毘耶娑問經翻譯之記

菩薩方便攝化眾生,必以大悲引邪從正。毘耶娑仙,即其人也。為導群迷令識因果,將諸異見至如來所,歸命諮啟,聽聞正法。因其請說,即以名經,故因此部「毘耶娑問」。

魏尚書令儀同高公,愍諸錯習,示其歸則,簡集能人善辭義者,在宅上面出此經典。正求法人沙門曇林,婆羅門客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建初辛巳,甲午畢功,凡有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七字。

毘耶娑問經卷上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游阿踰闍強伽河岸,與大比丘眾俱。彼比丘眾所作已辦,盡一切漏,無有障礙,離有不退,勤為禪誦,加趺而坐,隨何處坐——有在地處,二人相隨如法語論,群行如鵝、如鴛鴦者,有在空捨、有依樹根——皆悉行禪,能取如來法之光明、正法威儀。復有無量菩薩眾俱,彼諸菩薩無量功德、名稱普聞。彼處復有無量百千種種樹林,多有淫欲俱耆羅鳥、孔雀、鵝、鳥、群蜂等聲,娑羅枳樹枝葉垂布。如是處者,欲心、懈怠、憙睡、頻申皆悉遠離,常有無量善香妙華。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常當勤行,作所應作,持戒正行。」

爾時,世尊與慧命阿難陀、長老大迦葉、長老舍利弗、長老薄居羅、長老利波多、阿若居憐等大聲聞俱,歡喜語說。

爾時,西方有光明相,猶如日輪。

時阿難陀漏未盡故,見彼相已,即白佛言:「云何,世尊!西方分處焰色光明甚有威德?」

佛言:「阿難!於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毘耶娑——揵陀迦離婦人之子——有五百仙以為眷屬,住在彼處勤修苦行,不食而齋,其身瘦瘠,有命而已,讀誦不住以為莊嚴。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羅提、娑裴若、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商枳、囉娑鞞軻、那娑徒、囉陀等,諸大仙人相隨經行。」

即於爾時,毘耶娑仙亦見世尊與諸比丘、多千眷屬之所圍遶——諸根調柔,心意寂靜,在於禪定,離欲安樂——在樹林中。

毘耶娑仙既見佛已,思惟念言:「此人應是一切智者,名稱普聞,彼必應是不妄語人。如是如來勝色具足,諸相成就甚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勝妙希有。如是世尊捨王欲樂、捨轉輪王富樂自在如捨毒食、六萬婇女第一端正,一切捨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

仙人眾中有一仙人名那羅陀,既見世尊心生歡喜,以妙伽他讚如來曰:

「青色樹林中,  誰光洋金色,
 如淨毘琉璃、  如日出雲山?」

時彼大仙及諸仙眾聞是說已,心喜開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爾時,佛語諸比丘言:「汝等比丘見閻浮提如是諸仙繫縛手足,自懸著樹,不食而齋,著樹皮衣,臥在塵土。若在石上,有以兩手合取食已開手而食、或有食風,有十五日不食而齋、或有一月不食而齋,頭、須、發、爪悉皆長利。寅旦、中、暮三時讀誦,有種姓財、有福德財,先呪物已,置於火中而供養火。在地而臥,有在露地、有在樹下,有懸自手著樹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熱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臥者、有在大焰下風臥者、有臥棘刺、有日炙身。受苦求福,自誑其身得處便住,種姓勝上心以為足、心以為喜,離無上智。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癡故,還生有中,自謂正行,不知是邪。」

爾時,彼諸比丘歸命如來,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相應,得離生、有。」

彼毘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羅漢威德力故而生畏懼,安詳諦視,心意敬重,一心正意——與諸仙人眷屬相隨,絞攝長髮並在一箱,以好縫繩角絡其體,形色不白,端攝身儀,二眼皆黃,頭髮無膩,絞結相著,塊聚非一,手執三奇杖,置瓶之物世中最丑,種種語言悉皆善巧因成就語。躡空而行,到如來所,白言:「世尊!應知此義,我何因緣並諸眷屬今來到此?」

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諸法,我悉知之。」

爾時,慧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眾圍遶,心有正知、有種種知、細知、盡知,知而不畏,長髮不理。為是何人?」

佛言:「阿難!此是仙人,名毘耶娑。婆羅門法是其所作,造四毘陀、善知聲論、知種種書。」

時彼一切阿羅漢人見毘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勞持戒,為何所得?此毘耶娑生死苦惱未得解脫。」彼阿羅漢如是思惟:「此毘耶娑來至佛所,云何問難?為問因緣?為問無我?」

時毘耶娑問世尊言:「佛出世難。今諸仙眾和合來此,我少難問,唯願且住,為我解說。」

佛言:「大仙!恣汝所問,隨汝所念皆悉可問,我為汝說。」

時毘耶娑問言:「世尊!云何佈施?何故佈施?何義名施?云何施主?何義施主?云何施人而非施主?云何不與得名施主?云何死已施福隨行?施福云何?為有形段聚集可見?為不可見?施主施福為在何處?為在受者?為在施者?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養塔等而得福報?佛入涅槃,誰為受者?」

爾時,世尊語毘耶娑大仙人言:「汝問此法甚為微細,汝有辯才不可思議,能如是問。」

爾時,長老舍利弗——發白面皺,眉垂覆面——偏舉一眉,長引氣息諦觀思量。見已而言:「此毘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聞——一切人知、一切人說——豈可不知同如世間愚癡小兒、無智慧者,捨說因緣、捨說無我、種種深法、種種善、如智言語已,而問如是佈施之法?」

爾時,慧命阿難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此毘耶娑大仙所問佈施果報,我亦能說。」

佛言:「阿難!此則非時。若問如來,聲聞人說,此非所儀。且止,阿難!無此道理。」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隨彼仙人何意而問,我亦能說、能滿其意。」

佛言:「舍利弗!汝語太卒,心不思量。長老舍利弗!勿作是語,此不相應。若如是者,我聲聞人則不相應。若來問我,聲聞說者,此不相應,則有人言:『彼如來者非一切智。』當有人言:『毘耶娑仙往問如來,自不能說,遣聲聞說。』或有人言:『彼如來者,有我慢見而不自說。』」

爾時,彼諸比丘於世尊所生信淨心,白言:「世尊!彼大仙問,如來能說、能斷彼疑。」

爾時,世尊語毘耶娑大仙人言:「汝聽施報,復有施分。何義佈施?既佈施已,自食自淨,施已報轉,故名佈施。以何義故名為施主?如是問者,大仙當聽。若人有物,彼信心生,信心生已,以財付人遣向他國,彼人將物向他國施;彼人佈施,財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雖持物施而非捨主。若人自物自手施者,則是捨主、亦是施主。

「大仙當知,有三十三不淨佈施。何等名為三十三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見、無淨信心而捨財物,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二者、有人為報恩故而捨財物,則非佈施。

「三者、有人無悲愍心而捨財物,亦非佈施。

「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捨財物,亦非佈施。

「五者、有人捨物與火,亦非佈施。

「六者、有人捨物與水,亦非佈施。

「七者、有人生如是心:『捨物與王,望王識念。』如是捨物,非淨佈施。

「八者、有人以畏賊故捨物與之,如是施者亦非淨施。

「又復更有五種捨物皆非淨施。何等為五?

