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花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正法花經藥王如來品第十

佛告諸比丘:「道法一等,無有二乘,謂無上正真道。往古來今無有兩正,猶如眾流四瀆歸海合為一味,如日所照靡不週遍未曾增減。若族姓子欲至正覺,解無三塗去來今者,當學受持正法花經分別空慧無六度想,不以花香伎樂供養為供養也;當了三脫至三達智無極之慧,乃為供養。所以者何?乃昔久遠劫難稱限,爾時有佛,號藥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大淨,劫曰淨除。藥王如來壽二十中劫,諸聲聞眾三十六億,菩薩大士有十二億。時轉輪王名曰寶蓋,典主四域,王有千子,端政勇勐,有七寶聖臣,降伏怨敵。其王供養藥王如來,具足五中劫,與眷屬俱一切施安奉敬藥王。過五劫已告其千子:『吾已供侍如來,若等亦當順遵前緒。』於時千子聞父王教,復以五劫供養藥王如來,進以上妙不違所安。

「彼一太子名曰善蓋,閑居獨處靜然思念:『我等今者供養如來,寧有殊特超彼者乎?』承佛威神虛空有天,而語之曰:『今族姓子豈欲知耶?有法供養最尊無極。』又問曰:『何謂法之供養?』天曰:『爾當往問藥王如來,普當為若分別說之。』

「善蓋即起詣藥王如來所,稽首於地白藥王如來曰:『法之供養奉順典者,為何謂乎?』世尊告曰:『法之供養者,順若如來所說經典深妙優奧,開化一切世間人民,難受難見出家舍利,志求菩薩諸篋之藏,曠邈處中,以總持印而印之,精進力行不退轉輪,現於六度無極之慧,慇勤攬攝佛之道品,不起法忍開入正典,於諸群生設大慈哀,降伏魔兵離諸法見,覺了演暢十二因緣,無我無人、非壽非命,志空、無願、無想之法,不由眾行,處於道場而轉法輪,勸諸天、龍、揵沓和等,莫不樂仰,開闡法藏護諸賢聖,宣揚顯布諸菩薩行,究竟眾苦無我非身,群生違禁立以所便,眾魔異道墮顛倒見貪猗有為,常懷怖懅而為諮嗟。諸佛之德,使滅生死慰除所患,而見安隱無為之事,去來今佛所嘆如是。而割判了微妙色像,總持崖底諸法法忍,開道宣佈闡發諸器,權便所義將養正法,是為法之供養。設於諸經志在法忍,敷陳典籍而順反覆,演訓其要無諸邪見,無所從生不起法忍,無我無人入諸因緣,無瞋不諍無所訟訴,無我無壽循執句義,而無識著慧無放逸,將御心識住無所住,識理指趣因導非義,洮汰通流諸所猗法,不造見人恃怙真諦,如法所歸無著無入,斷諸猗著滅諸無黠,生老病死悉為除屏,觀十二緣而不可盡,覩諸住見不隨顛倒,是為族姓子法之供養。』

「王子善蓋,從藥王佛聞法供養,應時逮得柔順法忍,即脫身衣以覆佛上,白世尊曰:『唯加聖恩建立我志,如來滅後,願護正法興法供養,降魔怨敵將迎後法。』時佛知心,然其末世當護法城。」

佛告比丘:「王子善蓋,因佛現在,以家之信出家為道,常精進學興諸德本,不久成就立五神通,總持辯才無能斷截。佛滅度後,神通、總持、力、無所畏,即皆具足。於十中劫,藥王如來所說經法,為轉法輪。善蓋比丘護正法故,於一世中化千億人,悉發無上正真道意而不退轉,十四載人立聲聞、緣覺地,不可計人得生天上。比丘!欲知時王寶蓋,豈將異乎?今現在佛寶[火*僉]如來、至真、等正覺是。其王千子,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拘樓秦如來為始,最後成者名曰欣樂。太子善蓋,今我身是。是故當知,一切所供無過法養,去來今佛皆從是出。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供養十方諸佛,即當受持《正法花經》,持諷誦讀宣示一切,分別一乘無有三乘道。」

時佛頌曰:

「假使有一,  欲解大法,  開化一切,
 皆至正覺。  當孚受持,  斯《法華經》,
 宣示遠近,  諸未聞者。  譬如泉流,
 皆歸於海,  合為一味,  無有若干。
 聲聞緣覺,  及菩薩道,  一切皆歸,
 無上正真。  譬如日月,  照於天下,
 百穀藥木,  及諸荊蕀。  斯典如是,
 以無極慧,  照耀三界,  皆入一義。
 曩昔如來,  名曰藥王,  時有聖王,
 名曰寶蓋。  五劫供養,  彼藥王佛,
 一切施安,  無所乏少。  告諸千子,
 使供養佛。  千子受教,  踴躍等心。
 供養如來,  亦俱五劫,  飲食床臥,
 幡蓋伎樂。  善蓋太子,  閑居自惟,
 寧有供養,  踰於此乎?  空中天言,
 法供養勝。  即自問言,  何謂法養?
 天便告曰,  當行問佛。  太子即問,
 佛為具說,  難解之句,  深妙法藏,
 空無想願,  乃入正慧。  大慈大悲,
 降伏眾魔,  六十二見,  自然為除。
 無常苦空,  非身之事,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順至將持,  不起法忍,
 轉不退輪,  法法相照。  十二因緣,
 展轉相生,  已解本無,  無有終始。
 於是善蓋,  得柔順忍,  佛滅度後,
 守護法城。  精進不懈,  得五神通,
 總持辯才,  開化一切。  時千億人,
 皆立大道,  十四載人,  聲聞緣覺,
 無央數人,  得生天上,  以故嘆稱,
 法供為最。  假使有人,  欲供養者,
 當受持此,  《正法華經》。  分別如來,
 善權方便,  無有二乘,  皆歸一道。」

爾時世尊告八萬菩薩:「因藥王開士緣諸菩薩等,寧察斯四部眾,無央數億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揵沓惒、摩休勒、人與非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聲聞,緣覺,菩薩,現在目覩欲聞如來說斯經典,一切眾會聞一頌一偈,一發意頃歡喜勸助,佛皆授斯四部之決,當得無上正真道意。」

佛告藥王:「假使如來滅度之後,聞斯經典一頌四句,發意之頃代勸助者,佛皆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前已奉侍億百千佛,從億百千佛發意立願,是等儔類,愍傷眾人故來生耳。從是經典受持一頌,諷誦書寫載於竹帛,銘著心懷念而不忘,若聽頌音恭敬察之,方如如來聖尊上句,若以華香繒綵幢幡,發意供養是經卷者,叉手向之稽首作禮,則當謂之世間自歸。」

又告藥王:「若族姓子、族姓女,假使能持一頌,勸助歡喜聞經卷名,若得聞名則當覺是,將來世尊展轉相謂,族姓子、族姓女,來世便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所以者何?其受是經持讀誦寫,觀聽供養幡華繒綵雜香芬薰,則當謂斯族姓子女成無上正真道,得滅度已若覲如來,則普愍傷諸天世人,從其所願而得自恣,常生人間欲演斯經,其人本已造微妙行,因所作行則當生於嚴淨佛土,常自觀緣欲講法故,當知斯黨愍傷群生,佛滅度故故來生此,則有反覆如來所使。其族姓子則謂彼人行如來事,世尊所遣,其有講說如來所宣,斯法訓者若復不暢,其身續蒙。假使有人志姓凶嶮常懷毒害,發意之頃,為其人說不可之事,其殃難測,若一劫中誹謗如來毀斯人者,罪等無異,是皆悉為如世尊種。若族姓子講斯典時,有小童子受是經卷。白衣沙門若以言語惡事向之,所不可意加於其人,使聞惡言,至誠虛妄宣揚怨聲,則在殃罪,猶如害意向於如來。族姓子女,受斯經典持諷誦讀,而不遊行不為人說,當獲釁咎。若受持經,當以衣被、甘饍飯食、香華燈火、琦珍殊妙供養奉散,斯族姓子斯族姓女,則為大寶當為作禮。所以者何?乃能一反聞斯經典,若有聽者以所供養,志願無上正真道故。」

時佛頌曰:

「若欲住佛道,  志慕己功德,
 當供養彼人,  持斯經典者。
 若樂諸通慧,  恣意有所說,
 則當受斯典,  並供養侍者。
 說此經法者,  愍傷於眾生,
 世吼之所遣,  來化群生類。
 假使持是典,  所生常精進,
 強勇而自來,  矜哀於眾庶。
 自在所欲生,  最後於末世,
 從彼得覩遇,  斯經為尊上。
 所當供奉養,  諸天人香華,
 衣服諸覆蓋,  常供給法師。
 恭敬彼人,  常當如佛,  尋叉手禮,
 自然聖道。  若最後時,  逢值斯經,
 佛滅度已,  受持經卷。  常當供養,
 如奉最勝,  飯食之屬,  諸味具饍,
 房室床臥,  衣被億數,  一反聞之,
 崇進如是,  如來則授,  其人之決。
 佛遣彼士,  來在人間,  若有最勝,
 值遇斯典。  設使聞者,  書寫執持,
 於今佛在,  見於目前。  誹謗如來,
 具足一劫,  心中懷恨,  面色改常,
 其人即獲,  無數殃釁。  設有受持,
 是經卷者,  而分別說,  為他人解。
 若有誹謗,  此等倫者,  其罪過彼,
 不可計數。  假使有人,  面現讚佛,
 而叉十指,  具足一劫。  清淨志求,
 斯尊佛道,  億百千姟,  諮嗟讚頌。
 稱詠法師,  發心悅豫,  其人獲福,
 不可限量。  用宣譽是,  明智者德,
 彼士獲福,  復超於斯。  而有人來,
 供養學者,  若於十八,  億千諸劫,
 其人供進,  珍饌眾味,  諸天香華,
 細柔精妙,  計劫之數,  十八千億,
 和聲悅顏,  崎嶇以獻。  若有一反,
 聞是經者,  得諸利慶,  無極難比。」

