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佛陀的十大弟子們

一、舍利弗

好,阿彌陀佛!

各位與大覺世間有緣的同修們,大家好!今天我們開始再擇一個題目,就是佛陀的一些大羅漢弟子們的故事,跟大家一一做一個分享。因為每尊佛陀出世的時候,最基本的,他一個人可能幹的事兒不夠多,所以一定會有叫做眷屬成就。就是他宿世的追隨者,在他修行的步驟中,弘法的途中,就是一個一個的會顯現出來,然後把宿世的因緣再接上。那麼當然釋迦牟尼佛到我們兩千多年前,印度降生的這一期,他宿世的好多因緣都熟了。其中常隨的非常著名的弟子有好多位,我們現在的經典裡面見到的,一般都統稱為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在這裡邊呢,也有一些叫做上首弟子,就是在弟子裡面,又是極其優秀、出類拔萃的這樣的人。

今天我們就首先講一個舍利弗--大智舍利弗,這是所有弟子裡面最上首的弟子。他跟目犍連是被佛陀當時親口對著大眾講過說,立他們兩位上首。很多經典裡面,我們都會看到有舍利弗在場來聽這個法,那麼之所以把這兩位法將,能夠侍奉在佛陀左右,他們宿世的因緣就非常深。你比如在他們三人,就是師徒這三人的過去的生生世世中,有時候是以這個人與人結的緣,有時候又是以人與動物結的緣,甚至有時候又是以動物和動物就是六道輪迴中,他們都曾經有過甚深的因緣。

今天我們主要講一下,舍利弗。在曾經有一世,釋迦牟尼佛佛陀的前生是一個鹿王。是一個鹿王的時候,他就有兩個鹿子。兩個鹿子,這個鹿王教化他們兩個鹿子的時候,一個鹿子很聽話,就是在他帶的分出去的鹿群裡面,他把這些鹿群調養的很好,另外一個弟子特別不聽話,最後走得很糟。這兩個鹿子,一個就是舍利弗的前生,一個就是提婆達多的前生。

有一世佛陀釋迦牟尼佛是一隻大鳥,那麼他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老虎,一個是獅子。這個大鳥有一次被這個比較烈性的一個沙門就給殺的吃掉了,那麼這個獅子和老虎來拜訪他的時候,看到了這情形,而且看到了這個惡劣沙門的鬍鬚上,還有鳥的毛,當時就一怒之下,但是這個獅子的性格比較溫順,沒有聲張。老虎當時就發怒了,就把這個烈性的沙門給吃掉了,所以當時這兩隻:獅子就是舍利弗的前生,老虎就是目犍連的前生。所以同時他們,你看,兩位弟子來講,性格從因地就不太一樣,舍利弗比較溫順,目犍連比較勇猛。

那麼另外一世,還有一世釋迦佛作為帝釋天的天子的時候,他們兩位一個是日神,一個是月神。更有一世是做大蓮王,大蓮花太子的時候,由於他長的年輕秀美,所以就是被他的後母所誣陷,這是指的釋迦牟尼佛的前生。誣陷的時候,他拒絕了他後母的非分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就被他的父王給處罰了,說把他給山崖上扔下去,扔的在著地的最後一刻,被山神救起了。那個山神就是舍利弗的前生。所以他們師徒生生世世,更有一世,釋迦牟尼佛是國王,舍利弗是他的馬車伕,駕著這個(馬車)出去的時候,碰到另外一個國家的國王,狹路相逢了。另外一個國王就是阿難的前生,他的那個馬伕就是目犍連的前生。兩家還互相不服氣,在那兒抬了半天杠,最後阿難佩服了說,釋迦牟尼佛還是厲害,還是你的國家好,你的馬車比較莊嚴。

總之是在這種業風的吹下, 生生世世帶著他們的業力和修行,終於走到這一世,才轉熟了,稱之為佛陀的法將,佛陀也成佛了。

那麼關於舍利弗,要說到他的媽媽,他這個名字的由來。他媽媽的眼睛特別漂亮,舍利弗又叫鶖子,就是鶖鷺的兒子,鶖鷺就是印度話舍利的翻譯。這個鶖鷺是一種鳥。由於他媽媽的眼睛像這個鳥的眼睛這麼漂亮,所以她有個外號就叫舍利,由於她生的兒子就叫舍利弗、舍利子。在娘肚子裡面懷胎的時候,他的智慧就超群。為什麼說大智舍利弗呢,他媽媽懷他的時候,本來原來跟她弟弟辯論,每次都是她弟弟辯勝了,他媽媽敗下陣來。但是懷了舍利弗以後,每次去辯的時候,他媽媽佔了上風,所以他的舅舅就知道說她懷的這個兒子很有智慧,借母口於腹,在腹,娘肚子裡面,借母之口,就把他舅舅辯勝了。那麼後來,他這個舅舅就是長爪梵志呢,為了這個還到其他的地方去學道,回來要跟他外甥生出來的時候辯一下,結果他外甥出家了。後來還去找佛的不是,然後跟佛說了兩句,馬上就被辯下陣來,就隨佛出家了,做了佛的另外一個弟子。

那麼這個舍利弗,當時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佛陀的弟子,他是以外道的顯現,跟目犍連是兩個著名的大外道,每個人都有一百弟子。那麼他們拜的那個外道是一個懷疑論者,不管對什麼都是持懷疑態度。問他有,他說也許有;問他沒有,他說也許沒有。他反正就是不給人一個肯定的答覆。後來由於他們兩個把這個外道這些理論都學了以後,說你還有什麼學的,說沒有了,就這些,他們倆就離開。

無意中,在途中的時候,聽到當時佛陀的有一弟子叫阿說是,就是最初那五比丘其中之一。他看見他們覺得很有威儀,法相莊嚴。就說「你師父是誰?」說是佛陀。說「他都說些什麼法?」,他就給說了一個偈子,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我師就是我的師父大沙門常是這樣說的,常作如是說。就這一個偈子被舍利弗聽了以後,馬上就知道說,宿世的因緣顯發了。去找這個佛陀,然後聽他講法、得度,善來比丘,就成常隨弟子了。那麼他們兩個人,每個人有一百弟子都隨著皈依了佛陀,去修行,這就是後來千二百五十人俱裡邊的那二百人。就是舍利弗、目犍連帶來的。

那麼由於他隨著佛陀的修行,後來呢,逐漸的證到阿羅漢果了。證果以後,當時就把他們倆給宣稱為上首弟子的時候,還有些人不願意,說他們倆晚來的,怎麼能夠,像迦葉比他們早多了,怎麼能把他作為上首弟子呢?佛陀就給他們講了這個原委,說過去宿世的時候,他們倆的願力就是這樣的。像還有一個最早的比丘,叫憍陳如。陳如比丘呢,其實他是最早得度的。但是他的願力,他就是要作佛陀最早證羅漢果的那個人,那果不其然,確實是如此。就是每個人的願力,都是在跟佛陀追隨佛陀學習的時候,顯現的不一樣的因緣。

舍利弗由於他的智慧超群,當時在僧團裡面,很多事情都是由他處理的。甚至有時候像一個佛陀的管家一樣。特別是我們眾所周知的那個須達多長者,就是《彌陀經》裡面的那位給孤獨長者,他在供養釋迦牟尼佛祇桓精舍以後,後來不是要走了嘛,那畢竟他世間福報大,但是出世間還不夠,也就是修道業還不夠。就是舍利弗去給他講法的,講完告訴他說,讓這個長者不要留戀世間,要觀察自己的身心,然後徹底放下五欲六塵的感受,然後這樣才能進入一種涅槃境界。那麼這個須達多長者,就是對他有決定的信心。由於他給講法,他命終了以後,就上生到兜率天,上生到兜率天作為一個天人。後來以他的天人還還到祇桓精舍來拜訪佛陀,禮拜佛陀。

這件事當時發生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當晚並沒有說,第二天的時候,才說昨天來了個天人拜訪,你們猜是誰?那其中有一個阿難就是說,那肯定是須達多長者,因為舍利弗給他講法,他對他有信心,肯定是他回來了。釋迦牟尼佛就首肯了,說確確實實是他。所以說在一代的教法中,舍利弗擔當了無上的護教和弘法的職責,一直到我們現在學習經典。

大家看,為什麼說他的智慧第一呢,佛陀把兩個最難修和最難信的法都是直接告訴給舍利弗的。你看,當我們讀《心經》的時候,就是說「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告訴舍利弗,這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法,是由舍利弗來當機,來承載的這個法會。最難修的,這是。最難信的「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也是單單給舍利弗講的。把舍利弗的名字叫起來,然後大家才沾著他的光才聽的,所以說他的智慧第一。

後來由於就是說聖者的示現,他們都是一樣的,因緣到了,就該聚散離合。所以舍利弗其實比佛陀入滅的還早。現在我們去印度的那爛陀大學,還有舍利弗、目犍連的舍利塔都有。他去跟佛陀去告別,說他要涅槃了,入滅了,請求世尊最後給他講法,而且他就回到他出生的那個房間,那麼佛就告訴他,該怎樣怎樣的,又去講法,給他講完開示以後,就回去滅度了。兩個人的師徒因緣呢,就在這一世,在咱們娑婆世界顯現的到此為止。當然在他方國土裡面,他們依然到現在,還有進行著佛事,他們的度化工作。這就是佛陀最上首的弟子舍利弗的大致故事。

特別我們要值得注意,就是最難修最難信之法,都是給他講的。我們要學習舍利弗的這種承擔精神,是每一位佛子必備的素質。就是他的信仰和他的智慧。阿彌陀佛!

二、目犍連

好!各位大覺世間有緣的同修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跟大家分享一下,佛陀的聖弟子中的另外一位,號稱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這個我們都耳熟能詳了,這個目犍連因為他是印度話,翻譯成咱們漢語叫做采菽氏。菽就是草字頭下來叔叔的一個叔,是一種植物。為什麼這麼叫他呢?就是他們的的祖先在修道的時候,在山裡面住著,就老采這種植物來吃,一直這麼延續下來了。

有時候又把他叫做大目犍連,印度話叫摩訶目犍連。為什麼叫做大呢?一個是他的護法地位都非常大,要麼是國王,要不是當時有名的這種大臣;另一個他的出身,就是家庭非常優越,出身在婆羅門家庭,他跟舍利弗的關係非常好;第三個就是由於他的神通很大,號稱神通第一。

那麼這個目犍連尊者從小跟舍利弗關係很好,他們倆就在少年時代的時候,就是去拜了一個師父去學習。他們有一種天生的修道人的心態和資質。就是雖然他們出身很好,甚至目犍連應該好像是獨子,那麼家裡有什麼聚會呀,乃至在享受這些物質產品飲食的時候,或者看一場娛樂演出,他們都生不起來一種享受的心。就是對這個聲色犬馬,他們天生沒有興趣,而往往去思維帶著這種說生死的問題。這個人的終極關懷,這種生命或者心靈的關懷。到底說,宇宙萬法的真實的實相是怎樣的,他們老去做這樣的思考。這就是與生俱來是一個修禪者,禪思的一個天資。

所以後來,由於他跟舍利弗兩個人一塊兒就是我們上一講講到說,聽到這個阿說是比丘說的法以後,就一塊兒去皈依了佛陀去修行。他在裡邊,他得到的功德,最大的就是他的神通。因為他跟舍利弗當時修行,他們都是得的稱之為「俱解脫」的阿羅漢。解脫阿羅漢有兩種:一種叫「慧解脫」,一種叫「俱解脫」。 「慧解脫」可能是在這個智慧上理上開了,但是他禪定還差一點。所以可能他們這種神通顯現不出來,未必有。那麼「俱解脫」就是神通都有。

當然大家也常聽到說什麼叫做神通?比如說這個神足通,就是可以想去哪兒去哪兒;天眼通什麼都看得見;宿命通前生後世一目瞭然;他心通,讀心術;天耳通,這個聲音可以什麼地方都能聽得到。但是呢,湊著這些我們也跟大家說一下,就是說這五種,這種神通,禪定就有。也可以說是,有的外道的人修行也可以有。那麼一定要跟這個解脫來掛鉤的話,這些都不是解脫的必要條件,甚至是,也不是解脫的指標。解脫的指標一定要具足什麼呢,「漏盡通」。所以當時佛陀就非常知道,這個神通有可能會誤導人,有危險。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讓弟子們輕易的顯神通,特別是也可能他還帶著這種支配的慾望、自私的心理的時候,很可能就是,不是真正得到這個聖的境界了。但是目犍連不一樣,目犍連在顯神通的時候,佛幾乎不加阻止的。就是因為他徹底知道,沒有一個我的這種主宰、支配慾望。

那麼當時,你比如說他的他心通就顯現:有一次佛陀在布薩,也就是誦戒的時候,誦戒是僧團裡面,就是常再說一下,我們該遵守的戒律。由佛這樣去說一遍,那麼當時大家許多比丘坐在一起都來聽,結果佛陀當時就說了,說這個法會現場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呢,就由目犍連用他心通去搜索了一下,確實當時有一個比丘當時心裡的有染念,有邪惡的念頭,有這個染的慾望在萌發。他還走過去,請這個尊者,請了三次。讓這個尊者,說「出去,你今天不清淨,不能在這裡共法。」結果他還裝模作樣不聽,最後把他給拉出去了,才離開的。這就是說的「他心通」。

還有一次他在這個野外樹林間禪坐的時候,舍利弗過去了,看到他非常的安逸,就說「你現在這在禪思呢?」結果目犍連說「我現在剛剛在辯論法義」,說「跟佛陀在辯論法義,那麼商榷。」這個舍利弗就想:哦,原來這就是他天耳通的功德。因為當時佛陀在舍衛城,他們在王舍城,你想兩個城池那怎麼能說?就是各自用各自的天耳通來進行交流。

特別是有一次,舍利弗(目犍連)還聽到,另外道裡面的眾生的聲音。有一次在阿修羅道裡邊,有一個阿修羅就告訴目犍連,讓他小心要提防著誰呢,提防著提婆達多。說他已經有陰謀了,要預防的要害佛了。你看他能聽到阿修羅道的聲音,這就是天耳通。那麼當然還有一次,他的天眼通,就是舍利弗在禪坐的時候,被一個夜叉,空行的夜叉兩個人走過來,一個給打了一拳,打了一拳,舍利弗自己也沒看到,醒來的時候,出定了以後,你有什麼感覺?他說我頭有點疼。結果目犍連就告訴他說,剛才有一個夜叉把你打了一拳。舍利弗說,啊呀,我自己禪定我都沒有看到,確實您這個天眼通,能夠看得到。等等等等這些例子,特別多。

特別是用這個神變。有一次,佛陀跟五百個比丘上到忉利天,去拜訪忉利天講法的時候,不小心路過一個外道,他們走的時候,走這個外道的住處的上面了,就把他的一個護法--一條大毒龍給惹惱了。惹惱了以後,就要報復。它這個毒龍也很有道行,一下子身軀把整個須彌山給纏起來,用它的頭冠,就把整個日月都遮擋住了。世界都當時黑了,黑暗了。這種情況下,佛陀有一些比丘弟子們就想上去降伏這個毒龍。佛陀知道它厲害,說你們拿不了它。只有後來目犍連出面,去跟它去鬥法。先變成一個龍王,然後跟它鬥。又變成其它這個隨方所現,不斷的把它弄的筋疲力盡,最後變現成一隻它的天敵,就是大鵬金翅鳥。大家都知道大鵬金翅鳥都是以吃龍為它的每天的這個食物。後來把它給降伏了以後,還帶到佛陀面前來,歸順了佛陀,修行去了。這就是他的神變力。等等等等這些,諸如此類的,都是目犍連的故事。

