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玄,又叫作十玄門,是賢首宗重要的學說。賢首宗人為顯示法界圓融、事事無礙、相即相入、無盡緣起的玄義,立此十門。

  十玄有新古之別,智儼在《華嚴一乘十玄門》及法藏前期在《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簡稱《五教章》)、《華嚴經文義綱目》所立,叫作古十玄;法藏後期在《華嚴經探玄記》所立,叫作新十玄。新十玄的名稱如《探玄記》卷一所說:「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隱密顯了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法界門,八、托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現在分別解說如次: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是說所有迷悟染淨情非情等十方三世一切諸法,無有前後始終等別,同時互具足圓滿,彼此照應,成一大緣起,順逆無礙,參而不雜,無前無後,無欠無闕,互為緣起,所以叫作同時具足相應。此一門是十玄的總說,也就是事事無礙法界的總相,其餘九門是此門的別義。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是說一切諸法廣大、狹小,自在無礙。至大身剎,置毛端而不窄,狹不礙廣;極小塵毛,含太虛而有餘,廣不礙狹。毛端現剎,不壞毛相,即狹而廣:剎入毛端,不壞剎相,即廣而狹。任運俱現,彼此各不相妨。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是說一法與多法互為緣起,力用交徹,遞相涉入,如一遍於多時就多能容一,多遍於一時就一能容多。但雖遞互相容,而一多歷然可別。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是說一切諸法不但就用說相入無礙,就體說也空有相即。假如一法廢己同它,就舉體全是彼一切法;假如一法攝它同己,就全彼一切法即是己體。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互融互即,不相障礙。彼此二體和融一如,如水波相收。

  五、隱密顯了俱成門。是說一切諸法,互攝無礙。此全攝彼,就此顯而彼隱;彼全攝此,就彼顯而此隱。一法攝一切法,就一法顯而一切法隱;一切法攝一法,就一切法顯而一法隱。顯與顯不俱時,隱與隱不相並,然而隱顯同時,並存無礙。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諸法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然而千差萬別的諸法,各住自位,於一法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如琉璃瓶透露出所盛許多的芥子。如此一能含多,法法都是這樣,一多的法相不壞不雜,相容安立。細如微塵,都能互相融入。

  七、因陀羅網法界門。是說一切諸法的相入相即,體相自在,隱顯互現,重重無盡。如因陀羅網,懸掛無數明珠,一一珠中各現其他一切珠影,了了分明。這一重珠影中,又各現其他一切珠影,於影現中互相影現;如此三重、四重、五重乃至重重珠影映現,無盡無窮。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互相交參,重重無盡。

  八、托事顯法生解門。一切事法既然互為緣起,如因陀羅網,影現重重,不須遍觀諸法,但隨托一事而觀,便顯一切無盡之法,能生事事無礙的勝解,一華一果一枝一葉即是甚深微妙的法門,並非現前的事相之外更有所顯。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上七門就空間橫說,諸法相即相入,圓融無礙。這一門就時間豎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又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合稱九世。九世迭相即入,攝為一念,九世為別,一念為總,合稱十世。諸法遍在十世中,前後相隔而相即相入,自它互具顯現,相即相入而不失前後長短等差別相。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諸法相即相入,成一大緣起。所以隨舉一法即可為主,餘一切法悉可為伴,周匝圍繞,更以它法為主,餘法亦悉為伴。諸法雖互有主伴之別,而不壞差別之相,相依相成,一體無礙。彼此隱顯,主伴交輝;一多攝入,連帶緣起。

  如此,一切諸法,皆具足此十玄,相即相入,無礙自在,而差別之相歷然;雖歷然差別,而重重無盡,成一大緣起。所以舉一法即法界全收,事事無礙,玄妙不可思議。這叫作十玄緣起無礙法門,也叫作無盡緣起法門。

  十玄和六相併稱,然而六相的名義源出《華嚴經》及《十地經論》,十玄卻在經論裡都未見有具體的明文。被尊為賢首宗的二祖雲華智儼,由六相義的啟發,進而尋繹《華嚴經》所說緣起法相的條理,於是發明瞭十玄的說法,撰述了一篇叫作《華嚴一乘十玄門》的論文,敷陳它的義旨,所以十玄可說是智儼的創說,但現行本題作「承杜順和尚說」,或者是淵源於杜順的學說。《一乘十玄門》所列舉十玄的名稱及其次第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後來大弘賢首宗的賢首法藏,在所譔《文義綱目》中列舉十玄的名稱和次第,仍都依承智儼所說。嗣又在他的《五教章》中也仍繼承智儼的學說加以發揮,關於十玄的名目還大致和智儼所立相同,只是次第稍異,《金師子章》也是這樣。但在最後的《探玄記》中,不但變動了十玄的次第,並且改訂了幾個名稱,這就是新十玄,如前文所舉。現在把新古十玄列表對照如下:

  古十玄(十玄門)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
  三、秘密隱顯俱成門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
  九、唯心回轉善成門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

  新十玄(探玄記)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五、隱密顯了俱成門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
  七、因陀羅網法界門
  八、托事顯法生解門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

古十玄(十玄門) 新十玄(探玄記)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七、因陀羅網法界門
  三、秘密隱顯俱成門--------五、隱密顯了俱成門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八、托事顯法生解門

  就此可見,新十玄是把古十玄的諸藏純雜、唯心回轉二門改訂作廣狹自在、主伴圓明二門。其中諸藏純雜具德門,意在顯示諸法互相攝藏而純雜不相混亂同時具足無礙的義旨。諸藏有廣義狹義兩種解釋:起初的《十玄門》中是用狹義解釋,說諸藏就是諸行,諸藏純雜具德是說一一行中攝藏一切諸行,如就布施一行說,一切諸行都成為布施,一行是純,布施一行即具足一切諸行是雜,然而純、雜不相妨礙。嗣後法藏在《文義綱目》中更用廣義解釋,說諸藏就是諸法,諸藏純雜具德是說一切諸法互相攝藏,一藏多時,就一說是純,就多說是雜;一切諸法都成為一法是純,一法即具足一切諸法是雜,然而純、雜不相妨礙。後來法藏又在《五教章》中兼取廣狹兩義,而說諸藏兼具諸法、諸行兩種意義。又最後法藏以諸藏純雜具德一門,還不免有理事交涉的痕跡,而新古十玄都談無礙,然而十玄的建立專為表顯事事無礙無盡緣起的圓旨,所以法藏最後把它廢止而改作廣狹自在無礙門。

  其次,唯心回轉善成門,顯示一切諸法不問它是善是惡,畢竟都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變作,離此如來藏一心無別自性。此門只是諸法無礙所因,不是無礙相,所以法藏最後立主件圓明具德門替代它。

  後來法藏的弟子慧苑,撰《續華嚴略疏刊定記》把十玄刊定作德相十玄、業用十玄兩重,而推翻傳統的十玄說。但兩重十玄各門的名稱及其意義,大部分還是蹈襲智儼、法藏相承的學說。再後來被推為賢首宗的四祖清涼澄觀,又在所譔《華嚴疏鈔》裡恢復了《探玄記》的十玄說,而用蓮華葉或一微塵作譬喻來說明它。此外在賢首宗的系統以外的華嚴學者李通玄,也在所譔《新華嚴經論》中散說十玄,又在《華嚴經決疑論》中列舉它。

  依慧苑的《刊定記》所說,一切諸法有體事、德相、業用三方面,體事是德相和業用所依,有色、心、時、處、身、方、教、義、行、位十法,德相業用各有十玄。德相十玄是:一、同時具足相應德,二、相即德,三、相在德,四、隱顯德,五、主伴德,六、同體成即德,七、具足無盡德,八、純雜德,九、微細德,十、如因陀羅網德。業用十玄是:一、同時具足相應用,二、相即用,三、相在用,四、相入用,五、相作用,六、純雜用,七、隱顯用,八、主伴用,九、微細用,十、如因陀羅網用。澄觀的《華嚴疏鈔》中對於慧苑的兩重十玄說有詳盡的評判,總的說來,他認為德相、業用雖異,不妨該攝於同一十玄,對機名業用門,本來相即便是德相門。他又認為慧苑立的體事十法,攝法無遺,也有道理。李通玄原有關於十玄六相的專著,已經散佚不傳,只在《華嚴經決疑論》中,遺留下他所立十玄的名稱,是:一、同時相應具足門,二、一多相容不同門,三、諸法相即自在門,四、天帝網影像重重互參無礙門,五、微細相容安立門,六、秘密隱顯具德門,七、諸蓮華藏純雜俱含無障門,八、三世圓融互參相入門,九、唯智同別自在門,十、托事表法生解門。從這些名稱看來,不外乎把智儼、法藏相承的十玄名稱略加修訂、次第也略加改動而成。至於十玄的涵義,通玄卻沒有加以說明,只在《新華嚴經論》中陳述六相圓融義之後說「十玄義亦在此通」,又在《決疑論》中陳述六相義之後,說「如十玄門,義亦如是」。就是說十玄無礙義,可以由六相圓融義類推,也就是說所謂十玄,不外乎闡明圓融法界無盡緣起,象《決疑論》在列舉了十玄的名稱之後就說:「《華嚴經》有此十事大體顯無盡法,以智觀之可見。」本來無盡緣起的思想在地論師的系統中已經發達,智儼的學說便淵源於此。所以通玄的學說雖然間出心裁,然而隨處見出它是出於《地論》系統特別是智儼系統的思想。
  (黃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