佛告藥王菩薩:「吾每散告,前後所宣經品無量,甫當說者經號甚多,比擬世間一切諸法,今此典頌,名祚顯綽最尊第一,普天率土所不信樂,如來正覺無所毀敗,於內燕居,密從法師受斯典者,則為如來威力所護,無能破壞,乃前世時曾得聞之。如來現在有聞斯典,多有誹謗,何況如來滅度之後,難得值遇,所欲志願而見覆蓋,觀族姓子女為如此也。他方世界現在如來,悉覩見之,在所存立己身還聞,諸信力也,善本力,志願力,在如來室等頓一處,斯之倫黨德如是也。求如來水志存佛掌,是乃前世願行所致。佛滅度後,若有信此正法典者,受持書寫、供養奉順、為他人說,德乃若斯。」

佛告藥王菩薩:「若有能說斯經訓者,書寫見者,則於其人起佛神寺,以大寶立高廣長大,不當復著佛舍利也。所以者何?則為全著如來舍利,其有說此經法之處,諷誦歌詠書寫,書寫已竟,竹帛經卷當供養事,如佛塔寺歸命作禮,一切香華雜香芬薰,琴瑟箜篌幢蓋繒幡。若有眾生欲得佛寺稽首作禮者,當親近斯經無上道教。」

又告藥王:「多有菩薩出家為道,及凡白衣行菩薩法,不能得致如是像經,及見讀誦書寫供養。其有菩薩,行菩薩行曉了權宜,假使得聞是佛景摸,菩薩所行共行法者,聽者信樂來入其中,解達分明即受供養,於一座上應近無上正真之道,若有見者,如是士夫入於斯誼,德不可計。」

佛告藥王:「譬如男子渴極求水,捨於平地穿鑿高原,日日興功但見燥土,積有時節,其泉玄邃而不得水。復於異時,掘土甚多乃見泥水,濁不可飲當奈之何?其人不懈稍進得水,於時男子覩本瑞應,釋除狐疑無復猶豫,吾興功夫積有日月,今者乃能值得水耳。如是藥王!設有菩薩聞是經典,而不受持諷誦學者,去於無上正真之道,為甚遠矣。是景摸者,諸菩薩業,假使聞此《正法華經》,諷誦精修懷抱在心而奉行之,爾乃疾成最正覺矣。」

佛語藥王:「一切菩薩,其有不肯受諷行者,不能得至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也。所以者何?吾前已說班宣此言,假使有人不樂斯經,則為違遠於諸如來。此經典者,道法之首眾慧之元,成就菩薩。若有菩薩聞此經典恐怖畏懅而不愛樂,則當知之新學乘者。若不恐怖,則是久修菩薩之行。若聲聞遇是經法,或恐或怖心懷畏懅,為憍慢恣。」

佛語藥王:「如來滅度之後,若有菩薩及大士等,欲以是經為四部說,著如來衣、坐於世尊師子之座,然後爾乃為四部眾宣傳此經。何謂著衣於如來被服?謂人忍辱柔和安雅,是則名為如來被服。其族姓子,當修此衣。何謂世尊師子之座?解一切法皆悉空寂,處無想願,是為世尊師子之座。又族姓子,當作是住所坐若茲,以此經法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天、龍、鬼神廣分別說,其心踴躍不懷怯弱,志於大道開道四輩。其族姓子,若復處於他方世界,化作化人及與眷屬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頒宣此法,設使有聞而不樂者,吾起令樂必使愛喜。若在閑居壙野之中,有天、龍、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吾遣化人為說經法,雖復逈在異方剎土,普當自現令眾人見。若受此典,不識句義失其次緒,使諷學者,蒙其威神令達義次。」

爾時世尊,即說偈曰:

「皆相棄怯亂,  而當聽此經,
 是法難得遇,  信者亦難值。
 如人欲求水,  穿掘於高原,
 數數積功夫,  但覩燥乾土。
 彼觀自思惟,  其水為甚遠,
 所掘深乃爾,  續見乾燥土。
 然後轉漸覩,  濕土稍稍現,
 爾乃心決疑,  今已得近水。
 其不聞是經,  不數修行者,
 其人離道遠,  去佛慧若此。
 斯經深巍巍,  決諸聲聞事,
 還聞此經王,  聽之思惟義,
 則得近大道,  智者成聖慧,
 猶如見濕土,  爾乃知得水。
 當入於佛室,  被服如來衣,
 則處吾聖座,  明者乃說此。
 慈心入吾室,  忍柔和被服,
 解空師子座,  而說無所畏。
 設刀瓦石打,  為人見罵詈,
 故為說此法,  吾悉忍斯音。
 游在億千土,  吾身當堅固,
 無思議姟劫,  為眾生分別。
 佛滅度之後,  為眾去怨結,
 多遣諸化人,  而說此經典。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女等,
 當供養此輩,  及諸來會者。
 石打杖撾罵,  懷結而惡口,
 若有設此凶,  化人悉呵教。
 假使獨自行,  而諷誦翫習,
 不被無惡聲,  質直游閑居。
 其人在彼行,  晝夜一己身,
 吾遣與共俱,  為伴說此典。
 其人辯才,  無所罣礙,  多能明瞭,
 隨順之法。  可悅人民,  億百千姟,
 猶如佛聖,  之所建立。  假使有人,
 不依此法,  則為名曰,  諸菩薩逆。
 學者遊行,  及有所坐,  得見諸佛,
 如江河沙。」

正法華經七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七寶之塔從地踴出,二萬里適現繞佛,超在虛空自然而立。其塔殊好色若千變,五種之華而雨其上,紛紛如雪。莊嚴校飾塔寺講堂,以無數寶因共合成,百千欄楯窓牖軒戶,不可稱計。懸眾幡蓋垂寶瓔珞,諸明月珠羅列虛空,猶如眾星。香鑪寶瓶滿中名香,栴檀芬馨一切普勳,三千大千佛之國土。金銀琉璃水精、珊瑚虎魄、車璩馬瑙,以為寶蓋,其蓋高顯至第一天。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散意華供養七寶塔。其塔寺中自然發聲,嘆言:「善哉!善哉!世尊安住!審如所言,道德玄妙超絕無侶,慧平等一猶如虛空,實無有異。」

時四部眾見七寶塔,在於虛空高大微妙,巍巍無量光燿煒曄,靡所不照,頒宣善哉,歡喜踴躍叉手而立,瞻戴無厭。時有菩薩,名曰大辯,見諸天人心懷猶豫,乍悲乍喜欲得知此,何所瑞應?故前問佛:「唯然世尊,今者何故,七寶塔寺現大聖前,高廣無極莫不見者,而寶塔寺自然出聲,讚曰善哉!何所感動而有此瑞?」

世尊則告大辯菩薩:「此寶塔寺有如來身,完具一定而無缺減。東方去此不可計會諸佛世界,有佛號名多寶如來,國曰寶淨。本行道時而自發願:『吾會當以此《正法華經》當自修成,使諸菩薩皆得聽聞,然後乃坐於佛樹下,還成無上正真之道。』其佛所念,果如所言,為諸十方講說經法,開化一切皆令得道。於時其佛臨欲滅度,普告諸天世間人民及諸比丘:『吾滅度後,奉如來身全取其體,一等完具興大塔寺。若見塔者悉得其所,功德難限。』於時其佛,建立如是無極聖化:『十方世界其有講說此《法華經》,吾七寶塔,踴現諸佛所說經處,其舍利身在七寶塔,讚言善哉!』」

佛告大辯:「是七寶塔在於東方而處於下,去是無量江河沙佛土,在於虛空未曾出現,今見能仁如來正覺,本行學道為菩薩時,用眾生故不悋身命,精進不懈行權方便,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求頭與頭求眼與眼,求鼻與鼻求耳與耳,手足支體妻子侍從,七寶車乘象馬衣裘,國邑墟聚恣人所求,無所愛惜自致得佛。今故來現致敬能仁,欲令能仁佛坐我所有師子金床,講《正法華》開化一切,使蒙其恩。」

能仁如來尋如所勸,則升講堂師子之座,分別敷演《正法華經》,而說頌曰:

「設聞多寶佛,  知其名號者,
 未曾畏終始,  不復遭苦患。
 若聞藥王師,  假記名號者,
 眾病自然愈,  尋則識宿命。
 一切所供養,  奉法為最上,
 分別空無慧,  自致得佛道。
 宣暢《法華經》,  以示諸不及,
 解本無三乘,  順一無上真。」

佛告大辯:「今者多寶如來、至真,在斯塔寺,遙聞說此《正法華》典,是以踴出,讚言善哉!」

大辯菩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我等類諸來會者,欲得覩見多寶佛形,願垂恩慈加以威神,使諸來者各得其所開發大道。」

佛告大辯菩薩:「多寶如來本亦自誓:『我之塔寺所至方面,聽此經典,設諸如來及四部眾,欲覩吾身,隨其十方之所欲願,皆當得見,咸共供養於此化像。』大辯!欲知我身,亦當感是十方諸佛,一切世界所化如來,講說法者皆令詣此。」

