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歷代名僧辭典 > 正文
jijei 佛教名詞。意為合誦或會誦。即由佛教徒集會,對佛陀學說進行會誦。經過討論、甄別、審核,最後用文字確定...自動之法叫做能,被動之法叫做所。譬如六根對六塵,六根是能緣,六塵為所緣。...(異類)鬼名。玄應音義二十一曰:奧烏報反,此雲吸人精氣鬼也。梵Ojaāhāra。...(一)謂除去一分之無明,即證得一分之真如。 (二)指初地以上乃至九地菩薩之覺智。與「究竟覺」相對。為大乘起信論所...指遠離一切繫縛而得自在解脫之人。千手千眼大悲心經(大二○·一○九中):「當知其人是解脫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為密教十二天中水天之眷屬。列位於胎藏曼荼羅外院。於現圖曼荼羅中,西門之南北各有稱為水天者,侍從門南之尊者,雙...(一)梵語 pada。音譯作缽陀、跛陀、缽曇。為俱舍宗七十五法之一,唯識宗百法之一。指詮表事物之義理者。亦即能完全...指三論玄義中所載之對偏中、盡偏中、絕待中、成假中四種中道。(一)對偏中,對於大小學人斷常之偏病而說中道,稱為對...(名數)一福行,行十善等福感天上人間之果者。二罪行,又曰非福行,行十惡等罪感三惡道之苦者。三不動業,又曰無動...又作弘經三軌。指弘傳法華經者所應遵守之三種軌則。衣、座、室乃三種譬喻,以如來之衣譬喻柔和忍辱之心,如來之座譬...(1662~1695)清初臨濟宗僧。陝西陵零人,俗姓張。號天翼。幼時由父母送往靈山寺淨月門下剃髮,九歲即受學楞嚴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附梁錄。 爾時喜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眾中,頗有菩薩...四十二章經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
我經常給我們道友說,我說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決心,給自己定出功課來,定了一定要做到底。念佛不要泛泛...在佛法上要報的恩有四種:一是三寶恩,二是國家恩,三是父母恩,四是眾生恩。 第一種是三寶恩 其實三寶恩是無法報的...
有一位師父在那兒參禪六年出家,是真空老和尚的徒弟,功夫很了得,比我大幾歲,我就請教他:您用功到什麼程度,能否...
一是去醫院看看,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看看哪些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方知人生在世,健康才是第一位重要的,失去了健康...
問: 事與理的統一怎麼那麼難?在家居士的萬緣放下真的不容易,有個故事說一個婆婆萬緣放下,小孫子掉到井裡了,她...
對於一件事情,我們總會先考量利害得失後,才決定是不是要做。修行也是如此,也要經過比較、選擇。就好像一個人去炒...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
佛教平常給人影響最深的是僧俗弟子中很多人都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更將常人記憶定格在僧俗弟子互相見面時合掌問...
自新(晉宣州)[《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歷代名僧辭典】
釋自新。姓孫氏。臨淄人也。濯戒尋師曾無懈廢。聞膺禪師化被鐘陵。往參問焉。從雲居長往。回錫嘗隱廣德山中。屬兩浙文穆王錢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寺。群僧皆竄。唯新晏如。問曰。何不避乎。對曰。東西俱是賊。令老僧去何處逃避。王驚其訐直。迴戈遣歸。見武肅王問之言無所屈加之高行。造應瑞院居之。假號曰廣現大師。初新嘗入宣城山採藥。穿洞深去。始則暗昧。尋見日分明。行僅數里。洞側有別竅溪水泛泛。然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一僧雪眉擁納坐禪。旁有一磬火器。新擊磬遂開目。驚曰。嘻師何緣至此。乃陳行止。揖坐取石。敲火煎茗。香味可愛。日將夕矣僧讓庵令新宿。顧其僧上松巔大巢內聞念法華經。聲甚清亮。逡巡又咄罵雲。此群畜生毛類何苦生人恐怖。速歸林薄不宜輒出。叱去。新窺之乃虎豹弭耳而去。明日謂其僧曰。願在此侍巾屨。僧曰。自居此地百見草枯。四絕人煙非師棲息處。又問。莫饑否。相引溪畔有稻百餘穗。收谷手挪三匊黃梁。挑野蔬和煮與食。後遣回去。送至洞口曰。相遇非偶然也。所食茶與菜糜師平生不乏食矣。遂遵路回本院。已月餘日。命同好再往尋之失洞蹤跡。後在浙中充寶塔寺主。以天福中卒於住寺。年八十餘。今影在冷水灣前小院存焉。
上篇:辯光(後唐明州國寧寺)[《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 下篇:行修(漢杭州耳相院)[《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
【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 p0561 瑜伽四十八卷十五頁云:略說菩薩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謂妙方便慧所引世間進道勝...
結集(samgiti)
能所
奧闍訶洛鬼
隨分覺
解脫藏
水天眷屬
句
四種中道
三行
衣座室三軌
巨翔
【大藏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大藏經】佛說四十二章經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功課必須定量定時,定了一定要做到底
聖嚴法師:四重恩是哪四恩

持咒打坐定中上升忉利天

人生必看的「四個地方」

如何正確理解和落實「萬緣放下」

生命是賺是賠,你想過嗎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