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對於破戒僧只能做到表面恭敬,做不到由衷地恭敬,怎樣對治?「皈依僧」的僧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還是一切出家人?有教證作依據嗎?
宏海法師答:首先說「破戒僧」,前提是他有戒,然後才破戒。比如說最基本的,在我們漢傳佛教,僧的外相要有素食、獨身、僧裝這三個要素,這是最直觀的,也是主流的認識。
其次講到破戒。如何確定他破戒?這個不能馬虎。僧團裡真正有人犯過失,對戒律有毀犯,會有羯磨,有處理的方法,大家共同來民主商議的。佛陀也製定了種種律法,三六九等,看情節而論。但是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連沙彌都不可以知道,不可以去看。如果你是在家居士的話,那麼這個問題不成立,因為你沒法判斷他否是破了戒。如果你確定他破了比丘戒,那你自己首先也是犯過失了,因為在家居士不可以去看比丘戒。
如果從菩薩戒的角度,就像《戒律學綱要》裡面聖嚴法師也講到,老說別人破戒的人,那麼有可能他自己首先就是一個破戒者。
當然,假如他真的是你所謂的破戒僧,我們也要差別對待。比如說他在素食、獨身、僧裝上完全一條都佔不著,那說明他就不是善知識,我們就不能去親近,甚至只要遠之就可以,連敬而遠之都談不上。
最後說「皈依僧」,如果說是初地以上菩薩的話,那現在你沒辦法去皈依了。末法時期,羅漢能遇得著嗎?開悟的人你有這個福報遇到嗎?幾乎不可能。更不要說初地菩薩了。
我們現在去親近善知識僧,也有一些標準可以參考,比如說善知識的「五德」,他佔了幾樣?例如說「證德」。證德就是說聖人僧,初地菩薩或者大阿羅漢,最起碼是開悟的善知識,他們具備了證德的功德——證實相,戒定慧具足,已入聖位。
另外就是「教德」,對三藏經律論的教法比較精通,或者退一步,對於現在中國佛教大乘佛法八大宗派,哪怕有一個宗派他比較了解,再有一些實踐,這也算是教德了。比如說淨土法門,他對三部淨土的根本經典瞭如指掌,你在淨土方面遇到的問題,他都能給你一一解答,這也算是有教德的功德。
再一個就是「悲德」,他的慈悲心。比如說他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總得佔到一樣。
然後就是「巧為說」,善巧說法——能夠應你的根機善說法要,提攜你的知見,開發你的心智。還有一個是「達實性」。
在論典裡講到,這五種德,能佔到八分之一的量,就完全可以被作為善知識去親近。不能都用初地菩薩來要求,那樣估計就沒有善知識可親近了。
而且在這個時代,沒有缺點的人是找不著了。諸位同修,特別是想依止善知識的三寶弟子,千萬不要打這個妄想。縱然是佛菩薩來示現,他也只能示現有些毛病才能在這兒待得住,所以叫「扶惑潤生」。我們只能觀他的功德,不要去觀他的過失。這不是敷衍話,也不是一種誘導,是真的需要這樣,你才能親近到聖人。
再退一步,我們為什麼遇到這樣的因緣呢?這跟自己的業力難道沒有關係嗎?也要生慚愧懺悔心呀,它是對等的。我們過去修的清淨恭敬心的功德,皈依依止心的深度,就導致我們這一生遇到的因緣。你是遇到一個有修有證的老和尚,遇到一個善說法要的善知識,還是遇到一個忽悠人的騙子?這跟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是息息相關的呀。我們常說的共業,就這麼共來的。
這是往上看,如果往下比的話,那真的可以說,末法時期,眾生的福田甚至要從破戒比丘中來。經典裡面說,這就是教證了,「唯佛一人具淨戒,餘人皆名污戒者」,就只有佛才能真正地把戒持圓滿清淨,其他九法界的眾生都是有缺點的。那你怎麼辦呢?
所以說:理有定,法隨機;目可更,綱不改。當然我們要親近具足戒定慧的善知識,但是也要看具體的情況。假如一個人身上有我們能夠學習到的,給我們以啟迪利益的地方,我們就可以去親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