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就是答應別人、對別人所許的諾言,務必兌現,也就是守信。

孔子曾經譬喻:「人而無信,正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何以行之?」忠誠守信,是立世的根本。在過去農業社會,交通不便,通訊設備不發達,出外就業的人要靠信差投遞家書、傳遞口信,甚至寄送物品。彼此之間,並沒有契約,也沒有證人,靠的就是一份誠信;即使千山萬水,餐風露宿,信差務必完成所託,這就是「承諾」的力量。

古人對信守承諾的重視,可以從「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忠信,行篤敬」等成語獲得證明。

甚至,不僅平時對人守信;戰時兩軍對陣,依然不改信念。晉文公有一次派兵圍攻「原」這個地方,行前宣佈,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即刻退兵。三天後,眼看對方援絕糧盡,只要再過一天就會投降;晉文公卻堅持退兵,他覺得對人民信守承諾比攻佔城池重要。結果就因為晉文公的誠信,反而感動對方,主動獻城投降。

諸葛亮在祁山與魏軍作戰,為生養兵力,定期分送士兵返回國內休息。後來戰爭越發激烈,有人建議暫緩送兵回國,諸葛亮堅持對士兵的承諾,因而感動士卒主動回營,奮勇作戰,終於取得勝利。

從政的人,能夠信守承諾,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才有辦法推行政令;居上位的人信守承諾,可以激發屬下效忠的鬥志;朋友之間互相信守承諾,是鞏固友誼的基石。

人,除了對人守信之外,也有的人對時間信守承諾,例如在宜蘭仁愛之家服務的依融、紹覺法師,為了一句承諾,一舉手三十年,任勞任怨,至今不曾動念調職。

有的人則對金錢信守承諾,例如答應捐款助人,就一定做到。甚至有人對未來信守承諾,例如遺產信託、傳法傳位等。也有人對情感信守承諾,例如李白《長幹行》的「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說的正是兩個信守愛的誓言,至死不渝的淒美故事。

古人為了一個承諾,可以用一生的歲月去兌現,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反觀現在的人輕諾寡信,不守承諾,於是不得不求法於契約、錄音、錄像、證人、公證、信託等。

其實,吾人立身處世,投機取勝只是一時的,唯有信守承諾,篤實行事,才能獲得別人永久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