六成的,從天到人,還有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這叫六凡,明白吧。整個這十個世界層面,從高級到低級,這樣一個全面的折射,由我們心折射出來的,這就叫十法界。所以你在哪一個法界取決於你的心投向哪個法界,它回饋回來什麼質量的世界,就在這心的一念之間,大家不要忘了萬念不離其心。好,這個就好解釋了,先把十法界介紹一下。
那麼我們下面來看:「凡在有心,不能無境,不現佛境,便現九界之境。」如果你的心體,就是現前一念心性,沒有展示在佛的世界,那麼你就在從菩薩到地獄這九個層面裡,這是一九分成。
如果「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三乘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四聖裡面前面不是講過佛境了嗎,那麼就剩下聲聞、緣覺和菩薩。羅漢是聽佛講法以後悟道的,所以他叫做聲聞。緣覺是什麼呢?他有時候這個人的根性非常好,他就愛琢磨人為什麼會這樣。但是他出現的時候,這個世界沒有佛出世,他自己看見太陽為什麼出來?東昇西落。這個四季春夏秋冬為什麼有花開花謝?為什麼有潮漲潮落?為什麼有春夏秋冬?他就觀察這些無常變幻,慢慢慢慢就悟道了,看這個因緣,就叫緣覺。觀因緣而覺悟的,這一類聖人又叫辟支佛。菩薩是幹什麼呢?不為自己,專為別人,救苦尋聲,這就觀音菩薩是典型代表。這三種聖人就叫三乘。所以你看這裡講到說「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就除了佛以外,如果你這個心投向到這三種沒有圓滿成佛的聖者中,那麼你就在這三個世界;不在這三個世界,四聖與你就無緣了。
我們現在在哪裡呢?就在六凡之境,六道輪迴。那麼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不現天人鬼畜之境,便現地獄境界」。你看,你如果沒生到天上,又沒資格投生到人堆裡面,連畜牲都當不了,鬼道你都沒資格去,那麼你就在無間地獄。因為你的業力是最惡最陋劣的,像殺父殺母,謗佛謗法,這一類的人就是五逆十惡,一定在無間地獄,它也是唯業所感,唯心所現的。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以為墮到地獄,就心比佛的質量差了好多,這一念心體,質量一模一樣。只不過他把這個本來清清淨淨的一念心體他給用得陋劣了,沒有發揮到極致。一副本來就是一樣的牌,他給打到地獄裡面去了,輸成這樣了,很慘。你把這個牌打好了,就在佛的境界。這一樣的,修行就跟打牌一樣,看你會不會。所以你看,「便現地獄境界。」這裡其實把阿修羅,有時候包括在天人裡面,有時候包括在鬼畜之道,都有阿修羅的這個眾生。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佛及三乘所現境界,雖有優降不同,要皆受享法樂而已。」這就是我們要給大家講到為什麼極樂世界叫極樂,極樂是一個什麼樣的樂呢?不是我們覺得現在很痛苦,然後我要很舒服、很爽的樂。極樂是自在解脫,沒有一點一點對外相的執著,完全逍遙解脫的一種生活狀態,這叫做極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看,凡是解脫了的聖人,就四法界肯定已經了生脫死,不在六道輪迴中了,所以他們主要每天享受的都是法樂,禪悅為食。大家有時候跟著過堂念的,不是說希望大家禪悅為食嘛。那麼「三界諸天所現之境」這是指的天人,天人的世界他是幹什麼呢?「但唯受用禪定五欲之樂」五欲之樂就是,一種解釋方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很舒服,為什麼?因為他的世界很莊嚴,色身非常高大,我們常說天衣無縫。
雖然色身高大,但是身體很輕盈,一個念頭很可能就真的是十萬八千。特別是在這個,我們說欲界以上的色界諸天開始,就叫禪定,叫初禪,二禪,三禪,因為他們的這裡講到的禪定五欲之樂是非常心地清淨的。但是有一點跟大家說,這個禪,跟我們昨天講的禪宗的禪不一樣。為什麼呢?他的這個禪只不過是心身比較沉靜,清淨一點而已,不是這種解脫的佛知見的禪,有點兒像咱們說的這個人穩,沉穩,不像那個人輕飄飄的,他坐下來給人感覺很沉穩,這個福報比較大的禪。所以說「唯受用禪定五欲之樂」,這是指的天人。
那麼「人道之境,苦樂相間,各隨其業,多少不同」,大家看到了,就是我們現在為什麼人有三六九等差別相?雖然都是生而為人,但是由於每個人過去的善根福德不一樣,他修的不一樣,所以有的是富貴,有的是貧賤,在一個社會上有差別相。所以人是苦樂相間的,有時候這個事情不順了,很懊惱。但是這個事情會過去,又迎來了鴻運當頭的時候,就會覺得很舒服。很舒服,問題是好景不長,又會出現物極必反,樂極生悲,然後又是很悲哀,就不斷地在這個無常法中,就這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所以叫做「苦樂相間,各隨其業,多少不同」。
那麼到了鬼畜之境的時候,就苦多樂少了。餓鬼和畜牲來講,那麼畜牲一個是它愚癡,二一個,很多時候它的一輩子就面臨的是最後的宰殺,被其他的生物給吃掉,有時候它也有一點點樂。像這個鬼道的眾生,這個餓鬼也有樂。大家知道鬼道的眾生樂是什麼樂嗎?是什麼樂?像這個餓鬼道的眾生啊,他的咽喉跟針一樣細,肚子跟鼓一樣大,他每天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我能吃點喝點。我們現在不能設想說,一個眾生淪落到餓鬼道的時候,他所有的生活希望就是要想吃點喝點,然後還吃不著喝不著,這就叫苦多。樂少是什麼?樂從哪兒來大家知道嗎?普濟寺,法雨寺,寶陀講寺今天晚上有師父要放焰口,知道吧,一放焰口,牌位給他列起來,法界一切孤魂亡靈等等,只要牌位列到那兒了,護法就放他進到道場裡面。
然後在這個主法,金剛上師的加持咒語作法下,觀想下,把這個米呀,甘露水呀拋向整個法界,就給這些餓鬼來受用的,就是請他們吃點兒飯,喝點兒甘露水。開咽喉真言嘛,破地獄真言嘛,召請真言嘛,所有的這些咒語的加持力,他才有點樂,就是今天晚上能吃點喝點,這叫做救苦救難,知道吧。所以餓鬼道的眾生,這就是他們的樂。觀世音菩薩為了表這個法,還示現成一個焰口,就告訴我們這個情狀。所以你看現在道場裡面有時候超度佛事,就是這個功德。「至於地獄,則純一極苦」,如果是地獄來講,這就不用說了,大家誦《地藏經》去吧,一誦就明白了,苦到什麼程度。
那麼我們來知道,你看這裡講到除非你是一個無心不著相的聖人,如果你但凡有執著,你就不能脫離這個世界的束縛。這個世界是以我們心的水準而展開的,現在我們的水平展開到哪裡了,展開到人的世界。所以我們目光短淺,所在乎的全部都是,我們講到人世間的人事。很多時候我們,雖然這樣給大家講說有十法界,有六道輪迴,但是我們的心量,很難立足於這個大背景下。為什麼佛菩薩能夠慈悲呢?就是他的視野是面向整個不如他的九法界的。所以他的這個慈悲心,看到特別是在六道輪迴中的這些眾生在裡面翻滾,沒有休止地翻滾,上上下下,他就激發出來這個慈悲心了。我們人的視野很短淺,有時候就需要這樣從法上來相應,才能生起這個悲心。
