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曰:「今時禪林例代鉤以環,代紐以絳。」
《釋氏要覽》云:「鉤紐,《僧祇》云紐紲。《集要》云:『前面為鉤,背上名紐。』先無此物,因佛制尼師壇安左臂衣下,則肩上無鎮,衣不整齊,乞食時,被風吹落,佛遂許安鉤紐。佛制:一切金銀寶物不得安鉤紐上,惟許牙骨、香木之屬。』」
《四分律》云:「舍利弗入白衣舍,患風吹割截衣墮肩。諸比丘白佛,佛言:『聽角頭安鉤紐。』」
《毗奈耶雜事》云:「佛在室羅伐城,時有苾芻入城乞食,上衣墮落,置缽於地,整理上衣,居士婆羅門見已生嫌。佛言:『為護衣,應安??紐,於肩上安??,胸前綴紐。紐有三種:一、如蘡薁子;二、如葵子;三、如棠梨子。應於緣後四指安??,應重作帖,以錐鉆穴,??出其內,係作雙??,其紐可在胸前緣邊綴之。疊衣三 褶,是安??紐處。』」音釋:蘡,伊盈切。薁,於六切。蘡薁,草名。
舊說曰:「觀唐王摩詰畫僧形,其袈裟無絳環。蓋唐時僧猶不用絳環。絳者,五代時始有;環者,宋朝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