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的弟子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一開始就這麼說:「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謂絕學,就是沒有什麼好學的;無為,則是沒有什麼好做的。沒有要學的東西,沒有要做的事,這就是閑道人。閑,是空閑,但並不是懶,閑道人與懶道人是不一樣的。懶道人是住在廟裡樣樣事都不想做,一天到晚就是在打坐,只想追求開悟,追求自己證個什麼果。閑道人則是心中無事,心中沒有要學什麼、沒有一定要做什麼,但是,並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以釋迦牟尼佛為例,他從成道之後一直忙到涅槃為止,他是閑道人而不是懶道人。
我自己有個經驗,在二十多歲時,修行相當精進,心中有許多的打算及計劃,也存著許多的疑問,打算著要怎麼修?未來我又會怎麼樣?頭腦裡有一籮筐的問題。當遇到我的師父靈源老和尚時,我認為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就請教他老人家給我開示,幫助我修行能修得更好。結果他老人家只是聽著,一個問題問他的時候,他就問:「還有嗎?」我就再問第二問題、第三個問題、第四個問題……,我想最後他一定會整體回答這些問題。那時候,頭腦裡的問題實在太多了,老是在想著:「我將來會怎麼樣?會怎麼樣?……」老和尚就是這麼聽著、聽著,我已經忘記問了多少問題,也沒有想到他是否還記得這些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的問下去,最後老和尚在床鋪上拍了一下說:「放下著!睡覺吧!」這一拍把我嚇了一跳,當我聽到「放下」時,很奇怪,所有的雜念、妄想、疑問全都不見了,想要問的問題也不需要問了。這個例子是告訴諸位,「放下著」這三個字對我受用太大了,實在就是「絕學無為閑道人」這句話。要做一個沒有什麼好學的,沒有什麼要做的修行閑道人;心中不要存有那麼多的東西,只要好好修行,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有人認為打坐、聽經、看經、念經、拜佛,這就是修行;而工作、開車、煮飯、買菜,都是在干擾修行,甚至有人會說:「寧動千江水,勿擾道人心,我正在修行,請不要干擾我,你一干擾我,讓我的心也動了。」這種人是修不成的,到最後一定修成了外道。沒有辦法將自我放下,是不可能見性、不可能開悟,因為太自私了。
六祖惠能在黃梅五祖弘忍座下時,他的修行就是砍柴、樁米。象岡道場最近有幾位菩薩,打了上一次的話頭禪十之後,就留下參加這一次的默照禪十,在此期間,就在這裡當志願者。我問其中一位菩薩:「你在這裡參加二十天的禪修,其它時間都在工作,你合算嗎?」他回答說:「我非常的意外,雖然整天都在工作,但是並不覺得我是在工作。這個心,好像跟環境裡所有的工作打成一片了。」他整天都在為我們做各種各樣的雜工,心中卻無事,工作就是工作,而且住得很快樂,這是不是等於「絕學無為閑道人」?諸位要是願意住下來,也會這個樣子的。
接下來第二句是:「不除妄想不求真」,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妄想這樣東西本來是沒有的,只有在心中產生煩惱時,才叫做妄想。所謂煩惱,是心念跟自我的貪、瞋、癡、慢、疑相應,如果只有心念,而沒有自我在其中,這個念頭不會有問題;因為自私,老是在乎著自己的得與失、好與壞,結果變成了妄念,這就是煩惱。
什麼是「真」?許多人希望在打坐時開悟見性,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見到佛性。而現在,因為有煩惱,所以這個「我」是假的,開悟之後,似乎就可以見到真的「我」了,有這樣的想法是外道。
事實上,沒有佛性、開悟,以及本來面目這些東西,請諸位不要去追求,否則就被自我的追求心困住、綁住,被煩惱所困擾。追求心就是自我的自私心,如果無法放下,是不可能開悟的。其實,不追求開悟,它反而就在你的面前,一追求它就不見了。不追求,不拒絕,沒有要追求什麼或拒絕什麼,在這種狀況下,就是「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在默照──很清楚,但是不受影響。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難,當佛住世時,他經常會有依賴心,認為佛很喜歡他,總有一天佛會幫助他開悟、得解脫。但是直到佛涅槃為止,他還沒有開悟解脫,於是他想:「佛法已經傳給了大師兄摩訶迦葉,大師兄應該可以助我開悟。」但是摩訶迦葉也不睬他,不但不幫忙,還將他趕了出去。此時阿難就想:「佛已經不在世,大師兄也不管我,算了,我什麼也不求了,自己修行吧!」於是找了一個地方準備坐下去好好修行。由於期待心、依賴心都沒有了,正要坐下去還沒坐好的當下,便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不除妄想不求真」,沒有準備要做什麼時,它反而就在你的面前。因此,隨時隨地不管妄想是什麼,回到方法才是最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