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

在佛教經典記載中,原是十六羅漢,羅漢即阿羅漢的簡稱,又稱十六尊者。據經典說,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囑付,不入涅槃。公元二世紀時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中,更記載了十六阿羅漢的名字和他們所住的地區。這部書由玄奘法師譯出之後,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敬。

十六羅漢具體名稱如下:

賓頭盧突羅奢(俗稱「坐鹿羅漢」)

迦諾迦伐磋(「喜慶羅漢」、知一切善惡法)

迦諾迦跋釐惰奢(「舉缽羅漢」)

蘇頻陀(「托塔羅漢」)

諾矩羅(「靜坐羅漢」)

跋陀羅(「過江羅漢」、意思為賢者)

迦理迦(「騎象羅漢」、佛的侍者)

伐奢羅弗多羅(「笑獅羅漢」、意思為「金剛子」)

戍博迦(「開心羅漢」、意思為「賤民」或「男根斷者」,出家前是個宦者)

半託迦(「探手羅漢」、意思為「路邊生」)

羅睺羅(「沉思羅漢」、釋迦牟尼的親生兒子)

那伽犀那(「挖耳羅漢」、意思為「龍軍」,習慣上稱「那先比丘」)

因揭陀(「布袋羅漢」)

伐那娑斯(「芭蕉羅漢」)

阿氏多(「長眉羅漢」、佛的侍者)

注荼半託迦(「看門羅漢」、是半託迦的弟弟)。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認為:十八羅漢的最後兩位應該是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降龍伏虎很合中國人的口味,在加上是欽定,從此十八羅漢便被規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