那麼他最有名的一則,有關於我們七月十五這一天。不明白就裡的人,都通常稱之為鬼節。知道的,才知道這個目犍連救母,就是盂蘭盆會。他成道了以後,用神通看到他的媽媽,在鬼道受苦,吃不著東西。那麼他就很難受,很難受呢,一般到了七月十五,是僧團裡邊結夏安居三個月呀,就是結夏的時候。這一天,他拿著供品給他媽媽去吃,結果他媽媽,這個供品一到他媽媽的手裡,她福報不夠,就變成了火炭了,吃不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非常的難過,就去請問佛陀,給開示。佛就告訴他,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僧眾自恣的時候,就是自己自我批評,大家為了清淨僧團,相互這樣去做增上。修行的時候,說你拿來供僧眾,這一天是佛歡喜日。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媽媽,才脫離了苦道。所以我們才把七月十五叫做盂蘭盆會。

民間有一種誤會,就是說,盂蘭盆就是拿個什麼盆兒,來供養大家。盂蘭盆是印度話,翻譯成咱們漢語,叫做「倒掛」的意思。就是這件事情的緣起,是目犍連的媽媽在那兒受苦。就跟一個人被倒掛起來一樣。那麼由佛陀教了他這個供養僧眾的方法,功德迴向。把她從苦中給救出來,就跟把倒掛的人給解下來一樣的。是這樣的一個意思。所以才叫盂蘭盆會,七月十五,大家都稱之為鬼節。這不知道為什麼。也許今天的這個緣起的主人翁,生在鬼道了。但是我們一般的都以為說,這一天難道說所有的鬼都要來嗎?也不曉得。

那麼這個目犍連,雖然他的神通第一,但是他證到了這個無我的境界了,最後死得比較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神通抵擋不過業力」。

因為當時佛陀在的時候,由於他的神通智慧攝受力,所以好多外道的弟子,都來追隨佛陀,釋迦牟尼佛來學法修行了,那麼就會惹惱了其他的教派。有一個裸體外道,就是不穿衣服的這麼一個外道就產生了嗔恨心了,他的弟子越來越少,都歸到釋迦牟尼佛這兒來了。那麼他由於有我慢,就請了,他們去乞討了一千個金幣,就請了一方綁匪殺手想把這個目犍連給除掉。那麼當然目犍連這個神通第一,他能不知道觀不到這事兒嗎?可是他也深知,自己曾經宿世呀,他也當過什麼,當過魔王的頭,就是魔王,魔的頭。甚至有一世,他還用魔王的這種通力,附在一個小孩兒身上,去攻擊這個阿羅漢。造了好多惡業,那麼他自己也觀到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了,他不想用神通把他的壽命延長。他的壽命他自己可以延長到一劫,但是他不想。為什麼呢?他覺得這個身體就是說,修道的障礙。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是,每天那些殺手來找他的時候,他就用神通,或者從鑰匙孔飛出去,或者從屋頂騰空去,跑出去,找不著他。連續六天都找不著他。當然這並不是目犍連怕死,為什麼呢?是因為他不想讓這些綁匪造這個殺業,免除了他將來要墮地獄的苦報。他想這樣發心。但是雖然躲了六天,一直沒有得逞。第七天的時候,又來了。就在他們來的那一剎那,目犍連的神通突然沒了。也就是他的這種空性的主宰力它沒有了,功德沒了。為什麼沒了呢,就是因為源於宿世他造了一世可怕的惡業,就是把自己的父母親給殺了。雖然父母親殺了以後,墮了好多次的地獄,無數次的地獄來還這個果報。但是還有業報沒有了結。就在他的這個性命關口,突然間宿世這個惡業的力量成熟了。

所以你看,剛才我們講的,神通抵不住業力。就把神通給失掉了,必須要自償惡果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目犍連知道了,沒有選擇了,就順從了這個惡業的果報。那些強盜就進入他的房間,把他給害死。然後用凶器又擊碎,擊他的頭骨,又把頭骨給擊碎,把尸體給扔到草叢中。在這樣的情況下,目犍連因為他畢竟是阿羅漢嘛,他的定力還在。就借這個定力對於身心的執持,還去到佛前,佛陀面前去頂禮,去告別。而且還請求佛陀給他進行最後一次的開示。

這樣的一個大神通的弟子,然後還是,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了,他並沒有違背他的因果律。就是我們常說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個修行人不要追求神通,而是要從善惡因果報應上著手,去老老實實的去修善惡因果。這才是一個佛弟子根本的修學下手之處。好,這就是目犍連的故事。阿彌陀佛!

三、大迦葉

好,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好!今天呢,我們繼續跟給大家分享一下,佛陀十大聖弟子傳中,也是一位特別重要的首席弟子,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迦葉尊者。大家都知道,迦葉尊者號稱頭陀苦行第一,所以我們每次去大雄寶殿禮拜佛陀的時候,總是看見旁邊有一位面皺、容色憔悴的一個老者,這就是他苦行的一個形象。當然這是他出家以後,隨著世尊足跡,去修解脫道的時候,才呈現出來這樣一個狀態。

他剛剛生下來,在印度降生的時候,是生在一個非常富有的婆羅門家庭裡邊。他的父親足以有十六個莊園,這樣大的莊園主就像一個小國王一樣,所以他的生活是非常的無憂。但是由於他宿世的善根深厚,始終趨向於解脫的這個嚮往,當時並不想成家,所以當他的父、母親想張羅著,給他找一位心愛的妻子的時候,他就用純金打造了一個完美的女子形象,說除非世間有這樣的女子,我才會娶她。那麼宿世的因緣成熟了,父、母親派了八個婆羅門,到處去另外的國度裡面去找,還真找到這樣跟他匹配的女子,正好他們兩個那就相約在一起成親了。

本來他們互相書信,寫了一封信告誡對方說:我想我們都是修這個出家、離欲之道,咱們就不要成親了。被他們的雙親給發現了,把這個信的內容給換掉了,就換成說:歡迎你來,我願意娶你;我願意嫁給你。結果到了一起以後呢,他們一商量說:原來都是有共同的這個出世的情懷。所以他們倆就從表面上做了夫妻,其實是一直在修離欲道,甚至就像同修道友一樣,兩個人相約的說:晚上睡覺的時候床中間放一個花環,如果說誰起了這個慾望的念頭,這邊的花環就會枯萎。就在這樣的一種清淨的狀態中,兩個人一直在修持。

後來終於有一天意識到這個世間的苦,那麼兩個人就發願說;同時去出家追隨著佛陀的教法,去找這個佛陀要修出世道。夫妻倆剛開始還有一起走,後來由於他的妻子非常美貌嘛,就是害怕別人來譏嫌,就分道揚鑣各自去找他們的教團。他的妻子當時就找到了一個,比丘尼的共住共修之地,後來就出家為比丘尼了,而且還證了阿羅漢果。

那麼迦葉尊者就一直去尋找釋迦牟尼佛,想親近他,帶著這樣的一種理想,終於得到佛陀的加持了,他就在半路上等著迦葉的到來,一直在放光現瑞給迦葉看。在這樣的情況下,師徒終於宿世的因緣成熟了,拜在他的門下,成了他的上首弟子。這就是迦叶和佛陀相遇的典故。

那麼迦葉尊者當時追隨了佛陀以後,他還每次都向佛陀去請法,並且發願他一直遵循嚴守苦行的生活。為什麼呢?這也跟宿世他們的願力有關。在宿世的時候迦葉尊者和他的妻子,一個是一位地主,一個是他的夫人。這兩位呢,他們供養當時的佛陀,那麼佛陀也有一位弟子是行苦行的,他把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請過來供養的時候,唯有這位修苦行的弟子不過來應供,一直在外面這樣去行腳乞食。他就問佛陀為什麼他會這樣?佛陀就告訴他,這是他弟子裡面修苦行最圓滿的一位弟子。所以迦葉尊者的前世做地主的時候,就發願說他將來在佛陀的教化下,也要行這個苦行之道。那麼當時的佛陀就給他授記說;「你在某某時間會碰到釋迦牟尼佛(就是喬達摩),然後你呢,也是作為他的苦行上首弟子」。這個因緣成熟了,他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裡,成為苦行第一。

當時他遵守的最基本的苦行,就是一直穿的是糞掃衣,就是我們說撿的那個爛布片縫在一起,而不是說刻意的說去買呀,或者別人供養的這個華麗的衣服,而且只堅持有三件衣服就具足了,第四件絕對不要。常堅持的是這個苦行乞食的生活,特別是最後一條就是說,他一直堅持在林中樹下來坐,不住在寺院或者伽藍裡邊,從始至終他就一個人堅持這樣的生活。

那麼迦葉尊者有一次還向釋迦牟尼佛請法,說為什麼隨著世尊現在建立的這個軌則,就是說管制的條款越來越多,但是證道的阿羅漢的人卻越來越少,他有這個疑問,向世尊問。那麼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說;由於人的煩惱、業障越來越重,所以導致說,雖然法的正法還在,但是證果的人越來越少了。後來迦葉就向他請法說,那如何才能保持法的純潔和一直正法的流傳呢?世尊就告訴他說;除非比丘、比丘尼還有優婆塞、優婆夷,就是男居士、女居士,說這四眾弟子尊重五法,才能讓正法久住,並且告訴他這五法就是:佛、法、僧和戒、定。尊重三寶和戒定,那麼這個正法就一直久住在世間。所以迦葉尊者其實當時發願修苦行呢,也是為了讓正法久住,才這樣的去嚴持淨戒,以苦行的狀態來呈現他對於佛法的言傳身教。

當然我們都知道,從《佛本生故事》裡邊來講的話,迦葉尊者跟佛法乃至跟世尊的緣分是非常之深的,在《佛本生故事》裡面記道:有六世是釋迦牟尼佛的爸爸,還有兩世跟他是兄弟。他們夫妻倆過去也是種了非常深厚的善根。為什麼迦葉尊者叫飲光呢?就是他過去跟他的妻子兩個人,他的妻子後來叫紫金光比丘尼嘛。兩個人過去,他作為一個冶金師的時候呢,這個妻子看到一尊殘敗的佛像,號召大家一起給這個佛像裝金。那麼他是冶金師,他有一個技術活,別人貼金,他貼技術,兩個人把這個功德圓滿了。圓滿了以後就說,我們倆就結為夫妻吧,從此以後生生世世,九十一劫感得他沒有受貧窮報,而且身上始終是紫金,紫磨金色。

那麼還有一世,他們倆作為夫妻的時候,人家對於法好樂到什麼程度啊,當時所住世的是毗婆尸佛吧,來講法。夫妻倆窮的只有一件衣服,一件衣服為了聽法呢,最後就是說,只能輪流著你早上去,我下午去,一人出去的時候,穿著這件衣服去聽法,就到這地步了。那最後聽完法的時候,他們生起了對佛陀的供養、佈施的心,說是渾身上下沒有東西,那怎麼佈施呢?說只有這一件衣服。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想想說,唯一的財產就這件衣服,能不能做一個虔誠的供養。最後兩個人非常歡呼的說:「哎呀,我們把這個衣服捨了吧。」捨了以後,能夠得到最無上的清淨和自在。所以兩個人歡呼說,我們終於得自在了,突破了我的又一個執著,把這件衣服供養給佛陀。當時佛陀還非常歡喜,最後就讓他們去王宮裡面(跟國王講了一下),做婆羅門的這個宗教師,反而呢,馬上就得到這個衣食具足的果報。所以他們生生世世跟佛,乃至跟佛法是有緣的。

到了這一世以後,迦葉尊者在釋迦牟尼佛的座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名法將。

大家知道他除了頭陀第一以外,另外兩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一個是他作為禪宗的初祖,只有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的時候,是迦葉尊者破顏,正法眼藏,教外別傳的法是他接下來,一直傳到二十八代的達摩祖師,再轉到咱們東土,才有了慧可乃至惠能大師的傳承,禪宗。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就是,當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當時僧團裡面資歷最老,道德最高的就是迦葉尊者,所以大家就推舉他作為上首,才把三藏十二部進行了第一次結集。我們現在看到的經書,他是第一功勞,這是迦葉尊者。

那麼等到釋迦牟尼佛滅了以後,迦葉尊者當時跟釋迦牟尼佛,他親近佛陀呀,最證果,就是修行最上的快的一次呢,是他跟釋迦牟尼佛換了一次衣服。就是當時他去侍奉世尊的時候,他把他的這個僧伽裡,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物具鋪在下面,疊了四折,讓世尊坐在上面。那麼結果世尊就說,你的這個衣服咋這麼好,這麼軟,這麼高檔呢,他說迦葉呀,你願不願意跟我換一下衣服?迦葉就認為說,這是世尊對他莫大的加持,就把衣服取下來跟世尊換了,世尊把他的糞掃衣換給迦葉,從此以後就暗示他開始行苦行了。

這件衣服一直到迦葉,本來他要滅度的時候呢,他想到說,他不能死,就是這個肉身,一直不能像其他的這個色身死亡一樣,這樣的去按照這個慣例去滅度。他就在那兒打坐,打坐說;一直要等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把這件糞掃衣袈裟呢,親自再交給彌勒佛,就是在龍華三會上。所以由於這件事呢,後來他就到雞足山,雞足山就在咱們現在中國的雲南。在那裡邊用肉身入定,入了這個定了以後,就守著那件衣服。

後來阿難跟阿闍世王吧,應該是阿闍世王還一起去雞足山看過他。看過他的時候,這個山自然開裂了,看到迦葉尊者還是他的肉體在那兒入定。當時國王就想把他火化了。阿難就告訴他說;不能夠火化,因為迦葉尊者他有這個定前的願力,說一定要等到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他把這件錦襴袈裟交給彌勒菩薩。所以一直迦葉尊者,就是世尊正法眼藏的傳承者,到現在還是守護者。

那麼由於他對苦行的堅持,使得佛陀的正法又久住了五百年。當時釋迦牟尼佛甚至說;迦葉尊者讓給一半座位,讓他來跟他併駕而坐。所以由此我們想到一個什麼呢,就是關於苦行的問題。苦行是悟道的最大方便。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假如果說世尊在雪山六年苦行,最後他放棄了苦行,所以我們就以為說,所有佛陀的弟子沒必要行苦行,可能這是一個錯誤。

當然從佛陀的智慧上來講的話,佛陀告誡說:無益的苦行,對於修道沒有什麼增進,也不是修道正確的狀態。但是必要的苦行,不執著的苦行還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你去行苦行,一個讓自己少欲知足;另外一個,讓所有外在的世間人對佛法生起恭敬心。因為由於少欲知足是人所眾,大家都為尊崇的嘛。所以說,其實苦行一直是佛弟子們應該遵守的一個,可以說是一個很有攝受力的一個生活狀態,不管從自利來講,從利他來講,苦行是我們身為佛的弟子,身為學佛修行者呢,要常應該去做這麼一個生活上,哪怕我們在世間,不能夠常住在這種苦行的狀態中,我們要刻意、定期的去做這樣的一種修行。

離欲、少欲、知足,這永遠是一個修道者,最根本的一個存在狀態。希望大家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能夠常去,哪怕是刻意的去嘗試著過幾天苦日子,這對於我們激發出離心,乃至對於慾望的這種淡化和人世間的這種最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這種感覺呢,是非常有增進、激盪的力量的。

這就是迦葉尊者,這樣的一位首席弟子,留給我們的一個修行模式。希望大家都能夠追隨。好,阿彌陀佛!