「一者、施毒,非淨佈施。

「二者、施刀,非淨佈施。

「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淨佈施。

「四者、有人所攝眾生平等施與,和集養育望得其力,非淨佈施。

「五者、有人為名聞故而捨財物,非淨佈施。

「十四、有人為歌戲故與伎兒物,非淨佈施。

「十五、有人年終月盡破散財物,非淨佈施。

「十六、有人屋舍因緣而捨財物,則非佈施。

「十七、有人善友因緣以他財物受與餘人,非淨佈施。

「十八、有人或有田地、或在舍宅,或有穀聚、或有麥聚,鹿鳥所食、鼠等所食,無清淨心,非淨佈施。

「十九、有人為學作故與工匠物,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盡故捨物與醫,非淨佈施。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罵他已,心悔生愧捨物與之,非淨佈施。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則生疑:『為有報不?』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熱,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二十四者、若人捨物與他人已,如是思量:『若其有人取我物者,皆悉屬我、為我所秉。』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是施福唯鐘我身,不屬他人。』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二十六者、若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後時病困、死時欲至、脈節欲斷、苦惱所逼欲入死道,無清淨心、無信淨心,閻魔羅使見之生笑、兄弟諸親啼哭悲泣,至如是時捨物而與,非淨佈施。

「二十七者、若人為名捨物佈施:『如是,我名他國遍聞——某國、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施非淨佈施。

「二十八者、若與餘人迭相憎嫉,見彼捨物多行佈施,見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捨物佈施,非淨佈施。

「二十九者、食他女故、為種姓故,捨珠、捨金、若銀、金剛、若毘琉璃、繒絹、衣裳及兜羅綿、造作敷具,如是捨物,非淨佈施。

「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捨物與人:『我無兒息、大富饒財,應當捨物而行佈施。』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三十一者、若復有人心生簡擇,如是念言:『若與此人則有福德、若與彼人則無福德。』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三十二者、若人佈施,捨離貧窮、衣裳破壞、垢膩之者,與多豐樂、大富之人,非淨佈施。

「三十三者、若復有人望好花果,捨物而與,非淨佈施。

「大仙當知,此三十三垢染佈施而捨財物,彼施報者如以種子種之醎地,爛壞不成。大仙當知,如是之人非不佈施,不得果報。

「復次,大仙!譬如有人隨何所取得種子已,種之荒田。彼種子界、地界相依,須得天雨,種子變壞,雖有牙生,不得花果;此佈施分不得花果,亦復如是。」

如是說已,毘耶娑仙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如來世尊一切智人,以相應語說佈施報,已作利益安樂眾生。又復,世尊!云何佈施不失果報?有人持戒、有不持戒,二俱施與,此義云何?」

佛言:「大仙!汝今善聽佈施報法。若有心信一切施與,故名佈施;不畏未來而行佈施、不輕毀他行佈施者,乃名佈施。

「大仙當知,若復有人不簡福田——若有戒人、若無戒人——心信開眼,生愛念已,捨物施與,心常普緣一切眾生。大仙當知,彼人施主。

「大仙當知,有五種施,施主滿足。何等為五?一者、時施,二、施行人,三、施病人及瞻病者,四、施法器,五、施欲行異國土者;是為五種。

「復有五施。何等為五?一者、法施,二、資生施,三、屋宅施,四、燈明施,五、香鬘施;是為五種。」

大仙問言:「何者淨施?」

佛言:「大仙!若人有信,緣於眾生而生慈心、常心、喜心,捨物佈施,彼一切淨;若願解脫,如是佈施則為清淨。

「復有五種無上佈施。何等為五?一、施如來則為無上,二、施眾僧則為無上,三、施法器則為無上,四、施父母則為無上,五、施王者失位、貧窮則為無上;如是施者是上佈施。

「若施老人、孤獨、病急,是大佈施;若為王瞋,一向捨棄繫縛、欲殺;若諸急難,為救彼故不顧自命、為捨財物,是大佈施;施病人藥,是大佈施;若於持戒具足眾僧隨時施與,是大佈施;施求智人,是大佈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謂訓狐、烏、鹿等畜——是大佈施;若人貧急,施隨所須,是大佈施。大仙當知,此為大施,常應正修。

「若復有人,為他所遣持物佈施,即有淨心,同得施福。若復有人見他佈施,心生隨喜,亦得施福。若人勸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復次,大仙!如汝問言:『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養塔等得福報?』者,大仙當聽,若人於我入涅槃已當設供養,若復有人,我未涅槃,今現在世供養我者,所得福報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來非是色身。若人於今現在供養、若我滅後而為供養,心平等故,得福無異。

「大仙當知,如轉輪王遍勅諸國:『一切人民從今日始勿復殺生,莫作妄語。』彼有一人聞王勅已,雖不見王,善護王勅。如是之人雖不供養轉輪王身,王於彼人心生歡喜。如是之人善護王勅,以不殺生善業因緣報生天處。

「大仙當知,若人不見我身色相、不學戒句,為何所得?若人見我而心邪見,如提婆達入地獄故;若人於我入涅槃已善學戒者,彼勝應知。

「大仙當知,今我色勝,證一切智,無信眾生能令學戒,況有信者?若人於我入涅槃已而為供養,與現供養等無有異。

「大仙當聽,如汝所問:『佈施福德為在何處?』如是問者,譬如葦草叢密稠穊,於中火起,若雨墮時即沒彼處。如是如是,隨何施主佈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墮,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餘處去。大仙當知,如是施福非有聚處、非有形相。

「如是施已,施者身亡,施福不離,如影隨形,是名施者得福報果。果福不失,譬如甘蔗、若蒲、桃子,如其不壓不得其汁,壓之則得。非甘蔗中、蒲桃子中現前和集有汁可見,非在節中、亦非無汁。如是如是,佈施財物,如是施報於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報不離施主;猶如彼汁不離甘蔗、若蒲桃子。如是施報不離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盡不得施報。

「譬如樹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細,種之在地則不可見,至樹生時方乃可見。施主施福亦復如是,和合熟時乃得果報。

「譬如商人所齎至少,入於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獲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時雖微,得福報大。

「又如蜜蜂採取花味而不損花。施主如是,隨何佈施得果報力,則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佈施福德勢力,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為施。

