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翻譯名義集 > 正文
(譬喻)天台以五味配五味之經,乳味配華嚴經,因之稱華嚴經曰乳經。法華玄義二曰:乳經,(中略)一粗一妙。...乃悟入真理之意。此有大小乘之不同,二者雖皆係從假入空觀,但小乘乃由分析諸法而了知空理(析色入空),大乘則由了...【靜慮定與無色定差別】 p1379 瑜伽三十三卷十四頁云:復次此中入靜慮定時,其身相狀,如處室中。入無色定時,其身...Fayuanzhulin 佛教類書。100卷。唐道世撰,因道世姓韓字玄惲,故《大唐內典錄》著錄《法苑珠林》題稱沙門玄惲撰...(術語)Bodhyaṅga,總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正三十七道品之名,別為三十七道品中七覺...【止觀雙修】 p0390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頁云:復次有諸苾芻、於身等境,精勤安住循身等觀。以九行相,安住其心,令心...(一)位於安徽蕪湖之赭山西南麓。始建於唐乾寧年間(894~897),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改為今名。清乾隆(...位於江蘇江寧縣城(南京)之南,寺址在古長千里。晉太康年間,有信士得舍利於長幹裡,乃建本寺,當時稱為長干寺。晉...【自性精進】 p0598 瑜伽四十二卷十五頁云: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性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術語)起信論所說三細之一。自第二之轉相現一切之境界者。亦名現相。又名現識。唯識論所謂果能變。與識之自體分所...(名數)如言六陰十三入十九界,謂事物之絕無也。初果聖者以二十八有為極度,無第二十九有。十住毗婆沙論一曰:人得...阿閦佛國經卷上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比丘千二...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佉羅帝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與大苾芻眾俱,謂過數量...昔日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來到佛陀住處,至誠懇切地頂禮佛陀,並長跪著說:尊貴的佛陀,弟子願以真誠的心,於城鎮的...法會法語序 印光乃西秦百無一能之粥飯庸僧,宿業深重,致遭天譴。生甫六月,遂即病目,經一百八十日,目未一開,除...今天我和大家探討的題目是:人生三很及出路。與大家分享的內容,實際上源自於平時在寺院我接待的眾多來訪者的問題綜...問: 我們若是做錯了事,應怎麼懺悔? 答: 迷途知返。杜絕一錯再錯。 懺悔過失和罪障。若是錯了不改,好比船到江心...禪宗這一法,是最上乘,是無相法。社會上這個道,那個道,都是貪求心、妄想心、執著心,即使精進勇猛,搞無量劫也不...台灣是全球素食者比例相當高的地方,素食餐館的數量相當的多,有從大陸去台灣旅遊的素食者去之前擔心難以找到素食館...經行和靜坐是禪修過程中最基本的主要形式,這在經律論三藏中處處可以見到,而經行一法從印度傳到中國演變成了禪堂跑...我們常說堅持己見的人太固執或是執著,到底什麼是執著?固執與執著又有什麼不同?執著又有什麼不好呢? 固執的意思...
三昧
【翻譯名義集】
【三昧】此雲調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圭峰疏云:不受諸受,名為正受。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御心惟正,動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功以移性(云云)。又諸三昧,名質甚多,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故天台止觀略明四種: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一、常坐者,出文殊說。文殊問兩般若,名為一行三昧。身開常坐,遮行住臥,或可處眾,獨居彌善。居一靜室,安一繩床,九十日為一期,結加正坐。二、常行,出般舟三昧。唯專行旋,九十日為期。三、半行半坐。方等云:旋百二十帀,卻坐思惟。法華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是人若坐,思惟此經。四、非行非坐,實通行坐,南嶽呼為隨自意。就此為四:一約諸經,二約諸善,三約諸惡,四約諸無記。輔行云:所言常坐,乃至非行非坐者,約身儀為名。若從法為名者,常坐名一行,常行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華,非行非坐名隨自意等。然此四種三昧,先達以事理二觀,分四三昧,義亦殊途。四明法師因奉先清師,謂光明玄十種三法,純明理觀,不須附事而觀。法智破曰:荊溪云:如常坐等,或唯觀理,隨自意從末從事。既雲純明理觀,乃是三種三昧,專今於識陰修十乘也。此文則顯四明以上三三昧為理觀。又指要云:隨自意中,修唯識觀。觀於起心,即約變造事用而說。此文則四明以第四三昧修事觀也。問:准妙宗云:常坐一種,縱直觀理。餘三三昧,豈不兼事?據此,則顯四明,以餘三三昧修事觀耶?今謂此文,非是正分,占察事理二觀,蓋為孤山定義例三種觀法,皆是理觀。十六觀法,乃是事觀。遂不以義例三種收十六觀,四明遂約四種三昧,無不歷事觀三諦理。乃顯從行觀中,尚有歷事之相,此非占察事觀也。問:如妙宗云:若常坐等,直於三道之事。而觀三諦,不兼修善,及縱惡事,故受理名。據此莫顯四明唯許常坐為理觀耶?今謂餘三三昧,歷外境事,故受事名(非占察事觀)。常坐三昧,唯觀內心,故受理名(非占察理觀)。問:第四三昧,橫開四科,一諸經行法,此須具收占察二觀。何故四明定隨自意唯修事觀?答:占察事理二觀,前三三昧,既修理觀,是故第四,唯修事觀,或云常坐是理,餘三是事。謂常行歷念佛事,方等歷持咒事,隨自意歷三性事。或云上三三昧,並諸經行法,通理通事,唯縱任三性,專修事觀。准荊溪云:如常坐等,或唯觀理,則顯上三三昧,通修事觀。此乃由昧二觀之相,遂迷四種之行。或問止觀,正宗法華,何故行相卻通眾經?答:別明行相,雖通眾典,行者造修,開歸法華。故義例云:是知四種三昧,皆依實相,實相是安樂之法,四緣是安樂之行。證實相已,所獲依報,名為大果。起教,只是為令眾生開示悟入;指歸,祗是歸於三軌妙法秘藏。所以始末皆依法華,即法華三昧之妙行也。
上篇:波羅提木義 | 下篇:末底 |
【富單那】 此雲臭餓鬼,主熱病鬼也,亦名富多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