四、阿難陀

好,阿彌陀佛!各位有緣,大家好!今天我們再給大家介紹一位佛陀的聖弟子。除去上一次講的迦葉尊者之外呢,他可以說是僅次於他的重要人物,也就是我們常知道的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

阿難翻譯成咱們漢語的話叫做慶喜。為什麼呢?因為在傳統的講法裡面都知道,他和釋迦牟尼佛這一世降生在印度,幾乎是同步的,都是從兜率天下來的。那麼世尊降生在淨飯王家裡面,摩耶夫人。阿難是降生在甘露飯王的家裡面,給他做了兒子。甘露飯王是淨飯王的兄弟,所以說他跟佛陀是屬於堂兄弟。那麼阿難降生的時候,他因為比佛陀要年輕一些嘛,年輕,差不多是佛成佛的那一天呢,他才降生的。所以大家都很歡喜,就起名叫做慶喜。提婆達多跟他是親兄弟,他有這麼一個拿不出手的親戚,大家知道提婆達多是佛的對頭嘛。

但是阿難之所以稱之為多聞第一呢,就是因為他一直能夠親近佛陀,是佛陀的侍者。這個也得追溯到宿世,有這個蓮華上佛的時候,有一次國王和他的兄弟,就是阿難的前世(某一生),那麼是兩個人一起來供養這個蓮華上佛。那當這個蓮華上佛到他們家,來連吃帶住三個月,那麼阿難的前生,他都是非常恭敬如法的去供養,很清淨的心去瞻仰佛陀。那麼終於有一次呢,他就看到蓮華上佛旁邊的侍者,一直追隨著他,非常的默契。他就向蓮華上佛也祈請說,他也希望在某一位正知正覺的座下做為第一侍者。果不其然,蓮華上佛就用他的佛眼觀了,給他授記說;他到時候在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座下會成為他的侍者。

所以說這一世來的時候,後來慢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就加入到世尊的僧團中了。那麼有一次世尊就講到說;是否需要,說他年事也慢慢的高了,需要有一位可以在某些時候適當的替他講法,或者平常也能夠常追隨他,在這個教務上作為助手的人。所以大家都一開始非常的踴躍,都被佛陀給拒絕了。後來大家都一致推舉說;由阿難來作為佛陀的侍者。這是阿難跟釋迦牟尼佛宿世的因緣所主的,果不其然,由於願力的宿世的願力所使呢,這輩子就真的成為他的侍者了。所以才後來有多聞第一的功德嘛。因為每一次講法,他都在場,他都在聽。

但是雖然是佛陀的侍者呢,阿難是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比如說,他有在聽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時候,他有一個不可思議之處,就是說,只要釋迦牟尼佛講完了以後,不要再告訴他,只聽一遍,他就可以了記於心了。那麼當時他在世尊的身邊,就像我們現在有時候要在老和尚、大和尚旁邊,他也是非常有原則的。那麼首先一個就是說,世尊不管講什麼,都不要說第二遍,這是一個功德;其次,他從來不去受這個佛的舊衣,就是佛陀穿過的衣服呀,有一些弟子四眾弟子都覺得說,是世尊穿過的,那我們趕緊把它分掉,每個人拿一片請回家去。包括現在我們有時候去了印度,在那個菩提迦耶這個大塔中,不是也有世尊的這個聖像,那麼上面每次都會有好多人去供養世尊袈裟,在那尊聖像上披了以後,定期的會取下來換掉,那麼會剪成這一片一片的,好多同修去印度朝聖都會帶回來。

但是當時阿難呢,就不去受佛的舊衣;而且還有一個呢,就是說他不見非時,就是非常有威儀,不該看的他絕不去看,就是不該聽的他絕不去聽,符合如法的軌則他才去看;再一個他就是不受別請,就是說請這個佛陀和大眾去供眾去供養的時候,他才去隨眾,從來不受別人格外之請而去應供。當然這個也是因為他吃過虧的。

大家都眾所周知,在《楞嚴經》裡面因為他乞食未歸,所以一不小心呢,誤入到摩登伽女的淫席裡邊,差點就讓這個魔女給攝持了。因為宿世也是有因緣(五百世的夫妻因緣),見了以後呢突然間就迷亂掉了,所以當時就差點破了戒體。全憑世尊讓這個文殊菩薩去持著《楞嚴咒》,把他給救回來,才演繹出一篇這個我們說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大經。這也是阿難的功德了。

當然還有一些,你比如說他不生染心,後來他就謹記於心了。隨著世尊有時候到龍宮裡邊,龍女也是很漂亮的,有時候上到天界,那天女是更為的誘人了,但是他從來不生起一念的染心,這都是阿難追隨世尊的功德。特別是,如果說世尊該要講什麼法,入什麼定,這些呢其他的弟子未必能夠知道,唯有阿難心知肚明的。再一個,你像阿難也知道說,世尊在定中講法,講的什麼法,利益哪一部分眾生根機熟了,那麼這些眾生聽了以後,各自能夠得到什麼利益,阿難都能夠知道。並且他對世尊所說的法,都是非常的了解的,就是剛才講的再不要問了,這是他最大的一個功德。所以後來不是在結集經典的時候,由他來誦出來經藏,三藏裡面的經都是由阿難來宣說的。

那麼由於他有了這個侍者的這個功德吧,所以有時候也確實有一些近水樓台。你比如說有一件事情,也是由阿難開啟的,就是把佛陀養育大的摩訶婆闍婆提夫人,也就是佛陀的姨母。她當時看到釋迦牟尼佛如此清淨的僧團,但是全部是男眾的比丘。所以她也跟她一塊的一些,下面的一些女眾就去祈請世尊,說希望她也可以追隨世尊出家做比丘尼,但是祈請了三次,都被釋迦牟尼佛給拒絕了。他認為說女眾障礙比較多,情見比較重。所以說女眾出家的話,很可能障礙到僧團的長時間的,正法久住這樣的一個發展和相續。但是最後沒有辦法,只有阿難去發了這個憐憫慈悲心,去代這個女眾去祈請佛陀,希望佛陀慈悲開恩,能夠準許女眾出家。在這樣的情況下,佛陀也是權衡了利弊,可能也是他們師徒之間的一次演繹吧,才這樣的示現,格外設了一個「八敬法」。

有時候我們不知道所以然的大眾,特別是女眾都會覺得說,好像佛教裡邊在歧視女眾一樣,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比如說這個「八敬法」就是格外給女眾設立的,但是其中要求就是說,比男眾更為嚴厲的,甚至我們一個凡夫的分別心裡面覺得說,苛刻的八條必須遵守的紀律。這樣的話在「八敬法」的加持下,才准許女眾出家了。所以這個其實是,阿難可能是格外的也是成就女眾,有這個成為比丘尼資格的這樣的一個機緣和福報吧。這是他所做的一件事情。

當然從阿難對於親近佛陀,這樣生生世世的積累中,因為他們宿世的因緣就非常深厚的。大家要知道,從這個《佛本生故事》裡邊來看,阿難跟世尊的因緣呀,是無量劫來就結下的,而且都是很緊密的因緣,要不是他的兒子、要不是他的兄弟,要不是他的助手等等這些,就很少有某生某世裡邊,可能是他的對頭呀或者什麼,一直是隨順於釋迦牟尼佛的。所以他們兩個生生世世的因緣,像這個通常在這個過去世裡邊的話,這個阿那律,也就是另外的一位弟子,他往往生生世世都是天神。像這個提婆達多,雖然也跟世尊有這個關聯,但是生生世世幾乎都是動物。只有阿難緊隨著世尊。

你想有一次的時候,他們都是屬於堂兄弟,兩位、兩個人。但是他們因為印度,不是這個種族的、種性的階級是非常的嚴格。他們倆那一世出身都是賤民出身,但是為了去到一個大學裡面,一塊兒去學習聽課,因為他們不想幹這個勞苦活兒嘛,所以他們就假裝成一個婆羅門一起去學習,在大學裡邊,最後他們的身份被別人給戳穿了,戳穿了以後,就被貴族的人給打了一頓被趕出來了,在這個時候他們聽信一位比較慈悲、有智慧的一個老者的勸告說:「你們倆全部出家為沙門吧」。他們就去出家當了沙門了。但是由於他們欺騙的這個惡業,雖然這一世沙門修行,命終以後還轉為什麼呢?轉為這個動物,轉到一世呢是一個鹿,一個雌鹿的後代做了兒子,最終還是被獵人給狩獵致死。那麼命終了以後,兩個人又投生成為獵鷹了,投生成獵鷹。獵鷹這一世的命終之後,他們這個惡業的果報就徹底消完了,生生世世都是國王大臣了。

你比如說有一世的話,這個他們低於人道的轉生就結束了,那麼就投生成為人道,阿難就轉生成一位王子。那麼世尊呢,就轉生成一個皇家教師的兒子。當然用世俗的眼光來看的話,當時是這個阿難的地位比較高,但是世尊轉的這個教師呢,就去教化、去勸化他。因為世尊的這一世呢,他在十六歲的時候,他就出家成之為沙門了。

那麼當時阿難已經當了國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釋迦牟尼佛就去教化阿難的前生(世尊的前生教化阿難的前生)。告訴他說這個世間根本上是苦的,你應該放下離欲,去求得真正的解脫。這個道理當時阿難作為國王確實是聽到了,可是呢,他不能夠做到,就是首肯了這個道理他做不到。在這種情況下,釋迦牟尼佛就不斷的教化他,說;雖然你做不到出家,成為沙門,但是你在家當國王也可以持戒。

你比如說你可以免去全國人民的這個不公平的稅金,可以去支持這個沙門去弘法。乃至說你的慾望生起來的時候,你多憶念你的母親,用這個清觀、慈悲觀來對治你的慾望,特別你觀想你當時母親生了你,就像嬰兒一樣無助的時候。這樣慢慢的教化他,慢慢阿難就下定決心,後來成了沙門了,捨了國王出家為僧了,這是一世。

又一世特別著名的就是所謂的一個「一錢國王」。這一世呢轉換了角色了,是釋迦牟尼佛身為國王,阿難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勞工,但是這個非常貧窮的勞工,他只有一個錢幣,而且還壓在了一個石頭下面。那有一次他跟他的妻子商量說,大概是全國的節日吧,說是否我們也應該慶祝一下呢?這個妻子就告訴他說,那你有沒有錢?(勞工)說他有一個錢幣壓在很遠的一個石頭下面了。妻子說我也有一個錢幣,那你把這個錢幣取出來,咱們倆一起來歡度這個節日。那這個勞工就帶著對他妻子的這種貪愛,很興奮的去取那個錢幣。結果途中正好碰到這個國王了,這個國王就看到他這麼辛勤的酷日下面,頂著烈日去找這個錢幣,說「你去幹什麼呢?」說他(勞工)去為了找一筆寶藏。(國王)那麼說「你的寶藏在哪裡,有多少寶藏?」(勞工)說只有一個錢幣。

結果這個時候,這個國王呢就開始度化他,因為他是世尊的前生嘛。就告訴說「那我可以給你一個錢幣,你就不要去找這個寶藏了」。那麼這個時候呢,這個勞工他就覺得有了兩個錢幣了,他的貪心就漲起來了,說「你讓我不要去找寶藏的話,我需要要百萬個錢幣。」結果呢,這個國王就答應了他,說付一百萬個錢幣。阿難呢還不滿足,說我最後高到什麼程度,他要把一半的國王的一半的國土分給他,他才能夠同意不去找了。那麼這個世尊的前生的這個國王呢,他就修這個佈施嘛,就答應把一半的國王給他。後來他們倆就都成了國王了,做了朋友。

有一次兩個人同時約的去外面去野遊,去狩獵的時候,這個世尊(前生的國王)就太累了,就非常信任的把頭靠在他這個好朋友國王(阿難)的膝蓋上睡著了。結果這個時候阿難的前生,他就生起來非常大的貪心了,他說如果說我把他殺了的話,整個國王就不是兩個人來平分了,整個國土就是我一個人來當國王。生起這樣的一種邪念以後,他馬上就自省到了,說是這個國王成就了他,他怎麼能夠有這樣的想法呢。在這種情況下,他就馬上拋開了害國王的這個心,並且把他的武器也拋開了,搖醒了國王,給他磕頭,希望取得他的原諒。

就是生生世世這種法的,我們常說同修道友嘛,這種以法結的清淨的緣,一直到這一世,終於世尊成了釋迦牟尼佛,他成了他作為這個侍奉(世尊)他,作為首席侍者的這一個弟子,這樣的緣法。

所以大家看,阿難跟這個世尊呢,他是可以說是因緣是非常之深厚的,一直到這一世呢。唯一的世尊呵斥過他的一次緣由是什麼呢?就是阿難不是老喜歡,他聽聞多嘛,他聽法聽的多,那麼有時候在大眾中,就跟大家一起去討論商榷佛法,甚至會帶出來一些戲論。這個時候,世尊就非常嚴厲的去呵斥他說;阿難,告訴他你這樣多的戲論,於修道是無益的,你應該注意了。你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多聞多聞,可是他聽的多了,可能他的實證功夫不夠。世尊做了,對於弟子做了善意的提醒和嚴厲的批評。

那麼當然說,阿難他另外一個最大的功德呢,就是什麼?參與了結集經典。在前面我講過迦葉尊者作為上首,開始結集經典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世尊已經滅度了嘛,滅度了以後,當時大家都很悲傷。眾所周知嘛,悲傷的阿難都忘了,忘了該怎麼辦了,不斷的在那兒痛哭,結果全憑這個當時阿那律在旁邊提醒他,說你不要這樣的悲傷了,你應該趕緊問一下世尊,你為什麼在這兒還哭泣,像一個凡夫一樣呢,你問一下世尊,還有什麼事情需要交代的。

由此呢,阿難才去祈請,才明白了我們現在的四件事情:一個是要以戒為師;二一個要依四念處住;第三個如果有不聽話的比丘,在僧團裡面大家都把他給屏蔽掉,不要理他,自然而然他就淘汰出局了;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所有的經典安「如是我聞」。所以阿難在誦經的時候,每一部經典都少不了「如是我聞」,這是阿難最大的功德。

那麼對於阿難的這個,由於多聞的第一的功德呢,同時也產生了弊病。為什麼呢?就是世尊滅度了以後,涅槃了啊,大家要結集經典的時候呀,結集三藏。那麼這個時候,所有的五百個人都是什麼,證到阿羅漢的大聖者。唯有阿難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這個時候阿那律們,他們這個上首的這些老比丘、大阿羅漢就給他出了難題了,說:如果你沒有到聖者的地步,你沒資格參加這個結集三藏的這個大眾中來。在這樣的逼迫下呢,阿難就是趕緊修念處,在七天內快速的證到阿羅漢果。當時在七葉窟裡邊,去結集經典的時候不給他開門,讓他用神通自己從上面降下來,坐到這個石窟上。

所以就是這樣的一種修道經歷,使得阿難終於有資格在大眾中,以多聞第一的功德,開始誦出了經藏。所以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金剛經》《彌陀經》《法華經》《地藏經》等等,都是當時有阿難呢,由於他的記憶力非常好,就這麼給念誦出來的。

所以現在,以至於我們現在,在這個禮拜懺悔的時候,大型的佛事都有一個稱名的功德,叫做「啟教阿難陀尊者」。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能讀到經典,全部是由迦葉尊者作主,由阿難來把它背誦出來,才有我們現在能夠讀誦經典的這個福報。所以這件事情來講呢,可以說是千古的豐碑了---阿難尊者。

那他作為佛陀的上首弟子,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教訓的經歷。就是說從聞思修,要聞、還要思、更重要的要修。否則光聽聞多了,那沒有辦法替代修行,那就沒有真正的實證功夫。而佛法的真正實踐,在真修實證上面來見分曉的。所以這也是阿難跟佛陀給我們演了這樣一個教訓。當然他也成就了比丘尼來出家,這是一位佛陀多聞弟子的一生的大概的一個顯現吧。

在此呢,希望大家在讀誦經典的時候,常能夠以感恩的心,感恩這位啟教的尊者,給我們留下來世尊的聖言,金口宣說的一部一部寶典,才能讓我們開如此的智慧,也能夠同步的得到解脫。好,阿彌陀佛!