「云何受者?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故名受者。

「又問:『云何為施福者?』於世間中能救、能護、能令滿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傳生至後世身,故名他世。」

爾時,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我離疑心,決定施分,復更有疑。世尊!此識云何於身中轉?識云何見?云何於身而生貪樂?」

佛言:「大仙!譬如國王住於城內,怖畏他軍,先作坑塹周匝遶城,備具糧食、弓箭、刀楯、種種器仗,多集勇健能鬪戰者立健人憧,亦多聚集年少健人,給以食糧,勅諸酒肆多辦好酒。攝出家人佈施供養,以好財物攝受諸人。既如是已,唱聲勅言:『安住勿動,各嚴器仗,手執弓箭、身著鎧鉀,拔刀警防。』如是誡已,他軍來至,多有象、馬。是時國王安慰軍眾,作如是言:『盡力勿畏,城壁若有不牢之處,當好防護,日日常爾。』如是乃至福德盡已,為他軍眾之所破壞,俄爾敗散,捨國而去。

「識亦如是,住身城中諸入中王,見無常軍欲至生畏。即時造作信心坑塹,治界嶮岸,著憶念鎧,發勤精進,法藏為酒,善調心馬。彼時如是勅誡諸入,作所應作:『若有大力、有無量力無常軍眾來逼身城,速著施鉀、速取智刀,慚愧機關安置相應,護持實戒,如是正住。』彼無常軍忽然而至,即時共鬪,迭互相違。無常軍勝,識則捨去。如城中王舍城而去,識亦如是。和合身中,根大界中既破壞已、六入失已,捨彼身城,如壞城王舍城而走。彼王如是既捨城已,依止餘城;識亦如是,捨此身已,攝取餘身。應知此識如王無異。」

爾時,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如是,識者云何知身若有福德、若無福德?此識云何作如是知:『我捨此身。』?」

佛言:「大仙!譬如行人路遇大水,其水汎漲,為渡彼水故上大栰。彼水既長,奮波亂動,而復甚濁多饒惡蟲——謂那迦羅舒、舒摩羅、水蛇、惡黿。有大惡風亂吹旋轉,以彼栰故,得到彼岸,平安不乏。如是之人於彼惡水大畏惡處既得脫已,遶栰三匝,於彼木栰轉生愛心。愛心生已,如是思惟:『善哉!此栰能令我渡如是大水。』

「如是,大仙!又復更有福德眾生身既死已,識如是念:『由我此身得生善道,天中而生。我於人身得利不空,我此死身猶如牢栰,能令我度惡道大水。我身大善合應供養,如是之身不誑於我,生死過中與我天處。』如是念已,即於彼身生愛念心。彼身如栰,捨彼身已,去向他世。

「若復有人身無福德,彼人心識,譬如有人身上爛栰渡於大水,然彼栰木或出、或沒。彼人怖畏,心生疑慮:『我於今者將死不久。』如是之人依彼爛栰甚大怖畏,隨流下退,至饒師子、虎等惡獸大怖畏處,然後得渡。彼人如是既得渡已,於彼爛栰生瞋怒心,罵彼爛栰,作如是言:『顛倒惡行,此水汎漲,多波濁惡。云何如是令我遂到如是惡處?我於爛栰竟得何力?』用此栰為即便棄捨。

「如是,如是。眾生心識依無福身隨流下退,墮於地獄。呵責此身,作如是言:『我得何力?我已報得如是惡身。如是身者猶如羯那,我負此身如負羯那。我今甚惡,因此爛身到地獄門,猶如蓮花自絲所縛。』

「大仙當知,識亦如是。若善福德,如依善栰得渡生死;若無福德,如依爛栰則墮惡道。彼二種身,一有福德、一無福德,應如是知。

「又復此識轉捨此身得第二身,初在胎藏一七日中,如是憶知:『我某處退而來至此。』亦能憶知前所作業:『我作此業。』若作善業,心則生喜。既住藏中,母心喜笑,多有勝相——顏有笑容,皯[面*黽]不生——面有勝色,隨所行動多用右足蹈地壓重,無有因緣手摩右脇,憙鮮白衣,著則嚴好。眾生如是有福德識,住母脇中如是相現。

「大仙當知,若無福識,初受生時一七日中,則能憶知:『我某處退而來生此。』亦能憶知前所作業,如是念:『云何作惡業?』如是憶念,心則愁憂;以心憂故,母相外現。彼無福德、無善眾生住母脇中有外相出,身體臭惡而復瘦瘠,心愁憂惱,數唾不止,皺面怒眼。如是眾生初在脇中,即令彼家衰禍、得病。如是惡業無福眾生欲出胎時,或能殺母、或藏中死。無福眾生有如是相。」

爾時,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此初識心始入胎時,何所憶念?何所見知?」

佛言:「大仙!彼識初生如是憶念:見樹林中戲樂之處、宮殿、樓觀地水屈曲,平澤寬博,種種屋舍,此閻浮提多有愛人、父母、兄弟。如是見已,極生愛心。福德和集,迭相攝受,有施物者、有受物者。能知過去宿世之事,憶念過去無量百生、無量千生,彼識如是數數憶念。既憶念已,心生愛喜,能如是知:『我此母者,過去已曾五百世中與我為母。』彼既如是心憶念已,於彼生處不生願樂,心得離欲,作如是心:『我於此處數數生死,我於今始不用生死、不用有攝。』」

如是說已,毘耶娑仙問言:「世尊!如是識者,於生死中得離欲耶?」

佛言:「大仙!此則非時、此則非處。彼時,彼識無色不見、無有光明。如是,識界非於此處而得離欲,於有為中非是不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有福德者、無福德者——皆得涅槃。彼義如是,大仙應知。若彼識心如是思念,彼識則有如是勝力,應如是知,非是身力。所言識者,何故名識?集故識思,知故名智,故名識識。識義如是,大仙應知。」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護一切怨家,  聚集作煩惱,
 有知、有不知,  癡、慧和合行。
 見、慢、無明等,  一切皆識知,
 此三不離識,  非餘處別有。
 雙相應說識,  一輪非是車、
 二輪不能行;  有人復有牛,
 車輻輞和合,  是二輪相應,
 復以繩繫縛,  如是為行車。
 如是身之車,  彼以界和合,
 復有根和合,  識見彼身車。
 脈、節等和合,  喉、脈根繫縛,
 發、骨、齒、頭等,  甲皮之所覆,
 脇及腸處、胃、  併心肚與肺,
 彼一切和合,  具足故名身。
 識王身為車,  身車中行坐,
 一切法皆知,  如是名為識。

「復次,大仙!此識微細,無色、無質,非是可見。識非有色,非青等色。色中無根,識若離根則無境界。若人心中驚動怖畏、若疑思量,如是一切皆是識力。」

爾時,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本性云何?云何生天道?云何生鬼道?云何生畜生?云何生地獄?云何生善根?何者善根而生天中?以何業故生畜生中?以何業故生餓鬼中?以何業故生地獄中?」

