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觀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智度論云: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來處者,僧祇律云:施主減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為施所墮,則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癡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飢渴的良藥。
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飢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