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一切的外境和內心都是在同步地依這個心的水準而展開的。整個十法界就代表了什麼呢?就代表了宇宙的可能性,都是心的體現,就是這個條理,這個就叫「隨緣」。十法界,如果你隨不到佛界,你就隨到九界;隨不到四聖,你就隨到六道輪迴;隨不到人天,你就隨到三惡道去。就看你的這個心,緣份往哪兒隨,造的什麼業。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就是不管你的心隨到哪裡,這個心有沒有變過?心體沒有動過?如如不動,一直就是這個樣子。只有隨緣的這個狀態一直在隨,從來沒有變化,所以這就叫「不變」。這個很難理解,你如果一直用這個以「我」為主的意識心在去判斷它的話就很難理解。你一定要把自己放下,擺平。
當然在佛教裡你理解不了,還有一個絕招,今天我在這兒用一下。講法呢有一個套路叫什麼呢?叫做「宗因喻」。就我剛才和大家講的是宗和因,第一句說「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就是講這個總的宗旨。後面白話了半天,講的就是這個為什麼這樣,叫做因。好,現在還是聽不懂,沒有辦法,只好幹什麼呢,再打個比喻,知道吧,叫做「夢喻」。如果你把這個比喻能夠再聽明白,那就知道說:當下全體都是的心的顯現,任何一個世界一法都離不開心,而且萬法本身就是心,心體本身。
我們來看這一段,這個心體就好比什麼呢?大家來設想,「如人夢中所見山川人物,皆依夢心所現」,就好像打個比方說,我們現在所有現場這個就是一夢,是一個夢,對不對?那麼能夢的這個人就是我們的這個一念心體,它入到這個夢裡的時候,什麼都能夢得見。裡面我們做夢的時候有場景吧,有世界吧,甚至還有一些人遇得到,熟人,生人,不知道花花綠綠的,什麼都能夢得到。但是不管你夢到哪裡,這個夢境有多廣多大,離開做夢人的這個心了沒有?好,我現在告訴大家,這一念心體就好比做夢人的這個心,我們現在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就是這個人的夢,這個人的夢如果說小的話,就是我們普門講堂這麼大;說大的話,從極樂世界到無間地獄,到兜率天乃至東方琉璃國土,全部都在這一夢之中,所以叫做「皆依夢心所現」。
但是如果沒有這個人做夢,有沒有夢裡的夢境呢?沒有這個夢境,有沒有能做夢的這個心呢?它這不是兩半,是什麼呢?是一體的。所以大家看「故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最重要的在這一點「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就是我們給大家講這麼多,不斷地在提醒:什麼叫心,什麼叫心?我們現在還是搞不清楚。你只要把心放下來,把這個作意、注意力放下來,就看現場這個,當體就是心的本身狀態,這就是心。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心;心就是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就是心。就叫全境即心,全心即境。就看你能不能把這個法徹底客觀地給它擺平。好,這個就是給大家介紹說,這一念心性為體,這個心性我終於看到了活生生的心性了,它是怎麼樣的,全體的面貌就是這個樣的。
下面我們就要進入另外一個環節,既然他是這個樣子的,那麼我們就能隨著這個原理,看這個人能夠讓我們幹什麼。就是他在進行工作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你可以在他工作的時候得到什麼效果,這就越來越靠近,大家不要忘了我們在講念佛求生西方的淨土法門,現在我們就在往這個法上要靠,不要走遠了。
下面開始,「依此現前一念心性隨業轉業」什麼意思?就是既然這個心性它是在不變的情況下是隨緣的,那我們現在當下,我們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代表這一念心性的可能性。大家要記住人不是有主觀能動性嗎,那我們的主觀能動性本身就是心的全體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利用這個本身的主觀能動性,這就叫修行的契機開始出現。怎麼出現呢?
大家來看,第一段:「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所有的前因後果都是自作自受的。自作自受的時候,從自作到自受有兩個條件:一個是你過去種了這個種子,你為什麼這輩子其他人碰不到,偏偏就碰到他,為什麼?因為你過去世就碰到他,前三生還是他,無量劫來就是他,所有有生之年他就要狹路相逢,雖然是個冤家還要結成夫妻,天天面對你,在這個緣,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什麼,過去有因。但是過去雖然有這個因,這輩子碰不到了,你們這個緣法不到的時候,見不著,那麼這個事就成不了。除了因還要有緣,因緣聚合,前因後果就出現了,前生後世就流淌起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在這個心上,你看由心造的這個業,前面有因,這一輩子由心結合這個業再召感的因緣聚會,繼續變的現行,再繼續造業,這就叫心能造業。
那麼現在,雖然這個心能造業,業的功能大的時候,就是我們造作的力量很大的時候,忘我地去做,那這輩子你的心很弱,你就隨著這個業由著它擺弄你的心,無可奈何,這就叫已經定了的宿命。如果你說業由心造,業隨心轉,雖然它是業,它還不離我的這個心,你能把握住這個心的力量,把業的力量給蓋住,那麼怎麼樣呢?業就隨心轉了。明白吧?所以這就叫修行,為什麼說我們修行跟自己的心做鬥爭?就看你的煩惱佔上風,就是業;還是看你的智慧佔上風,就是心。這兩個相攻相鬥的時候,哪個勝利,你是一個智慧還是一個愚癡,是迷是悟,是染是淨,就在這個上面見分曉。
所以如果我們是凡夫,「心不能轉業」的時候,怎麼辦?就被業給綁住了,「即為業縛」。那你就只能照著自己過去種的業,這輩子被動地去遭受一切的果報,沒有辦法,都是自作自受。那麼如果你的心比較大,這個業被你看到了,聽了佛法以後明白這個道理了,怎麼樣呢?如果業不隨著心轉,「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 「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能轉,這個生命的軌道就變了;不能轉,你就乖乖地受。轉也罷,不轉也罷,就是這現前一念的心還沒有離開。