佛言:「大仙!汝當善聽,我為汝說。凡夫眾生退於本性若生福德,此法乃是一切智知,非五通者所知境界,非天、非梵、阿迦尼等之所能知,是一切智所知境界。此法尚非聲聞所知,況餘能知?大仙當知,若我弟子聲聞之人,已離三垢、證得初果所知境界,諸餘大天、天中天等一切不知,非汝大仙之所能知,乃至不能知其少分。」

如是說已,毘耶娑仙心即思惟,如是念曰:「生死誑我。」如是念已,禮如來足,白言:「世尊!我今老弊破壞之身,無有憶念、不能得果、不能荷負菩提重擔。我於今者歸依世尊、歸依於法、離三有僧,我從今日乃至命盡受三歸依,並弟子眾一切如是。唯願,世尊!善為我說,令我眷屬大獲善利。世尊乃是一切智日,除煩惱闇。唯願,世尊!說此本性——眾生本性——退生天中。」

佛言:「大仙!今正是時,我為汝說。大仙當知,若人以花、香鬘而施,心樂修行,信心相應,命終得生鬘莊嚴天。又復,大仙!人欲死時,身有善香,是花熏香。又欲死時,上見花網有種種色,以散彼人。爾時,諸親、父母、兄弟、諸眷屬等,手執華香而供養之,悲號啼哭。彼人爾時面色膩潤,目視不轉,手足正直,如是捨命。

「彼欲死時,見有勝相,所謂見丘、見鬘莊嚴、見有百千端正婦女遶天宮殿。彼人見已而語兄弟、諸親等言:『我於夢中見有丘聚、種種寶珠、諸莊嚴具、散種種花。』若彼病人如是說者,應知此相命終得生鬘莊嚴天。

「彼人欲死,則見父母房室和合,見已即生。

「又復彼時鬘莊嚴天,有二種根和合行欲,如閻浮提男子不異,有一勝法,不淨不出。彼心欲發,迭相知已,身則和合,有愛風出而受欲樂。即於彼時經七日中住天女藏。七日滿已,右脇而生。即於生時有天善香第一可愛,有種種花相系為鬘生在胸前。彼時復有妙香普熏滿一由旬,隨風遍行。彼時復有雜色鬘生,所謂白色、黑、黃、赤色、毘琉璃色、閻浮汁色、清淨勝妙缽頭摩色、種種雜色、銅色、火色。如是妙鬘,乃至未死不萎、不蔫,常有善香。以是義故,名鬘莊嚴。

「彼鬘莊嚴天宮之處有妙天樹,不長、不短,其汁極甜,味如甘露。其枝垂下而復清淨,種種樹林處處和集。彼樹有果,八分和合,天味相應。彼果形量如頻騾果,隨彼天心憶念何食,於彼果中隨念皆得。應知彼天食如是果,不名揣食。

「於彼地處遠離棘刺,妙花莊嚴。復有地處有青軟草。復有地處金沙遍覆,金角上出。復有臥處,自然而有種種敷具。復有天女,清淨無垢,妙衣莊嚴,偏舉一眉而作戲笑,種種衣服莊嚴其身。又於彼處第一勝樂,行、住具足。

「於彼天年壽二百歲,命欲盡時則有五相。何等為五?一、謂彼天所依之樹枝心萎蔫,頭低卷屈,其花失香;二、於彼樹心不喜樂;三、則鬘萎;四、天風涼變為熱觸;五、諸天女心生憐愍,皆悉憂愁,一切同聲而說偈言:

「『具足天甘果、  饒種種天樹、
  多有天婇女,  天勝妙樂處,
  天中福德盡,  捨已而離去。』

「彼諸天女圍遶天子,發聲大喚,唱如是言:『無常甚惡,無憐愍意。如是天子有愛念心,命不自在,於此處退,願天童子速生人中。』如是,天女懊惱說已,彼天子身舉體熱發。既熱發已身則普然,火起一焰即退彼處——身雖焰然,不受苦惱。既退彼已,則見人中父母和合。如是見已,即便受生。

「大仙當知,彼鬘莊嚴天子生時,云何處胎?彼住母脇則有勝相。若住藏中,母則愛香、憙樂花鬘,樂種種果、青林、叢樹,受用心適,彼一切樂皆悉具足,身不疲倦。又,彼福子住藏中故,復有善相,或夢見城種種寶物市易之處,種種華鬘以散道巷。應知,彼母有如是相。

「復次,大仙!如是童子於鬘莊嚴天中退已,既生人中,若見鬘者生勝愛心。樂鮮白衣,身色殊勝,心無黠慧,不愛多淫、樂多戲樂,若行、住等悉皆迅疾,樂見戲處,好尚細衣,愛好樹林,見他財富多設方便,悕望欲得。大仙當知,鬘莊嚴天退生人中,有如是相。

毘耶娑問經卷上

毘耶娑問經卷下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復次,大仙!四大天王生退之相,復應當知。如是,大仙!若於貧人、若於病人生憐愍心,若衣、若食、病患因緣所須醫藥隨時給施,為除寒苦。道巷殖樹,行人坐息。造立池、井、溝渠、水槽,給施一切。如是信心、喜心施與彼人。以是善業因緣,臨欲死時,身無垢穢亦不羸瘦,身色不變,不膩、不爛,一切身份不受苦惱、聲不破壞,諸親眷屬悉皆聚集。無分散者,故不憂惱、不患飢渴、腳不申縮、不受苦惱、不失便利。境界不礙,故不愁苦、諸根不壞。彼人如是一切樂足,不苦惱死。

「若捨身時,識心歡喜,見四天王、諸天之眾在樹林中戲樂之處。見天眾已,死尸面色如生蓮花,口出好香——其香猶如阿娑婆香——種種花香隨風熏尸。彼死人識。見四大王天中生處父母相近。

「爾時,天中彼父天子在戲樂處遊行嬉戲,欲心起發,右手摩觸天女臍下。以摩觸故,識託懷中,至滿七日乃有頭髮具足莊嚴,天童子生。生即知欲,戲笑、歌舞一切皆能。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諸天住處,所有宮殿純金為地,種種莊嚴、種種綵色、彫飾分明,百千天女在天宮殿,有百千樹妙莊嚴枝,有隨意風觸身受樂。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天眾住處,城隍平正,其城四方,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大仙當知,於彼林中有天寶珠以為燈明,疎妙繒綵以衣樹身,懸幡枝上。樹極柔軟,諸天見之心生愛樂,於彼林中吹笛、拍手、琵琶、鼓等,和合樂聲在彼窟中。

