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翻譯名義集 > 正文
(雜語)由思惟懺悔之功德而一切之罪障忽消滅也。普賢觀經曰: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善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漏盡無畏】 p1284 雜集論十四卷六頁云:漏盡無畏者:謂依止靜慮,由自利門,於一切種漏盡自稱德號建立具足中若定...禪林五參上堂日與祝聖上堂日之總稱。五參上堂日指每月初五、十、二十、二十五等四日,祝聖上堂日即初一(旦)、十五...(人名)Citrabhāṇa,譯曰火辨。世親同時人,十大論師之一。見唯識述記一本。...【性】 性為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曰:『性者體也』。《大乘義章》一曰:『性釋有四義:...(物名)以赤銅作貝葉之形者。用刻文字。...即修行佛道之場所。制多,梵語 caitya,又作支提,意譯靈廟、塔。據法華玄讚卷十載,有供養舍利者,稱窣堵波(梵 s...小乘以十智,攝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諦下苦法等...【煩惱雜染對治差別】 p1195 瑜伽五十八卷十四頁云:云何建立煩惱雜染對治差別?謂略四種。一、相續成熟對治,二、...【相秘密】 p0836 攝論二卷十三頁云:二、相秘密。謂於是處,說諸法相,顯三自性。 二解 世親釋五卷十三頁...【安隱】 p0625 瑜伽五十七卷十五頁云:無有病惱,故名安隱。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一頁云:安隱者:謂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佛說當來變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來會第五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寧戚是春秋初期的衛國人,因無處施展才華而決定去投奔齊桓公。由於窮苦貧困,便扮成遊走的商人,趕著牛車來到了齊國...十四無畏的第三是水難無畏。因為觀世音菩薩已成就了水難無畏,所以眾生至心持念菩薩名號,就能從水難中逃生。 《普...這一念迷情妄動以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所謂的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我們在這一科當中講到世界的相續。這個...1、父母養育之恩。十月懷胎,冒險分娩,精心餵養,嘔心瀝血,養育成人,望子成龍,極盡財力精力。兒行千里母擔憂,...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3.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有福報卻不一定有智慧;若無智慧,福報本身也可能會帶給我們或多或少的困擾。有福報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隨煩惱二十:言慳者,耽著法財,不能惠舍,秘悋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亦貪分也。 其中耽著法財就是舍不得把法...
毗跋耶斯
【翻譯名義集】
【毗跋耶斯】此雲四念處。念即是觀,處即是境。智論釋曰:初習善法,為不失故,但名念;能轉相轉心,故名為想;決定智無所疑,故名智。大經云:更有新醫,從遠方來,曉八種術,謂四枯四榮。言四枯者,人於五陰起四倒見,於色計淨,於受計樂,想行計我,心起常見。故令修四念處,破其四倒。初觀身不淨,一切色法,名之為身,己名內身,眷屬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內外身。此三種色,大論明五種不淨:一、生處,是身為臭穢,不從蓮華生,亦不從薝卜,又不出寶山。二、種子不淨,是身種不淨,非餘妙寶物,不由淨白生,父母邪想有。三、自性不淨,地水火風質,能變為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四、自相不淨,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淨,審諦觀此身,終必歸死處,難御無反覆,背恩如小兒。二、觀受是苦,意根受名內受,五根受名外受,六根受名內外受。於一根有順受、違受、不違不順受。於順生樂受,於違生苦受,於不違不順生不苦不樂受。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諸受粗細,無不是苦。三、觀心無常。心王不住,體性流動,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山水溜,斲石光;若不及時,後悔無益。四、觀法無我。法名軌則,有善法、惡法、無記法,人皆約法計我,我能行善、行惡、行無記。此等法中,求我決不可得。龜毛兔角,但有名字,實不可得。故經云:起唯法起,滅唯法滅。但是陰法起滅,無人無我,眾生壽命,是名無我。此說別相念處,總相念處者,緣一境總為四觀,此中應四句料簡,一、境別觀別(如上別說),二、境別觀總,三、境總觀別(此二是總相念處之方便),四、境觀俱總,是總相念處。若作一身念處觀,或總二陰,乃至總五陰,是名境總觀別也。受心法念,亦復如是。阿毗曇中,明三種念處,謂性、共、緣,對破三種外道。四教義云:一、性念處。智論云:性念處是智慧性;觀身智慧是身念處,受心法亦如是。解者不同,有但取慧數為智慧性,即是性念處。南嶽師解觀五陰理性,名性念處。故雜心偈:是身不淨相,真實性常定,諸受及心法,亦復如是說。二、共念處。智論云:觀身為首,因緣生道,若有漏、若無漏;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解者不同,有師解云:共善五陰,諸善心數法,合明念處。若南嶽師解,即是九想、背舍、勝處,諸對治觀門,助正道開三解脫故,名為共念處。故經云:亦當念空法,修心觀不淨,是名諸如來,甘露灌頂藥。三、緣念處。有師解通一切所觀境界,皆名緣念處觀;有言十二因緣境;有言慈悲所緣境。若南嶽師解:緣佛教說,所詮一切陰入界,四諦、事理、名義、言語、音詞、因果、體用,觀達無礙,能生四辯。於一切法,心無所礙,成無疑解脫,是緣念處觀也(明小乘境)。若依大乘以明四榮。如後分云: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華手經云:一切諸法皆名念處,何以故?一切諸法常住自性,無能壞故。斯乃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性豈能壞乎?
上篇:僧涅 | 下篇:馝柯摩羅阿佚多 |
(物名)出廁去穢之木。以香材造之,懸於竿端摩擦之而淨兩手。見象器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