那我們再往下看,既然能轉和不能轉是怎樣的一個分別呢?「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我們現在就告訴他,告訴大家,什麼是成佛之道,「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我們就告訴他最高妙的方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與佛合,即能轉業」就是你可以把這個命運怎麼樣?就給改了。
那麼「業何以能縛心」呢?就是你怎麼被這個業給束縛住,改不了呢?因為你的心力依著人之常情而走。從來沒有人告訴你佛法,你也不知道輪迴是前因後果而導致的這個結合。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看到嗎?「任運作受」,就是你過去也這麼造,這輩子你在受果報的時候,你依然還會在這個果報的境界中繼續造業,對不對?這就叫習氣,就叫煩惱。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任運作受,即是業縛」,前輩子被你的行為給框住了,這輩子呢,前輩子的行為遭了果報,你在這個果報中,又有對於心上的反應,好的事情你就想享受,馬上就得意忘形;不好的事情你就生煩惱,馬上就怨天尤人,這又是造作的業。在這種造作的業下面,來生還得去受,這就是因為「即為業縛」,被這個造作的心上的業給綁住了。
所以大家看到的,「一切現前境界」,就是這輩子的這些事;「一切當來果報」,就是我們將來所要面對的結局。將來的結局取決於你現在的業,現在的果報取決於過去的業。那麼由此一卯扣一環來看,就是只要你當下念念有所作為,有所分別,有所造業,將來的果報就沒完沒了,一直輪迴下去。所以這叫做「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
但是下面就出現了轉機了,出現什麼缺口啊?我們在造業的時候呀,有的力量很強,就是想法設法一定要把這事辦了,這樣的因種下去,將來感的果報就是一定要來受報,躲不過去的。還有一些業是什麼呢,半推半就地造,不是很全情投入地造。我打個比方吧,就比如說諸位昨天今天兩天聽法,如果你這兩天聽得非常受用非常投入,全身心地把這個業,把這個業全部給造下去,等這個果報成熟的時候,你看那經典呀,聽講開示,你自己馬上,有可能來生就成了一和尚,變成法師。為什麼?猛烈,這就叫定業,一定會來報。如果你這兩天聽得,昨天就半聽不聽,今天還是這麼講,哎呀,一會兒說,沒辦法就聽一下吧;一會兒說算了吧,我自己再想想。這聽得什麼呢?帶聽不帶聽,進退之間,半推半就,這個業就造得什麼呢?不投入,有可能將來就感召不來智慧功德果報,這就叫不定業。造善法,也是如此,行惡事也是如此。
所以大家發現沒?業和心的結合,這時候給我們提供了機會,怎麼樣?你看,「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就是你造了業了一定會感這個果報,「以業能縛心故」。但是如果你的心,用心上面的這個道理去,我們給大家講的這個道理,去動這個事的話,就是起心動念去的話,「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為什麼沒有一定呢?因為心上面隨緣隨的緣分的可能性太多了。為什麼我們有時候因果就在一念之間呢?你在倒霉的時候,大家仔細觀察一下,倒霉的前奏一定是你入到一個惡因緣的圈子裡面,碰到不好的人,或者誤入不好的事;你在行大運,鴻運當頭,發財了,或者是陞官了,一定是入到了一個向上的,要麼是人際圈子,要麼就是好事來了,遇到貴人了,或者是好的機緣,讓你一下子福報顯現了。
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因為什麼呀,就是心的緣分有好多種,就看你往哪裡緣。不僅僅是說你這輩子緣到人了,你下輩子緣到天,這樣的大緣,每一天你的心念往哪兒緣,都是念念剎那剎那不定的。所以為什麼有句話叫做「息心即息災",大家聽過這句話沒有?息心就是把煩惱心息下來了,你這個災就召感不來了,為什麼?外因緣沒有機會,結合不了啦。所以在這樣的立足點來講,「前境來報皆無一定」,因為什麼呢?「以心能轉業故」。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這個心有個什麼好處呢?壞處就是它太機械化,就是讓它幹什麼它就幹什麼,幹完了就給你記在你的賬上,將來得你去承擔。好的情況也是這個,它只是負責來料加工,你給什麼原料,它給出什麼成品,那麼就取決於我們給什麼原料,這是我們的主動權。
所以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往下看,下面的一段,大家看不到大屏幕的,看你發的這個紙。我們下面看這一段,「若人正當業能縛心」,這就是指一個凡夫要遭遇果報。你看,「前境來報一定之時」,你造了因果,要感召果報了,佛教裡經典講到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就是你造的這個業,有的業是這輩子就受果報,前半生做的,後半生受,今年做的今年受,今天做的今天就受。你比如說,你今天蹭地一念恶心起來了,殺了個人,結果上午殺了,下午就被公安局抓住了,把你抓進公安局,要判死刑,馬上就是要還這個果報,這就叫現報。那麼還有一種業叫做什麼呢?叫做來生才報,這輩子造的業還沒有熟,那麼就儲藏在來生的時候呢,決定你下一輩子的命運。還有一些業呢是後報,就是這輩子你種了這個因,但是因為你心裡的這個業太多了,各種各樣的業,你不知道那個業的力量大先往外出來冒,很可能這個業,藏在角落裡面永遠沒有機會,那就不知道第三生、第四生,或者無量生劫以後再說,都有可能。但是不管怎麼樣「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一旦因緣結合會聚,一定要受報,永遠都躲不過去。
所以在這樣情況下,「前境來報一定之時」,本來這是一個定業,好像是一個定業,但是呢「而忽發廣大心」,什麼是廣大心?就是今天聽聞了佛法,讀了佛經,法師給開示,一下子入心了以後,我要成佛,我要解脫,這一念動力一旦起來了以後,修真實行,馬上勇猛精進,每天懺悔,拜佛,每天讀誦大乘經典,每天念佛念得精進不懈。這樣的話,你的心突然間就轉頭調向,知道吧。因為你本來要受那個果報的時候,突然間被你的這個佛法一刺激,轉頭調向,輻射出去,就不是原來的點兒了,前方就不是原來的情形了。是什麼呢?就是「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把這個命運給轉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前境來報,定而不定」,雖然本來是定業,馬上就要去受報,結果呢被你一轉,轉走了。就把這個惡因緣給它拆開了,因緣聚不了了,把善因緣給它插進去,運命即刻就改。大家相信這個嗎?這是正面來講。