「復次,大仙!彼天童子種種食力,所謂揣食天飯善香,能生天力,香、色、味等功德具足。有天粳米名蓮華光,自然而熟,甜如甘露,種種色味具足相應。有二食盤,一是金盤、一是寶盤,隨彼天子所須飯食何者何等、如是如是,彼彼飲食皆盤中生。

「復次,大仙!彼天爾時牟佉離汁生彼盤中即變為花,名阿娑婆。彼有善香,其汁清冷,飲則涼樂。又復彼香令天童子醉樂怡適。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子[阿-可+聶]宮殿,周匝常有妙好華蔓,多饒妙花莊嚴殿柱,以如是柱莊嚴宮殿、金寶、金剛。有勝天樹,娑羅翅蔓上攀樹枝。有百千柱床臥敷具莊嚴宮殿。六萬天女在中行坐,令彼宮殿端嚴勝妙。彼女殊勝身相、舉動皆可觀瞻,天衣光明莊嚴其身,妙聲、環釧以姿其媚,善香妙色,欲心相應,身極軟弱。歌舞、戲笑恆常不絕,多有姿媚,兩兩共合出美妙聲與笛一音。彼天宮殿如是具足。

「復次,大仙!彼天宮柱金寶間錯,懸以繒幡,處處垂下。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受勝欲樂。提頭賴吒、毘樓勒叉、毘樓博叉、拘毘樓等,彼四大王在宮殿中,喜笑、歌舞、嘯詠等聲,天食充飽,諸根喜樂,善愛意生。彼處勝樂皆悉具足。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天眾之中,諸天童子長臂洪直,不麁、不細,行如醉象,具丈夫力,柔軟之身具足天相。彼天行時,則有勝香熏一由旬。

「復次,大仙!彼壽天年五百歲命,無中夭傷。彼處勝樂一切具受,開眼看視有喜愛相。彼諸天眾多有戲處——謂蘇婆伽荼迦之處、迦曇婆迦及毘摩羅、光明莊嚴林王之處、闍那迦等勝戲樂處,有如是等第一香處——受用心喜。彼諸天子行彼處已,花、珠、金、寶間錯階陛。其階方正,勝妙莊嚴,名寶珠階。百千天女妙聲歌詠,珠寶、樂器自然出聲,多受欲樂。

「福盡命終則有相現:初則失影,不聞花香,迦陵、頻伽、天女妙聲耳不復聞。

「大仙當知,又天眾中彼天童子。於天宮殿眾集之處,至日不往彼宮殿中。百千天女,樹生瓔珞有妙勝花,俱翅羅聲、欲鳥之聲林中具有,心不生樂,在地旋轉。衣裳垢膩,其身極熱,悲苦看視,地上旋轉。於花帳處心不憙樂,身中汗出。彼目常開,今則眄瞬。彼處動轉,如魚出水,為日所暴,翻覆迴轉,獨在地住。

「天女見已皆來圍遶,詳共悲哀,同聲啼哭,如是說言:『何期愛人欲向何處?何期第一種種莊嚴柔軟之身——異異無垢,胸膺寬博,兩肩可憙——平正之身、柔軟之身?何期戲處、遊戲常樂種種處行,今忽捨我、復捨天宮,欲向何處?』彼諸天女既傷嘆已,復說偈言:

「『種種善心作,  天樹妙莊嚴,
  此四大王處,  多饒飲食樂。
  有四柱相應,  福德天勝處,
  多饒天女愛,  豐華善心喜。
  何忽惡無常,  令捨此而去?』

「彼諸天女如是圍遶,大聲號哭,涎出聲壞,並啼並言,可憐可愍。彼諸天女作如是言,離而遠住,復申右臂取花散之,作如是言:『生善道去,君善道去。向人界去,生福處地,信心犁之。』應知,彼天如是之身,彼欲死天既聞此已,如是思惟,自知身死。極大愁苦,舉體烝熱。以烝熱故,身則消洋猶如蘇渧,於彼死處墓田之中消洋盡壞,身體萎蔫。有掃風來,吹彼天身作一千分,碎末散去遍在虛空。

「於彼處退欲受人身,見閻浮提父母和合。彼既見已,歡喜愛樂,即彼處生。初受生已,其母相出,所謂喜笑,欲得勝食、不憙食肉,憙著赤衣、光明之衣,樂見人眾聚會之處,於兄弟等生勝愛心。藏內、脇中不受苦惱,無有涎唾、又不恶心、無有身病。在彼藏中善具足、手,然後出生。

「彼既生已,端正好色,見者愛念。彼若增長,聞四王天心則歡喜。修行施戒,飲酒不醉,心常惺悟,身則肥鮮,恆以眾香莊嚴其身。愛林戲處、心多欲染,自身諸根樂近婦女,數數飲食,樂好美饍。常修歌樂,身體膩潤,不黑、不白,其眼猶如青毘琉璃。大仙當知,四大王天退生人中本性如是,四大王處所熏相續有如是相。

「復次,大仙!若有眾生捨離殺生、信心清淨、修行佈施、離偷盜已,以佉陀尼、蒲闍尼、食梨、何朱沙、餘所須物衣裳、財物、寶珠、金等捨以佈施,信樂心喜,以諸花等而為供養、禮拜塔寺,奉施供養。命終之時身不壞爛,膩垢、便利、臭穢皆無,心生歡喜,自憶念身所作善根。臨欲死時則有相現,面如金色,鼻正不曲,心不動亂,咽不杼氣,亦不咳[口*數]及上氣等,身不蒸熱,根不破壞,節脈不斷,身不苦惱,在於臥處身不迴轉,語聲不破。

「復次,大仙!如是眾生或熱病死、或中毒死、或貪華果而上樹上墮樹而死、或食好食不消故死。彼欲捨陰內識往見三十三天宮殿莊嚴,有珠、金寶及金剛等於分分處種種間雜,作金魚形、摩伽羅形莊嚴殿門。門上金幢有種種樂,迭相打觸出美好聲,能令心喜。饒種種枝相應好樹莊嚴林中,謂憂荼、迦娑羅、栴檀。香汁作泥以塗地處,金色綵畫、白真珠帶遍懸樹下。地皆柔軟,常有莊嚴,一切時淨。有好金沙遍佈其地,遶天珠焰以為燈鬘。多有天女,天所分處光明莊嚴,常作天歌、美妙音聲,肘後莊嚴,胸有瓔珞、咽半瓔珞、臂釧、指環及耳璩等,種種莊嚴端正天女。

「大仙當知,三十三天諸天之眾彼處天子,當於爾時遊戲受樂、受諸欲行,彼於戲處樹林中行,心生愛善。彼福德識見彼天上天子、天女同一處坐,心喜愛樂,速彼生處——如綖穿珠,牽綖珠走——不生異道。即於生時,彼天婦女手中花生。彼女見已,自知有兒,即以此花授與夫言:『君今得子,可生歡喜。』彼天見之喜心增上,必知其妻得天童子。如是,二天心生喜悅。如是,童子七日滿已,長髮旋動,清淨無垢,天衣具足。

