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二乘所證之涅槃境界也。大日經一曰:「蘊處界,能執所執皆離法性,如是證寂然界。」同疏二曰:「行者如是觀照時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得離一重法倒了知心性,如是不為蘊處界能執所執之所動搖,故名證寂然界。證此寂然界時,漸過二乘境界。」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1、緊那羅的別名,因緊那羅似人而非人。 2、天龍八部眾的總稱。...(術語)如來三昧耶之本誓也。大疏九曰:結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義故,立大誓願,當令一切眾生得如...子題:單提有十二戒具二持犯、單提有二戒作持止犯、單提有七十六戒並是止持 戒本疏·九十單提法:「次解第四持犯方...(780~862)唐代僧。河東蒲阪(山西蒲州)人,俗姓盧。秉性聰敏,博古通今。二十五歲應試中第。後入并州(山西太原...亦名:二不定戒尼無 戒本疏·二不定法:「今雲尼所以無[二不定戒]者,由比丘與女生譏處坐,夫主不信,或時驅出,...(一)即智解與修行之併稱。指由見聞學習而知解教理,進而實踐躬行所知解之教理。了解佛道之真理(智解)與觀心修行之...【八聖道支與八邪道支差別】 p0087 瑜伽九十八卷十七頁云:復次正見為首八聖道支,會正理故;說名為法。能滅一切諸...(雜名)山堂肆考曰:夾山問佛印:和尚闍黎與什麼人同來?曰:木上座。指杖也。...(術語)梵雲阿波陀那Avadāna,以了知之法,顯未了知之法也。法華文句五曰:譬者比況也,喻者曉訓也。托此比彼,寄...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障礙聖道。...梵語 prathama-dhyāna,巴利語 pathama-jjhāna。新譯作初靜慮。為四禪之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是為初禪。具有...阿閦佛國經卷上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比丘千二...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三:約...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一般的人都不知道:生是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因為對這個前生後世生命的輪轉過程,所謂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的這個周...古時候有一位很有地位的人,他的事業開創得很好,累積了許多財富,而這些努力無非都是為了他的兒子,想替兒子打好事...問: 修人天的善,對於我們培養往生淨土的福德資糧,是不是有直接的關係? 大安法師答: 是間接的關係,不能談直接...我們如果操作失當心隨境轉,那就糟了,第六意識的心隨第八識所變的境相而轉,就是心有所住了。你用攀緣的心來面對外...得疾解脫者,《智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教徒可分為三等:第一等人,精進修行而心無所求;第二等人修行求加持加被;第三等的佛教徒沒有修行的依準,只知偶...這個地方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以後所成就的不可思議的這種無作的功德。無作就是他不必假借內心的分別就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聲聲佛號,綿長,深切,堅定,不知不覺中一股清涼漫過臉頰。公公臨終前的...
寂然界
【佛學大辭典】
上篇:寂然 | 下篇:寂然護摩 |
【不與取者相】 p0332 瑜伽八卷九頁云:復次不與取者者:此是總句。於他所有者:謂他所攝財谷等事。若在聚落者: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