爾時大辯菩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垂加大恩,普現一切十方國土諸佛聖德。」

佛默然可,即時演放眉間眾毛微妙光明,普照十方各各五百江河沙等億百千數諸佛國土,一切世尊各各普現,止其國土坐於樹下奇妙莊嚴師子之座,與無央數百千菩薩,在寶交露佈好座具,珍琦殊異懸繒幡蓋,垂於四面諸佛座上,為諸眾生講說經法,音聲柔和靡不解達,百千菩薩啟受所聞。東西南北四隅上下,無數百千億姟難量江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靡不見者。

時十方佛各各自告諸菩薩等:「諸族姓子,汝輩當往詣忍世界見能仁佛如來、至真,併當瞻戴多寶世尊形像塔寺。」

彼時於此忍界所有功勳善德,殊雅威神自然而現,七寶諸樹周匝而生,其地悉變為紺琉璃,以紫磨金而為長繩,連綿莊飾八交路道,其地平正,除諸郡國縣邑村落、大海江河川流泉源,皆不復現,但見自然諸天香鑪燒眾名香,普雨天華。於此佛土,應時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國。時諸眾會現在七寶諸交露帳,諸交露帳莊嚴殊妙,不可稱量遍此佛土。時彼十方一切諸佛,各有侍者,亦復皆來詣此忍界,各各至於眾寶樹下。此諸寶樹高二萬二千里,枝葉華實各各茂盛,斯寶樹下有師子床,高二萬里,皆以奇寶眾珍為座。如來座上,如是比像,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但見諸佛靡不週遍,非是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變現也,各從十方諸佛剎土而來到此,顯示大道無極之德。

爾時世尊釋迦文尼,變諸如來所化形像,在於八方各二萬億所有國土,皆無地獄、餓鬼、畜生,移徙諸天及阿須倫,在於他方諸佛世界。令二萬億諸佛國土地紺琉璃,皆以七寶變成樹木,其諸寶樹高二萬二千里,枝葉華實各各茂盛,諸師子座高二萬里,此諸佛土而皆平正,無有河海眾流泉源,亦無諸山,目隣、大目隣、須彌山王、鐵圍、大鐵圍,一一佛土其地平等,七寶合成各各莊嚴,諸寶交露快樂難量,遍佈諸華燒眾名香。諸寶樹下各有如來坐師子床。如是比類,復更別有二萬世界能仁如來,各為諸方而特莊嚴,顯現清淨,皆為諸佛作其處所,此諸佛土,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龍、鬼神及阿須倫,亦復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土。此諸佛土地紺琉璃,以紫磨金而為寶繩,連綿諸樹八重交道。又彼諸樹高大妙好亦復如前,師子之床莊嚴交飾。其地平正,無有山河江海之事,香華眾寶珍琦交露,垂明月珠亦復如前,行來進止道徑由路等無差特。

爾時釋迦文佛所化如來,在於東方恆沙等剎班宣道教,皆復來至,十方世界各三千億諸佛正覺,皆來詣此,如來悉坐於師子寶床,各取寶華授諸侍者:「諸族姓子,汝等往詣耆闍崛山能仁佛所,致吾名字敬問無量,聖體康強力勢如常,所游安耶?以此眾華,供散彼佛及諸菩薩眾弟子上,宣我所言,多所開化。」

於是釋迦文如來、至真,見諸所化各各坐於師子之座,及諸侍者皆來集會,齎華供養,即從坐起住於虛空,四部之眾悉亦各起叉手而立。佛以手指開七寶寺講堂之戶,亙然通徹晃若日出,譬如開於大國城門,而以管籥去其關軸內外無礙。釋迦文佛以手兩指,開七寶寺講堂之戶,現其威德不可稱限亦復若茲。如來這開七寶寺戶,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身即現矣,坐師子床,肌色如故亦不枯燥,威光端正相好如畫,口重宣言:「善哉!善哉!釋迦文佛!說此經典,何其快乎!吾以欲聞此經法故,故自出現。」

時四部眾見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聞其滅度去世以來不可稱計億百千劫,聽言善哉!甚大驚怪,初未曾有。即以天華,供養散於釋迦文佛、多寶如來。時多寶佛則以半座與釋迦文,七寶寺中有聲出曰:「釋迦文佛!願坐此床。」釋迦文佛輒如其言,時二如來共同一處,在於虛空,七寶交露坐師子床。

時四部眾各心念言:「諸佛、至真道德高遠而不可逮,巍巍難量不可稱限,惟願如來,垂意見念加威神恩,令我等輩俱處虛空。」佛知所念,現神足力,使四部眾自然超上處於虛空。

時釋迦文佛告四部眾諸比丘等:「於此忍界,誰能堪任說是經典?今是其時亦是大節,如來現在、若滅度後,當受此法持諷讀誦。今如來身幸欲滅度,比丘當捨如來所供養供事之誼,奉順恭敬於此經典。」

