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術語)含有心識者,即有情也。行事鈔資持記上四之一曰:心依色中,名為含識,總攝六道有情之眾。...【舜若多】 沇(音兗)疏云:未見誠釋,應是主空神。入楞伽云:剎尼迦者,名之為空。或呿(丘庶切)提,秦雲虛...亦名:八關齋戒、八支齋 子題:八齋、關齋、齋體、戒義、齋義有二、關義、齋以過中不食為體、過中不食為齋體 羯磨疏...【寂止】 p1017 瑜伽八十三卷十一頁云:寂止者:由具忍辱柔和事故。...如契經言故思造業,云何名為故思造業?謂他所教敕故思造業,他所勸請故思造業,無所了知故思造業,根本執著故思造業...(物名)Śaṅkha,譯曰白螺。見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一)為比丘可居住而不犯戒之清淨地。 (二)於密教,特指清淨依報國土所修之觀法。以地若不淨,修法難以靈驗,故須淨...【慢緩】 p1278 瑜伽六十二卷二頁云:云何慢緩?謂不捷利,亦不明瞭;不自超舉;無所能為。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苾芻解脫隨煩惱】 p0874 瑜伽七十卷十七頁云:云何苾芻解脫隨煩惱?謂解脫五種隨煩惱故。何等為五?一、思慕...【六通】 p0294 俱舍論二十七卷十頁云:且應辯通。頌曰:通六謂神境,天眼耳他心,宿住漏盡通。解脫道慧攝。四俗他...梵名 ?i?umāragira,巴利名 Sijsumāragira。為印度之古地名,位於婆伽國(巴 Bhaggā)。又作設首婆羅山、失收魔...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積經卷第四 大寶積經卷第五 大寶積經卷第六 大寶積經卷第七 大寶...浴佛功德經 大唐沙門釋義淨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無邊大菩...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予來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時王夢惺居士來信,為言擬偕林子堅居士等將來普濟寺,請予講經。斯時予曾復一函,俟...在物質文明的典範現代化大都市中,環境污染嚴重,空氣中瀰漫著汽車排放的尾氣和工業廢氣,人感到胸悶壓抑,耳朵聽的...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呢太陽的能量非常足,但是我們也很法喜充滿的。未必鏡頭裡面能夠看全,但是我們肉眼這樣...按:新加坡政府在2002年5月31日世界無煙日發表文章指出:吸煙的惡習是從少年時代就開始養成的,一項調查顯示,四個...在順境中應怎麼辦? 我們遇到順境,應當這麼想:我家現在很富足,這一定是過去世布施得來的善果,今生我更慷慨施舍...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是談你無禪,你宗門下沒有開悟,但是你有信願稱名求生淨土的...問: 如何幫助一個有賭博,不務正業的人早日回頭? 大安法師答: 不務正業的人很多,都是無明煩惱習氣很重。幫助他...各位居士在家也念佛,可能念佛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我今天和大家講一講。知道了原因,這七天念佛...
初業菩薩住心教授
【法相辭典】
【初業菩薩住心教授】 p0683 瑜伽五十卷三頁云:云何如來教授一切始業初業等持資糧攝受安住欲住其心諸菩薩眾、令心得住?謂諸如來、為無諂曲、恭敬愛重等持資糧、始業初業諸菩薩眾、最初施設無倒教授。如是告言:善男子!來;汝當安處遠離臥具,獨一無二;於內寂靜、如理思惟汝之父母所為立名,或汝親教軌範師等所為立名。如是思惟:我今為有離六處法、自性真實、或內、或外、或兩中間於此有中、如是名想施設假立言說轉耶?汝既如是正思惟已;當於此法、都無所得。唯當如是如實了知:但於客法,有客想轉。汝善男子、若於爾時、於自己名唯有客想、已生,已得;復應在內如理思惟於汝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如是思惟:我此眼中、唯二可得。謂此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及此唯事、於中假立名想施設。除此、無有若過若增。於此眼中所有制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且非是眼。此唯有事、於中假立眼名想等、當知自性亦非是眼。何以故?非於此中遠離所立眼名、眼想、眼假施設、少有眼覺而能轉故。若有此事、體是真實,稱名所說;不應於中、更待眼名,方有如是眼覺而轉。唯應自性,不由聽聞,不由分別彼所立名,但於此事、有眼覺轉。然無如是不待名言覺轉可得。是故此中、唯於客法、而有其客眼名眼想眼假施設。汝既如是於其內眼如理思惟;復於眼想唯有客想、當生當得。如於其眼,如是於耳鼻舌身等、廣說乃至見聞覺知、已得,已求,若已作意,隨尋隨伺。以要言之;普於一切諸法想中、唯有客想、當生當得。如是汝於自己身中所有假想、能盡除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廣說乃至一切法中所有假想能盡除遣勤加行道、當正攝受。汝由如是一切所知善觀察覺、普於一切諸法想中、起唯客想。於一切法所有一切戲論之想,數數除遣。以無分別無相之心,唯取義轉。於此事中、多修習住。汝若如是當依如來妙智清淨等持種姓,獲得無倒心一境性。如是汝等、若於不淨,作意思惟;於此作意,勿當舍離。若於慈愍,若於緣性緣起,若於界差別、若於阿那波那念、若於初靜慮、廣說乃至若於非想非非想處、無量菩薩靜慮、神通等持等至,作意思惟;於此作意,勿當舍離。汝若如是修此菩薩無倒作意,漸次乃至當得無上正等菩提、究竟出離。當知是名一切菩薩遍趣正行。
上篇:初能變識略有三相 | 下篇:初靜慮中未斷苦根 |
亦名:漢境尼僧受具初緣、東土尼僧受具初緣 子題:尼不作本法得戒得罪、尼得戒在大僧羯磨時、僧伽跋摩為尼重受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