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江蘇南京東北二十三公里攝山中峰之西麓。又作棲霞寺。為江南著名古剎之一。與荊州玉泉、濟南靈岩、天台國清,併稱四大叢林。攝山又稱聶山、攝嶺、棲霞山。山多產藥材,食之可以攝生,故稱攝山。又其形狀如傘,亦稱傘山。其中峰屹然卓立、左右諸山環抱如拱。

據梁高僧傳卷八法度傳、陳侍中尚書令江總持之攝山棲霞寺碑銘等所載,劉宋明帝泰始年中,處士明僧紹(即明徵君)隱居此山,結草庵,凡二十餘年。時有法度自黃龍來游,與僧紹道契甚厚。僧紹去世後,法度以其宅為寺,號棲霞精舍。是為棲霞寺之起源。

初,僧紹夢岩間有如來之光彩,擬造佛窟,未果。其次子仲璋嗣其遺志,於西峰石壁開鑿龕窟,與法度共同鑄造無量壽佛坐像,高三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並鐫造二菩薩像,高三丈三寸(唐代明徵君碑則言仲璋造釋迦像,法度另造十餘龕)。南齊文惠太子、豫章文獻王等人各舍財貨,共成福業。宋太宰江夏王霍姬等亦施資財,琢磨巨石。梁武帝天監十年(511),臨川靖慧王復加瑩飾,刻成億萬化身,是為著名之千佛岩。其時,有高麗遼東人僧朗至此,師事法度。後領山寺,精通華嚴、三論,稱江南三論宗之初祖,梁武帝尤尊崇之。

唐高祖時,增置梵宇四十九所,改稱功德寺。高宗時,改稱隱君棲霞寺。會昌年中,一度被廢;重建後號妙因寺。其後寺號迭經變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復稱棲霞寺。清末,毀於太平軍之役。民國初年,中央禪師重興寺宇,規模宏偉,雖不及舊時,然仍為南京名剎。

寺中有八角五層石塔、千佛岩,天開岩等奇勝。五層塔系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初所建舍利塔之一,後唐時再建。自基壇至塔身皆有雕飾,極精麗巧緻。尤以基壇羽目刻有釋迦八相成道之陽刻,手法頗為精妙。千佛岩在寺之後方,中央大佛龕內有大石佛,即仲璋、法度共造之無量壽佛。大佛龕東方有四龕相列,西方約有二十石窟,內部皆刻佛像、羅漢、仁王、天部等。除大佛龕外,其餘石窟、佛龕共有二百餘個,造像五百餘尊,大多為唐代開鑿。千佛岩石窟之規模較大同、龍門石窟為小,精緻亦不及,惟該石窟系目前已知唯一之南朝石窟,故在佛教藝術史上頗為珍貴。

寺門外有上元三年(676)所制明徵君碑,銘系高宗御制,碑文為唐代書法名家高正臣所寫,為江南古碑之一。

棲霞寺後方約二公里處,有天開岩,據傳,為明代袁了凡從雲谷法會授功過格之故址。[梁高僧傳卷八、廣弘明集卷十七、續高僧傳卷七、卷十、卷二十、卷二十五、法苑珠林卷三、法華玄義釋簽卷十九、宋高僧傳卷十七、佛祖統紀卷六、釋氏稽古略續集卷三、大明高僧傳卷四、金陵梵剎志卷四、攝山誌、光緒金陵瑣志(南朝佛寺志卷下)、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第八十二、職方典第六六一] p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