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宗名之由來
曹洞宗創始人良价(807-869)及其弟子本寂(840-901)先後在江西宜豐縣洞山、吉水縣曹山弘揚一家宗風,後世稱為曹洞宗。
曹洞宗也稱洞家,宗名之由來有二:一說洞指洞山,曹指曹山,乃合師良价所住之江西宜豐縣之洞山與徒本寂所住之吉水縣之曹山之名,本應稱洞曹宗,習慣於稱曹洞宗。另一說取曹溪惠能之曹與其法孫洞山良价之洞,合稱為曹洞宗。取六祖曹溪惠能,係以此表明本宗乃六祖正風之嫡傳。
惠能門下以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二者最傑出,本不分嫡庶,後一宗之法分而為二。曹洞宗一系傳承惠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岩曇晟之一脈,歷經衰落、中興,遠播海外,至今宗風猶存。
南宋智昭《人天眼目》卷三中說:「良价晚年得弟子曹山耽章(本寂之別名)禪師,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迴互,由是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之曰「曹洞宗」。
洞山良价禪師簡介
洞山良价禪師(公元807~869年)越州諸暨(今屬浙江)人,俗姓俞,俗稱良价或單稱洞山。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豐山(今江西宜豐縣太平鄉境內)建「洞山寺」。後在此接引後學,弘揚大道,世稱「洞山良价」。
良价禪師作《寶鏡三昧歌》以提倡自宗綿密之家風,立五位綱格,推出偏正迴互之幽玄,明示修行工夫即本來面目自在之妙用。
良价畢生精研佛學,造詣極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說,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萬有之關係。逝世後,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禪師」謚號,並敕建「慧覺寶塔」。
良价禪師幼年從師念《般若心經》,至「無眼耳鼻舌身意」處,忽以手摸面,問師說:「我有眼耳鼻舌身意等,何故經言無?」其師駭然異之,曰:「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泄山禮靈默禪師披剃。
二十歲時,良价到嵩山受具足戒後便遊方各地,先到安徽貴池參南泉普願,南泉稱讚他為「甚堪雕琢」的好料子,良价卻說,您不要「壓良為賤」啊!這兩句對話,一時成為名談。
接著又到湖南參溈山,請教南陽慧忠講的「無情說法」是什麼意思。溈山介紹他到湖南澧陵(今醴陵)去參雲岩曇晟。在曇晟處,良价也未得悟。辭別曇晟之際,良价問他,假如您百年之後,有人問我老師的禪法宗旨是什麼,我怎麼回答?曇晟說,告訴他「只這(個)是。」這包含「即事而真」的意思。
良价不明白,帶著困惑離去了。後偶然過河,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猛然大悟,作悟道偈一首:
切忌從他覓,迢迢我與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良价禪師的這首《悟道偈》,從我身和影子(我和渠)的關係上體悟到了理與事、體與用、佛與眾生的關係。
良价門下有弟子二十六人,以雲居道膺、曹山本寂為著名,本寂得心印,有出藍之譽,能彰顯五位旨讀,於撫州曹山崇壽院及荷玉山大振神風。
曹山本寂禪師簡介
曹山本寂(840-901),俗姓黃,名元證,福建莆田人氏,少習儒,19歲往福州靈石雲名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不久即參禮洞山良价禪師,得到良价禪師秘授宗旨,得心印後,辭師往曹溪(今廣東韶關)禮六祖(惠能)塔,後回到江西吉水,大眾請開法傳禪。
本寂因追念六祖遺風,便把所住吉水改名為曹山,後又居荷玉山。在這兩處道場,大弘法化,學者如雲。
有一夜,本寂夢見六祖在他手上寫了「心堅石穿」四字,遙指東北方,本寂會意,於870年終於在撫州宜黃縣城西郊13公里的陳坊村荷玉山找到酷似曹溪的聖地。此地有一名為荷玉觀,時有居士王若一見本寂心誠志堅,捨觀請其住持。
本寂住持曹山後,教法上承希遷「即事而真」,揚良价「五位君臣旨訣」,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弘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由是法席大興,學者雲集,大振洞門禪風,「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的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即此始成。洞山之宗至即為盛。
本寂在曹山傳法,當時南平王鐘傳多次請他去洪州(今南昌)弘法,本寂不為心動,僅以大梅和尚山居松「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解苦追尋」作答,謝絕鐘傳之請。
曹洞宗之學說和禪法
臨濟宗提出「四料簡」,以「棒」、「喝」見稱,其施教方式偏重於行動上的開導,較為活潑、生動;曹洞宗提倡「五位說」,以「迴互」著稱,施教方式是「行解相應」,精耕細作,態度較為穩健、綿密。
曹洞宗門風不像臨濟宗那樣峻烈,而似精耕細作的老農,溫和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就語接人。所謂曹洞五位,有正偏、功勳、君臣、王子等四種。其中正偏五位、功勳五位都是良价的創說,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則是曹山本寂所立。
此五位說的根本思想宗旨,是曹洞宗用以闡釋真如與現象世界的關係問題的方便說教。在曹洞宗禪師看來,萬事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迴互」與「不迴互」的關係。所謂「迴互」就是指萬事萬物是互相融會、貫通的,雖然萬物的界限脈落分明,但在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互相涉入,不再區別彼此。「不迴互」就是說萬物各有自己的位次,各住本位而不雜亂。
對於曹洞宗,《五家參詳要路門》說為「究心地」,即叮嚀綿密。《十規論》說「敲唱為用」,即師徒常相交接,以迴互不迴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極其親切之手段,宗風可稱綿密。
叢林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說,意思是說,曹洞宗接引後學,似是精耕細作田土的農夫,綿密迴互,妙用親切,這也是曹洞宗接引後學的一種特色。
曹洞宗教義上承希遷之「即事而真」,意謂個別事物(事)顯現世界本體(真,即理,乃指佛性),理事「互回」(相應互涉),進而擴充為君臣五位,從理事、體用關係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
在禪宗五家之中,曹洞宗門庭雖不及臨濟宗之繁盛,但法脈綿延不斷,傳至韓國、日本等地,直至當今仍不絕如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