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進到學院來修學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驟,還要檢視實踐的成效,這與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沒有衝突的。也就是我們不是去檢討有沒有收穫,而是檢查我們的耕耘有沒有出毛病?我們的重心還是放在耕耘上,還是要努力耕耘,而檢視成效是為了調整推進耕耘的力道、改善耕耘的操作、適應耕耘的需求,然後朝目標出發,而一切沒有障礙。
今天我們不講成長的外在因素,而是要談成長的方法本身會產生什麼成效?像樹長高、長大,我們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出來它在成長;可是一個人的成長,外表看不出來的,所以我們要進一步以更確切的尺寸去把它檢視出來。
檢視的尺寸標準在那裡?就是觀察檢視我們習性的改變,具體來講:也就是我們心性的柔軟度、光明度以及覺察度有沒有成長?如果自己的習性還是這麼愚鈍、嫉妒、急躁,思考問題的角度還是狹隘、愚昧,表示你的私心非常地重,心性的警覺力、柔軟度、光明度都不夠,這些都是需要常常去檢視的部分,進而再加以調整,調柔心性、增強光明、善良、慈悲及覺性的力道。想要這樣的成效必須從聽聞佛法、思惟佛理、嚴持戒律、禮佛懺悔、勤做僧眾的作務以及參禪打坐中得到成就。
各位不要從外在的,如:寫了多少文章?擔當什麼職務?有多少信徒?甚至有多少存款?是不是拿到學位?來檢視自己的生命是不是得到安穩、安詳、安樂,這些是謬誤的尺寸,從這些外相事物上所看到的,都是虛假錯誤的。我們要看的應該是:自己的供養心夠不夠?吃苦耐勞的淡泊心夠不夠?對周圍的人不分怨親的平等心、無分別心夠不夠?
如果,一天到晚看這不順眼、看那不順眼,一點點小事情就煩惱亂心,我們的心非常容易受到波動,這個時候大家要記住,真正最有力量的是什麼呢?──是參禪,禪坐是最有力量的。可是有的人因為參禪使不上力,所以退而求其次,如:持戒、懺悔、修福、讀經,這些是輔助的方式,可以隨個人的根性及因緣而選用。因此,有的人要懺悔、有的人要讀誦、有的人要修福、有的人要持戒,不一定,可是最後的歸合點都在於內觀自省。唯有從心性成就的觀照裡,才能夠徹底地洗淨心境,徹底地開發心境的覺性。
中國的禪宗正是從徹底洗淨內心下手,使內心得到光明、得到警覺、得到平等,淡泊一切而發為吃苦耐勞、供養大眾的慈悲眾生的作為,而這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供養,真正的平等、真正智慧的流露,這也才是究竟的根本處理方式。
在這個過程當中,用一些虛假不真實的東西來給自己一點自信;或是用一些比較顯著的東西來肯定自己的成長,這個無可厚非,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大家要清楚:那只是一個輔助方法或是一種權巧方便,但並不表示我們已經成道,或心性有什麼成就了!
比如:我們學會講一部經;寫了幾篇文章;法會中引導大眾唱念,儀軌流程如法如理;或者所做的事情雖然平常,可是獲得大眾的讚美及師長的誇獎等等,都可以給我們一點信心和鼓勵,但各位要記住,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真正真實的是:內心的覺性、慈悲、善良、平等、清淨,這才是根本。
總之,希望大家對這個道理要非常地清楚,不要把這些輔助的、世間的、外在形式的種種方便性的肯定與鼓勵當作真實,認為已屬究竟,而是要從根本上去掌握自己學習的進展,然後「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向菩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