「彼天未生,七日之中如是憶念:『我某處退,生此天中,某我父母,我作善業。』如是思惟極生喜心,喜心生已,生則欲發,有欲即癡。彼樂欲者,遙見宮殿天戲樂處。如是見已,悕望欲得,即便行往詣彼戲處,如醉象行。臂如像手,洪圓纖長,胸則平正,臂如金色,上下身麁,中身則細。行則詳審,深心勇健。腰如弓弝,背骨平直,兩髀洪滿,如芭蕉樹,善知天法,髭鬢斷細。天香甚香,瓜甲赤薄,身體香潔,無主莊嚴取以嚴身。天無病苦,身有善香,著妙天衣,色相殊妙,天華嚴身,於宮殿中次第漸行。

「彼處見有無主天女,見天童子,一切悉來圍遶而住,作如是言:『聖子!善來。善來,聖子!此汝宮殿,我無夫主,久離夫主,獨有童子。我今色少,妙色具足,應相供養,乳若金瓶,面如蓮花開敷之色。我身猶如雲中電行,端正可憙。我是天女,今相供養奉給走使。此戲樂處,波離耶多、俱枳陀邏、俱邏婆迦多有枝心,柔軟可喜而為莊嚴。六萬天女娛樂此處,今相娛樂奉給聖子,餘宮殿處皆悉不空。』彼有琵琶、鼓、笛……等樂,種種音聲天敷莊嚴,師子座處自然出生。

「彼天既見種種莊嚴、妙好幡蓋,如王受位坐師子座,彼天童子亦復如是坐師子座。彼既坐已,諸樂器中出可愛聲,普一切相唱聲說言:『此善眾生於閻浮提造福德業,而來生此天宮殿中。』語天女言:『汝來,汝來。速近此處,可為戲樂、善作歌舞樂此天子——此於人中作善根者。』此聲出已,六萬天女彼樹林中兩手取花,善香莊嚴。第一天衣名頭居羅,彼衣輕踈,勝上珠寶以為腳釧,釧有妙聲。如是婦女而來近之,奉給供養。彼諸天女端正可憙,猶如初月;面如蓮花,其香猶如阿娑婆花。如是婦女來近童子,作如是言:『如是,聖子!我以一切所須之物供養供給,隨彼所用。』此是童子自善根力和集所得、自福所攝,於今在此受天欲樂。

「如是,大仙!彼天童子天女相隨,三十三天歡喜園林眾雜林中,白衣石上有勝光明、娑卑都林、佉羅佉囉、陀陀羅迦、池泉流水、阿吒婆迦、妙色好花、波離耶多,俱枳陀羅,在如是等戲樂之處第一涼樂,彼處無有大力惡風。彼處彼處林中多有若干妙聲眾鳥、多有天花、亦饒天果,皆有妙香。毘琉璃珠、牟娑羅珠及馬瑙等,種種寶珠以為燈明。復有眾蜂及諸欲醉俱翅羅等,種種諸鳥有美妙聲,有他眷鳥、有金翅鳥,此鳥青咽以妙珠寶間錯其身,毘琉璃[口*(隹/乃)]長而嚴妙,有種種聲、娑陀離多美妙歌聲。於彼林中有種種花,雜色間錯莊嚴其地。彼天童子在如是處受諸欲樂。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宮殿地處有妙池水,清冷如月,八分具足,清而無垢。復有勝妙百葉蓮花開敷鮮榮,其池岸邊寶樹莊嚴,花落在地。如是功德微妙之水,天子、天女於彼池中相隨戲樂,彼於戲處如心稱意。若須食者,有種種寶間錯槃生,隨其所須皆悉具足。食色香白,如君陀花、拘物陀花,如雪等色,色香具足。天女斟張奉天童子,食足安樂,尋即消化,離辛、澁、苦三種食過。如是食者,天力無上——名曰蘇陀——在彼槃中揣而食之,如業所得。大仙當知,若人施時垢心佈施,得報亦爾,同一槃食,食揣色異,有赤揣者、有黃揣者、有異揣者。身服一種、成就一色,而槃中食異異不同。如是,大仙!若人施已心生悔熱,彼業得報食色則劣。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有戲樂處,彼處名為尸利沙紺,有種種樹枝花嚴好,種種天樹百千和合,地處清淨猶如頗梨,無垢柔軟。復有天樹,花果具足。如是處者,非欲者住尸利沙迦清淨之處,天女不住如是勝妙尸利沙紺戲樂之處。一切樹林常有好花,如是花林常有諸天在下語說。

「大仙當知,我之所有聲聞之人、諸弟子中最為勝者,所謂長老伽婆波帝,於婆羅門種姓中生,遊心禪思、慈心、悲心,三昧眼開住慈三昧,於七日中息不出入。大仙當知,彼時既入慈三昧已,心若須風則有風吹、若其不須則無風吹。劫盡燒時地為一焰,彼身乃至如芥子許亦不能燒。若須彌山墮其身份,於節節上即令停住,不能令動。若復難陀、憂波難陀二惡龍王毒力熾盛,彼惡力毒,若以氣噓能動須彌,如是毒力四大海水能令味醎。大仙當知,如是大力惡毒龍王,伽婆波帝三昧力故能令無毒。

「又復,大仙!彼時長老伽婆波帝尸梨沙紺戲樂處行。彼諸天女染欲心強,或因遊戲至於彼處,若見長老伽婆波帝生愛信心,能以天中曼陀羅花、居世賒迦如是等花散而供養,合掌禮敬。又復彼處三十三天諸天子等,圍遶供養如是長老伽婆波帝,奉以天飯、天甘露汁施令飽足,於日日中如是供養。伽婆波帝於彼林處樹枝搖動深處遊行,為彼天子數演伽他、憂陀那、尼陀那、伊帝毘利多、迦闍多迦、裴不略、阿浮多、達摩、毘尼、修多羅、憂波提舍、阿波提舍,令彼天子聞已生信心喜悅樂,故在彼處天妙宮殿,坐禪、讀誦、遊行、止住,亦復游彼尸梨沙迦戲樂之處。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有善法堂,天眾集處。大仙當知,善法堂柱八萬四千,彼柱皆是金寶、金剛、若牟娑羅及迦羅婆、若馬瑙等,勝栴檀椽並比在上,鈴鬘妙聲,金沙覆地。大仙當知,彼善法堂垂天繒幡,竪立寶幢,懸幡在上。復有樂聲,琵琶、箏、笛、大鼓、小鼓、拍手、吹貝、簫嘯美音。天子、天女手如妙花,柔軟之狀如樹枝心,迭相執手,心生愛喜,口常含笑。彼天童子、彼天婦女如是受樂。

