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為普賢菩薩應化的道場,普賢騎象銅像在今峨眉山萬年寺內。萬年寺是峨眉山主要寺廟之一,位於四川峨眉縣城西南,峨眉山觀心嶺下,海拔約1020米,距縣城約20公里。萬年寺歷史悠久,建築規模宏大。
據(清)蔣虎臣《峨眉山誌·寺觀》記載:萬年寺即白水寺,昔蒲氏事佛舊址。寺創自晉時,唐慧通禪師精修(更名白水寺)。
相傳萬年寺為東晉末恭帝元熙二年(420),慧持開建的普賢寺,唐慧通於僖宗光啟年(887)重建,改名白水寺,宋太平興國五年(980)二月,茂真禪師擴建,改名白水普賢寺,內敕鑄普賢騎象銅像,通高7.4米,象身長4.7米,重62噸。寺內還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御賜的供器。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失火,寺廟及器物蕩然無存,僅銅像未損。萬曆十八年(1600)奉慈聖詔,遣中貴二人,賜金修復,僧台泉仿印度熱那寺樣式,建無梁磚殿。萬曆二十九年(1601)七月竣工,神宗賜額「聖壽萬年寺」。殿為穹窿結構,殿中立普賢騎象銅像。殿壁兩側上方有橫龕,上三層供鐵佛3000;下三層供500羅漢。從以上資料記載來看,萬年寺最初叫普賢寺,始建於東晉元熙二年(420),距今已有1570多年的歷史。
峨眉山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是萬年寺內最珍貴的一件文物,是萬年寺鎮寺之寶,同時也是峨眉山鎮山之寶。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全像通高7.35米,普賢及蓮台高4.05米,所騎白象高3.3米,重62噸。普賢為貼金菩薩銅像,頭戴雙層五佛金冠,剔透鏤空,身披袈裟,袒胸,雙目微閉,嘴角略微內收,端莊優美,神態安詳,手執如意,趺坐於蓮花寶座上。普賢菩薩騎座六牙白象,大耳長牙,象鼻垂地,象背佩鞍,綵帶髻頭,十分華貴。白象四腿直立,足踏三尺蓮座。象體肉皺,表現得十分真實,造型精緻,風格寫實,結構嚴謹,形體與線條相輔相成。
關於萬年寺銅鑄普賢騎象像的鑄造年代。據南宋僧人志磐著《佛祖統紀》記載: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正月……敕內侍張仁讚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賢寺之白水,建大閣以覆之。
宋代著名詩人范成大於宋淳熙年間游峨眉山後,曾在《峨眉山行紀》中寫到:
甲午,宿白水寺,……謁普賢大士銅像,國初敕成都所鑄……雲普賢居此山,有三千徒眾共住,故作此佛,冶鑄甚朴拙。
明代王士性《游峨眉山記》云:
上四會亭,為白水寺,寺有宋興國年間鑄的普賢騎象像,並賜袈裟、寶環,傍有三千鐵佛,廊廡鱗集,此北麓之窮也。
蔣虎臣撰《峨眉山誌·高僧》中說:宋,高僧茂真居白水寺,太平興國五年二月,奉詔入朝,太宗賜詩美之,館於景德寺。
舒王元珍以夢兆諭真,真曰當有儲嗣,果育仁宗。既歸重興峨山六寺,後遣張仁讚齋黃金三千兩,於成都鑄普賢大士像,高二丈六尺,至今供養。上述史書記載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鑄於太平興國五年(980)。但據胡昭曦先生考證,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鑄於北宋興國五年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之間,這一分析是正確的。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五年賜黃金三千兩鑄普賢像,首先需要進行科學設計、備辦銅料、邀請良工鑄造的過程。關於鑄造一尊62噸重的普賢騎象像的原料和技術性的處理問題。據有關專家分析研究,白蓮台以上為黃銅,六牙白象為青銅,分塊鑄成。每塊均鑄子母扣,施以鉚釘,然後再用銅汁焊縫。象腳分段鑄造。象腹、蓮台、普賢像內中空,以置佛經。象肩內有銅製井字形扯架,寬約6寸,厚約2尺。
為了支撐象鼻,象鼻內安有銅條4根,直徑1寸。銅像的大部分鑄件估計是在峨眉就地鑄造,而其精緻部分(如普賢菩薩頭上的花冠)則在成都鑄造。通過對萬年寺普賢騎象像鑄造過程的分析研究,從中不難看出,重達62噸的普賢騎象像能夠成功地鑄造,反映了宋代四川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鑄造技術。也就是說,萬年寺普賢騎象像這件佛教藝術精品是四川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
