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 Sukhāvatī-vyūha。凡二卷。曹魏康僧鎧譯。又稱雙卷經、兩卷無量壽經、大無量壽經、大經。為淨土教三部根本要典之一。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本經敘說於「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出家為僧,號法藏,誓願度化一切眾生至極樂世界,如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所云(大一二·三六八上):「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後成佛,號「無量壽」,國土在西方,名為「安樂」,或稱「極樂」;經中並敘及淨土之莊嚴,又勸發諸天眾生精進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國土。

本經之漢譯本極多,古來即有「五存七缺」等十二種譯本之說,即:(一)無量壽經,二卷,東漢安世高譯,今已不存。(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東漢支婁迦讖譯。(三)阿隬陀經,二卷,三國吳之支謙譯。(四)即康僧鎧譯之本經。(五)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帛延譯,今已不存。(六)無量壽經,二卷,西晉竺法護譯,今已不存。(七)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東晉竺法力譯,今已不存。(八)新無量壽經,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今已不存。(九)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寶雲譯,今已不存。(十)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曇摩蜜多譯,今已不存。(十一)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唐代菩提流志譯。(十二)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北宋法賢譯。

然近代學者,如日本常盤大定、望月信亨、中村元等人,根據歷代經錄之記載、敦煌本之新資料、梵文原本之對照研究,乃至教理史之發展觀點,而對古來十二譯之說提出質疑之看法,謂本經前後僅有五種之譯本而已,即上記十二譯本中之第三、第五、第十一、第十二譯,另加上西晉竺法護譯之無量壽經二卷,其餘多為重複訛偽之記錄。此外,日本野上俊靜更進一步主張本經系竺法護譯於西晉永嘉二年(308)之譯本,而非康僧鎧所譯。

又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龍舒人王日休所校輯之大阿彌陀經二卷,為各版無量壽經中流通極廣之版本,然該經僅系將現存四譯本(除去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互相參照,重新編纂而成,而非直接譯自梵文本。

本經之梵文原本亦有數種,一八八三年,英國學者麥克斯穆勒(Max Myller)與日本南條文雄共同出版原文本,穆勒又將之英譯,題為 The Larger Sukhāvatī-vyūha。一九○八年,南條文雄亦將此版譯為日文。一九一七年,日本荻原雲來又根據高楠順次郎、河口慧海兩人自尼泊爾所發現之梵本及藏譯本,重新改訂穆勒出版之梵文本,復譯為日譯本、英譯本。此外,寺本婉雅、青木文教兩人亦曾先後將西藏本譯為日文出版。

自本經各種語文版本陸續刊行後,學者乃逐漸採用異語版本之對照研究,其中研究效果最顯著者為漢譯諸本與梵文原本之對照比較,較值得注意者,如全經章段之出入、願文之多寡、與會之大比丘眾人數、菩薩眾之名稱數目、法藏菩薩所見佛剎土之數目,乃至經文中「彌陀入滅,觀音補處」之說、「五惡段」之文、過去佛及十二光佛之數、偈頌之有無、位置之差異等,各譯本與梵本均有所異。

本經既為淨土教之根本聖典,古來有關之註疏讚述自然不勝枚舉,較重要者,有印度世親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此即著名之「世親淨土論」)、北魏曇鸞之往生論註二卷、隋代慧遠之無量壽經義疏二卷、隋代吉藏之無量壽經義疏一卷、唐代圓測之無量壽經疏三卷、新羅元曉之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義寂之無量壽經述義記二卷、唐代玄一之無量壽經記三卷、唐代寂證之無量壽經述義三卷、新羅璟興之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讚三卷、清代彭際清之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等。[出三藏記集卷二、歷代三寶紀卷四、卷五、卷七、開元釋教錄卷一、卷十一、卷十四、樂邦文類卷一、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一、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一、大無量壽經の教理史的研究(池本重臣)、無量壽經諸異本の研究(明石惠達)、梵文無量壽經批議(荻原雲來)] p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