「大仙當知,彼善法堂多天集處,種種珠寶間錯其地。彼地青膩如毘琉璃,滑而無垢猶如淨鏡,多饒天花、種種香末,遠離風、日、青蟲、蚊、虻如是等過,無有眠睡、懈怠、頻申。彼善法堂樂觸風窓、重樓、屋壁,種種莊嚴間錯之文,形如半月,狀似牛眼,天網縵覆。鵄尾妙門寬大廣博,有樂觸風,寶鬘莊嚴,遍散妙花,善香馨馥。多饒無量百千天女,欲心戲笑,無有嫉心、鬪諍等過,迭相染欲,愛心堅固,頰淨無垢如月鏡輪。天女之法以香綵色用點頰額以莊嚴面,天女詠聲共相娛樂。

「大仙當知,彼善法堂四方四角,四廂寬博,多有樹林,邃密雲闇,有種種花。戲樂之處如是樹林廣百由旬,分分處處種種端嚴,有金蓮花,復有散花遍佈其地,復有種種微妙歌聲,有種種樹,其樹名為居迦那陀、波利耶多、拘毘陀羅,如是等樹處處多有,以為莊嚴。

「復次,大仙!彼善法堂一切所須金寶、金剛、若牟娑羅及迦羅婆,復有白珠、毘琉璃等,各有大聚,無主、無護,多饒財物金寶之藏。彼一切物、一切寶聚,皆悉莊嚴善法堂處,彼諸寶聚有種種色以為莊嚴。彼善法堂周圍復有百千戲處以為莊嚴,無熱、無惱,種種衣服嚴飾其處。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於戲樂處喜戲樂行,一切皆來集善法堂娛樂喜樂。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善見宮殿淨如月鏡,多有香花垂鬘莊嚴。有千天女嚴飾微妙,遊戲娛樂,媚眼眄視,奮動眉面猶如亂波,行虛空中,以種種花莊嚴其身。善見宮殿莊嚴如是,多有珠瓶在宮殿中,鈴網簾障出微妙聲以為莊嚴。若馬、若象行在宮殿,腳足傷地則起金塵。彼處多有端正天女,身著寶珠赤色光明,若鳴、若抱、若捉衣裳,令彼戲處珠勝奇妙。

「復次,大仙!善見宮殿有六萬柱,彼柱皆是天妙金寶,以毘琉璃及金剛寶為柱頭,間種種雜寶間錯其柱。彼宮殿中汁香、葉香、沉水等香種種香熏,復有種種善香勝熏。帝釋天王在彼勝處,百千天女之所圍遶,帝釋王手執金剛牙,在寶殿上娛樂戲樂。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因陀羅王九千龍力,帝釋王臂如天象手,身色如金,鮮淨無垢,形體平正,身中則細,上下分麁,骨節不現,體實不虛,發毛旋動,清淨無垢,身有光明,衣則舒長。知因陀羅所作釋論能破諍論,多有無量百千天子常隨親近,天林宮殿及遊戲處隨逐遊行。金繩絡身,天妙瓔珞、若半瓔珞莊嚴其胸。其身勝妙,不細、不麁,中腰則細,二髀平等。常以白飯、甘露汁食,百千天女目鬘視之,肩頰端正。彼有醉象耳扇生風,風聲美妙。

「復次,大仙!彼大天王因陀羅主身脈不現,香氣勝妙如善華香,彼大天王軟美音聲。大仙當知,彼大天王自身善香,若天白象欲發極醉,聞王身香即時醒解。

「復次,大仙!因陀羅王身量高下,與餘諸天乘馬之量高下平等。因陀羅王身色勝妙,見王身者金像不現。」

爾時,毘耶娑大仙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彼帝釋王大因陀羅甚為勝妙,實如世尊——聖法具足——所說不異。」

佛言:「大仙!汝以何義如是美嘆此無常身大因陀羅,而言希有,心生驚怪?譬如伎兒,巧以泥團造作種種人、畜等形,又縛葉等、插華在外,以諸彩色畫為軍眾。木為機關,彩畫彫飾,如樹生花,畫飾莊嚴,不過少時花則萎蔫。如以燈炷置於爐中,以火燒之則有光明;帝釋王身亦復如是。

「大仙當知,阿泥樓大父母所生,其身力大。大仙當知,因陀羅王所有身力,阿泥樓大父母所生,身力為大。

「復次,大仙!汝今且觀阿泥樓大神通身力。」

如是說時,阿泥樓大心即憶念:「如來加我。」如是念已,即入三昧。入三昧已,身如金色,即有天王新勝金冠——如洋金色——在其頭上,寶珠垂下,傍面連肩,動搖相摩。珠髻、青發,身體色潤有勝光明,目如天上勝毘琉璃,其色紺青。復有珠寶、牟娑羅寶、迦羅婆寶、日珠等寶莊嚴身臂。彼以化力令身如是。復出天香遍諸大眾,一切普熏。

彼毘耶娑見其身已,心則變動,從座而起,合掌恭敬,生希有心,高聲唱言:「子子善哉!何何快哉!我得人身,有果不空。我於今者到如來所,如來今者作一切智相應語說,令我今者得見如是未曾有法。」

爾時,世尊語毘耶娑大仙人言:「汝意云何?若因陀羅帝釋王身、阿泥樓大長老之身,如是二身何者為勝?」

爾時,毘耶娑大仙白佛言:「世尊!因陀羅王身比阿泥樓大身,百分之中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阿泥樓大身色具足。」

如來語言:「如是,大仙!勿生歡喜,以作福德發如是願,故得彼身。」

爾時,大仙毘耶娑眾歡喜心開,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更為我說三十三天。」

佛言:「大仙!三十三天帝釋天王第一天後名曰捨支。百千天女住歡喜林,有種種花開發光明集在其身,頰如蓮花、脣色猶如金頻婆果,第一光明微細衣服。林間戲處安行遨遊,以天莊嚴善莊嚴耳,寶釧、天珂莊嚴手臂,以好瓔珞及半瓔珞莊嚴其身,腳著寶釧,釧有妙聲、種種音樂。歡喜林中如是遊行,頰分寬博,妙花散地,在上而行。臍下陰上有細毛文,沙寶跨衣,行則聲出。目青而寬,開而有媚,發青長黑,一一毛旋,鼻隆而直。遠離瞋、嫉、鬪諍等過,瞋怒、皺面、波奮、動亂皆悉遠離,身無藏過。

「大仙當知,捨支天後有喜欲力勝彌樓山第一勝處。彼處廣長,多有樹林,其樹饒枝映障之處。心生愛樂,微風吹花,動散出香,復觸其身。捨支身形,不長、不短,不麁、不細,其面嚴好如開蓮花,口出妙香,善巧語說增長佛種。