於時說頌曰:

「無極大聖,  來至於斯,  導師因現,
 琦妙塔寺。  比丘欲知,  聽法故舉,
 何人省是,  不興精進。  滅度以來,
 無央數劫,  今日乃能,  欲聽經典。
 以故發來,  因緣宣教,  得度無極,
 法之善利。  於往故世,  自興此誓,
 導師所願,  正由此道。  滅度以來,
 久遠乃爾,  於今復見,  十方世界。
 自在去此,  悠悠極逈,  億百千數,
 如江河沙。  因經典故,  而發詣此,
 滅度聖將,  而自現矣。  各各由在,
 於諸國土,  一切志樂,  聲聞之行。
 皆欲將護,  於正法故,  何緣當令,
 經典久存?  因由依附,  諸佛之道,
 在無央數,  諸佛世界,  取合眾生,
 來至於斯,  修治嚴淨,  神足之力。
 各各自說,  如是廣誼,  何因得說,
 於茲法眼?  諸佛住此,  不可稱計,
 在於樹下,  而處道場。  其身真諦,
 巍巍億姟,  諸導師眾,  坐師子床。
 清淨常正,  明顯如日,  若如火光,
 除於陰冥。  柔軟美香,  薰於十方,
 供養達至,  愍傷世者。  其有度脫,
 一切眾生,  恩德流佈,  常通於此。
 吾滅度之後,  其持此經典,
 速逮得受決,  目見世導師。
 佛滅度之後,  其多寶仁賢,
 聞見師子座,  塔寺所在處。
 我身次在是,  億千來至此,
 最勝子所由,  堪說斯經典。
 若聞此法,  能受究竟,  則為奉事,
 歸命我身,  並及多寶,  如來之尊,
 奉順現在,  十方諸佛。  復及今來,
 諸導師眾,  莊校聖體,  殊妙難量,
 悉為供養,  具足無限,  用尊修受,
 此經典故。  以曾見吾,  聞所講說,
 亦復更覩,  寺中世尊,  並餘無數,
 諸導師眾,  從百千億,  國土至此。
 慧命族姓子,  愍傷於眾生,
 此處難可值,  諸導師所樂。
 諸無數經卷,  猶如江河沙,
 佛雖說彼經,  不足為奇特。
 其度須彌山,  則以手舉持,
 跳著億千國,  不足以為難。
 設有分別說,  奇句述百千,
 聞億千佛國,  不足以為難。
 若住極上界,  為天人講法,
 宣暢無量經,  不足以為奇。
 佛滅度之後,  末世能堪受,
 班宣此經典,  爾乃為殊特。
 若以一手卷,  捉盡於虛空,
 至於無所至,  不足以為難。
 我滅度之後,  若歸如是像,
 來世書此經,  爾乃為奇特。
 設取十方地,  舉著於爪上,
 擎行恣所游,  升置於梵天。
 此者不為遠,  精進無奇異,
 不如於來世,  須臾讀此經。
 假使劫燒時,  人踐火中行,
 及擔草不燒,  不足以為奇。
 我滅度之後,  若持此經典,
 為一人說者,  爾乃為殊特。
 假使有受持,  八萬諸法藏,
 頒宣如所說,  以示億千人。
 比丘於彼世,  開化諸聲聞,
 住於神通者,  不足為奇異。
 若持此經典,  信喜而愛樂,
 數數諮稱者,  爾乃為殊異。
 若無數億千,  興立無著塔,
 六通極大聖,  猶如恆邊沙。
 佛滅度之後,  設持此經典,
 其人得功報,  過是難限量。
 百千諸世界,  說法不可計,
 今我亦宣暢,  佛慧所分別。
 計是經典者,  一切經中尊,
 其奉持此典,  則侍諸佛身。
 族姓子講說,  現在如來前,
 後世持是經,  賢聖乃堪任。
 須臾持此經,  則為奉敬佛,
 一切諸導師,  是經難值遇。
 一切十方佛,  為現所諮嗟,
 勇勐有威神,  神通為以達。
 名德遠流佈,  諸佛所愛樂,
 用持此經故,  逮得寂定地。
 導師滅度後,  則為天世人,
 顯示作眼目,  宣佈此經故。
 於當來之世,  須臾說此典,
 其一切眾生,  稽首禮明者。」

(諸本此中加梵志品,各分為二十八品雲)

