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薩優美之音聲;或指佛菩薩之應化。大寶積經卷四十菩薩藏會(大一一·二三一下):「如來語言隨現而轉,不可思議,今當略說。舍利子!如來語者易解了語,易明識語,不高大語,(中略)梵天音語,海潮音語,雲雷音語,(中略)隨虛空量語,一切種妙成就語。」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大一九·一一○下):「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此係喻佛之音聲如同海潮。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九·五八上):「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此則喻觀世音菩薩之應化。上所引三經,大寶積經系說佛的百十語之一即海潮音語。唐朝道暹之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卷十謂,所謂海潮音,若有念者,菩薩即應而不過時,如潮之不過限。明代一如之法華經科註卷七(卍續四九·二○五下):「稱俗照機,若熟若脫,時節不差,名海潮音。」此則表示對念觀音者之應化,時節不差,如同海潮之無念,不違其時,與大悲之音聲應時適機而說法相似。
梵文法華經之海潮音為 jala-dhara-garjita。jala-dhara,係「保持水者」之意,亦指雨雲、大洋;garjita 則為「響」之意。藏譯法華經中之海潮音為 hbrug-gisgra。hbrug 為雷鳴之意;sgra 為響之意,全句即指「雷之響聲」,此與海潮音之譯名不符。
(二)我國佛教界流行之梵唄腔調的一種。唱腔與流行於閩、台間之鼓山調不同。
(三)民國以來最著名之佛教雜誌。由太虛、蔣作賓、陳元白、黃葆蒼等人所發起。初名「覺社叢書」,創刊於民國七年(1918)十月十日。原屬季刊,為研究及宣揚佛教之雜誌。發行五期之後,於民國九年改季刊為月刊,並改名為「海潮音」,意為「人海思潮中之覺音」。以「發揚大乘佛法真義,應導現代人心正思」為宗旨。為民國五十年以前,國內最受重視之佛教刊物。
該刊第一卷第一期之主編為太虛大師,其他歷屆編輯人員較著者有唐大圓、張化聲、法舫、芝峰、福善等人。民國三十七年,由大醒主編,以戰事之故,攜至台灣發行。印順曾為社長,李子寬曾為發行人。現任(1988)發行人為妙然。社址設於台北善導寺。 p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