那麼反面來講,你看「又心能轉業」,為什麼呢?「前境來報不定之時」,本來你造的這個業呀,半推半就造的,雖然是一個惡業,可是這個惡的情況還不太大。你比如說,兩個人是死對頭,這個死對頭怎麼來的,大家讀《無量壽經》裡面講到五惡五痛五燒就講過,說這兩個人呀,前輩子可能有一點口角而已,就是你遇到我,我遇到你,吵了一個小架,就這麼個因緣然後就各走各的了。可是這個因種在那兒,來世再熟的時候,他們倆遇見的時候,這個惡的力量會成倍地生長,有可能就會什麼呀,你見了我就動刀子而不是動口角。因為這個果報它是會異熟的,變異,它會增加這個力量。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本來前輩子就有點過節,然後這輩子又遇到一起,再利用外緣的引發,很可能到一起是為了什麼事情產生了摩擦,不斷地升級,這個時候,有可能是什麼呀,本來是不定的報,有可能是吵一下嘴,有可能就是要動刀子。
可是呢,你在上邊,突然間沒有了正念,失去理智,這就叫做「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就是你正在修行的時候,退了心了,這個時候怎麼樣,業障現前了。為什麼我們說某某某突然間修行修得把業障給逼出來,稱之為業障現前,就是這個原因。他退了心了,退了心了的時候,業障一現前,會怎麼樣呀?「業能縛心,則前境來報,不定而定」,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結果把它給惡化了。這段話能理解嗎?這就是這一念心體,業和心,是業轉心還是心轉業,它的原理。
那好,我們做一個現實的一個引子吧。上午大家不是都在讀《普門品》嗎,有沒有讀呀?《普門品》裡面講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怎麼救的呀?救七難,是不是?說:若為大水所漂,念觀音菩薩,水就退了;若為火所燒,火就燒不著了;有什麼羅剎鬼國,你看咱們這個舟山漁船入海去求寶嘛,在經典裡面講到說,入海求寶能夠得百倍千倍的利,就是這個成本低收穫大,但是一旦這個船失事的時候,就是被黑風吹到羅剎鬼國,其實就是你的業報來了,要受這個報,也是要稱念觀世音菩薩,即刻就脫離這個險境;你沒有兒沒有女,只要你常念常恭敬觀音菩薩,會怎麼樣?立刻就會有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這大家都讀得歷歷在目,對不對?
那麼大家要知道,這就是我們此處講到的這個法,什麼法呢?為什麼在這個災難來臨之際,其實就是我們過去世造的業,因和緣要幹什麼呢,要會聚的時候,這個果報要來了,這個定業就決定要來報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突然間,你起了一念完全對觀音菩薩決定的信心,大家要知道這個為什麼說佛法從恭敬虔誠中求呢,這個力量,恭敬和虔誠心的力量是非常大,因為它清淨無染,知道吧?你看我們,我這個最有發言權了。在普濟寺呀,每天我們去上早課,或者說,有時候到大殿裡面去轉轉。全球的這個來,跟觀音菩薩有緣的這些眷屬們,來到這個毗盧寶殿來拜觀音菩薩,大家去正法講寺去看看,有五個字叫做「慈眼視眾生」,對吧?這就是觀音菩薩的功德,他發的這個心叫做「慈眼視眾生」,所以他也是有這一念心體的,他造的這個業所召感的果報就是,一切眾生的慈眼來視他。所以大家不信去看看,我就看到這個圓通寶殿的這尊毗盧觀音,不管你是男女老少,天南海北來的人,只要你一進這個毗盧寶殿,一看到這尊觀音菩薩,最次最次的人就咯噔地跪下,馬上合掌磕頭。磕頭的時候呢,那個眼神我就看到,就是非常的單純恭敬,很誠。
再過一點的,有的就是馬上就痛哭流涕,就跟真的是這個浪子歸鄉一樣,見到久別的親人,就是對觀音菩薩就如此的信賴,沒有一絲一毫的這個隔閡。大家想想為什麼?這也是觀音菩薩過去修行所造的業,所發的願,利用他的一念心體,所以人家的這一念心體所感的人,你想想這些人裡面沒有脾氣暴躁的人嗎?沒有性格比較惡劣的人嗎?都是善人嗎?不可能吧。我覺得甚至還有十惡不赦的人,對不對?可是無一例外。為什麼看觀音菩薩的時候全部眼神都是一樣,這就是觀音菩薩修行的巨大的功德力。他的這個功德力就含藏在「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裡面。所以大家讀《普門品》,為什麼說持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跟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功德正等無異,讀到這一句了嗎?
那麼好,這就給大家講這個原理。就是我們正在要受這個果報,危難之際的時候,突然間你正念一提,全身心地仰靠觀音菩薩,這個力量非常大。再用自己的意識心,其實還是我們現前一念心體,再持誦觀音菩薩的清淨功德,這是他修行的功德,全部一股腦就給了你。念念這樣地去干擾,投入觀音菩薩的功德力量,念念地去干擾,念念地去改變這個軌道,所以馬上就是前境來報的時候呢,我們的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心就能夠轉業。這個業力一轉,你的命運軌道馬上改變方向,體現在我們人的視野中,我們當下的這個場景裡面就是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就這麼簡單的原理,就叫做尋聲救苦,這個能聽明白吧。剛才我們講的這一段的道理,就在此處,跟早上大家共修的一模一樣。
好,那麼我們現在的情形,顧及到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是怎麼樣的,大家來看。「然」,就是無可奈何,沒辦法了。什麼呢?「業乃造於已往」,對不對?過去世已經把業造在那了,對吧?「此則無可奈何」,就隨緣消舊業就可以了。不管來了好的事,壞的事,你不要太在乎,不要太上當,為什麼?因為它是我們過去造的因,現在感的果。所幸的是什麼呢?機會來了,「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這就是我們給大家講法的功德就在此處。你能不能聽進去,這個道理你受不受用,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把這個心發起來,這屬於你的主動權。所以你看,其實造業、轉業就在我們現前一念心上,不由別人的呀。因雖然在那裡了,我們現在改這個緣就可以,我發心本來在輪迴之中,現在我發心要解脫,要念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這就是其機在我,不由別人。告訴大家修行之法。
