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一、眼識 依於眼根,了別色塵,名為眼識。
二、耳識 依於耳根,了別聲塵,名為耳識。
三、鼻識 依於鼻根,了別香臭,名為鼻識。
四、舌識 依於舌根,了別滋味,名為舌識。
五、身識 依於身根,了別痛癢寒熱等觸,名為身識。
六、意識 依於意根,遍了五塵,亦能分別落謝影子,亦能通緣過去未來,名為意識。前五識所依五根,皆是淨色,此第六識所依意根,則是心法。
七、末那識 第七識名也。末那識譯作意,意思量之義。此識即第六識所依意根從無始來,常內緣第八識之見分,虛妄執為實我實法,故名為末那識,此翻為意,由其恆審思量為性相故。
八、阿賴耶 第八識名也。或名阿梨耶,譯作藏識。有三義:一能藏,謂能含藏雜染種故。二所藏,謂諸雜染法所依處故。三執藏,謂有情執為自內我故。然此識乃凡聖之本,根器之由,擅持種之名,作總報之主,建有情之體,立涅槃之因。世出世法,莫不由於斯也。又翻無沒識,取不失之義。前之六識,時起時滅,喻如水波。第七末那,無始相續,妄執我法,喻如水流。阿賴耶識,則喻如水,以具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故翻為藏。若無此識,則根身是誰執受?器界是誰變現?一切善惡無漏種是誰攝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夢想俱無之時。前六轉識,俱不現起。若無此識,豈不同於死人?既無夢無想仍非死人,驗知必有此第八識。與第七識微細我執,仍自俱轉。然此第八識,決非實我實法。若是實我實法,則應常無變易。而此識者,乃從先世引業所招,名異熟果。既從業招,便非常住。又善業則感天人樂報,惡業則感三塗苦報,往來六道,猶如車輪,變形易貌,曾無一定,豈是實我實法哉。
佛弟子文庫 > 佛學次第統編 > 正文
(術語)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一曰:科儀者,科者斷也。禾得斗而知其數,經得科而義自明。儀者法也,佛說此經為一切...禪林用語。麻,與「麻」同義,即無感覺之意;迷為眯,即砂等異物進入眼中,以致無法見物。禪林中,常以「麻迷」一詞...【難陀】 梵名 Nanda,意譯歡喜,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約與安慧、淨月同時。《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梵雲難陀,唐...【少惱不】 p0373 瑜伽八十八卷十九頁云:少惱不者:此問不為外諸災橫所侵逼耶?...(植物)多羅樹TāLa者,多羅葉之樹,高木也,故譬物之高,輒曰七多羅樹,言比多羅樹高七倍也。法華經藥王品曰:坐...指法身佛之記莂。為「應身記」之對稱。於法華經本、跡二門中,屬於本門之授記。法華經卷五分別功德品載,無量諸菩薩...(植物)又作因達羅喝悉哆,因陀羅訶塞多。香藥名。金光明最勝王經七,舉香藥三十二味,其中第七所謂白皮者是也。或...(人名)頻婆娑羅王之譯名。西域記八曰:頻毗婆羅,唐言影堅,舊曰頻婆娑羅訛也。...(菩薩)焰羅明王之名,即真言也,死之義。梵Mṛtyave。...(流派)外道六宗之一。富蘭那迦葉也。此人起邪見,謂無善,無善之報,無惡,無惡之報。見涅槃經十九。...(經名)五卷,趙宋施護譯。大集會正法,以本經所說之法得名。佛在靈山,為普勇菩薩說之。次折伏尼犍外道。...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據《華嚴經疏鈔》分段)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 一、十種三業 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峰山頂,於最清淨甚深法界,諸佛之境,如來所居。...
問: 請問法師,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呢?感恩法師。 容通法師答: 我們知道色、受、想、行、...
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諸佛教誨 ...乙未閏三月十一日開示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
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 什麼叫現前難行?就是說,菩薩遇到了怨家,彼此間有怨恨的這個有情眾生,菩...現代職業人士及年青人常見的身體疾病有頸椎病、腰椎病、胃病、脂肪肝、眼病、前列腺炎、痔瘡等,而這些疾病大多與不...
小乘的空義跟大乘的空義,有什麼差別呢? 小乘的空義,它的重點在滅色取空,也就是說它的空是對立的。所以從大乘的...
日軍戰機轟炸恩施縣城,恩施法院院長黃曉浦居士(法名德宏)剛從法院回家,空襲警報拉響,德宏居士趕緊命女僕帶上兩...
《無量壽經》中,釋尊懸記: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
心法
【佛學次第統編】
上篇:百法 | 下篇:心所有法 |
(術語)圓妙之聲音。謂佛語也。楞嚴經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
科儀
麻迷
難陀
少惱不
七多羅樹
法身記
因陀羅呵悉多
影堅
沒哩底野吠
斷見外道
大集會正法經
【大藏經】維摩詰所說經
【大藏經】華嚴經·淨行品
【大藏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

斷除淫慾心是修道的重要根本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菩薩遇到怨家該怎麼做
佛教四威儀與身體健康

小乘跟大乘空義的差別

他在炮火中安然念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