五、阿那律

好,阿彌陀佛!

各位大覺世間有緣,大家吉祥!今天我們還是依然跟大家分享一下,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另一位著名的人物就是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在佛陀的弟子裡面呢,他是號稱叫做「天眼第一」的,有這樣的大神通。當然,也源於他曾經由於懶惰懈怠,老是睡覺,然後被佛給呵斥了一通以後,發心精進勇猛把眼睛給熬瞎了。那麼佛呢,當時就教了他一個另外的修習方法,繞過去這個肉眼的這個根,然後呢把他內心所具的光明這種天眼神通呢給修出來了,所以叫做「天眼通第一」。

阿那律尊者在整個教團裡面呢,他其實是屬於一位非常大度、篤定的一位這樣性格的一位阿羅漢。特別是在佛陀滅度了以後,當時只有他非常的冷靜。大家知道阿難當時都哭得不行了,正是阿那律勸阿難說,不要在這個時候哭泣,因為世間是無常的,我們只要觀無常,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就可以了。由於他的天眼通,當時他也觀到佛陀的好多天人弟子都在哭泣,有的在拽著頭髮、有的在捶胸頓足的,他都在一一的給他安撫,說這是無常法則,非常正常。

所以,阿那律他的這個出家的因緣呢,就是非常的有意思。因為當時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呢,整個釋迦族裡面,就他們這一家子裡面出家的人很少,幾乎沒有。那麼當時他在族裡面呢,有另外的兄弟就跟他說,說「釋迦族裡好多人都隨著佛陀出家了,就咱們家沒有,你看是你出家呢?還是我出家呀?」這麼一警醒呢,阿那律因為從小的生活非常優越,所以說他聽到還要出家,他說「那我還得享受這五欲之樂,還沒享完呢,出家的生活我恐怕過不了。」後來呢,他的兄弟就指點他說;世間是苦的,把他的出離心給激盪出來了。那麼當時出家的時候呢,還是有一番風波的。好像我們現在出家人一樣,第一個最堅決不同意的就是他的媽媽。他媽媽說了,那你去找一位族裡邊的王子,說如果這位王子也跟你一樣能出家,那我就同意,你們倆都出家去。最後經他百般的遊說勸導,果不其然他拉動一位王子,原來約的是七年以後再出家,他說七年太遠了,必須當下我們就走,不斷給他(被遊說的王子)講講講,終於就一起帶動了當時有六位,族裡的這個貴族的子弟呢,一起出家。

所以阿那律當時出家的時候呢,他們一起的還有包括阿難、還有提婆達多,他也是他們的兄弟呀,再一個還有優波離尊者,就是後來戒律的祖師。但是出家的時候呢,他們差不多六位王子,一起去追隨佛陀剃度。那麼這個優波離呢,大家知道在印度的種族的種姓非常嚴格,優波離當時充其量是他們族裡面的下一等又下一等的人了,是他們家的一個理髮師。那麼這六位族裡面的王子去出家的時候呢,他也一直跟著,跟到一定的路途,走到一定的路途的時候呢,這些王子把身上美妙的裝飾、珠寶呀等等,讓他打包帶回去。但是優波離尊者呢,這時宿世的善因顯發了,他呢不敢獨自帶回去,當時因為還是凡夫嘛,他害怕。他說釋迦族的人非常的凶悍,說他回去肯定說,他把他的幾個族裡面的這些公子呢,一共六位嘛,都給勸出家了,回去一定會把他殺掉的。

所以他走著走著想通了,又追上去說;我不回去了,也跟你們一起出家吧。就這樣的因緣,他們七個人一起到了釋迦牟尼佛陀的座下,祈求要剃度。但是由於這種天生的貴族的這個這種寬宏呀,當時他們就做了一個主意,說為什麼呢?因為入到僧團裡面呢,大家都已經平等了,那麼優波離的出身呢比他們要貧賤,所以他們就勸導說;讓優波離優先於他們六個人先剃度,然後呢作為僧團比丘的長老上座呢,將來他們對他會有恭敬心,而不會像原來的這個侍者一樣去輕慢他。由於這樣呢這個因緣,他們就在同一起出家了。出家以後很快就證得了阿羅漢果,像阿難呢證入預流果。提婆達多都證到了世俗的神通,雖然他後來由於他的這種執著,這種我慢呢墮到了地獄,但是他們當時修行的資歷呢,跟我們現在人來講呢,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那麼關於阿那律他得到天眼通呢,也要追溯到他過去世的發心。同樣也是在蓮花上佛的時候呢,有一位佛的弟子,蓮花上佛讚歎他說;稱為「天眼第一」。那麼這個阿那律當時還是王子嘛(在人間的王子),他就問說:怎麼樣才能得到這個「天眼第一」?這個當時蓮花上佛當時就給他講;要多去燒油燈、去供燈、去供佛,這樣呢他是一個光明的緣起嘛,所以說阿那律就生生世世他修的這個法門。後來他得了天眼通以後呢,他也觀到,他曾經在這個迦捨佛在世的時候就供養燈,迦捨佛滅度了以後,他把他舍利塔的旁邊呢全部燃起了油燈,並且在他自己頂上呢,頂了一盞油燈不斷的在那兒繞塔,徹夜的經行,這樣的修證。

後來轉到又一尊佛在世的時候呢,他就看到那尊佛在那森林裡面打坐,那麼他就去了以後,就把一個大的油燈呢灌了好多的油,整整燃了七天,他自己在旁邊又遍滿了很多的這個油燈,這樣星羅棋佈的點起來。就有這樣過去的因緣,所以他的緣法呢,就是在天眼光明上顯現。那我們可能現在覺得「天眼」是個概念呢?他是一種心性光明的這個打開,並不是真的說用這個肉眼怎麼穿透了,凡夫的肉眼是沒有穿透力的。那麼「天眼」打開以後他就可以,在經典裡面說;他看手上一個芒果,他看整個世界就跟手上這個芒果這麼清晰。而且呢,他在就是說人的層面裡呢,他能夠看到異度空間裡面的景象。我們現在不是說維數空間,他有這個穿透力。有一次像他在跟一群比丘,在這個說法佈道的時候呢,他就告訴他們說;有一個層面的世界叫做光音天,那個天道裡的人呢,他是以光來作為互相講經說法、辯道的這個載體,就像我們這兒的聲音一樣。所以他告訴大家說有這樣一個世界,這個秘密就是他給他的好多他的弟子揭示出來的。

那麼關於阿那律的行持呀,他是非常的精進。特別是在跟同修者在一起共修的時候呢,佛陀有一次就問他,說「阿那律呢,你怎麼做到跟比丘們一起和合如水乳一樣這麼融洽呢?」當時阿那律就說「我呢沒有別的本事,我呢只想讓我的身口意,用這種使它包容充滿了慈悲,對所有的我的同修道友們,我都要感恩他們。由於他們跟我結伴而行,使我才有如此的大的進步和長足的精進勇猛的修道。」那佛陀就問說「那難道你們之間就沒有什麼矛盾或者說有什麼衝突嗎?」所以阿那律當時就回答佛陀說:「在有起到這樣一個境界的時候呢,我就想說,我應該丟掉自己想幹的事,而去隨著他們心裡所想幹的事跟著他們一起去幹。」你看,這就是羅漢道裡面的智慧和慈悲,他也有這樣一種精神。所以說阿那律的功德呢非常大。

有一次因為他的天眼通嘛,所以有一次呢在這個大梵天,我們說的在梵天界,他有一個梵天子呢非常的我慢,他就說現在的人間的沙門,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能夠到達我們梵界的。結果呢,當時釋迦牟尼佛就在定中,看到這樣的這一個心念中顯現了這樣一個情形,他就為了度化這個梵天,就用神通呢直接穿透到梵界,在那兒打坐顯現瑞相。那麼這個情形呢,又被天眼第一阿那律當時給發現了,所以他就包括了另外幾位羅漢弟子,就也用神通呢到了梵界打坐呢,坐在了釋迦牟尼佛的旁邊。由於大梵天看到說,人間還有如此有智慧神通廣大的行者,所以他呢就馬上收攝了慢心,非常恭敬的來聽他們講法。

阿那律呢還有一次是他自己在晚上半夜醒來以後,就去不斷的在那兒持誦經法、持誦法義。當時感得呢有一個羅剎,羅剎是鬼道的眾生。那麼一個羅剎女呢,帶著她的小孩在他旁邊聽他講誦這個經法,當時小孩比較有點吵鬧嘛,這個羅剎女還安撫他,說你不要發出聲音,我們來靜靜的聽聞尊者的佈教,以此福德希望我們再不要把生命的載體呢,投生顯現到這個比較卑劣的鬼道的眾生來了。這就是阿那律的這個功德。

所以說他所有的這些修行呢,其實生生世世的積累是分不開的,他在過去的《佛本生故事》裡邊呢,跟釋迦牟尼佛也是有生生世世的因緣。但是他的福報呢一直非常的大,幾乎呢在經典《佛本生故事》裡面講到了,大部分都是他作為帝釋天,三十三天的天子這樣的身份,甚至跟菩薩來結緣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有兩生呢差不多是他的兄弟,只有一輩子是一個鴿子,是墮到了畜生道裡邊,而且那一世的畜生道也是被釋迦牟尼佛的前世給度了,鴿子跟另外一個鴿子它們非常恩愛,但是就被釋迦牟尼佛化現的一隻鷹呢,把它的另外一隻鴿子給吃掉了,它傷心欲絕,所以就發心呢,永遠以後斷掉這種情執。由於這樣的功德呢,盡管他得了神通以後呢,因為他出身非常高貴嘛,長的氣質也像武士一般的,我們現在說的有范兒,所以說很多天女,在曾經過去他當大梵天三十三天子的時候呢,是他天道的皇后呀或者妻子都再尋過來,希望他們再續前緣,但是呢他都不動身色。

甚至有一次,三十三天的天女來到他的旁邊,然後跟他一起來說要這個,就像我們現在人間唱個歌呀,喝點飲料呀,但是天女的娛樂方法是說,只要你心裡想看什麼舞蹈,我就能給你翩翩起什麼妙曼的舞姿。阿那律就試她嘛,心念一動,我想要看到什麼顏色的場景、什麼情態的舞姿,這個天女馬上就隨他起舞了。盡管如此呢,阿那律就知道了這是宿世的因緣,那麼他就把他的感官的這個這種向外攀援呢收起來,一心一意的禪定。這些天女呢,也就知道說這個因緣了了,就知趣的要迴避掉了。

那麼關於阿那律的這個他的一生呢,是非常的平靜和這個這種大度的,他所有的福報都來源於某一世,過去有一世的時候呢,他生在一個比較貧窮的一個人家的家庭裡邊。那麼這個貧窮的家庭呢,他靠給一個比較富足的一個富商,給他作為搬運工來維繫他的生活。那麼但是呢,有一次這個搬運工呢在搬運的過程中呢,就遇到一位修成就的辟支佛,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緣覺聖人。他把他請回來以後呢,把自己僅有的食物和他的妻子呢一起作為供養,供養給這位辟支佛了。由於這個福報呢感得非常之大,當時以至於他的僱主,這位富商呢當時提出來「我給你分一部分錢,花錢來買你的功德」。但是他雖然對物質不執著,他對功德很執著,他不願意跟他分享。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呢,辟支佛就給他講法,他來請問他說「該怎麼辦?」說「你應該分享這樣的功德,把所有的功德呢跟他一起來分享,就像火一樣,你自己點燃了以後,你把另外所有的柴都能夠點燃,這些火都會燃起來,也不會減損你的功德。」

就像咱們現在說的迴向一樣,把自己的功德,迴向給四生九有一切眾生,那麼自己的功德也會輾轉的增大。這樣說通了以後呢,他就確定跟他的富商主人呢,就一拍即合說把這個功德大家一起來做,由於這個福德呢,現世感得果報,就是這個富商主人呢,給他在他們家裡面,在宮殿裡面呢就給找到了一個差事,而且他過上了很富足的生活。特別是這個福報呢,就因為供養辟支佛呀,所以生生世世感得他大部分都生在三十三天做天子,有二十八次在人世間做皇帝、人王。所以說以至於他在作為佛陀弟子的這一世,叫做阿那律的時候呢,就福報大得不得了了。

他的少年時代的生活呢,是非常無憂無慮的,無憂無慮到什麼程度呢,他跟釋迦族裡面的小孩呢去玩兒,玩的時候呢,他們用那個彈子呀來打賭,說誰輸了誰就從家裡拿好吃的給大家來吃、供養。結果呢阿那律老是輸,他就讓他的侍從呢去找他的媽媽要,要了一盤又輸了,要了一盤糕點又輸了,那麼在第四次的時候呢,他的母親就告訴他說,想讓他了解一下,說這個人世間還是有時候不能夠全應供、全滿足的,就告訴他說「已經沒有了」。

結果他的侍者來告訴他說;已經沒有了,他以為「沒有」是一種糕點,說那既然「沒有」了,就把「沒有」拿來讓大家吃吧。因為他從小到大生活富足,就沒有聽到「沒有」這個詞兒。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呢可是他的福報超大,所以由於雖然端來的是空盤子「沒有」,天神看到這種情況,趕緊就把天界的糕餅呢,就給他供養在他的這個盤子上,拿來讓他吃,大夥釋迦族的小朋友都吃完了以後,覺得非常好吃,又讓他再去拿一盤「沒有」的糕點讓供大家享用。所以由此看來,其實阿那律他的少年時代,是非常純真無邪,非常天真的。

從阿那律大尊者的故事裡面呢,我們其實也可以了解到,就是一方面其實我們的心性,在最純真的時候,最無邪天真的時候,因為人世間總不是覺得說,你有點世智辯聰,你能夠比較善於來事才還好像是一種聰明,其實真正的一個修道者最佳的資歷呢,就是像阿那律一樣,這樣的一個從小具足了這種修道的天資,而且他的福報呢又非常的飽滿。我們說修道人最具足的就是一個福報,一個智慧。智慧並不是聰明,而是從這種內心的朴實、這種大度、這種親近來所散發出來,繼續淨行的一個禪修過程。

當然從福報的培植上呢,也非常重要。你看每一尊大弟子,幾乎都是從因地上就開始培養福德,所以有時候我們在人世間也看到說;大家都同而為人,但是人的福報呢也有三六九等。我們在看著別人有一些零落的時候呢,我們應該給予幫忙和安慰,這樣的話呢,既結了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法緣,又給自己增長了福報。

那麼我們看到非常具足的人、非常富貴、比較享用資具,物質比較飽滿的人的時候呢,我們應該生起歡喜心,隨喜讚歎,那是人家過去修來的。我們不該羨慕乃至嫉妒他這輩子享樂的樂果,而應該傚彷人家曾經過去修的因地這個發心。當然從更進一步來講呢,世間的福報呢都是如幻如畫、過眼雲煙,差不多夠我們辦道資糧就可以了,我們更重要的是什麼呢?發心。就像佛陀的弟子一樣,生生世世的發心修道,這一世終於成就了追隨佛陀,一個個證到了阿羅漢果,得到了寂滅的解脫。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早日得到寂滅的真正解脫!阿彌陀佛!

