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焰口是佛教寺廟中經常舉行的佛事活動,全稱是「瑜伽焰口施食儀」。焰口是餓鬼道中鬼王的名字,因他口吐火焰,故意譯為「焰口」;又可理解為臉上冒火,也譯作「面燃」。據說他是觀音菩薩所變化,故又稱面燃大士。
焰口的緣起,據佛經所說:阿難尊者在林中坐禪時,看見一個餓鬼,形容枯瘦,面貌丑惡,喉細如針,臉上噴火。他對阿難說:「我生前慳吝,貪不知足,死後墮入餓鬼道中,變成了這般模樣。飲食到口,則化為火炭,故長年受餓。但你在三天之後,也會墮入餓鬼道,變成我這樣。」阿難聽後大驚,便急忙到佛前哀求救度。佛說:「你若能給眾多的餓鬼施以飲食,不但不會受墮,而且能延年益壽,遇事吉祥。」阿難請問施食之法,佛為他說《焰口經》。從此以後,施放焰口,餓鬼都得到超度。
佛教放焰口的儀軌,最早的依據是唐代不空所譯的《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儀軌經》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明代,天機禪師撰訂《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稱、《天機焰口》。後來,此書在實踐中屢經修訂。其中集成性的修訂本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寶華山德基大師所訂《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現代漢地佛教寺廟放焰口所用的儀軌,大多采自《華山焰口》,但南北各地小有區別,音韻聲調各存異同。
現在,各地寺廟都經常舉辦放焰口活動,有的是在水陸大會之後舉行,有的是單獨舉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