峨眉山萬年寺普賢騎象像鑄造的佛經依據。普賢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普賢,是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譯,亦譯「遍吉」,音譯「三曼多跋陀羅」。《大日經疏》說:
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遍一切處,純一妙德,備具眾德,故以為名。《第二菩薩經跡》解釋說:普賢菩薩,證窮法界,久成正覺,為輔助釋迦,脫度眾生,隱本垂跡,現菩薩相。其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今且約「普賢」二字,以示其概。普賢的職責就是將佛門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
關於普賢的形象。據《妙法蓮花經·普賢菩薩勸發品》記載: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是人若行若立,讀頌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
普賢菩薩生東方淨妙國土,……從智慧力化乘白象,其像有六牙,七支跬地,其七支下生七蓮華,象色鮮白,……從象耳至象頸上,漸漸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寶校具,於鞍四面有七寶柱,眾寶校飾以成寶台,台中有一寶蓮華,其蓮華須百寶共成,其蓮華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薩結跏趺坐,名曰普賢。
《楞嚴經·圓通品》記載:普賢菩薩白佛言:我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八大菩薩曼陀羅經》記載說普賢菩薩「戴五佛冠,金色身……」。
從上述佛經記載來看,峨眉山萬年寺普賢騎象像的鑄造,主要依據的佛經是《妙法蓮花經》,同時還參照《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楞嚴經》、《八大菩薩曼陀羅經》等多部佛經的記載而設計鑄造的。
普賢菩薩坐騎的六牙白象,在《雜寶藏經》卷二記載說有六牙白象娶有二婦,一名賢,一名善賢。有一次六牙白象摘了一朵蓮花,欲給賢夫人,但被善賢夫人奪走。賢夫人因生嫉妒之心,轉生為梵摩達王夫人,慫恿梵摩達王募獵人射殺象,以取六牙。但當獵人人叢林時,六牙白象已知其來意,便自動將六牙拔出,交與獵人,使獵人免遭其它像的襲擊。獵人回到王宮,把象牙交給梵摩達王,並述說白象的慈悲善心。梵摩達王夫人在旁聽說後,非常慚愧,於是大修功德,出家學道,從善如流。由於白象有慈悲善心,所以佛經上又說白象是菩薩所化。
《普曜經》記載:菩薩便從兜率天上垂降威靈,化作白象,口有六牙。白象性柔順而有大威力,象徵菩薩大慈悲力。
《大唐西域記》卷七:如來修菩薩行時,為六牙象王。
《摩訶止觀》卷二又說: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像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故稱為白。「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英若象,故好像。」六牙白象是他「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故普賢騎六牙白象。
《普賢經》還說:六牙表六度(六種救眾生出苦海到彼岸的方法,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四足表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進如意和慧如意)。
峨眉山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研究四川宋代冶金史、佛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普賢騎象銅像不但以驚人的重量而聞名於世,而且雕鑄十分精緻,整個鑄像比例勻稱和諧,巨而不疏,鑄像莊重肅穆,面部豐滿,花冠雕鏤雅致,衣紋線條十分流暢,神態安詳,平穩地趺坐於蓮花寶座上。六牙白象造型生動,象身肉皺清晰,大耳下垂,象鼻突出,四肢粗壯有力,形象逼真,是我國佛教藝術中的珍品之一,同時又是峨眉山普賢道場的象徵。普賢騎象銅像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