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突吉羅之略。犯罪之名。戒疏一上曰:「惡作惡說,同號吉羅。」
佛弟子文庫 > 佛學大辭典 > 正文
佛成道之初,四天王來,各獻一青石之缽,佛受之,以四缽重疊為一有四際分明之而用之。此為四缽之由來。[普曜經卷...【離欲四句分別】 p1430 法蘊足論五卷十六頁云:一、有一類補特伽羅,於諸欲境,身離非心。謂如有一,剃除鬚髮,披...(名數)金剛界為始覺上轉之法門,轉在迷之九識,成五種之果智,故分類為五部。今為便於解釋,列之如次:一蓮華部,...百八三昧之一。菩薩入於火遍處定,得神通力,自由放出種種色光,照諸三昧,悉皆明瞭,稱為放光三昧。大智度論卷四十...(佛名)Kanakamuni,又作拘那牟尼。新稱迦諾迦牟尼。譯曰金寂。為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於人壽四萬歲時出生。演密鈔...(一)即四種秘密。如來說法之秘密有令入秘密、相秘密、對治秘密、轉變秘密等四種。(參閱「四秘密」1752) (二)指禪...(術語)十二頭陀法之一。常以乞食資身,不坐阿練若而受食者。...指佛、祖師等遺留予後世之教法;或特指佛臨終時所說之教法。又作遺法、遺誡、遺訓、遺告、遺化。佛教為釋迦佛所說而...(經名)常略稱為大般若。四處十六會之說,唐玄奘譯,六百卷。開元目錄一曰:唐太宗三藏聖教序,唐高宗三藏聖教記。...【終】 p1037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頁云:終者:臨死時故。 二解 如死差別中說。...菩薩十地之第三地。因修持佛道,而開發極明淨之慧光,故稱發光地。[十地經卷十、八十華嚴卷三十五] p5163...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甚深秘典,開示如理緣起之義。其旨淵弘寂而無相,其用廣大寬廓...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 慧達 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但末代弘經,允屬四依...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
因果同時 這個是在講菩薩修善。一個人沒有成就心中的妙法,是成就不了善根的,他只能積集資糧。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輩...
死生事大。人,有生就有死。死,是人生必經之途。 大眾對於死常持避諱、畏懼的心態,甚至聞之色變,結果如何?死到...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事,他說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他學佛不是很深入,可能只是建立在信仰的狀態,沒有達...
一、廣闊的人生和宇宙觀 佛學在分析世出世間的森羅萬象時,小乘有七十五法,唯識發展為百法,其中有為法共九十四種...問: 破戒後,有補救的辦法嗎?破戒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真誠懺悔,也得下地獄嗎?請師父開示! 答: 殺、盜、淫、...
淨土宗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是自然出現的,也不是佛菩薩賜予的,而是平時栽培起來的。如何栽培呢?印光大師教導我們,首...
十住位的菩薩有什麼特點呢?因為他有禪定跟智慧的加持,所以他有一種境隨心轉的力量。比方說這個石頭,他心裡想這是...
吉羅
【佛學大辭典】
上篇:吉藏 | 下篇:老女人經 |
禪宗公案名。又作巴陵三句。指岳州巴陵顥鑒禪師用以提撕學人,令彼等轉迷開悟之三句話。即「銀碗裡盛雪」、「珊瑚枝...
四缽
離欲四句分別
金剛界五部
放光三昧
拘那含牟尼
四節
長乞食
遺教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終
發光地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藏經】肇論
【大藏經】佛遺教經
聰明的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

念了一輩子,也沒念出往生的善根

《地藏經》臨終篇

念佛之前的心態準備

唯識學的精華
大安法師:破戒後如何補救

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是自然出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