六、迦旃延

好,各位,阿彌陀佛!大家吉祥!

今天呢我們跟大家再分享一個,佛陀的大弟子他叫迦旃延。可能我們如果讀過《佛說阿彌陀經》的,大家會對他的這個名號呢有所了知,但是比起舍利弗呀、目健連、乃至阿難等等來講呢,他可能呢在我們的耳邊比較生一些。那麼迦旃延這位大尊者呢,由於他跟佛陀的緣分呢,並不是,就是說常在佛陀身邊,只是有時候在安居呀、或者佛陀到哪裡講法的時候,他會突然的出現來侍奉和禮拜佛陀。那麼這個迦旃延呢,也是跟其他弟子一樣無一例外,都是在曾經的誓言和願力中呢,體現了他們的發心,所以導致這一世成為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

我們要知道佛陀講法呀,他有時候呢是娓娓的道來,那麼有時候呢,可以是說以點帶面,把核心這樣讓人甚至有些捉摸不透,不能理解的進行一個法義的傳達。所以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裡邊呢,我們常講到說,有時候是略說的,有時候是廣說的。但是呢由於當時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時候呢,除了法義的傳達之外,他並不是說一定要把所有的文字、語言、思維的訊息呢,讓大家不斷的接受。而是通過語言思維呢,讓大家在心性上起觀照,起這種我們現在常表達的叫做宗教體驗嘛,有時候也屬於一種禪修。可是呢聽法的弟子有時候覺得佛陀講完了以後,摸不著頭腦,說得太略了,太這個高度的概括,那麼他就會轉向另外一個人去請教,就是論議第一的迦旃延。所以迦旃延發願生生世世作為佛的弟子,他有一個什麼特色,就是佛陀的略法,由他來做廣解,進一步的闡述演說,這是他在佛陀所有弟子裡面的一個特別之處。

當然呢他跟佛陀的因緣,就這一世來講,也得益於他的一次祈請,他的出家就是這樣子的。因為他當時在一個國家裡邊,那個城池叫做阿磐堤城,是一個國家的首都。這個國家裡面的國王叫做猛光,勇猛的猛,光明的光。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的脾氣比較暴躁。那麼當時的迦旃延他因為由於過去的福報,也是生生世世出生在婆羅門的階層,最次也在剎帝利。因為印度有四種種姓,他從來沒有生過下面的兩種種姓。所以這一世的時候呢,他是宮廷裡頭的祭祀官,就是婆羅門是非常受到世人尊敬的。

那麼當時猛光國王,聽到佛陀已經成道了,而且巡遊到他們國度裡來了。他就說;趕緊要有人把佛陀請到宮裡來做供養,來聽他講法,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麼他就想來想去說派誰去呢?最後沒辦法,大家都一直推舉說,應該派婆羅門祭祀官迦旃延去,來祈請如來。那麼他們去請到迦旃延去,一致推舉的時候呢迦旃延就答應了,答應了由他去推舉。但是呢,他也提出來一些條件:比如說如果他要是聽法聽得相應的話,可否出家;或者說更好的讓佛陀來他們國度裡來弘法。大家一致答應了後就派七個大臣,追隨著他一起去求見佛陀。那麼求見到佛陀以後呢,他馬上被佛陀的莊嚴威德所折服了,再通過佛陀給他們講法的時候呢就相應了,在這種情況下呢,他們就一致發心剃度出家了。出家了以後呢聽著佛陀講法,漸漸漸漸也是快速就證到了阿羅漢果。

由於這個因緣,等他再要返回去請佛陀到他們國度王宮裡面去應供的時候,佛陀就對他說;說迦旃延你已經具備了我所講法的全部內容的轉達能力,所以呢,就不必我親自去了,你自己回到你的國度裡,給你國王講法就可以了。這是他的因緣。所以說當時迦旃延,在得到這個佛陀的加被,證到果位以後呢,他就具足了四種智慧。為什麼時候說他的文飾、論義第一呢,就是他在講說佛法,在表達上、在義理上、在向人講說的這個形式上,他都已經是靈活運用,已經是圓融無礙了,都可以達到。

咱們佛門裡面有一種智慧,就是講法的時候必備的叫做「四無礙智」。一個呢就是說「法無礙智」,就是各種各樣的法,從因到果、各種宇宙萬法的本質現象等等,他都能夠通達無礙的去講;再一個是「義無礙智」,就是整個法義的內涵,從深邃乃至到深入淺出,最善巧的表達,這也是一種智慧;還有一個就是你去講法的時候呢,當時印度的國度很多,像我們中國也是多民族國家,每個的地方甚至一個村和一個寨,相隔遠了以後方言都不一樣,乃至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都是如此,所以還有一個叫做「辭無礙辯」,就是他可以善巧的通過任何語言,圓融的、沒有障礙的去講解佛法;最後一個就是「樂說無礙辯」,就是你必須要什麼,喜歡這個,讓大家來受用佛陀講的法義,看到大家受到佛陀法義的甘露水的法語的澆灌呢,生起法喜的時候呢,他自己也很開心。因為不停的講也會生疲厭,所以當時呢,他迦旃延就得到了這樣一個功德,回去就給他的國王講法了。

但是由於他跟佛陀的因緣呢,雖然是上首弟子,但是他一直呢在他所攝的這個範圍內呢,也組織了好多追隨的僧團。特別有一件標誌性的事呢,就是佛陀特別的為他開緣。因為他所住的那個地方呢,屬於邊遠地帶,那麼因為佛陀在你比如說迦毗羅衛國呀、喬薩羅國呀等等這些王舍城、舍衛城、竹林精舍這些的地方講法的時候,這屬於什麼呢,我們常說的叫「中國」,就是很容易就見到佛陀聽到佛法。但是迦旃延所在的這個地方呢,很難見到佛,有人出家的時候呢也不方便。當時就是有一個叫蘇耶,叫蘇耶的一個人呢他想來出家,但是迦旃延呢就通過觀照到說;他現在這個心力發得還不夠。這就跟我們現實中的有的人一下子激情起來,意氣風發說馬上就發心要出家了,太自在了,雲遊、行腳、能夠到處看看天下的名山大川,就以為無憂無慮了。那麼可能這個人當時也是這樣的一種激情,催眠的想法,所以迦旃延就觀照他的因緣還不成熟,連續來了三次,第三次的時候呢才同意讓他出家,就是把這個心慢慢的落停了,擺平了,發的是真實穩定的心。

這跟我們現實中,有時候有一些聽聞佛法,歡喜以後即刻就想出家的。還是要先考驗一下,否則哪長時間的獨身、獨處,這種對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苦行呢,一般的吃不消。這是迦旃延留下來的這麼一個告誡。

那麼當時這個蘇耶要出家的時候呢,因為佛所制的規矩呢,就是先要剃度成沙彌,然後再給他授比丘戒,就是我們現在才說的,真正意義上成了出家人了。沙彌的時候就是光剃了頭,受十條戒律這叫沙彌。但是當時有一個規定是什麼呢?如果你要受比丘戒的時候,必須有十個大比丘,也就是成功的已經受戒圓滿,有一定資質的人,同時才能給這個比丘授戒,否則他就得不了這個受戒的資格。但是由於迦旃延,他住在屬於我們叫邊地,很不方便,為此事呢後來就祈請佛陀,佛陀就為迦旃延所帶領的僧團特別開緣(開緣就是說,具體情況分別對待)。就製定了什麼呢,說如果在實在沒辦法祈請到十位大比丘的情況下,可以有五位就可以完成這個讓給別人具足受戒,和圓滿戒體資格的這個儀式。

但是交代了說;必須有一位要精通戒律,否則是不可以的。而且呢還製定在邊地、邊城這個地方,如果你們出去乞食的時候呢,可以穿著鞋子,因為那兒總是有好多小石子、小沙土。那麼在這樣的話,這就是說給一個邊遠地區,條件就是一定要在邊地,實在是沒辦法湊得齊。如果有能力湊得齊,不可以省事。這是迦旃延一件比較標誌性的事情。

所以說由於他這樣的一個智慧,乃至過去世還發了說,看到他親近的佛陀座下有一些弟子呢,身體非常的清潔,他自己就發願說:生生世世希望他的身體上是呈金色的身。所以他這一生生下來的時候,家裡的爸爸媽媽就特別的驚訝,就覺得說這小孩的顏色跟我們起的名字一模一樣,他沒有生的時候,就給他起的名字叫金色、金身。

由於這件事情還導致在他身上呢,發生到兩件非常奇異的事情。一個呢是叫做這個應該是叫須離,一個叫須離的人由於看到(他是一個比較富貴的公子),那麼他跟一幫親朋好友出去遊玩,在城門的時候看到迦旃延尊者穿起來外衣,托著缽叫呢去乞食。但是他就為他這個膚色所呈現的這個金色呢,特別的驚訝。他當時就動了一個念頭說呀:希望他的妻子的身體也能夠像迦旃延這樣的金色一樣呈現,或者說希望迦旃延這樣的金色之身,能夠將來做他的妻子。就這麼一個邪念動了一下,結果在路途中由於他的念頭一動呢,整個他的業報就改變了,就從一個男人身變成了一個女人,變性了,自然就果報就轉化成一個女性了。

那沒辦法跟他的親朋好友回去的時候呢,他只能夠逃往他國,去躲起來,並且又見到一位宮廷裡面一位侍者時,他就嫁給他,嫁給他呢又生了兩個小孩。所以他曾經做男人的時候呢,有兩個小孩,變成女人又嫁給另外一個,又生了兩個小孩。他就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兩個孩子的母親。後來終於他原來所生活的國度裡面有一個人呢,到他流走的這個國度裡面有事,過來的時候被他所見,他就請到他的家裡,把他的苦衷呢給訴說了一遍。這個時候呢這個人就說,曾經我聽佛陀講過;我們是否需要到迦旃延面前做一個懺悔。你看這裡講到懺悔法門,因為懺悔呢是在佛門裡面一個重要的修行方法,我們常說的懺悔得清淨。那這個須離聽了以後,就親自拜倒在迦旃延尊者的座下,給他說呢:曾經我錯了,希望你原諒我。那迦旃延就是說:可以,我尊者已經原諒你了,沒有關係。這麼一原諒,懺悔的心生起來的時候,又把他的業報改了,又還復如初他的男身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呢,他就當時發心,跟著迦旃延出家證到羅漢果位。這是一次神奇的事情就是須離的男女之變、性別之變。

那麼另外呢還有一件是叫這個,有一個叫禹捨(大禹的禹、捨棄的捨),禹捨當時是一個宰相級別的人,那麼他也是隨著國王呢常去親近僧團。可是有一次,在有一次弟子們隨著佛陀去靈鷲山下山的時候呢,他看到迦旃延大概是從一個石頭上這麼輕盈的一躍,他就發生了一個什麼呢?一個輕慢心,就隨口就說:哎呀,你看這迦旃延這老者,他的身體就像一個猴子一樣。結果由於這個呢,他就被佛陀能夠觀到前因後果,就告誡他說:你這句誹謗輕慢的語言呢,導致你下一世就可能做猴子。那本來的話,禹捨呢他也是佛陀的信徒嘛,由於一時的口業,那他的傲慢心非常強,他還不想去懺悔,不想放下自己宰相的身份,而去向一個出世的托缽的一個乞者去懺悔,他不知道他是已經證到羅漢的聖人。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呢,他就一直也悶悶不樂,後來他甚至建一個後花園,建一個很大的林子把他圈起來,讓大家以後要小心看護裡面的野生動物。因為他還是對佛陀的話有些信任,說很可能下一輩子要轉成猴子,可是就放不下這個身段去懺悔。果不其然在他死了以後,那個野生動物群圈的那個花園裡邊,就出現了一隻猴子,只要一叫禹捨它就馬上靠近。這就是迦旃延身上發生的兩件,由於他金色身而引發的這麼兩件事故。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說,確實懺悔法門非常重要。我們懺悔呢就是等於一個除罪,把自己的罪過呢,向佛陀三寶這樣說出來,呈露出來,那麼得到原諒以後呢,我們所做的這個罪業呢,都由於原諒這個善法,就把它給沖刷開來了。否則就會遭遇很不好的果報。

那麼關於迦旃延呢,在經典裡面介紹到並沒有他多少說,生生世世的本生故事,可是記載了大量的他怎麼善巧的去利用他的「四無礙辯」的智慧,去講經度化眾生的事,講法的事。

你比如有一次呢,有一個外道來向佛陀的教團挑戰,就派出去迦旃延跟他去應答、辯論。那這個外道就是說:佛陀說發現了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真相,又做了一個說明,並且這種說明,常說說有因果和輪迴。但是我呢就不相信這個道理,你可以告訴我,雖然有因果我不相信,可是你能不能證明說,確實有因果的存在。比如說人有前生後世、輪迴因果,那麼你們說到有的人造了善業了,就生到天道了;有的人造了惡業了就墮到地獄了。你能否讓去了天道或地獄的一個人,回來給我印證一下,告訴我天堂和地獄的情景,我才相信。這也是我們現在有時候推廣佛法的時候呢,因為大家的視野夠不著這樣的一個層面,和異度的空間的溝通,所以有時候我們就覺得沒辦法解釋,因為它畢竟是現量所證、所見,而不是通過語言的表達去描繪,很難讓人起信。

但是在這個邏輯的思辨中呢,迦旃延尊者就利用他的無礙智慧,就跟這個外道說上了,說:你不相信可以,但是我做一個比方,就比如說一個人犯了罪以後,那麼他呢被押赴到監牢裡邊去服刑,那麼他被管得死死的,你現在覺得他還能出來告訴你,我在監獄裡邊嗎?他做這個比喻就是什麼呢,做了惡事以後墮到地獄裡邊,三惡道的眾生,已經被惡道的受苦給綁定了,一直在那受煎熬,他沒辦法出來告訴你我在惡道邊。

那麼生到天上的天人呢,他又告訴他;說假如說廁所糞坑裡邊的一個蛆蟲,它好不容易突破了糞坑爬出來,看到了外面的天空,你想它還想回到廁所裡邊受這個屎尿的這種浸泡和臭味嗎?這就是說造了善業生到天道的人,他雖然生到天道了,但他也不會回來告訴你天道的情形。況且他就講到了,其他的不說,就說兜率天的一日一夜是我們人間的四百年;四天王天的一日一夜,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那麼他生到那麼高層次的天界去享福的時候呢,等他回來的時候,我們都死了,他怎麼告訴你呢?就通過這樣的思辨論語,把這個外道呢辯得啞口無言。所以把他叫做義論文飾第一,迦旃延尊者。

由此可見,我們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我們剛才講到,從迦旃延尊者的事例中,一個是懺悔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有時候我們說得了口吃,或者語言表達特別不清晰、邏輯不清晰,那肯定是過去的口業造的。那這個時候懺悔,或者多去跟別人分享佛法,乃至去助印流通經書呀,念佛機呀,電子講法的這些音樂盒等等這些,都能夠懺悔這個業障。特別是口吃,那麼有的人舌頭還跟下面連得很緊,講話不利索等等,這都是過去口業的因果。那麼有了這個懺悔的這種業力以後呢,那就會把我們表達的這種智慧辯才呢,本有的智慧辯才就能夠稱性的顯現出來。就如迦旃延尊者一樣。

大家記住,他是佛陀的略法廣解的一個標誌性人物。所以他的這種功德也不亞於我們現在因為佛陀的遺教還在,所以我們呢也常說叫弘法利生嘛,講經說法嘛,其實也是把佛陀講的經典,廣泛的去傳播於現在我們的世界和人類的,這個可以得到任何傳播這樣的工具或者載體上,都是功德無量,也是做著迦旃延作為佛的大弟子,我們也作為佛的弟子做著這樣功德無量的事情。

由此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最近我看到好多的視頻呀、媒體呀,這個風格越來越多樣化了。其實佛教的弘傳呢,一直是走在最前沿的。有時候我們有一種誤區就覺得說,佛法僧人一定是刻板守舊,呆在哪個裡邊完全極力的保持著傳統。殊不知你看《金剛經》的流通印刷,是印刷術發明出來以後,最先用到流通佛法這個載體的途徑。所以說利用一切的現代所有的語言也罷、視頻也罷來弘揚佛法,其實也就是具足了迦旃延尊者的這樣一個說法功德。希望我們每個人能夠正確的了知佛法,能夠正確的跟別人分享。特別是能在生活中,方便善巧的把佛法灌注到每一位眾生的心田中,這樣的話勢必就會有一個佛法大興的時機,從因果的投胎轉世中,在另外一個時代呈現出來。好,阿彌陀佛!