那下面我們再來看這一段:「如吾人即今發心念佛,求生極樂,或觀依正或持名號。」或觀依正,就是你心裡想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想念西方極樂世界的,像經典裡面講到的七寶池呀,八功德水呀,這個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等等這些,包括經典裡面描繪的,這個到八功德水裡面,洗一個澡會怎樣怎樣的,全部的殊勝功德,你盡情地去觀想。或者一心一意地執持名號,這兩個方法。「念念相續,觀念之極」就是完全忘我地就以這個事為根本。大家發現了沒有,在這樣的狀態的時候,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子呢?心就沒有雜染,不會造業了,只是一味地還是依著現前一念心體,全部投向什麼呢,西方。全部投向西方。所有的內容都被西方極樂世界給佔據撐滿了。
那大家想想,一旦果報成熟的時候,你往哪裡生呢?你想輪迴都沒門兒了,來不了了。為什麼,跟娑婆世界沒緣了呀。因為跟娑婆世界離開又離開,離之又離,出離心現前了。跟極樂世界是什麼呢,「則心與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極,則心能轉業。前境之娑婆,轉為極樂」本來在娑婆世界是一個苦海迷路人,突然間一念,被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了極樂自在者。「胎獄之來報」,本來要投胎轉世,又不知道到哪兒,投到人胎裡面還算好的了,知道嗎。有可能到魚肚子裡面,馬肚子裡面,這個狗肚子裡面,貓肚子裡面,都有可能。那怎麼辦呢,「轉為蓮胞」,蓮花化身。還是利用這一念心。
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就是在因緣會聚,因緣會聚的這個原理上面。那我們造了那麼多的業,善業也罷,惡業也罷,現在我們,大家不要忘了,我們還有一個殊勝的因在那兒。這個因是最根本的,每個人都有這個因,就是天然之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過去我們造了那麼多的因都在那兒,但是這個是根本因。如果你能讓這個佛性開始顯現,那麼你就不斷地給他製造佛緣。聽法,聽經聞法,學佛修行,精進不懈,全是佛緣。帶著我們本有的這個佛因,佛性之因,不斷地修行佛法,你說將來不成佛幹什麼呢?這就叫佛法,就叫成佛之道。所以第三個就是轉給大傢什麼呀,依著現前一念心性,我們要學會隨業轉業。
聽累了吧,好了,給大家稍微放鬆一下啊,開始講故事了。講了這麼嚴謹的道理呀,你不要忘了,我們要把這些道理融化在自己的身心世界上。我講經也算十多年了,最大的經驗就是:說時似悟,對境又迷。頭頭是道怎麼也用不到自己活靈活現的這個現前身心世界上,所以真正能夠用在此處的,你是真的聽進去了。所以我現在給跟大家講一下,什麼叫做被業給轉了,什麼叫做心能轉業。我告訴諸位,在這個,就近來講,普陀山原來我們的老方丈和尚叫做妙善長老,大家知道哈。在他之前還有一位老和尚叫做悟道老法師,聽過吧,後來是新昌大佛寺的老方丈,特別莊嚴,兩個耳朵就這麼大,就跟阿彌陀佛似的。我拜見過一次他,在岱山的極樂寺,那個也是他寺院的下院。
老和尚在那兒,每天人去拜見的時候呢,他就這麼窄這麼長的一個條兒,什麼也不寫,就寫「南無阿彌陀佛」,還給過我一個條兒。但是說起來慚愧,我那個時候呢,淨土還沒太入心呢。說老和尚這是這麼吝嗇,給這麼窄個條兒,也不給寫一副字。後來呢因為我跟他的一個小徒弟是同學,聽到他種種的殊勝功德,這個神通顯現,包括往生以後的種種瑞相呀,舍利呀,才知道說這是一位大德。
那麼最近我還聽過這位大德他當時修行過程中的一則公案,是我師父講給我的,我今天也講給大家聽。因為老和尚嘛,他們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還有一些特殊的時代,對不對。大家知道特殊時代的時候,老和尚受了很多苦呀,什麼苦呢?被罵作牛鬼蛇神,那會兒都看不起和尚的,躲得遠遠的。那麼在那個情況下,有一次老和尚不知道是辦一個什麼證,類似於我們現在辦證呢還是做什麼事情,反正到一個公共場合。到了一個公共場合的時候呢,他坐在一個凳子上等著。誒,另外也來了幾個當地的婦女,中年婦女,也要做這個事情,也在這兒等著。結果呢這幾個女的,往這個長的凳子上這邊兒一坐,老和尚就站起來了,知道吧。
站起來以後呢,把這幾個女的就惹惱了,因為那個年代大家都不知道僧寶是個寶,都以為是寄生蟲,知道吧。說你這個臭和尚,你看看這臭和尚,這個陳舊的思想,封建思想,他看不起我們女的,還不跟我們一個凳子上坐,你看我剛剛坐下去,他就站起來了,就把他罵了一通,知道吧。罵了一通呢,老和尚的徒弟就受不了了,就覺得說你竟然這樣的來呵斥我師父,出家人你不恭敬倒也罷了,你還這麼去用這個惡言相向,就準備給她理論兩句。結果大家知道當時老和尚怎麼說嗎?老和尚說,你們愚癡呀,你們沒聽出來嗎,她在讚歎我呀。說讚歎什麼呢,她在讚歎我修行好呀,讚歎我持戒持得嚴謹呀。你看女眾往這兒一坐,我覺得這個,我是個出家人,不合規矩,那我就讓座就起來了嘛。
所以你看一樣的事情,徒弟聽起來好像什麼呢,不抬舉他師父,是不是,罵你這個臭和尚看不起我們女的。可是人家老和尚呢,他馬上就轉為法喜,轉為道用了,他說這是讚歎我持戒嚴謹,沒有過失。因為男眾女眾,男女有別嘛,何況他還是出家人。這個念頭這就叫做什麼呀,轉念轉心。諸位,我們也要學會這個轉念轉心。
我前段時間跟著師父去澳大利亞去弘法,一路要坐十幾個小時,把我的腰又給坐壞了,這個腰病又給坐犯了。我這個性子也比較急,說這還要弘法,我連個侍者都當不了了,這個旅行箱都給提不動,廢了,就很懊惱。後來最後想想說,我這是帶著弘法心出來,遭了這麼個遭遇,我說很可能這是過去的果報,由於我講法的功德,提前給我召感出來了,趕緊受完了就了,馬上這個心就舒服了。所以大家要知道,這不是說安慰自己,只要你的正念,佛法的正念在,即刻心就能轉,業就能轉。心一轉業一轉,我告訴大家,這個業障還消得快,還犯得輕,然後就這麼過了,過了就還了債就了了嘛。了緣了緣嘛,吃苦了苦,這就叫轉。所以你看修行就是要點點滴滴,這就叫「依現前一念心性,隨業轉業。」看你是隨著它,那麼就怨天尤人,還是主動去轉。
當然像我們講的老和尚呀,或者什麼,這都屬於什麼呢?積功累德地轉,真正等我們完全徹見這一念心性的無邊功德的時候啊,大家要知道,是可以立竿見影地轉。在經典裡面講到什麼呢,就是登地的菩薩可以有什麼功德啊,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可以直接扔到十萬億佛土之外,知道吧。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看起來它就跟手掌裡面放一個芒果一樣,隨便就扔到十萬億佛土之外,這就叫心能轉境,知道嗎。
釋迦牟尼佛在講法的時候呢,他的聽法弟子說,說你天天給我們說淨土,為什麼我們跟佛在一起,我們看見的還是染土呢,還是娑婆世界,還是這麼陋劣的,哪裡有七寶呀?都是磚呀瓦呀木頭。結果,當時釋迦牟尼佛就用腳把地一跺,跺了一腳,整個娑婆世界就變現什麼呀,他自己受用的清淨國土,給所有的人就看見了。說,娑婆世界在我眼中,全是清淨國土與極樂世界無二無別。為什麼?因為他已經把這一念心呢應用自如了,想轉就轉,想好就好,想壞就壞,想染就染,想淨就淨。為什麼,因為徹底空掉了,徹底淨掉了。
