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說云:「禪林九拜者,展坐具三拜者三度,遂成九拜。」

《敕修清規·當代住持受請》云:「專使插香,大展三拜,進前云:『某蒙山門使令,攀屈尊嚴,得奉慈顏,下情不勝感激之至。』又三拜詞云:『即日時令謹時,共惟新命堂頭大和尚尊候起居萬福!』復三拜,收坐具。」

《村寺清規·行腳》云:「行腳須見尊宿,見尊宿須預見侍者,托通名,候見。合致九拜敬,乃請尊宿趺坐當中,問訊,出所懷香,雙手把進插香爐中。退展坐具,禮三拜,即穿鞋,自坐具左以進尊宿坐右,鞠躬叉手云:『某久仰道風,此日幸遂展拜,下情不勝多感之至。』復側身顧尊宿,歸坐具,再禮三拜,又進云:『即日共惟某山堂上老師大和尚尊候動靜多福!』復退禮三拜,合掌問訊,尊旨就坐,喫茶。茶罷,復出香爐前問訊,謝茶而退。」

《律苑事規》云:「大展九拜詞語,先敘事,次寒暄,並同禪規。」

右證三拜三度而成九拜。

《禪苑清規·掛搭》云:「入室弟子洎法眷卑行,並大展九拜。」

《備用清規·結制行禮》云:「方丈客頭行者進掛罳椅子,住持即趺坐。侍者一班進前插香,九拜。次辨事小師插香,九拜。」又〈開堂祝聖〉云:「進掛罳椅子,據坐,侍者插香,大展九拜。小師插香,大展九拜。」

《敕修清規·為行者普說》云:「參頭緩聲喝云:『不審。』眾低聲和畢,同禮九拜。」又〈請益〉云:「侍者引入住持前問訊,插香,大展九拜。乃至諦聽垂誨畢,進前插香,大展九拜,謂之謝因緣。」詳〈參請類·請益〉處。

《雪巖欽禪師錄·普說》云:「聞天目和尚久侍松源,是松源的子,必得松源說話。移單過淨慈掛搭,懷香詣方丈請益,大展九拜。」

《聖一國師年譜》云:「弘安三年庚辰,師七十九歲。無傳嗣徑山玨荊叟自越後來,插香作禮。師曰:『最後相見,須致九拜。』拜畢而坐。」

永平元和尚曰:「結解冬年及旦望參師,燒香九拜或十二拜。若請益則不必用九拜、十二拜,或觸禮一拜,或三拜,或稽首拜,或六拜。其一拜、三拜、六拜,並額叩地,此名頓首拜。」

《永平清規·典座教訓》云:「齋粥辨了,典座搭袈裟,展坐具,先望僧堂焚香,九拜了,乃發食也。日本國僧食之法,先德未記,僧食九拜之說未夢見在。」

唐段成式《續酉陽雜俎》云:「長樂坊安國寺彌勒像,法空自光明寺移來。初移像時,索大如虎口,數十牛曳之,索斷不動。法空執爐,依法作禮九拜,像身忽迸分,不終日,移至寺焉。」

《人天寶鑒》云:「道曇法師,凡閱經,炷香九禮,趺坐良久,然後開帙。常訓諸徒曰:『夫窺聖教,意在明宗,若不端己虛心,爭到如來境界?』」

忠曰:「面墻之徒,妄謂禪林門狀及文翰言九拜,非也。夫《周禮·有九拜,此依位高下,分九品拜也。又佛祖忌九拜,乃三回三拜也,豈有一時為九拜者哉?故今略錄數證。」

《敕修清規·附一山書》云:「了萬九拜,復前智者堂上和尚雲翁老師兄尊幾。」

《雪峰存禪師錄·二十四景總詩》尾云:「當代住山遠孫比丘智明九拜書。」

《南堂欲禪師錄·松源老祖家書》跋云:「頓首九拜,謹志乎下方雲。」

《月江印禪師錄·應庵與烏巨書》跋云:「三復感慨,焚香九拜而為之書。」

《清拙澄禪師錄》:「示寂前一日,預代小師作祭文云:『謹以湯茗果蓏之儀、九拜致祭於真慈。』」又〈附錄·瑤首座字玉淵,大元國人。悼清拙偈〉後云:「小師堅瑤九拜。」又〈祖柏和瑤首座悼偈序〉云:「梓末比丘祖柏九禮。」

《明極俊禪師錄·附寶屏雲長老詩序》云:「口佔數語,尚希慈盻,門人大雲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