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謂含藏無窮之德。又作無盡藏海、無盡法藏。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廣闊無邊,包藏一切萬象。(參閱「無盡」5133)
(二)寺院將信徒奉獻之財物或剩餘之財物貸與他人,以所得之利息充作伽藍之修繕、維持等費用。又稱無盡財、長生錢、庫質錢。釋氏要覽卷下寺院長生錢條(大五四·三○四中):「律雲無盡財,蓋子母展轉無盡故。」
此風源自印度,據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二出納求利學處之記載,比丘為修補伽藍而接受無盡施物,然因佛陀曾禁止比丘轉售施物,遂將受施之物置於房庫中,後施主發現寺院未作修繕,即有所責難,比丘將此事稟告佛陀,佛陀遂指示:若為修補伽藍,可將無盡施物輾轉生利。
我國在南北朝時代,信眾基於福田思想亦行無盡藏法。隋代之三階教徒盛倡無盡藏法,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信義在長安化度寺設置「無盡藏院」,以統一經營無盡藏。太宗貞觀年間(627~649),無盡藏院集蓄錦帛金玉等無盡財,提供天下諸寺院修繕之用。貞觀二十三年(649),無盡藏院舉行無盡藏施,普施供養全國僧俗。則天武后如意元年(692),又於大福先寺行無盡藏施。長安年間(701~704)、景龍二年(708)及四年,化度寺分別舉行無遮大會。然唐玄宗於開元元年(713)敕命破壞化度寺之無盡藏院,十三年,禁斷三階教。
初時,借貸無盡藏之手續十分簡便,不須文件限制,僅要求在約定之日期歸還。然至宋代,諸大寺院或經濟富裕之寺院,爭相設置長生庫(無盡藏院)以圖利,形成高利貸。[摩訶僧祇律卷三十三、宋高僧傳卷十五、卷二十、松屋筆記卷六十七、禪林象器箋錢財門](參閱「長生庫」3591)
(三)唐代比丘尼。韶州(廣東)曹侯村人,俗姓劉。生卒年不詳。師常誦大涅槃經,時值六祖欲往黃梅參謁五祖弘忍而途經韶州,聽師誦經,遂為解說。師乃執經卷問字,以為若不識字,即無法會義,六祖則謂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師極感驚異,乃遍告裡中耆宿大德,推崇六祖為有道之士,宜供養之。其時寶林古寺因隋末之兵火戰亂,已頹圮不堪,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請六祖居之,說法弘化,未久復成寶坊。[釋氏稽古略卷三六祖慧能大士尊者傳、傳法正宗記卷六震旦三十三祖慧能尊者傳、增訂佛祖道影卷四(虛雲)] p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