◎時能仁佛告諸眾會:「吾往無數難稱限劫,求《法華經》未曾懈惓。時作國王,遵修大法六度無極,佈施金銀水精、琉璃琥珀、珊瑚珠玉、車璩馬碯,頭目肌肉、手足支體、妻子男女、象馬車乘,不惜軀命,時人壽長不可計會。吾用法故,捐棄國位委正太子,行求大典,擊鼓振鐸宣令華裔:『有能為吾演大典者,吾當為僕供給走使。』時有梵志而報之曰:『我有大典《正法華經》,若能為僕吾當慧報。』」

佛告比丘:「吾聞其言,歡喜從命奉侍梵志,給所當得水漿飲食,掃灑應對趨走採果,儲畜資糧未曾懈廢,奉侍千歲使無僥渴。」

佛時頌曰:

「擊鼓振鐸,  宣令遠近,  欲求大典,
 《正法華經》。  若見賜者,  吾當為僕,
 趨走役使,  給所當得。  甘心樂聞,
 不敢疲倦,  所當供養,  不惜身力。
 趣欲聞受,  《正法華經》,  願及十方,
 不適為已。  其王精進,  未曾休懈,
 衣食供命,  不求甘奇。  愍念眾生,
 諸未度者,  尋時即獲,  《正法華經》。」

佛告諸比丘:「時國王,則吾身也。梵志者,調達是。今吾具足六度無極大慈大悲,成四等心、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種力、四無所畏、四事不護、十八不共,威神尊重度脫十方,皆由調達恩德之力。調達卻後無央數劫,當得作佛,號曰天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天衢。時天王佛廣說經法,如江河沙眾生得無著證,無數不可計人志在緣覺,如江河沙無量蒸民,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至不退轉。其佛當壽二十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不散身骨合全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里,周八十里,普天下人悉往供養,香華伎樂歌頌功德,繞塔作禮,不可計人得無著證,無央數人志緣覺乘,不可思議無量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志不退轉。若族姓子、族姓女,逮得聞是《正法華經》,心中[火*霍]然而無狐疑,杜塞三趣,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便當得生十方佛前諮受正法,若在天上世間豪貴,若在佛前自然化生七寶蓮華。」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號曰智積,自啟其佛,當還本土。時能仁佛告智積曰:「吾有菩薩,名溥首童真,且待斯須可與相見,宜敘闊別諮講經典乃還本土。」

於是溥首坐七寶蓮華,有千葉大如車輪,與諸菩薩俱坐蓮華,從龍王宮踴出大海。溥首童真,皆退下華禮二佛已,與智積菩薩對相問訊。智積菩薩問溥首曰:「所詣海淵,化度幾何?」

答曰:「其數無量不可稱限,非口所宣非心所計,如今不久自當有應。」所說未竟,尋有蓮華從海踴出在虛空中,無數菩薩皆坐其上,此皆溥首在海之所化,悉發大意。其志無上正真道者,普在空中講大乘事;本發聲聞意者,在於虛空說弟子行,解知大乘。溥首前謂智積曰:「在海所化,其現若茲。」

智積菩薩以頌問曰:

「至仁慧無量,  化海眾寶數,
 唯為露聖旨,  分別說其意。」

溥首答曰:「在於海中,惟但敷演《正法華經》。」

智積又問:「其法甚深尊妙難及,能有尋時得佛者乎?」

溥首答曰:「龍王有女厥年八歲,聰明智慧與眾超異,發大道意志願弘廣,性行和雅而不倉卒,便可成佛。」

智積又問:「我覩能仁,是仁大師,本求佛道為菩薩時,積功累德精進不懈,歷劫難計乃得佛道,不信此女便成正覺。」

言語未竟女忽然現,稽首作禮繞佛三匝,卻住讚曰:

「功祚殊妙達,  現相三十二,
 諸天所敬侍,  神龍皆戴仰。
 一切眾生類,  莫不宗奉者,
 今我欲成佛,  說法救群生。」

時舍利弗即謂女言:「汝雖發意有無極慧,佛不可得。又如女身,累劫精進功積顯著,尚不得佛。所以者何?以女人身未階五位:一曰天帝,二曰梵天,三曰天魔,四曰轉輪聖王,五曰大士。」

其女即以一如意珠價當是世,時孚供上佛,佛輒受之。女謂舍利弗及智積曰:「吾以此珠供上世尊,佛授疾不?」

答曰:「俱疾。」

女曰:「今我取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速疾於斯。」於斯變成男子菩薩,尋即成佛,相三十二、眾好具足,國土名號眾會皆見,怪未曾有,無央數人、天、龍、鬼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世界六反震動,三萬道跡得不退轉,皆當逮成無上正真道。舍利弗、智積菩薩,默然無言。
◎◎

正法華經勸說品第十二

爾時有菩薩,名曰藥王,復有菩薩,名曰大辯,與二萬菩薩俱,於世尊前面自啟白:「惟願大聖,自安宣教,勿以為慮。如來、至真滅度之後,我等當共分佈此經講說示人。假使有人[怡-台+龍]悷自用,性不修調,薄德無福心懷自大,著供養利不備善本,離於解脫難可成就。我等世尊,興忍辱力在於彼世,受此經典書持誦說,供養奉事懷佩在身,除於吾我班宣斯經,報安住恩。」

