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的五種種性

在唯識學,它把我們每一個人--學佛人,分成五種種性:

第一個定性聲聞。有些人一接觸佛法,佛陀說了無量無邊的法,他什麼法都沒興趣,只對苦諦的法特別好樂,特別歡喜修習無常苦諦,所以他經常思惟無常苦諦,他的內心有很強烈的出離心,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這種人在成佛之道,他一定要先成就小果,再回小向大成就佛道的,他沒辦法改變,即便遇到佛陀都沒辦法,叫定性聲聞,這個他本性住種太強。

第二種人是定性的緣覺。那麼緣覺乘,他就比聲聞乘好一點,他也有出離心,但是他不從苦諦生起,他是觀因緣的生滅,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以他從生滅的因緣當中,觀到無我的真理,而證入了偏空涅槃。這種人個性比較沒那麼偏激,他雖有出離心,但是他的對立心沒那麼強。這種人是利根的小乘人,緣覺乘。

第三種是定性菩薩。我們看歷代的祖師,很多這種例子,那個菩薩種性太強。我們的祖師裡面,有些是年輕的時候都造過惡業,但是那種菩薩種性力量強的人,他的特點雖作惡業,速疾能悔。

那麼很多祖師,他年輕的時候,甚至於做過殺盜淫妄,甚至於譭謗佛法,但是因為他學儒家思想,但是他一旦接觸佛法以後,他把他的菩薩種性的善根一啟動的時候,他立馬懺悔,就他那種反轉的力量特別強。定性的菩薩,這種人他一定會成佛的,直趨佛道的,他雖有一些一時的逆境,但是不能障礙他的,因為他種性已經成就了,定性的菩薩。

第四種是最多的,就不定種性,他可能會變成聲聞種性,他可能會變成緣覺種性,他也可能變成菩薩種性。我們一般人就是不決定,譬如空中的羽毛,你運氣好一點,遇到大乘佛法的老師,你就變成菩薩種性,你運氣差一點,遇到了邪師外道,你就變成外道種性。因為你過去生沒有產生一個堅固的善根,所以你就看你今生的造作,來決定你的種性,第四種是不定種性。

第五種是最糟糕的,無性種性。他完全沒有出世的善根,只喜歡修習人天福報。那麼當然在淨土宗它是很強調菩薩種性的,就是說你這個往生淨土,你必須要有大乘的善根,再加上淨土的善根,這一點在《法華經》佛陀是講很清楚。就是說我們一念不覺,從真如開始墮落到六道輪迴,就是離家出走了,那麼離家出走以後,後續就是怎麼回家的問題了。

在《法華經》上說,我們回家的道路是不一樣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走同一個道路,不是。有些人是走直接快速的道路,直接回家,有些人是要繞個山路,走迂迴的路回家。的確有這些差別,那麼就是看你自己,你回家的道路是走在哪一個道法上,你走到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那麼就影響到你成佛速度的快慢了。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大乘經典,就是這樣子了。諸位,你剛學佛的時候是很重要了,因為我們一般都是不定種性了,你走在哪一個跑道是很重要,非常重要。你現在不知道怕,但是你看《法華經》的時候,因為佛陀講《法華經》的時候,開權顯實的時候,那些阿羅漢,痛哭流涕,非常懊悔,說為什麼我們同樣依止佛陀來修行,我們只得到一個偏空的涅槃,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成就這麼多的功德莊嚴,我們什麼莊嚴都沒有,向佛陀提出這樣的質疑。佛陀說這個跟我是沒有關係的!

佛陀的心是平等大悲,像雨水一樣普潤大地。佛陀說你的根機小,你一開始就把種性弄小,所以你這個小草,我給你太多雨水對你沒好處,我只能夠對你說苦空無常的法,因為給你太多的水會把你淹死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棵大樹,你給他的雨水越多,他多多益善,他可以廣修六度。

所以身為佛陀他也不能改造你的種性,佛陀只能夠怎麼樣呢?應機說法!佛陀不能改造你的種性。所以你一開始學佛的時候,你不是說一天過一天,不是這個意思,你要看看你這一條路,這個跑道它到最後是跑哪裡去了。

就是你內心的活動,你是經常怎麼思考的,這是一個道路了,當你走上彎路的時候你就慘了。諸位,你走到中間再換跑道,就很困難了,非常困難,因為你已經產生習慣了,這個定性聲聞遇到佛陀,佛陀跟他講這個法空的思想,他就很習慣就開始執著法執。這成佛之道,你最好一次就把它做好,你不要做得不圓滿,然後再來調整,你就很被動了。

所以它這個種性意思就是說,你形成一個什麼種性,就決定你未來的命運了,你這個成佛之道的快慢就決定了,佛陀都改不了,佛陀沒辦法改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楞嚴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就是把你的種性弄得正確,菩薩種性先建立起來,不要急著去積集資糧,你要把你的跑道走對了,這個車子走上一個正確的跑道了,然後你再來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