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五燈會元 > 正文
(雜名)又作鍵南、蹇南、健男、羯南。譯曰堅厚、堅固、凝厚。胎內五位之一。人於胎內至第四七日肉團堅厚者。玄應音...【等分行補特伽羅相】 p1122 瑜伽二十九卷十五頁云:問:前已廣說有貪等行補特伽羅行相差別;其等分行、及薄塵行補...(一)時間單位。乃指極短之時間單位,或作瞬間,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如仁王般若經卷上(大八·八二六上):「九...(術語)圓教之行法。謂一行即一切行也。四教儀集註下曰:圓行一行一切行。...五識合離取境。 一、合中取境 鼻舌身三 二、離中取境 眼耳二...(術語)以名佛說法華經之實智,是即諸佛之實智也。能證平等之理性,故曰平等。眾生齊得此智慧,故曰平等。法華經見...(?~740)唐代僧。吉州安城(江西安福)人,俗姓劉。幼年出家,就六祖慧能學法,性貞諒。與南嶽懷讓併稱二大弟子...毗盧舍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無量】 p1041 如四無量中說。 二解 佛地經論二卷十一頁云:其數甚多,難可算計;故名無量。...【非業為增上法】 p0717 品類足論六卷七頁云:非業為增上法云何?謂無為法。...【四種三摩地是四種順抉擇分依止】 p0472 攝論二卷二十頁云:於此悟入唯識性時,有四種三摩地;是四種順抉擇分依止...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寶積經卷第七 大寶...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六祖為在家人修行說了一個《無相頌》,並且說,在家人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形形式式的賭博,在當今社會已大行其道。知道一點佛家對賭博的看法,既可吸收一些佛學知識,對我們深入了解賭博,了...問: 想在家持八關齋戒,但因小孩子每天都要看電視聽歌,我自己不看,可耳朵難免聽得到,這是否犯不觀看歌舞伎樂這...我們今天繼續來講四十二章經的第二十五章:慾火燒身,經裡說了,佛言:愛慾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在大乘的學習當中,我們觀照真如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屬於教門,第二個是屬於宗門。 我個人的學習,剛開始我是根據...憨山大師在《示馬居士》法語中,以學道之人的五種心來開示馬居士。憨山大師所講的學道人的五種心主要為以下五種:第...本典故系根據帶古月禪師去出家的同參達本法師親自宣說的。由達本法師付與中天寺開山住持榮宗老和尚,即由榮老付給筆...一位剛從領導崗位退下的老居士來看望清淨,訴說自己近來的苦悶。老居士講了下台後的失落,講到自己有位下屬,過去對...
保唐無住禪師
【五燈會元】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初得法於無相大師。乃居南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歲,學者漸至,勤請不已。自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無念為宗。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師名,思一瞻禮,遣使到山延請。時節度使崔寧亦命諸寺僧徒遠出,迎引至空慧寺。時杜公與戎帥召三學碩德俱會寺中。致禮訖,公問曰:「弟子聞金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是否?」師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否?」師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公聞疑情蕩然。公又問:「師還以三句示人否?」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於時庭樹鴉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鴉去已,又問:「師聞否?」師曰:「聞。」公曰:「鴉去無聲,云何言聞?」師乃普告大眾曰:「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公與僚屬大眾稽首。又問:「何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師曰:「第一義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諦一切有,第一義即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諦,無性第一義。」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公又曰:「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師曰:「夫造章疏,皆用識心,思量分別,有為有作,起心動念,然可造成。據論文云:『當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讚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真理不可思議。」公又問:「云何不生?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師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公曰:「何名識心見性?」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蓋為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舍,不沈不浮。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公與大眾作禮稱讚,踴躍而去。師後居保唐寺而終。
上篇:嵩山峻極禪師 | 下篇:西域崛多三藏 |
(術語)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文有乃至十念,善導之觀念法門及往生禮讚釋為下至十聲。選擇集上曰:問曰:經云十念,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