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學不學者,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吾等堪任宣佈此經。又復大聖,他方世界如來聲聞諸學不學,佛悉授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一切叉手而禮世尊。」

八千比丘復白佛言:「大聖自安,勿以為慮。滅度之後,當廣解說傳此經道,亦當宣佈他方世界。所以者何?此忍世界,人多憍慢本德薄少,心常懷亂如火毒然,迷惑三界不能自安。」

爾時大敬逵比丘尼,與六千比丘尼俱,瞻戴尊顏不以為厭,啟白佛言:「道德至尊巍巍無量,超絕虛空無能及者。」

佛即告曰:「汝輩瞿曇彌,勿懷悒悒而為愁慼悲顏觀佛,恨言如來而不班宣,獨不見蒙授無上至真正覺之決。一切眾會等共和同,爾乃演布授眾人決,當至無上正真之道,皆一等味味無有異。從是已往,汝當遭值三萬八千億諸佛之眾供養奉事,當為菩薩常為法師,此學不學六千比丘尼,為諸眾生。菩薩法師次第具足菩薩行已,當成為佛,號曰一切眾生咸敬如來、至真、等正覺。成佛以後開化人民,各各展轉共相授決,當成為佛,度脫無數不可計人。」

於是羅雲母比丘尼及持名聞,各心念言:「今佛世尊而不愍念,獨見遺棄。」

於是大聖告名聞比丘尼:「今我班宣告語遠近,當於十萬億佛修道,常為法師奉菩薩行,所遵具足當得作佛,號具足百千光幢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世界名仁賢。爾時其佛,光明威神無數百千,壽不可限。」

時大敬逵及羅雲母比丘尼等,得未曾有驚喜悅豫,即說是偈,而嗟嘆佛:

「世尊所開示,  為眾之導師,
 開化於世界,  並及於天人。
 天人所奉事,  今者見慰撫,
 以為人導師,  充滿悅我意。」

比丘尼說此頌已,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我等信樂是佛法訓,堪任誦讀,又及餘人他方世界。」

於時世尊,顧眄八十億姟百千逮諸總持開士講不退轉法輪。時諸菩薩見佛照臨,尋叉手啟白:「唯願大聖,以斯經典付授我等講說宣佈。得此經卷,專惟佛德。」

諸族姓子欣仰世尊,俯察己身前世所行平等之願,則於佛前而師子吼:「如來滅度後,若此經法在於十方,我等書寫受持諷誦,思惟其誼分別布路,顯化餘人亦令如斯,承佛聖旨,我之朋黨處殊異土,大聖加恩,將接我等使得成立。」

爾時諸菩薩大士同心等意,佛前而說頌曰:

「唯然世尊,  默然安聖,  佛滅度後,
 光闡影訓。  然後末世,  恐有患難,
 當普班宣,  分別說之。
 若撾捶罵詈,  以石打擲者,
 大聖往來世,  鄙當忍此愚。
 語言難可了,  諛諂癡憍慢,
 然後處山岩,  無獲謂有得。
 無便於智慧,  當何以報答,
 獨行順心志,  懷惡為無忍。
 在居貪惡聲,  當為說經法,
 所講言決除,  猶若此六通。
 凶暴秉毒心,  處寂行斯想,
 入燕而獨住,  不慕罵詈對。
 是我等無忍,  猗著於利養,
 則是外道人,  所說為已施。
 於經自精進,  猶以供養利,
 於眾會中說,  宣吾等名譽。
 若至國王宮,  大臣及寮屬,
 並梵志長者,  若餘比丘所,
 謗毀說我惡,  所行如邪道,
 吾當悉忍此,  當奉侍大聖。
 爾時離憂慼,  若使能忍辱,
 以斯佛所說,  悉當呵教之。
 劫亂比丘諍,  凶暴大恐懼,
 悉罵詈我等,  諸比丘如鬼。
 在世行恭敬,  皆令忍苦患,
 以順柔軟性,  故當說此經。
 吾等不貪身,  亦不惜壽命,
 當堪奉持此,  志願於佛道。
 世尊具知之,  如兇惡比丘,
 然後來末世,  當分別開解。
 顏色常不悅,  數數犯不當,
 遊行不以時,  衣服多不政。
 假使今世雄,  滅度後末世,
 在眾會勇勐,  分別說是經。
 若行求入城,  儻有所慕索,
 所在當施與,  佛知不令墮。
 用愛樂世原,  興修仁善心,
 少欲行節限,  逮善寂滅度。
 一切世光曜,  十方悉來會,
 我當言至誠,  悉見心不虛。」◎

正法華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