七、央倔魔羅

好,各位,阿彌陀佛!大家吉祥!

今天呢,我們依然是跟大家介紹一下,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大弟子們。大家知道在此之前呢跟諸位介紹的,都是宿世的善根比較深厚,這輩子的因緣非常殊勝,那麼顯發呢捨棄了世俗的生活,積極地向上地去尋求解脫之道,都是正面的人物。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佛陀的反面這樣一個大弟子,由釋迦牟尼佛成功的從一個殺人的魔王,把他轉度為一個清淨的比丘,乃至證到阿羅漢果。他就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叫做央掘魔羅,是一個殺人魔王。

央掘魔羅呢當時也是生在非常高貴的家庭,他的父親可以說是,當時喬薩羅國波斯匿王的國師。那麼生下來兒子以後呢,印度啊當時非常的流行就是這個占卜,占星術。看他的命格裡面,就說這個孩子怎麼命犯了非常大的強盜的命理,要做一個殺人的強盜。所以當時夫妻兩個非常懊惱,去見他們國王。見到國王的時候呢,波斯匿王也起來非常驚恐地說:「哎呀,我昨天晚上夢見在床頭的寶劍閃閃放亮,好像這是一個不吉祥的徵兆,是不是我們國家會有一些麻煩?」這個國師就告訴了大王說:「不是的,這個因緣是應在我家裡生的兒子身上,他的命格裡面,說明他是一個殺人的強盜。」但是國王安撫了一下,說「不至於如此,你們只要好好的循循教誨,諄諄的教誨,然後呢讓他走上正道就可以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呢,這個央掘魔羅就是被送到,一個非常正規的大學去接受教育和學習。他當時的老師是非常出名的一個大長者,在教育他的過程中,因為他的老師呢非常的桃李滿天下嘛,弟子非常多。所以由於央掘魔羅當時非常受寵,所以他的其他學生就開始生起嫉妒心理,一切不好的緣分都緣於我們不善的心念開始啟動。所以說另外一些同學們,就三個五個隔三差五的去找他的老師去反映,說:「您這個最看得起的學生,準備針對您有一次背叛的行為。」結果呢這個老師一次不相信、兩次不相信,第三次第四次不斷地說的時候呢,他開始起了懷疑的心念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是他的心念也比較的,就是說動了一些不好的念頭吧,他就想把央掘魔羅能夠最好置於死地,但是他又不願自己親自去這麼對付他。所以他在央掘魔羅要畢業的時候呢,他給他出了一道難題,說:「你想要畢業,對於老師的回報,一定要用一千個人的右手的指頭,來作為對我的回報和禮物。」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呢,因為央掘魔羅是接受貴族傳統的教育,所以他們這個尊師重道的觀念非常強,但是聽到老師這樣的一個教導,這樣的一個格外不近人情的,甚至是比較殘忍的一個索取以後呢,他當時非常的驚訝,但是又沒辦法。為什麼呢?就是說央掘魔羅過去世曾經有一大半的這種惡業的種子,始終儲藏在他生命的變現的過程中。所以說由於老師的索取,致使他生命中的那一些黑暗的強盜的種子,才真正的開始顯發出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帶著對他老師的崇敬,而且將來鐵定了在他畢業的時候要做這樣一個回報呢,他就帶了好多武器做了一個強盜的裝飾,逃到野外一個懸崖上面開始伺機殺人。就每次殺一個人就把他的指頭割下來,割下來呢扔在地上的時候呢,因為比較容易腐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用繩子就把這個殺一個人割一個指頭,把指頭用繩子給穿起來。因為穿的一串一串掛在那裡,所以才得了這麼一個外號,叫作央掘魔羅,就是指鬘的意思,用指頭穿起來的花鬘。所以當時他的名號讓人家一聽就聞風喪膽,就是一個不吉祥的代名詞,完全成了一個這樣的盜賊,不斷的造殺人之業。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直殺殺殺呢,差不多殺到九百九十九個人的時候呢,還差一個人。可是當時呢國王也聽到有這麼一個大強盜,不斷殺人這樣的一個消息,所以就傾國家的部隊想把他給抓回來。在貼這個告示的時候呢,他的媽媽知道說:「這個央掘魔羅一定是她曾經的兒子,求學以後就再也沒回家。」她就覺得跟她的夫君商量,就跟國師商量說「我一定要救度我的兒子,不能讓他死在這個部隊的亂箭之下。」雖然國師他的先生還說就算了吧,由他自己去受報,殺了那麼多的人。可是她不行,一意孤行要去找她的兒子。這個時候央掘魔羅已經知道,看到他的母親從那兒走過來了,可是他唯一還缺一個最後的指頭。在這樣的情況下呢,他過去的惡業揮發地完全控制不住了。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惡業,有這樣的顯發呢?就是他過去世曾經有一世是一個羅剎,在羅剎的時候呢,他積攢了好多的惡業,他是完全以吃人的肉作為他最大的嗜好。

所以那個黑暗的種子,在他生命中顯發的時候呢,以至於看到他的母親走過來,他都動了殺心。大家要知道,在佛教裡面呢殺母親屬於五逆重罪,就是一定要墮到無間地獄的。那麼正在母親走過來,他動了殺心,把心一橫把他母親也要殺了,湊足這一千個指頭的時候呢。他的這個事情因緣呢,被釋迦牟尼佛給觀到了。

而釋迦牟尼佛觀到以後呢,他就起身動作決定來度化,曾經跟他宿世有緣的這位惡性弟子。所以說在前往央掘魔羅住的懸崖,殺人的這個黑暗的地方的時候呢,剛好差不多跟他的母親同步。在這樣的情況下,央掘魔羅就看到他母親跟世尊同時走過來了,他就想想說:「算了放過母親,把這個沙門給殺掉算了。」那麼佛陀一直走過來以後呢,他就跟著釋迦牟尼佛,想用箭把他射死,但是做不到;那麼又想用刀劍去砍的時候呢,他在後面追著佛陀走,佛陀在前面走,他後面追始終都追不上。他心裡很納悶:「我這麼強大的體魄,殺了那麼多人,都沒有不得逞的,為什麼就追不上這個沙門呢?」結果這個時候,他就不斷的招手說:「沙門沙門,請你停止、停止」。

釋迦牟尼佛就轉回頭說「我不停止,你讓我停止,還不如我讓你停止。」在這樣的情況下呢,他就接受到釋迦牟尼佛這種威德,這種佛陀智慧神力的加被,他就突然間明白了,釋迦牟尼佛意思讓他停止下來,造這個無間地獄的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呢,被釋迦牟尼佛度了以後呢,他就跟著釋迦牟尼佛披剃出家為僧,做了一個比丘,每天在清淨的僧團裡,突然間就是做了一個巨大的轉變,他的生命。

那麼在這樣的情形下呢,他的母親就免受了其害。但是國王呢,由於下面臣民不斷地在呼籲,說為什麼不對這麼一個強盜,給他們報他們的家屬啊、親人啊被他殺掉的雪恥,這個仇恨。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喬薩羅國也就是波斯匿王,就去帶了部隊真的追到央掘魔羅所待的這個地方來,但是到處都找不著他,剛好遇到佛陀了,那麼佛陀就問他說:「我問你,假如果央掘魔羅已經出家為僧,做了清淨的比丘,每天呢在禪修、打坐、日中一食,過著苦行僧的生活,那麼你怎麼對他,還是把他當做殺人犯一樣,要把他捉拿歸案嗎?」結果波斯匿王就說:「佛陀,慈悲的佛陀,不會了,如果真能夠這樣,那麼我一定用四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醫藥啊、臥具啊、飲食啊)來供養他。」結果佛陀就手一指,說「這我的比丘弟子,就是曾經的央掘魔羅。」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波斯匿王就非常的歡喜,也很驚訝,當時就對他進行了供養。央掘魔羅還是把他拒絕了,他非常慚愧。從此以後,他就一直過一個清淨的苦行的頭陀的一個比丘生活。

當然由於他宿世,和這一生殺一千個人所造的惡業也太大了,以至於他入到舍衛城去乞食的時候呢,曾經受害的家庭裡面,有的已經原諒了他;有的依然還不能原諒他,用石子啊、棍棒啊不斷去敲、去追著他打。每次乞食的時候啊回來,跪到世尊腳下的時候,甚至有時候衣服被撕破了,頭破血流打的奄奄一息。世尊就安撫他的弟子說「佛子,這是你的曾經所造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那麼由於你這輩子這樣去受這樣被追打,被殘害的果報,會免去你將來多生地獄的苦楚。」不斷每次回來都這樣去安慰他的弟子,這就是央掘魔羅的受佛陀度化的故事。

從這個故事裡邊我們也要看到,因為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很多時候會覺得說,一定是要善良的、有善根,我們往往認為就是一個善良的。其實真正有善根,是他對佛法的相應度有多少,他過去對於佛法的儲備量有多少,生生世世的積累中,他曾經修學過佛法多少。那麼這樣的功德,有可能深深的埋藏在他曾經的過往中,而這一世是惡業因緣,首先大幅度的顯現,比如說這位央掘魔羅。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釋迦牟尼佛,覺行圓滿的佛陀才有這個足夠的智慧。我們常說佛陀的又一個名字,叫正遍知嘛。只有這樣的智慧呢,才能夠完全洞察到哪一個弟子、哪一個弟子,哪怕他這輩子的行為表現的非常惡劣,可是也不能排除他具足了這輩子就解脫的潛質。

為什麼我們佛門裡邊常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有時候又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確有此事,確有此理。但我們現在有的時候覺得說皈依佛門,馬上就想到說能不能吃肉啊,我還有些事能不能幹啊。其實要皈依佛門受佛陀的教導,我有時候常會用一句話,就來源於這個央掘魔羅,說只要你不殺人放火,就有資格來學習佛法,來皈依三寶。當然縱然你殺人、放火,有懺悔心,悔過以後,依然是佛陀教法所度化的對像,是具備這個資質的。而且我們也要相信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每個人的善惡業果,我們是不可思議,凡夫眼裡是不得而知的。有可能這輩子惡業顯發的如此猛烈,但是他的善根也同樣具足這樣的解脫資糧。所以希望就是說,我們在跟別人分享佛法的時候呢,應該給任何一個,哪怕他表現的更加的惡劣,或者在人世間邊緣這樣的人,也要給他機會,也要向他伸出佛法的舟船,讓他上到這個在苦海里面漂泊的時候呢,上到這個佛法的度化舟船上來,能夠安全的到達彼岸。這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資糧,也是我們佛弟子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在紅塵裡面,跟每一位有緣人去結緣的時候,所要盡到的一個職責和義務。好,阿彌陀佛!

八、質多比丘

好,南無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

我們今天呢,繼續跟大家分享佛陀的大弟子們。首先我們今天的主題呢,想講一下關於出家這個身份。到了咱們東土以後,我們說披剃出家,常在寺院裡發心以後呢,經過批准,那麼會有一個師父把你接引入到佛門裡面,作為佛陀的出家弟子。也就是所謂的「圓領方袍僧相現,如來座下又添孫」,他會有一個儀式說「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去塵勞不淨身」。

雖然說修學佛法,有的人是適合在家住,有的人是適合出家住,就是以在家、出家的身份各自而修;有的人適合在弘法的,與大眾接觸的人堆裡邊修;有的人適合在山裡邊獨居,自己清修;各式各樣的根機都不盡然的。但是必須有一點要知道的就是說,確實從修行上來講,以出家的身份和在家的身份相較,出家的身份要優越的多。不要說在出家的時候,本身要對於深恩重愛有一次集中勇氣的捨離和昇華跳躍吧。只說出家以後所過的生活,在僧團裡面畢竟要比滾滾紅塵裡邊,要清淨的多。所以佛陀在經典裡面也講過,說以出家的身份修,就像這個順水颺帆來行船一樣。那麼有時候在家的身份修,就像陸地上行船一樣,會有很多的障礙。當然這些都一切皆是因緣而已了。

那麼我們今天講到的,一位比丘呢叫做質多比丘。他就是為什麼引發出佛門裡邊男眾的比丘,可以有七次出家的機會,就是哪天說你不能安住了,那麼你再還俗,還俗完了繼續來出家,可以接受。

那麼這個質多比丘呢,他的父親是一位馴獸師,一般的家庭,他當時比較好玩、也比較貪吃,他是怎麼入的僧團的呢?當時有一個出家托缽的老比丘,他乞食的時候,乞食到好多好吃的食物。那麼這個質多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呢,去跟老比丘要這個食物,老比丘就非常歡喜的毫無吝嗇的全部捨給他。他就覺得說出家,哦,原來能夠現成的吃這麼多的美食,自然而然的接受供養,什麼也不要幹,就沖著這個動機而出家了,這就為他不具足出家的正知正見而埋下了禍根。所以說在出家以後,他發現出家的生活並不是說現成的接受應供,還得去過托缽苦行,乃至每天禪修聽法,這些有戒律且清苦的日子,所以在這種的情況下,他就不樂安住在僧團的生活,又還俗了。