所以大家讀這個,在《無量壽經》裡邊呀有一段,非常華彩的樂章。就是講完《無量壽經》以後,為了讓與會的大眾,全部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結果呢,釋迦牟尼佛就當時問阿難說,你想不想見西方三聖,想不想見阿彌陀佛?阿難說願見,願見彼佛妙相莊嚴,原話不一定是這樣的,就大概這個意思。結果呢,釋迦牟尼佛就直接把極樂世界現給阿難和與會的大眾來看。當時描繪的說,阿彌陀佛就像須彌山一樣,整個的這個光芒遍照,他的光一出來以後,所有的光芒都沒有了,就像那個,形容像劫水一樣,彌滿世界,滉漾浩瀚,就是整個清一色的,全是阿彌陀佛的光。大家想想,這就叫轉境。佛你看不但能把自己的境轉了,而且給你聽法眾,你沒這個能力,他可以加持你,替你轉,從見娑婆世界,直接就轉的見西方聖境,見西方三聖。大家不要聽了以為這麼恢弘的場景,還沒有離開什麼,現前一念心性。所以,說到此處,大家能夠有點兒理解,為什麼題目叫做「馬蹄無處避殘紅」。
好,歇得差不多了啊,再把神提起來,我們要進入下一個環節了。既然提供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機會,那麼我們跟佛,難道說我們現在凡夫的心體是很染污很髒,佛的心體是很乾淨很智慧,那麼難道我們是將來把我們的這個心給丟掉,把佛的那個心給拿來嗎?超凡入聖是這麼超的嗎?轉染成淨是這麼轉的嗎?我告訴大家,不是的。我們的這個現前一念的心性,跟佛的現前一念的心性是質量一模一樣,一點兒都不少不差。佛的一念心性,跟我們的質量一模一樣,他一點兒都不多。但是就是現在,我們把這個心性給什麼呀,用壞了。用壞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想去依著這一念心性去轉,就要開始什麼呢,依此一念心性,感應道交了。怎麼感應道交的呢,非常簡單,大家來看,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概念,這就開始現在需要大家的心又跟上來,隨文入觀了。講了兩天了,現在都找不著一念心性在哪裡,下面我們就開始先找著這一念心性,把它鎖定。大家來看:「最初迷真起妄,則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一念相應。是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聽出來一個眉目了嗎?我換一句話表達一下啊,我們剛生下來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誰?我,是不是?每個人剛生下來就是說,我就是從一九七五年四月二十出生的,對不對,我不知道我將來什麼時候往生哈。
假設吧,今年二零一八年,我四十多了,再往多算少算算二十年吧,說二零三八年,宏海法師圓寂往生了。從我七五年出生,到,剛才說多少年,三八年往生,出生之後,往生之前,我們念念,有一念離得開我嗎?離得開沒有?離開過沒有?一直都活我的幻相裡。我們,大家都是從各地方,最近的從定海,舟山,最遠的從北京上海,來到普陀山。不管你今天出去旅行,我們說,從北京坐上飛機飛到上海,從上海坐上飛機飛到紐約,你從這兒到那兒,上飛機之後,落飛機之前,你,有變過嗎?還是我,所以大家想想,我們活在這個時間的流淌中,活在這個空間的轉移裡,有沒有離開過我呀。始終就是我的現前一念的錯覺,才以為時間在流淌,空間在轉化。實際上,從來就是現前一念心性,沒變過,活就活的這一念心,錯以為是我。這個能理解吧,能理解我們再套這句話,你看啊,最初一妄就是我們常不是說,無量劫來一念無明,對不對?輪迴到六道中了,三界內了。那麼將來我們成佛了以後,徹底到了故鄉風月了,再也不在六道輪迴中了。
我們輪迴之後,到成佛之前,離開過這現前一念心體沒有?徹頭徹尾就只有這現前一念心體。所以大家看:「是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我們現在這麼多的妄想,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麼的縱橫交錯,其實就是這一念心而已。三千大千世界就這一念心,無邊國土就這一念心。我們一輩子以為有個我,就這一念心,我們生生世世輪迴,以為我在輪迴,還是這一念心。我們做凡夫就是這一念心,我們將來成佛,也作阿彌陀佛,還是這一念心。所以首先我們要生起決定的信心,這個玩意兒太簡單了,永遠出不了這個手掌心,我只要鎖定這一念心,就可以了。你要把這個信心建立起來。不要以為說,那我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的業,還是這一念心。就跟你不知道給這個地方堆了多少柴火,只要你一句阿彌陀佛,點著了,這火就把它燒得乾乾淨淨,一火就燒光了,這就叫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念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還是這一念心,大家知道吧。
既然如此的話,好了,我們真的知道這一念心原來不過如此的時候,大家就開始來解一下,當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意味著這個心的狀態進行怎樣巨大的超越和轉化。大家來看,「今以此念」到了第二段了,「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這是我們現在發了信願之心,開始就用這個現前一念,把它什麼也不幹了,只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帶著信願求生西方。大家注意啊,「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這句話能聽得懂嗎?我們來做一個現場實驗啊。大家現在把我們的心調動起來,觀想西方極樂世界,那兒就是西方。你想我們現在一念心,召感的是現前的普門講堂,當我們一念南無阿彌陀佛,把心投射到西方的時候啊,這個時候,大家知道吧,西方依正就在我心中,就是我的這個心,所開的花,所結的果,不是現前的境界和娑婆世界的情景,是什麼呀,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準確無誤跟經典裡面描繪一樣的情形,已經成就了。
