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九卷十二頁云:問:此無諍加行云何?答:以一切地及邊際定、為加行,如願智中廣說。如契經說:善現苾芻,修無諍行,證法隨法。問:無諍不能斷諸煩惱,世尊何故作如是說?答:彼尊者於無諍行,從昔以來,愛樂修習。由此展轉,能起聖道,斷諸煩惱,成阿羅漢。從此能起無諍現前。依此密意,故作是說。非謂無諍,能斷煩惱。其事云何?曾聞尊者、昔由二緣,於無諍中、發起正願。一、由見,二、由聞。由見者:謂於往昔、見佛弟子、由住無諍,每至城邑衢路市里,將護有情,令不起結。由聞者:謂於往昔,聞佛弟子,由住無諍,餘說如前。既見聞已;起正憶念。隨所修習施戒多聞精勤梵行,一切皆以迴向無諍。願我未來,作佛弟子,恆住無諍,將護有情。如所見聞諸佛弟子。由彼願力,感眾同分;於釋迦牟尼佛法中,為住無諍第一弟子。為無諍故,速疾證得阿羅漢果。以無諍必依無學身故。由斯密意,契經說言:修無諍行,證法隨法。
佛弟子文庫 > 法相辭典 > 正文
凡九卷。宋代明教大師契嵩(1007~1072)著。略稱正宗記。收於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本書系繼景德傳燈錄之後,敘述自印...(物名)出祇園圖經。往生要集上本曰:祇園寺無常堂四角,有頗梨鐘。鐘音中,亦說此偈。...【純善意樂】 p0933 攝論二卷二十六頁云:又諸菩薩、復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沙門莊嚴具義】 p0681 瑜伽二十五卷二十三頁云:若有成就如是諸法,愛樂正法,愛樂功德;不樂利養恭敬稱譽,...(一)一般以大悲觀音、大願地藏、大智文殊、大行普賢為四大菩薩。若稱法華四大菩薩,則指彌勒、文殊、觀音、普賢;於...指觀無量壽經兩種譯本之一存一闕。據唐代智升之開元釋教錄卷十二、卷十四等所記,一存者,乃劉宋元嘉(424~453)年...(物名)生事故或異見時,欲計算兩方人員,使各人捉籌而行投票,以票數而知人數。其籌以竹與紙片等作之。釋氏要覽下...(名數)一一彈指頃,二一日,三半月,四一月,五一歲,六十歲,七百千萬億歲,八乃至一劫。見甘露味論。...【勝義無自性性】 p1105 如三種無自性性中說。 二解 瑜伽七十六卷七頁云: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所謂諸法由生無自...【離離間語妙行】 p1429 集異門論十卷八頁云:云何離離間語妙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斷離間語、離離間語者...【後得智】 依根本智而契悟真理,悟後所得的濟度眾生的智慧,稱後得智。根本智是離分別之念的智慧,由證得根本智後...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故,結出讖微,分...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惱,唯佛良...
佛讚歎出家。這是中品上生,從這來看,他主要是針對僧眾而言。為什麼要讚歎出家呢?出家就能離開種種的苦惱,你在家...
問: 有人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靠著阿彌陀佛的信心,這個本願,第十八願的十念往生所攝。 (法師答:這個日本宗很...
我們今天來談談學佛的次第,覺悟的次第,叫做信、解、行、證。大家學習與付出是為了什麼呢?是想走一條菩提道,一條...有一個信徒拜佛拜得非常煩惱,她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念了一年、兩年。誦《無量壽經》誦了十年、二十年一直煩惱,她沒有...問: 如何在安逸的環境下生起出離心? 夢參老和尚答: 在安逸的時候,想到不安逸的時候。安逸的時候有很多不安逸,...深信因果、多修陰德 時下之人,最大毛病在於不信因果報應,然而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皆不離因果,今先以此開啟話...
從安樂道提升到解脫道,這個檻很多人邁不過去。這個檻你邁不過,你就很難往生了。你只能做一個世間的好人,不能成為...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術語。指地、水、火、風為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謂地、水、火、風四種物體均能保持各自的...
無諍加行
【法相辭典】
【無諍加行】 p1067
上篇:無有相續 | 下篇:無色界系色 |
(術語)本門十妙之一。謂於本時常住本寂之涅槃不可思議也。...
傳法正宗記
祇園精舍頗梨鐘
純善意樂
沙門莊嚴具義
四大菩薩
一存一闕
行籌
畜生八壽命
勝義無自性性
離離間語妙行
後得智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能夠身心俱出家,才稱為大丈夫之事

關於日本的本願法門

學佛的次第--信解行證
慧律法師《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句觀世音菩薩》
如何在安逸環境下生起出離心
李炳南老居士:契道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