那麼還俗以後跑回去,又覺得說還是僧團比較清淨,又受不了世俗的生活,又跑回來了,就這麼進進出出,兩次、三次、四次、甚至到第五次的時候,又成家結婚了。可是大家要知道這個因緣呀,他確實是法門的兒子,是法門之子,是佛陀之子,所以說他在娶妻了以後,終於還是有一天晚上,他看到床邊的妻子,想到了說這些五欲的悲哀,他說每天就這樣享受這些慾望下去沒有一個了期,畢竟受過佛法的熏陶嘛。這就跟我們有時候,不但說出家,在家的居士同修也是一樣的。這段時間懈怠了,覺得說投身世間的生活五光十色,可是在投入的時候,又覺得說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貪著。就在這麼進進之間,就跟質多比丘的這個思想差不多。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頓然又捨棄了他的妻子,奔向了佛陀的僧團,而且在這個路途中,他當時得到了非常好的法喜,竟然還證到了預流初果,始終住在禪悅這種歡喜中。可是由於他得到這個禪悅歡喜以後,就生起了一些自我的良好的感覺,所以他在往僧團走的時候呢,看到老比丘上座們呢在那議事,自己說自己的對佛法的體驗,對這個末學的這些開示、提攜後學依著精進修行,他在那就不斷的插話,不斷的插話,他就認為自己已經得了非常好的覺受了。結果當時有這個俱絺羅(他也是佛陀另外一位弟子),就呵斥他說:「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先恭敬上座的比丘,等他們把必要的話講完了以後,你再進行說法。」就是你的這個發言,在此機緣下當時俱絺羅就給他下了個定論,說此比丘很可能還會第六次還俗,而且他當時就給質多比丘就告誡他說:你不要以為你現在已經得到初果這些禪悅歡喜,就像一頭牛一樣,把牛用繩子栓起來的時候,它似乎是平靜的,可是把這個牛如果放開,把繩子解了以後放到草地裡面,它很可能又會依然控制不住自己了。所以他說:「你現在在僧團裡邊,得到了僧團大眾的加持,很可能你是清淨的,那麼如果你一個人再出去,或者托缽乞食的時候,有可能遇到外面的因緣,或者由於你自己的這種我慢心,覺得自我感覺良好,就會管不住自己甚至又開始放縱。」

那麼果不其然,這個質多比丘最後還是第六次又還俗了,還俗了以後呢,他還是沒辦法在世間過日子。那麼當他再帶著這種羞恥心回到僧團的時候呢,所有的人幾乎都不想給他機會了,並且認為他是僧團的一個恥辱,進進出出,不斷進進出出這樣的心性不定。只有偉大的釋迦牟尼佛觀到他的根性就是如此,那麼必須給他第七次機會,還是成就了他出家一個比丘的身份。那麼出家了以後,這個質多慢慢改掉了他的一些習氣,依然依著禪修,終於證到了阿羅漢果。

當時他第六次還俗,第七次出家,這個被俱絺羅給預言的時候呢,後來人還非常的崇拜俱絺羅說:「你怎麼能知道質多比丘?」那麼俱絺羅當時就說:「這是自己觀到的,並且天人天神也給他傳達了這個消息。」那麼後來大家就非常的納悶:說為什麼質多比丘要有這樣的遭遇呢,既然他不能夠跟僧團相應,那麼他屢次最終還是出家了,既然他出家了他又不能安住在僧團,屢次的又嚮往紅塵的生活。最後只有佛陀的智慧眼,觀照到這個質多比丘還是沒有逃脫他的業果。

你看所有佛陀的弟子們,最後都要承受業果。為什麼呢?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輪迴中,那麼質多比丘跟另外一個朋友,兩個人同時在迦葉佛的時代出家為僧。那麼迦葉佛的時代兩個人在僧團裡邊一塊共修的時候,他的另外一個朋友產生了退心了,就是不想當和尚了,不想做比丘了。結果這個質多比丘的前生呢,他就非常的積極的,非常的過度的熱情的去勸他的這個朋友,怎麼樣呢?去還俗。而且他當時的動機非常的黑暗,為什麼呢?他想讓他的朋友還俗了以後,他自己是一個尊貴的比丘身份,更加的有別於他而能夠彰顯出來。所以他帶著這種,他還俗了以後就低賤於我,我依然做比丘,一定高貴於他的,這樣的一個動機來勸他的朋友,強烈的勸說他還俗了。就由於這樣一個因種在那裡,以至於他因果成熟了以後,到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呢,他一直心想出家,身出了家還不能安穩,要遭受這個屢次還俗的果報,這就是一個惡業成熟了。

所以由此我們大家也要知道,人說這個成就一個人出家呀,那就等於說從凡夫他修成阿羅漢乃至成佛,成就了他入空門嘛。那麼我們阻止一個人出家,甚至破壞一個人出家,乃至擾亂一個人在出家的生活中不斷的生退心,生這種不能夠精進,這是非常大的罪過。特別是在《地藏經》裡邊,我們要知道有污梵誣僧者,破壞僧尼的梵行等等,這些果報是極其慘烈的。甚至在我們受五戒的時候,說如果你破壞過僧尼的梵行,那麼你連受五戒的資格都沒有了,這是一個極其惡劣的事情,值得我們引起我們的警覺。

再一點就是說由質多的這個故事,也引發出說好多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過去世,所造的業力是屬於哪一類型。那麼當然在好的業力顯現的時候呢,我們不必要過度的得意忘形;那麼在不好的業力顯現的時候,我們也一定要記住,作為一個修行者一個道人,要強忍著能夠安住下來,忍耐,熬過這個業力的發揮,它一定會發揮完的,而且本身這也是個消業的過程。因為因果造在那裡,我們必須去承擔。所以說在遭受果報,甚至有一些不好的業力發揮的時候呢,我們一定要懂得堅強的去安忍,如如不動的去進行跨越,很可能就在這個風雨過後彩虹就顯現了。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呢,一個修行者或者我們在自然的生活狀態中,突然出現了違緣,乃至不好的遭遇的時候呢,大家都會覺得想不通,不斷的想去改變,不斷的想去躲開,可是因果業力是躲不開的,因為它是你自己所做的、自己所感的、一定要自己去受。所以在這樣一個受的過程中,也是一個還的過程,也是一個了的過程。

那麼這種痛苦呢,當然作為一個凡夫來講,肯定有他的痛苦,可是我們一定要記住:這種痛苦也是一個光明的前奏!很多時候我們在修行乃至生活中,哪怕我們不了解,沒有去真正地做一個修行者,那麼我們在生活中,也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知道說,有前生後世,有因到果的這個轉化。那麼我們就一定要在這個裡邊去前行、去守候,去得到生命的昇華。我想這也是佛法,釋迦牟尼佛發現了這個規律,把它講出來以後,對於我們每個人有沒有學佛不要緊,但是只要是生為一個在這個世間作為一個眾生,生活在這個人世間,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智慧,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去實踐中體悟,在現實的生活中去認識它、去感受它。那麼等我們成就了以後,不管是修行成就以後,還是在世間成就以後,它都是一個了不得的資糧,有別於別人一次寶貴的經歷。

所以說如果你是一個生活者,那麼請你相信這一點;如果你是一個修行人,那麼一定要安忍這一點;在果報來的時候,我們要用堅強的、要用佛弟子的這種忍勁,把它安忍過來。那麼我們的修行,就會更加的漸入佳境,邁上新的一個台階。希望在此祝願諸位修行者和每一位不知道佛法,哪怕認真的生活者,都有一個最終所求遂願的一個殊勝圓滿的結果!阿彌陀佛!

九、毘舍佉

好,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

我們講這個視頻的時候,正在已經到了盛夏時節了。大家知道在佛陀的故鄉印度的時候,每年有三個月的雨季,所以佛陀制了一個規矩,就是從農曆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屬於僧團安居的時間。那麼曾經在印度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規定就是這三個月安居的時間,有人如果來了想出家是不可以給剃度的,一定要等到僧團安居結束,七月十五佛歡喜日以後才可以再給剃度。可是這個規矩後來給改了,得緣於佛陀的一位女弟子,在家的護法,她的功不可沒。為什麼呢?這個女弟子就是我們稱之為佈施第一的叫做毘舍佉,印度的一位女子,端正有相的女子。她當時介紹她親族裡面的一個男眾來出家,出家的時候呢正值雨季,就沒有給剃度按照規定,可是等到雨季結束以後,過了七月十五這個人出家的想法就給退了,不想出家了。所以她當時覺得很惋惜,就來找佛陀說「既然法無定法,為什麼在雨季不給人剃度」。由於這個緣起,很殊勝的把這三個月也完全給作為可以剃度的日子。這就是它的緣起。

為什麼從這裡講呢?就是我們都知道,佛陀的弟子裡面有四眾。四眾呢有在家眾、有出家眾、有男眾、有女眾,那麼我們已經講了好多的出家眾,今天要講一位在家眾的弟子。當然在家眾弟子裡邊,我們都知道有祇樹給孤獨長者,那是有名的大富長者。今天我們講一位女眾,就是毘舍佉。毘舍佉的爺爺是當時印度叫一個鴦伽國的,一個小國這裡面的一個大富長者。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曾經在一個饑荒的年代,他跟自己的家人一起把最後的一點點糧食,供養給一位辟支佛。由這個福德導致他的家裡面生生世世都是大富長者,什麼都不缺。而且呢當時他的妻兒老小,跟他一塊做了這一次的盡情無為的佈施,所以導致他們一起穿越了這個輪迴轉世,依然帶著一個大富的福報,這樣投生到這一世來。

那麼當時她的爺爺知道釋迦牟尼佛要來到他們國家的時候呢,因為那個時候這個鴦伽國屬於叫做喬薩羅國的附屬國。他知道佛陀要到他們國度裡來的時候呢,他就對他心愛的孫女說,說什麼呢?說「你趕緊去見一下你未來的親教師世尊」。為什麼呢?他知道她的孫女是非常有善根的,在十劫之前的蓮華上佛的時候,她就已經發願了:將來要做佛陀佈施第一的在家弟子,來護持佛陀的僧團。所以宿世的因緣一聚合,她見到佛陀以後,佛陀給她講法,她還帶著她五百個小小的女童隨從,乃至她的爺爺、父親、母親都當時聽佛講法以後,就證到了預流聖果。

那麼因為他們家作為大富長者,在印度呢是非常注重德行就是品德的。隔壁的有一個叫頻婆娑羅王,他是波斯匿王的連襟,連襟的時候呢他就對他說:「聽說你們國裡有五位大富尊者,你能不能就是說捨一家出來,到我的國家裡面作為一個標榜。就像我們現在說的「作為一個道德的楷模」在我們國家來生活,以度化讓我國家的臣民也能夠向善,向他們看齊。結果這個毘舍佉就隨著她的父母親,搬到了頻婆娑羅王所住的國度來了。那麼這樣的話,她就可以什麼呢,隨時隨地去親近佛陀。

到了這個她的另外的一個國度以後呢,當時她也找到了一個她的夫君,她的夫君家裡也是大富人家,特別挑選媳婦的時候呢非常苛刻,說要頭髮要美、牙齒要美、身體要健康、膚色要漂亮等等,結果呢看到毘舍佉以後呢,就一見鐘情。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她和好多的女子在路上走的時候呢,忽然下起雨來了,那麼她並沒有像其他女孩一樣四處慌亂地逃竄,依然在雨中前行。她丈夫夫家呢,她的公公叫做彌伽羅,那麼他就當時覺得非常的詫異,說這個女子與眾不同。問她為什麼?她說「我不能像,就像國王下雨的時候,不會像他的士兵一樣四處逃竄一樣」。她也很穩重的依然以那個步伐走著。這就是我們佛法裡面常說的端正有相之女,具足福德的人。

結果看上了以後,就嫁到他們家,開始了她度化的第一位、二位就是她的公公和婆婆。當時她嫁到她的夫家以後,父親也給她做了好多的囑託。可是她的公公原來是一個崇拜印度的祼形外道,就是不穿衣服的一個外道,這樣的一個忠實信徒。所以有一次裸形外道到他們家來吃飯,他的公公就通知她:「說你趕緊來出來招待,有大阿羅漢要到咱們家來應供了」。她以為是佛陀的教團佛陀,佛陀和他的教團弟子們,她就趕緊過來招待,結果發現是一群傲慢的裸形外道,她就非常失望,轉身走了沒有招待他們。以至於這個裸形外道非常的惱羞成怒,當時就說讓他休了她,趕走她,回到她的國家。但是她的公公畢竟覺得不應當如此,又迫於他所信仰的這些所謂的上師們的命令很為難,最後毘舍佉她自己說「如果你們不歡迎我,我就可以轉回我的國家」。最後她的公公向她懺悔了。

由這件事引發了以後,有一次她在給她公公扇扇子的時候,伺候她公公的時候,看到有一個佛教僧團的沙門走過來了,她就想製造一個因緣,讓她的公公去供養一次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弟子,這樣的一個機會結上這個因緣,跟佛法結緣。結果她公公依然在吃他蜂蜜拌的米飯,沒有理這個沙門,她就很傷心,最後在她種種善巧方便之下,她終於有一次把佛陀請到他們家來應供,並邀請公公也出來進行參與這個招待。

公公出來應付了一下,但是他躲在簾子後面聽到佛陀給他們開示聖教佛法。由於他聽的入了心以後,畢竟他是當過外道的弟子,所以他對這種修行呀、或者解脫呀,還是有一些認可和嚮往的,他被佛陀的言教深深打動,就徹底歸順了佛陀,後來連她的婆婆一起皈依了佛法,皈依釋迦牟尼佛。所以看這個女子非常有福德,端正有相、福德智慧。而且她在嫁過來的時候呢,沿路引發了好多人自然而然就跟隨著她,就像我們世間人有福報的人、過去老成就別人的人他做什麼事情都順,總是有一堆人擁護他,聽他指揮替他辦事,一樣的道理。而且大家都不約而同的送給她禮物,拿都拿不了,這都是她過去世,生生世世積累福德資糧所感的果報。

那麼到這一輩子來了以後,她呢差不多她生了十個女兒、十個兒子,還有好多後代,她一直虔誠的供養佛陀的僧團,總是非常操心的去關心僧團裡面缺乏臥具呀、飲食呀、衣服呀、住處呀,四事供養,全部幾乎都是由她來出面。甚至在有一次聽完佛陀開示以後呢,走的時候把她嫁過來一個嫁妝,一個珍貴的首飾落在講法的地方了,她就發了一個願力說:「如果誰能夠用金錢把這個首飾買走,那麼這個錢我就用來給佛陀建立一座講堂。」因為這個首飾太昂貴了,沒有能買得起,當時只好又由她自己出資。大家發現沒有,她有點像我們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梁武帝就是自己捨到廟裡面,又讓大臣們用淨資把他給贖回來,來建立寺院。所以毘舍佉也是用自己的錢財,又把她的首飾買回來,而用相等價值的淨資建立一座講堂,就是我們在經典裡邊常能夠看的到的叫做「鹿母講堂」。釋迦牟尼佛後來特別是老年的時間,一直在這個講堂裡面講法。這點點滴滴的都是她的功德,所以她號稱佛陀的佈施弟子中,女弟子裡面排名第一。

當然她也曾經有發生過幾件事。你比如說,有一次她最心愛的孫子突然間夭折了,去世了。因為她自己的年齡一直活到120歲,身體非常強壯一直護持僧團。但是孫子死了以後,畢竟她是女眾的這個情見還在,她非常傷心。她就去問釋迦牟尼佛:「說我非常傷心,我的孫子死了,請佛陀為我開示。」佛陀就告訴她說:「你看舍衛城裡面每天每家都有孫子,那麼每個人的孫子都有死亡,每家都會死人,所以你看看每個人都必須悲傷,那這個生活還怎麼進行呢。」就把她給開示的讓她突然間悟到說:「一切都是無常的,生離死別是人皆有之。」就過了這個坎了。