就在我們剛才一念想西方的時候,這一念,我們生活的就不是在娑婆了,知道嗎,就是在西方了,剛才那一念。但是我們現在又回到娑婆了,因為只有一念。可是大家要知道就這一念,已經把剛才這一念心體已經佔滿了。所以等於說剛才我們已經往生了一下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念佛的時候呢,西方依正就在這個我的現前一念心體中,是不是這樣子的?那麼我念佛的時候,我的這個心就沒有放在娑婆世界的這個國土了,放在西方依正之內了,就是這個心,不管怎樣,都是顯現的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娑婆世界)已經與我無關啦。所以如果我們真能夠在念佛的時候,觀照到說,就像兩面鏡子一樣,我的心也是一面鏡子對不對,極樂世界的這個場景也是一面鏡子。阿彌陀佛的心也是鏡子,娑婆世界也是鏡子,那麼我現在這邊鏡子影的是娑婆世界,我不影娑婆世界了,我照著極樂世界,就等於是說我們的心在念佛了一樣,是不是?那麼我們的這個鏡子已經影出來的全部是西方國土和阿彌陀佛。
正當我的鏡子影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呢,那麼這個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已經全部就在我的這一面鏡子之中出現了,是不是?所以大家要曉得,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啊,我們的心已經就往生到西方了。所以我跟大家講,如果你能夠鎖定這現前一念,知道是這麼回事兒,念念這麼念,知道這個巨大的功德有如此不可思議,念念如此念,天天如此念,盡形壽如此念,你說,極樂世界將來,能不能成就?所以我跟大家講啊,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邊說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是我們一般都只能理解到說,我念佛念得好,我將來要往生。其實殊不知,正在我們現在,就是我們在但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只要你萬緣放下,一念佛號提起來,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又一念,一念又一念,不斷地念,每一念我們都在什麼呢,都在見佛,每一念我們的心,全體就是佛,這就叫現前見。
可是,現前見,我們現在不知道。只不過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的這個根身器界呀,它是在密隨心轉,但是我們肉眼凡胎還感知不到。我們能夠見的時候是什麼呢,是到臨命終的時候,因緣成熟了,念的這個積攢夠了,所以這個時候呢,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異香撲鼻,天樂盈空,瑞相滿堂,大家說他往生了。可是大家想想,他往生真的是在臨終的時候才往生的嗎?還是在今天開始,我要發願往生的時候就已經往生了?這就叫現前見佛。臨命終的時候叫做當來見佛。你念佛的時候,就這一念對不對,將來我們見佛的時候,還這一念心性;我們成佛的時候,還是這一念心性;我們度眾生的時候,還是這一念心性,沒有離開這一念心性。大家想想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呀讓你去悟,就太難了,悟不到,你只要相信它就可以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我特別擔心,我講的你聽不懂,能聽得懂嗎?能入進來嗎?那我告訴大家,如果你能夠終生受用,就等於說禪和子已經大徹大悟,參學的事兒,已經塵埃落定了。一切法就在這個法,因為一切心離不開這個心。就好像我們現在誤以為,剛才講到了,就比如說我們,打個不吉利的比喻,就像我們生病,大家想想,我們生病,是從生病開始生的病呢?還是直到病了以後才生的病?還是到檢查出來,才知道我有病?是什麼時候有的病?一念病在我們身體裡邊生的時候,我就病了。我一念心在念佛的時候,我就往生,就見佛,就成佛,知道吧。只不過我臨終的時候,被阿彌陀佛接到西方,最後自己成佛,也成了阿彌陀佛了,到處去接引眾生,也讓他們往生西方,還是去成阿彌陀佛。這就等於說,直至檢查出來,確定我病了的時候,啊,才病了。可是其實,所有的功德都起於我生病的那一剎那,就這個意思。這就叫做「兩鏡交光,相含互照。」
那麼如果說,能夠這樣理解的話,大家想想,為什麼阿彌陀佛他敢在發願的時候,說了一句說:有人念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臨終的時候,我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說我要不跟所有的西方清淨海眾去接他,現在他前,我就不成佛。他為什麼敢這麼說呢?《阿彌陀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大家說: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敢這麼說?大家明白了沒有,就因為這一念心性。阿彌陀佛就是利用這一念心體,他知道它有這個作用,他就順著這個心體的作用,發了一個四十八大願,借著願力的作用,必然要現在其前。所以他就打保票,一定會現在其前。釋迦牟尼佛也是明白了這一念的心性,他知道阿彌陀佛對於這一念心性已經用到極致了,有了這個方便,所以他就拍著胸脯子做擔保人,說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也是不離這一念心性。佛都敢做這樣的保障了,我們自己也要敢做這樣的保障,為什麼?一定能夠往生。
大家看下一段,來看,「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眾生,每一個眾生,和十方三世諸佛,是平等共有的。「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但是如果說,「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若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有沒有繞進去?
首先我們來看,這個要體驗的。你看第一段,就是前幾句話說,「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我們現在現場也看一下,大家想,我們每個人現在的這個,不要說用思想來形容,就用覺性吧,是不是平等的?人間不是有一句話嗎,跟你說句悄悄話,咱們把這事兒辦了,什麼樣呀,你知我知。有沒有?現在我講法,我問一下大家,我說話的時候,我也知道我在說話,你也知道我在說話,我也聽到我說的這個話是什麼意思,你也聽到我說的這個話是什麼意思。我問大家,知道我說話,你也知道我說話這個「知」,是只有你的知和我的知嗎?還是大家一個知?怪得很啊,我說話怎麼傳到你耳朵裡面去的?
