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遇到櫃檯小姐曾淑芳,她是從天主教辦的文藻外語學校畢業的。我問她:「你在這裡服務,對佛教有沒有信念?因為你在天主教裡受教育的時間很長,現在接觸了佛教你有什麼感想?」她說:「我沒有信天主教,相反的,我很喜歡佛教。不過,我在天主教裡面得到一種啟示,就是神父修女們都很重視奉獻,他們對人生充滿著樂觀,而他們的樂觀是從奉獻中獲得的。」

我們希望未來的前途能夠成功,首先要養成一種觀念:從奉獻中獲得快樂。一般人是從貪慾心中去追求快樂,從個人自私中去佔有快樂,從物質享受中去尋找快樂。而要想獲得內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掃除自私自利的觀念,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自己的氣質,莊嚴自己的思想,從奉獻中獲得快樂。

助人為快樂之本。在佛教裡,奉獻也是快樂之本。一個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獻,根本不夠資格與宗教接近。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犧牲就是奉獻。如果我們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從奉獻著手。

你們現在有什麼東西可以奉獻給別人?「我有能力為大眾服務」、「我有智能貢獻給大家」,這固然很好;假如你說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智能,怎麼辦呢?其實還有一樣可以奉獻的:至少你看到別人成功了,能生起隨喜之心,給人一句讚美的話,哪怕是給人一個笑容,點一個頭,佈施給人快樂……這些都可以算是奉獻。

所以,奉獻不一定講究物質上的給予,而是在付出一片真誠的心。我們對於救度眾生的事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氣魄,對待朋友、師長、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誠懇切的真心,對於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所謂奉獻,不外奉獻我們一顆真誠清淨的悲心,這是最寶貴的。

此外,我們也看到社會上多少有名望的人——過去稱「員外郎」,現在稱「慈善家」、「太平紳士」——他們在社會上受到眾口讚揚,表示他們有聲望。聲望並非憑空而得,必須經過多少的犧牲奉獻,例如捐助公益、回饋社會,或是供養福田、奉獻大眾。由於他們播下了喜施奉獻的種子,經過時間累積才有聲譽崇隆的果實。所以,一切都要有因,才能有果。

以奉獻為樂的人,可說是具有菩薩性格的人,其提升自我的人格不但比一般人快速,心中也比一般人法喜。人人若能發願如蠟燭一般照亮別人,奉獻一己之能,以助人為樂,在工作中犧牲、服務、奉獻,不僅在團體中能順利生根,也是未來事業成功的一大助緣。

佛光菜根譚:

太陽因為輻射熱能而給人溫暖,

花朵因為散發芬芳而令人喜悅,

大海因為包容萬有而被人重視,

人生因為積聚慈悲而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