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云:「牒,達協切,音疊。《說文》:『札也。』《廣韻》:『書板曰牒。』又《增韻》:『官府移文謂之牒。』」

忠曰:「祠部給度牒,故度牒稱祠部牒。」

《釋氏要覽》云:「祠部牒,自尚書省祠部司出,故稱祠部。」

《編年通論》云:「天寶五年五月,制天下度僧尼,並令祠部給牒。今謂之祠部者,自是而始。」

《僧史略》云:「案《會要》曰:『則天延載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隸祠部,不須屬司賓。』知天後前系司賓也,此乃隸祠部之始也。義取其善攘惡,福解災之謂也。」又云:「案《續會要》:『天寶六年五月,制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給牒。』給牒,自玄宗朝始也。」

忠曰:「往時依試經得度,鬻祠部牒,起於後代。」

《困學紀聞》云:「治平末年,始鬻度牒。考之唐史,肅宗時,裴冕建言: 度僧、道士,收貲濟軍興。此鬻牒之始也。」又見後〈供帳〉處。又按《淮南子》:「齊桓公欲征伐,甲兵不足,乃令輕罪者贖以金刀,訟不勝者出一束箭。」依此,收貲濟軍興亦有所本。

《容齋三筆》云:「唐末帝后唐潞王清泰二年二月,功德使奏:每年誕節,諸州府奏,薦僧道:其僧尼欲立講論科、講經科、表白科、文章應制科、持念科、禪科、聲讚科;道士,經法科、講論科、文章應制科、表白科、聲讚科、焚修科,以試其能否從之。此事見《舊五代史記》,不知曾行與否,至何時而罷也。蓋是時猶未鬻賣祠部度牒耳。周世宗廢並寺院,有詔約束云:男年十五以上,念得經文一百紙,或讀得五百紙;女年十三以上,念得經文七十紙,或讀得三百紙者,經本府陳狀乞剃頭,委錄事參軍本判官試驗。兩京、大名、京兆府、青州,各起置戒壇,候受戒時,兩京委祠部差官引試,其三處只委判官,逐處聞奏,候敕下,委祠部給付憑由,方得剃頭受戒。其防禁之詳如此,非若今時只納錢於官便可出家也。念經、讀經之異,疑為背誦與對本雲。」忠曰:「鬻度牒自唐肅宗,洪邁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