我問大家,聽得懂聽不懂?大家說,聽得懂。你的「聽得懂」怎麼傳到我耳朵裡來的?你想過這個事兒沒有,還是一念心體,「馬蹄無處避殘紅」。這一念心體,就是我們交流的平台,你們知道嗎,這一念心體也是我們見佛性的這個機緣。但是我們每天生活在其中,不知道。每天在用它,還不知道。現在我們既然知道它是這個樣子的,要鎖定離不開。而且在念佛的時候相互是什麼呀,感應道交的。那麼我們就要確定,只要我念佛,不可能見不著佛。為什麼呢?你看,這一念心性,我們跟佛是平等的。但是如果站在我們的角度,這個時候我們用這個心來念我心中的南無阿彌陀佛嘛,還是這一念心,對不對?那麼就說明這一念我的心,其中還有我心中的阿彌陀佛,對不對?如果說這一念心,站在阿彌陀佛的角度,就跟說這個「知」立足於你們的角度的時候,你們知道我在講話,這個「知」立足於我的角度的時候呢,我知道你們在聽我講話。
這個心屬於我們的時候,我們用我們的心,念我們心中的阿彌陀佛。這個心屬於阿彌陀佛的時候,「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就是我們也是阿彌陀佛心裡面的我們。不管這個心在我們,還是在阿彌陀佛,我們和阿彌陀佛都在一個心中,能明白嗎?既然在這一個心中,為什麼一個心中的我們念一個心中的阿彌陀佛,那麼一個心中的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一個心中的我們,這是打了保票必定如此的事,絕不會錯的,這就叫做感應道交。為什麼,因為還是依著這一念心體。還是依著這一念心體。所以為什麼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不知道這麼給大家排雲布雨地講了半天,心裡有點數就可以了。
後面我們再有最後一個往往容易出生的疑惑給大家擺平。什麼呢,就是說既然都是這現前一念心性,那我們平常在佛法裡面不是講到說,這一念心性是不生不滅的,聽過吧,它是不來不去的,它是如如不動的。既然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好像千里迢迢地去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大動嗎?這不是從這兒到那兒嗎?這不是有此有彼嗎?對吧。那麼又說這一念心性是不生不滅的,可是我們就娑婆世界死,要極樂世界生,這不是有生有滅嗎?這就是我們對於生滅法只從道理上聽,就有了矛盾對立。如果做一個現實中的實驗,你就知道,生滅和不生不滅完全是一回事,也是這現前一念心體。
好,我們下面就看徹悟禪師怎麼給我們把這個最難會通的道理給會通清楚了。這是最後一下子我們來學一下,「依此一念心體論證不生不滅」。這個是什麼一個意思呢?大家來看,徹悟禪師是這樣開示的,說往生西方是怎麼個道理呢,「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兩句作一句看,則事理圓融,所謂合則雙美也。若兩句作兩句看,則事理分張,所謂離之則兩傷也」這就是說這兩句話呀,你不能把它掰開了看。因為我們有時候,執著了「生則決定生」,就受不了「去則實不去」了。為什麼,說我們明明往生到西方,從娑婆去到極樂了嘛,你為什麼說去則實不去呢?那麼如果執著了去則實不去,就是當下就是極樂,我們自性就是彌陀,何苦那麼遠跑到西方十萬億佛土之外。這兩種見解,都是錯誤的,大家知道吧。真正的是這兩種見解要結合起來看,雖然有往生,可是不是真的千里迢迢的生,而是一念心體中,橫超的生。雖然有千里迢迢的去,但是實際上沒有去,為什麼,因為就在我們現前一念心體之中。所以這兩句話就合在一起來則雙美,就是這個法就是圓融無礙的;如果你把它分開來看,就雙傷,這個法你就掰成兩半了,不是圓融無礙的。
所以你看就講到說:「若不合此兩句作一句,便當演此兩句作四句,謂生則決定生,生而無生,去則實不去,不去而去。」這個法妙不妙,你怎麼理解說生則決定生又說無生,明明去了嘛,又說實不去,不去又說去,這可怎麼辦呀。首先給大家講,這句話的起源是有一個叫做,不是徹悟禪師說的,是有一個叫做天衣義懷禪師。他有一次就是問自己門下的弟子們說,如果說捨了娑婆世界去求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這不是取捨的分別心嗎?這不是眾生的妄想嗎?那麼如果說沒有淨土,此處就是淨土的話,可是佛說了就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我就考考你們,怎麼會通這兩個法。
他就問門下的弟子。結果這些門下的弟子們就答不上來,他自己在那兒坐了半天,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叫做「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大家能不能理解?能理解這句「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能不能?哎呀,居然有的人也在點頭,真的能嗎?還敢點?哎呀,這是菩薩示現的哈。不管你懂不懂,我告訴大家,你盡管點頭。為什麼?因為說時遲那時快,這個法呀,根本沒那麼高妙,此時此刻這個人世間,娑婆世界就到處都是。
我打一個比方,現在最流行的,你們搶過紅包嗎?微信轉過賬沒有?轉過沒有?收過紅包沒有?好了,這個法就發明瞭。所以為什麼我們說現前一念心體,處處都在演這個無上甚深法,都是往生法,但是我們就找不著。你看啊,我們在微信轉賬的時候,我的手機給你的手機轉,對不對。你說我這兒點一下,一點發出去了,這叫做什麼呀,不去而去。為什麼,因為我的紅包這兒點一下發出去了,可是這個還在我手機呀,沒有真的從我的手機挪了一個什麼東西到你的手機,對不對。可是問題是你那兒嘭地就出現了,然後你手一點,馬上就收到你的賬號裡面,這叫做什麼呀,無生而生。可是雖然無生而生,生到你那兒了,生是出現了,因為真的我的錢到了你賬號上了呀,這叫做什麼呢,生則決定生。雖然我的錢到了你賬號上了,可是問題是我也沒有點錢給你呀,你也沒有點錢收我的呀,你說就這麼我一點你一點,就不知道怎麼不可思議法你就把我的錢收走了。
這叫做去則實不去,因為我沒有給你啊,但是你真的收到了。你能把這個法給我講清楚嗎?能不能講清楚?講不清楚,就現前分明的一個轉賬,搶紅包法,我們都講不清楚。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不可思議,一念心體不可思議,眾生的信心不可思議,諸佛菩薩的神通不可思議,我們的業力不可思議。那怎麼辦呢?只有什麼呢,相信它。一念決定信心,成就一切不思議法。你不要以為我們這個手機轉賬法就不是由信心信出來的,你不相信手機能有這個功能,它會出現這個作用嗎?你不相信這個能轉錢,你會點嗎?他不相信能收錢,能夠收嗎?可是一切的好像什麼作用都沒有的過程中,所有的作用都成了作用,這就叫做「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雖然隨緣隨的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可是,我們依然不變就是這一念心體。這就叫做「本論以眾生現前一念心性為體」,它就長這個樣子,它就有這個作用,它就能讓我們達到這個目標,它最後就讓我們能夠成就。所有的三藏十二部都是為這一念心體做註釋的。這就叫「顯體」。
那好了,我們也知道它叫這個名字,長這麼個模樣,那你光有模樣不行呀,你好看沒用啊,好看你又不能吃,也不能用,你得真修實幹呀,你光說不練不行呀,那怎麼辦呢?
第三個要開始了,我們要知道,它是有職業的。你雖然這個現前一念心性這麼明擺著,這麼好,可是你如如不動地不去用,它的作用可不是白白給你顯現的,知道吧。所以光知道道理還不行,你還要知道怎麼幹,這就是我們第三個概念:「本論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宗。」就這麼幹。所以大家要知道,「真為生死」就是讓我們認清形勢,面對現實。我們現在還在生死苦海中,雖然我們一念的心性跟佛是一樣的,可是我們的行為還是眾生的行為,還是貪瞋癡的行為,那我們就在這個上面要開始修行。「發菩提心」就是我們要有立場,要擺正姿勢,佛弟子是幹什麼的,不是玩兒的,也不是讓你就這麼晃晃悠悠,是要成佛的,才能叫佛弟子,才能叫學佛人。那麼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操作方法是什麼?就是以深信願,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徹悟禪師語錄》給我們帶來的修行手段,明天開始就講這個綱宗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