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者,依《永平清規·辨道法》:「黃昏坐禪、戌辰。後夜坐禪、四更三點。早晨坐禪、粥後己辰。晡時坐禪申辰。也。」
又《幻住庵清規》云:「裝香一盤,且以三炷為率,自黃昏燒起,至第三炷,約四鼓時分也。灶下燒面湯,堂前鳴板三下,大眾收枕,推被於裡床,收半單,下地洗面,歸堂坐禪。忠曰:「是後夜也。」至開靜板鳴,即折被搭衣,佛前禮拜,歸缽位坐,展缽受粥。粥罷,佛前諷經。經畢小歇,堂前復鳴板三下,自主至伴,歸堂坐禪。忠曰:「是早晨也。」至齋時,火板鳴,下地。少頃,長板鳴,歸缽位受食。食畢小歇,堂前鳴板三下,復歸堂坐禪。忠曰:「是齋罷,《永平》為晡時。」至晡時分,鳴板放參。至黃昏,燒香盤,大眾搭衣諷經。施食事畢,堂前鳴板三下,歸堂坐禪。忠曰:「是黃昏也。」至放參板鳴,開枕展被,右脅而息。」又云:「凡一日夜之間,四次坐禪之際,宜各屏心絕慮,息念忘緣,深究死生,力窮道業。」
《大比丘三千威儀》云:「坐禪有五事:一者當隨時,謂四時。」詳前〈坐禪〉處。
《夢窗石國師錄·臨川家訓》云:「四時坐禪,唯除浴日坐參,其餘極寒極熱,修正蘭盆時節亦不可開。若於坐禪時,特有事可作,則可開之。趙州和尚云:『我在南方三十年,除粥飯二時是雜用心處。』趙州寧謂粥飯二時不是正用心處耶?只是言其除粥飯外,更不雜餘事耳。乃至古德又云:『大事未明,當如喪考妣;大事已明,亦當如喪考妣。』古人苦口叮嚀,其意豈在令人限日約時,工夫不純乎?上古道人皆是卜僻洞深巖,居樹下石上,更有何事可作?廢寢忘餐,一味存道。百丈建立叢林以來,普請作務,其事不少。雖然,人人以道聚頭,故辨道工夫不曾為事緣所奪。百丈滅後,迨於三百年,叢林規繩漸衰,緇流少有慚愧,始有擊版坐禪之儀,謂之四時坐禪。蓋是主法尊宿曲設方便,以誘懈怠者耳。今時後生猶嫌四時坐禪,動則欲令省略,無慚無愧,莫甚於此。」
義堂《日工集》云:「在黃梅院訓眾曰:『夏安居,三時諷經,四時坐禪。本朝不論大小剎皆例行之,合不怠,怠者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