「大仙當知,三十三天一切天眾身體皆香,無有病患,於遊戲處、若於宮殿,如是遊行。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壽命千歲。彼天彼處如是行已至命盡時,彼天宮殿本未曾有五種相出,應如是知。何等為五?地有清水猶如頗梨,冷而有文、有樂觸風。彼處多有種種枝花,既入池已油膩汗出。既見如是油膩汗已,心生疑慮,即便出水走向樹林。彼既速行,天女見之順後急行,與共相隨。既到一樹即便住坐。既住坐已,天女憂悲發聲嘆息,咽中聲破,如是問言:『聖子!今者何故捨我,獨在樹下?此有何樂?』如是說已,彼天童子以憂嘆聲語天女言:『我頭額上從本以來未有膩出。』如是說已,於兩腋下即有汗出。而彼天女見汗出已,捨離遠去。彼見天女遠離身已,心生憂懼,出入氣麁。氣麁出已,其心發熱。心既熱故,頭上沙鬘本未曾萎今者則蔫。鬘既蔫已,衣未曾垢今則垢出。天敷臥處不樂不樂。

「彼諸天女見如是相,心即思念:『此天童子死相已出,將欲破壞。』知其必死,聞其氣臭不可堪耐,即爾遠之,圍遶而住。以聞其臭憐愍悲嘆,咽喉聲破,口不能正,作如是言:『何期第一柔軟身天,在戲樂處林中行者——此三天處如是池水有鴛鴦鳥,善法堂處歡喜之林,鵝王、鴛鴦、曼陀耆泥池水香潔,多有樹林,樹名象塵、波利耶多俱、耆多羅,在彼戲處多有蜜蜂在雜林中以為莊嚴——常此處行,今忽捨我,去向何處?五相既現,壞破欲去。』彼諸天女如是啼哭,復更啼哭。彼見啼哭,心則破壞,生大怖畏。其身發熱,眼目亂視,如行道路失伴之人、亦如商人海行船沒、亦如遺失如意珠者心懊惱躄地。如大力風能墮山角,無常大風令天子墮亦復如是。

「彼身極熱,在地旋轉——如伽樓羅所捉龍子——生大怖畏,舉身戰動,兩手合掌向天女言:『我今患熱,汝來汝來,可以手掌摩我令冷。』如是心急,身熱欲然,如是身心俱受苦惱。彼諸天女憂悲燒心,住在遠處,心生憐愍,憂悲苦惱,身不能近、不摩、不觸。於樹林中取枝花葉,舒手遙置天子心上,作如是言:『童子今者天福德盡,願汝速生閻浮提處。』彼天聞已知必定死,高聲唱言:『何期苦哉!何期苦哉!此三十三天處乃是惡處。如是種種具足莊嚴戲樂之處、第一宮殿受諸戲樂、多有天女種種愛染繫縛心已,忽於今者趣於死道,住在遠處如是說言:「願汝死已,生閻浮提。」』彼天如是數思惟已、聞彼語已,舉身欲起,極生悲苦,啼哭而言:『何期苦哉,歡喜樹林、種雜樹林、白衣石上、遊戲坐處。何其善法,彼留沙迦、波利耶多、此毘婆闍、曼陀耆尼、大波流沙迦。如是宮殿——第一宮殿——堅固門扇一切和集,我今忽捨此天宮殿,不得自在而便退此。』

「三十三天命欲盡故,於自宮殿不能復見,唯見天女低面向下,以手拭眼,引氣破面。彼欲退天復作如是言:『我於今者欲行死道,何期汝等退我所愛、不共我語?我今欲行生死長道,愛人可來急抱我咽。我從今已不復見汝,汝亦如是不復見我。如是天處何期甚惡,業果盡已,闇無所見。云何此處三十三天,欲退之時皆悉空耶?云何此處三十三天,豈無琴樂、拍手等耶?而我今者不復聞聲。何期此處三十三天——第一可愛天——乾闥婆天色莊嚴,金剛堅地,如是千眼帝釋天王,復有何等福德眾生和集往彼而得見耶?波利耶多、俱枳陀羅、諸樹花鬘在我頭上,何期萎蔫?』

「彼欲退天如是號喚,三十三天聞彼聲已,一切愁憂,取種種花以自莊嚴,清淨鬚髮。帝釋天王百千天眾而為圍遶,天後捨支、天女圍遶,那羅達離、支多伽大、般遮尸棄、敦扶盧等,天乾闥婆天樂歌聲、美妙音聲,而來向彼欲趣死道五相出者。既近見已,一切如是生憐愍心,同聲唱言:『何期苦哉!此惡無常,無有悲心。』

「帝釋天王見彼如是欲退天已,梵聲說言:『我等一切法皆如是,莫生愛著,當斷愛心。若不斷愛則生惡道。』諸餘天子亦復如是,一切同聲如是說言:『君善道去,生於人中,一切眾生造善業之地。』

「如是說已,彼欲退天心即念言:『我今實退。』即時合掌向彼天眾如是說言:『三十三天一切天子!唯願忍我,我退時至。』彼時天子引氣直視,有二相出:蓮花葉眼、一切莊嚴皆悉失沒。

「彼諸天子見欲退天離莊嚴已,取曼羅婆、居世捨耶、居迦那大如是等花遙散其身。即作天樂,琵琶、鼓、笛種種音聲而以樂之。

「彼見如是供養身已,雖退天處心生歡喜,於閻浮提心生悕望。眼中淚出,其聲則麁:『有因時、業法集,相應盡命。』命盡死已,伽阿那風吹彼死天。彼風善香,吹之令散。如是散已,即時遠離三十三天,不知所在、無有處所,不能生他若想、若知。

「彼既退已,生於人間。在胎藏中,母則相現,憙笑歌舞,心憙染欲,心常歡喜,憙樂花、果、樹林之處,樂著種種雜色衣服,常憙飲食。雖住藏內,母脇不苦,不樂邪欲,心喜善香、花鬘莊嚴,臥則善夢,非顛倒見。大仙當知,三十三天退生此時,住母藏中有如是相。

「大仙當知,其母爾時一切藏過皆悉遠離,後則出生。大仙當知,彼時童子既出生已,身份平正,掌文成就,可憙柔軟,腰細齒密,身體柔軟。其心愛樂勝功德欲,性愛慾事、心愛細衣,樂林戲處。身有勝香,大富豐財,金寶具足,大姓種族,常行施、戒;欲心多者則生貧家。心憙佈施,不黑、不白,手足齊平,一切見者皆悉愛敬。性愛論義,其心柔軟,少於瞋心、樂行他妻,於自妻妾不生愛樂,於諸親舊、兄弟、眷屬心不愛戀。大仙當知,三十三天退生人中,本性如是。」

世尊說已,毘耶娑仙、一切仙眾心生歡喜,嘆言:「善哉。」

毘耶娑問經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