特別是她對於佛陀的戒律,有一個功不可沒的功德在哪裡呢?就是說有一次,很多出家的比丘在俗世之前生活的時候都有妻子,那麼他們為了度化他們的妻子呢,就拜託毘舍佉帶著他們曾經的妻子來面見佛陀,請他講法。可是來的時候呢,這些妻子們有的大概是平常不太檢點,好喝一些發酵了的飲料,有的就醉了,這個丑態百出。就借著這個機緣她就請佛陀講法,佛陀就說了說:「發酵過的飲料,特別是酒大家喝了以後,都會不如法、如律、沒有威儀、乃至放縱恣節啊等等,非常丑惡。」借此就告誡說:「曾經因為大家不斷的有人喝這個、喝這個,全憑帝釋天來到我們這個世間宣傳說酒的過患,才把這個事情止住,否則他說全部印度人全部喝酒,大家都會最後會滅國的。」借此呢,從此以後就是大講特講說,製定了酒是一個非常不好的,不應該飲用的飲料,而且希望大家能夠制止。這是毘舍佉的功德,也是由她祈請說法而佛陀開示酒的過患。

當然佛陀也對她曾經有過教導,這跟我們現在好多居士呢,大家聽一下非常有深度,引發我們深思的反觀的一個話題。為什麼呢?就是有一次她去面見佛陀,講到她緣由的時候呢,佛陀問她來幹什麼?她說:「我來是為了守持齋戒。」她就祈問佛陀給她開示,守持戒法功德和怎麼樣來如理如法的來守持?佛陀就告訴她說:有一種心態叫做不正確的守持,有一種心態叫做正確的守持。說什麼叫做不正確的守持呢?雖然你今天守了一天的戒律,特別是大家要知道,八關齋戒主要是針對在家人而言的。

希望在家人因為每天在俗世生活,所以能夠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種一個出世的因,所以才有八關齋戒。那麼佛陀就告訴她:「守一天的八關齋戒,心裡卻不斷的惦記著說‘我盡量把它守好,等到我明天就是今天完了以後,明天繼續去享樂,繼續去過俗世的生活。’這屬於什麼呢?不正確的有過患的心態。」大家要記住,我們也在有的在守戒。那麼世尊就告訴她說:「如果說在守八關齋戒的時候,心裡在憶念著戒律,憶念著天的功德,憶念著佈施的功德,憶念著佛、法、僧三寶的功德,這才能算一個正確的心態。」世尊就這樣不斷的給她開示。

所以我們聽到佈施第一的女弟子毘舍佉的時候呢,大家要記住,守戒的功德開示是非常重要的,是由她祈請而來的這個緣法。我們每個人去守持戒律的時候,是否也會有這樣一種懈怠乃至偏頗的知見呢,特別是在在家弟子的份上,大家要的戒律它不是一個束縛,等我今天死熬著扛著,過了以後,明天我就可以怎樣怎樣了,這是一個不正確的心態。我們應該在守戒的時候念戒功德,念戒的清淨,念戒對於我們身口意的守護、保全,所以讓我出生無盡的功德資糧,是這樣的一個正確的知見。

當然我們為什麼今天要給大家講到,毘舍佉這樣一個佈施第一的女子呢?就是因為往往我們很多時候也會覺得說,學佛裡面好像是年齡大一些的多,或者說閑暇的人多,乃至女眾比較多,這確實如此。你看從佛陀時代就有這樣的大富長者之女,來發心作為外護,兢兢業業的來供養僧團三寶。也正是有了這樣一種外護供養,既給她們培了莫大的福德,給她們創造了可能從女身轉成男身,將來出世修行為僧解脫的一個機緣,也由於她們細緻入微地照顧和護持,使得佛陀乃至他的僧團才有了後勤保障,能夠一心一意的辦道解脫。所以以出家人為修學,以在家人為護持,正好建立一個有序的住持正法的這麼一個模式。

以至到現在我們還是要從出家人來講,作為尊貴的三寶接受供養,從在家人來講末法時代福田從哪裡去求呢,還是從三寶門中去求這個福田,所以有時候我們對於說佛門裡面,很多時候覺得說應該自己去養。供養機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個供養機製,沒有這個佈施機製,那麼為外護來講他們沒有培福的機會;那麼為僧人來講,他們要擔當更多的這人養護的工作和費這麼多的心思,就不能一心辦道。所以我覺得能夠有供養三寶的這個機製一直在,那麼佛法的一個健康就比較能夠長久的保持,健康相對如法的去弘揚和主持,希望我們能夠生起這樣一種知見來。好,南無阿彌陀佛!

十、懺摩比丘尼

好!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有緣人們,大家吉祥!

今天我們依然還是講到佛陀的弟子,十大弟子的進行到第十位,最後一位就是比丘尼弟子。我們都知道佛陀的弟子呢,在家、出家上次講到,那麼出家眾裡邊男眾稱之為比丘,女眾就叫比丘尼。我們更多的在經典裡邊知道的是什麼呢?像舍利弗、目犍連,當時被世尊賜為首席弟子。在女眾裡邊也有這麼兩位弟子,但是可能就不為人所熟知了。一位就是神通第一的叫蓮華色比丘尼;另外一位就是智慧第一的叫做懺摩比丘尼(懺悔的懺,菩薩摩訶薩的摩。)

那麼懺摩比丘尼可以說在女眾裡邊,稱之為智慧第一,她生生世世可以說就是一位真理的追求者。那麼當時在佛陀這一世的時候呢,懺摩比丘尼她的出現,是以一位國王的嬪妃身份出現的,她長得非常的貌美,姿色非常的出眾,皮膚白膩就是說眾所周知,遠近都能夠知道有這麼一位人物。後來呢她嫁給了頻婆娑羅王,也就是阿闍世王的爹。嫁給他以後呢,頻婆娑羅王不是一個虔誠的佛弟子嗎,所以他老是去親近釋迦牟尼佛,去用這個外護的心態去供養、去護持。

那麼頻婆娑羅王已經創造了無數的機會,想讓懺摩跟他一起去見佛陀,聽他講法。但是這個懺摩呢她就不敢去,為什麼呢?這個就好像我們現在的人去見師父一樣可能她心裡覺得說:我哪方面有一些習氣比較世俗呢,她就覺得去見了好像很罪過一樣,確實如此。懺摩當時她覺得說:自己如此的貌美,每天就是竭盡全力的去打扮,不斷地呈現出一個美貌的這樣的一個狀態,她才能夠有自信同國王相處。所以她就千方百計的想方設法,就不隨著她的夫君去見佛陀。

那麼終於有一次,被頻婆娑羅王說通了以後,她就想想說「我還是去見吧」。走到佛陀的住地的時候呢,佛陀已經用這個禪定中觀到了,他的又一位弟子的因緣成熟了。那麼走到將要見佛陀的時候,佛陀又用神力變現出來,一個非常美貌的妙齡女郎,就在她來的路上剛好碰見了。這個懺摩一看到說:「哎呀,還有如此美貌的女子」。她一直認為自己已經是天下無雙了,結果覺得這個女子比她漂亮不知道多少倍,她就非常喜歡欣賞她,就一塊結伴往世尊的所住的地方走。結果走著走著,世尊又用神力,就變得讓這位妙齡女郎變為中年婦女,最後變為老年婦女,頭髮也白了,牙齒也掉了,非常的步履蹣跚。哎呀,當時懺摩就看見這麼一個情形以後呢,正好走到了釋迦牟尼佛的跟前。釋迦牟尼佛就給她說法,大概就是說:你看一切都是無常的,就是漸漸雞皮鶴髮步步老態龍鐘,你的這美色還有什麼用呢?就用這麼一個簡單的一個局,就把她給度了,馬上穿著自己非常華麗的衣服的時候,她就證到了預流果,就證到了初果。

當然,我們如果講到她宿世的因緣的話,就是世尊他的洞察可能看到說,每一位解脫者絕不是一次偶然的,像閃電一樣的亮光,然後就解脫了,他一定是生生世世的積累,他無邊無際的善根福德,到了這個點上了才能夠具足這個因緣。

懺摩比丘尼她的特色之所以成為,女眾裡邊的智慧第一,就是她生生世世的去追求真理。她特別喜歡聽佛陀講,正法住世的時候,她總是跟佛陀生在同一個時期,沒有佛出世的時候,她也要發願生到有辟支佛、羅漢所在的世界。所以說她對於這個智慧的因緣是等於她過去世,一個是廣種福田,在蓮華上佛也就是十萬劫前的時候,她曾經就賣了自己美麗的頭髮而去供養蓮華上佛。

大家一路聽過來發現了沒有?似乎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幾乎都是在蓮華上佛那授記,在釋迦牟尼佛這得道的。那麼後來在這個毗婆尸佛的時候,就是九十一劫前,她也是當過比丘尼又做過法師,甚至在釋迦牟尼佛沒有成道之前的某一世,她還做過釋迦牟尼佛的妻子。那一世釋迦牟尼佛老給她講法,就講到說「你要多多的行佈施,常懷存正念,要多念死亡,然後心往禪修和解脫道上會。」不斷這樣給她講,所以她生生世世就是距離真理的緣分最近,以至於到釋迦牟尼佛看見她給她講法以後,她即刻就能夠證到羅漢的聖果。

所以你看從始至終的因緣,說明她的法緣呢一直是走得很穩、很正,甚至沒有跟釋迦牟尼佛追隨的時候,她也是有一世,舍利弗是一個國王,她那一世又是舍利弗的王后。你看釋迦牟尼佛這一群弟子裡面,就反正是來來迴迴,各作各的角色來回轉化變自己的角色,但是生生世世打交道的就那一撥人。當時舍利弗做國王的時候,用十種德行去親近、出世、持戒、守淨業等等用十種德行去治國,她也隨著她的夫君一直操守這個戒律,所以生生世世這樣的積累才到這個地步。

當然,釋迦牟尼佛在教化她這一世的時候,她對佛陀傳法也起到非常大助手的作用。像有一次波斯匿王出來遊玩的時候,遊玩到他所居最近的一個地方歇下來。想必當時的國王就像我們現在,有時候有一些有這個深厚因緣的人,肯定是到了這說:看看這有沒有高人啊,或者有一些大的學者知識份子去跟他聊個天,聽聽意見,大致如此。所以他召見的時候,恰恰就碰到這個懺摩比丘尼,跟她進行了一個對話。這段對話呢在經典裡面記的非常的有名,很有影響力,就如同我們現在有時候,去了解佛法或者嘗試了解佛法的學者,或者某些有緣人的時候呢,他會問說既然佛法這麼講,那我就想問一下:「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你們的佛陀,他是死後以後是存在呢?還是不存在?是既存在又不存在呢?還是既不存在又不不存在呢?」就是從是非,既是又非,既非是又非非,這樣四個的哲學角度來探討佛法。結果呢,這個懺摩比丘尼就用她的這種無礙的智慧辯才呢,就跟這個國王給他說了個所以然,就把他講得若有所悟。

她說每當國王去問她一段話的時候,她都是說「世尊沒有這麼說過」。最後國王就很納悶,說:「你說的都沒有說過,那到底佛陀說了些什麼呢?」因為她也善於觀察因緣,知道既然能當國王,那麼一定是福德智慧非常深厚的人,所以她就用最究竟的佛法跟他進行交談。她說:「說國王你現在問的這些,不管你問死後是存在的還是不存在的;或者又存在又不存在;或者非存在非不存在的。都是立足於我們當下,自然而然下意識的一個存在的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所以說雖然有這麼多的設想,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離開「我」的存在。她就直接搗騰到這個最高點,把這個國王給他做了一個理性上的辯解。這個國王聽起來覺得說,原來佛法是這樣一種智慧,非常的超越。後來波斯匿王再同樣去問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呢,他還是,就是釋迦牟尼佛做的回答跟懺摩比丘尼所回答的隻字不差,一模一樣。所以說這就是弟子們之間的心照不宣、心心相印吧。當時懺摩比丘尼她在講法的時候,也是非常的有智慧,她可以把很高妙的法,從邏輯思辨上把它講得非常透徹,又容易讓人聽懂。

有一次還是講到這樣一個故事的時候,就說有人問她說:「世尊到底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可測的還是不思議的?」結果呢,懺摩比丘尼就跟他講,說:「你覺得到底是思議可測,那麼佛法是不可思議不可測法,就如同我現在想問一下你,你能把恆河邊的沙子能夠給我測量清楚嗎?」結果對方說:「不能」。說:「你能把海里的水能夠給我測量多少嗎?」說:「不能」。說為什麼不能呢?她就告訴對方說:「這是因為我們的生命視野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大家一定要理解這一點,就是作為人這個生命載體,他的理解力和他的存在輻射面一定是有局限的。你比如說,為什麼說恆河的沙子沒有一個了解呢,就是說數字可以大,但是我們的意識可能夠不著數字的同步大,一旦超出了我們的範圍就等於說是不可思議。

所以說當時她在給講的時候就講到說:我們的身體呢,大家都知道《心經》,說由色受想行識,是由這五蘊組成的。可是呢,她說真正的真理是超越於五蘊之外的,是把五蘊通過觀察以後漸漸給把它擺平,把它徹底虛幻的一面給窺透以後,所顯現出來的真理境界。所以當我們在五蘊的範疇內,試圖設想或者把控乃至描繪五蘊本身這個錯覺,把它遮蓋了的真理的時候呢,她說這個是沒有銜接度的。通過這樣一個表達對接,就讓對方對於佛法的這種深奧又淺白, 這種不可思議這個制高點豁然就了達了。這就是懺摩比丘尼的功德,稱之為智慧第一。

當然,我們也知道佛法不是說用這個推比,或者玄說而推廣出來的,它一定是通過實修,也就是觀察五蘊的真實狀態而所顯現出來的。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其實我們有時候念「阿彌陀佛」,念久了念久了,心淨到一定地步,或者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乃至配套的出離心,把它支撐到一個制高點的時候,對於我們當下身心的觀察,是屬於智慧和真理同步的觀察,不是我們現在虛妄的下意識的這種,隨著它去追逐的一種觀察。所以說她的修行功夫也是非常的高的。

在經典裡邊記載,懺摩不是作為國王的嬪妃嗎,那麼她一輩子只生過一個兒子,一個獨生子。但是有一次她的獨生子,她聽到一個消息,就是獨生子被一條毒蛇給咬死了,咬死的時候呢,她完全以平靜心不動聲色。大家聽明白了,我們很多時候學佛學的稍微有一個不好的遭遇,就以為這是佛不好了,給我們製造了麻煩,越學越怎麼會出錯呢?你看,她的親後兒子在她出家以後,被毒蛇咬死了。那依照我們現在這種俗情的學佛的說:肯定這是佛法不靈不保佑,以致於現在佛菩薩也沒辦法,只好盡情的保佑,只要你學佛。但是那個時候,人家已經證到羅漢的果位了,她在描繪這件事情的時候呢,說出了非常有震撼帶著這個出世智慧的話,她說:「我不請你的時候,你自己來了,我沒有讓你離去的時候,你又去走了。」說:「這都是一切的世間的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就很不理解,為什麼我的親屬裡邊有的不吃飯,有的在痛哭流涕,我只是悲哀。感受到的是說你走的是你必然要走,每個人要走,將來一定要走的必經之路而已,就是死亡。」所以說她就勸她的親屬:「我們應該依然如故的最平淡的來看待這件事情,這是人世間最正常的事情。」所以你看,智慧第一的智者說出來這樣的話,這就是女眾裡的佼佼者,懺摩比丘尼。

大家想佛陀的出家的弟子裡面,連女眾都如此的智慧,那麼我們就知道佛法的修道者,他是具有怎樣的這種禪定功夫,和對於世間生老病死的這種窺破感和穿透力,已經早已從這種幻相中走了出來。其實這也是每個修道者遲早、應當、必然能夠達到的目標。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