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到彼岸義第五十(卷三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到有為、無為法彼岸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彼岸者,於有為、無為法盡到其邊。

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盡有為法總相、別相種種悉解;無為法中,從須陀洹至佛,悉皆了知。

有為、無為法相義,如先說。

【經】

「菩薩摩訶薩欲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如、諸法法相、無生際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上已說「如」,今何以更說?

答曰:

上直言「諸法如」,今言「三世皆如」;上略說,此廣說;上說一,此說三。

「法相」,即是法性;「無生際」,即是實際。

過去法如,即是過去法相;未來、現在亦如是。

復次,過去法如,即是未來、現在法如;現在法如,即是過去、未來法如;未來法如,即是過去、現在法如。所以者何?如相非一、非異故。

復次,如先說二種如:一者、世間如;二者、出世間如。用是世間如,三世各各異;用是出世間如,三世為一。

復次,「法相」名諸法業,諸法所作、力、因、緣、果、報。如火為熱相,水為濕相;如是諸法中分別因、緣、果、報,各各別相;如是「處非處力」中說。是名世間法相。

若是諸法相推求尋究,入無生法中,更無過是者,是名「無生際」。

問曰:

如、法相,可分別有三世;無生際,是未來法,云何有過去、現在?如《阿毘曇》說:「生法者,過去、現在是;無生法者,未來及無為法是。」云何欲令過去、現在有無生?

答曰:

如先種種說破生法,一切法皆無生,何但未來無生?如「一時」義中,已破三世。三世一相,所謂無相;如是則無生相。

復次,無生名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滅故。涅槃者,末後究竟,不復更生,而一切法即是涅槃;以是故佛說:「一切法皆是無生際。」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在一切聲聞、辟支佛前,欲給侍諸佛,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欲得淨報大施,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若菩薩未得漏盡,云何在漏盡聖人前?

答曰:

菩薩初發意時,已在一切眾生前,何況積劫修行!是菩薩功德智慧大故,世世常大,能利益聲聞、辟支佛。

眾生知菩薩恩故,推崇敬重,乃至畜生中亦為尊重。

如菩薩昔作鹿,其色如金,其角七寶,五百鹿隨逐宗事。

若在人中,好世作轉輪聖王,惡世恆作大王,護持佛法,利益眾生。

若出家,值有佛法則為世作大度師,興顯佛法;若無佛法,則為外道大師,行四無量。

阿羅漢、辟支佛,雖有無漏,利益事少。譬如一升酥雖精,不如大海水酪。

菩薩雖有漏智慧,及其成熟,利益無量。

復次,羅漢、辟支佛四事供養助道之具,多由菩薩得。如《首楞嚴經》說:「文殊師利七十二億作辟支佛,化辟支佛人,令其成道。」以是故,在聲聞、辟支佛前。

「欲為諸佛給使」者,如釋迦文佛未出家時,車匿給使,優陀耶戲笑;瞿毘耶、耶輸陀等諸婇女,為內眷屬。出家六年苦行時,五人給侍。得道時,彌喜、羅陀、須那剎多羅、阿難、密跡力士等,是名「內眷屬」。

「大眷屬」者,舍利弗、目揵連、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富樓那、阿泥盧豆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師利、颰陀婆羅諸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等,是名大眷屬。

復次,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生身,二者、隨世間身。

世間身眷屬,如先說。

法性生身者,有無量無數阿僧祇一生補處菩薩侍從。所以者何?如《不可思議解脫經》說:「佛欲生時,八萬四千一生補處菩薩在前導,菩薩從後而出;譬如陰雲籠月。」又如《法華經》說:「從地踴出菩薩等」,皆是內眷屬、大眷屬。

「菩薩眷屬」者,有佛,純以菩薩為眷屬;有佛,純以聲聞為眷屬;有佛,菩薩、聲聞雜為眷屬。

是故言「但欲得菩薩為眷屬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眷屬有三:上、中、下——下者純聲聞,中者雜,上者但菩薩。

「淨報大施」者,有人言:「菩薩多集福德,未除煩惱,受人信施,未能淨報。」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諸法皆空不可得,何況諸結使!菩薩入法性中故,不證真際,是故能淨報施福。」

復次,菩薩功德廣大,從發心已來,欲代一一眾生受一切苦,欲以一切功德與一切眾生,然後當自求佛道。但是事不可得故,而自成佛,度一切眾生。

又菩薩志願,不以阿僧祇為拘;如世間及如、法性、實際、虛空等久住。菩薩心住世間,利益眾生故,亦如是久住,無有窮已。是人不能淨報施福者,誰能淨畢!如父母雖有結使諸惡,以一世利益子故,受其供養,令子得大福,何況菩薩無諸結使,而住無邊世中利益眾生,而不淨畢?

又復菩薩但有悲心而無般若,尚能利益,何況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若菩薩無結使,云何世間受生?

答曰:

先已答,菩薩得無生法忍,得法性生身,處處變化以度眾生,莊嚴世界。是功德因緣故,雖未得佛,能淨報施福。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不起慳心、破戒心、瞋恚心、懈怠心、亂心、癡心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是六種心惡故,能障蔽六波羅蜜門。

如菩薩行佈施時,若有慳心起,令佈施不清淨,所謂不能以好物施;若與好物,不能多與;若與外物,則不能內施;若能內施,不能盡與;皆由慳心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知一切法無我、無我所,諸法皆空,如夢、如幻;以身、頭、目、骨髓佈施,如施草木。是菩薩雖未得道,欲常不起是慳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諸餘人離欲得道故,不生破戒心。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故,不見破戒事。所以者何?戒為一切諸善功德住處,譬如地為一切萬物所依止處;破戒尚不得餘道,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故,不生破戒心。復作是念:「菩薩法者,安樂眾生,若破戒者,惱亂一切。」以是故,菩薩不生破戒心,何況破戒!

小乘及諸凡夫,尚不應生瞋恚心,何況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身為苦器,法自受惱;譬如犯罪之人,自致刑戮,自作自受,不應怨人。但當自護其心,不令起惡!譬如人遭惡風雨寒熱,亦無所瞋。復作是念:「菩薩求佛,以大悲為本,若懷瞋恚,則喪志願。瞋恚之人,尚不得世間樂,何況道樂!瞋恚之人,自不得樂,何能以樂與人!」

懈怠之人,世間勝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譬如鑽火數息,無得火期。

散亂之心,譬如風中然燈,雖有光明,不能照物;亂心中智慧,亦復如是。智慧是一切善法根本,若欲成就是智,先當攝心,然後可成。譬如狂醉之人,自利他利、好丑之事,都不覺知;散亂之心亦如是,世間好事,尚不能善知,何況出世間法!

愚癡人心,一切成敗事,皆不能及,何況微妙深義!譬如無目之人,或墜溝坑,或入非道;無智之人,亦復如是。無智慧眼故受著邪法,不受正見。如是之人,世間近事,尚不能成,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力故,能障是六蔽,淨六波羅蜜。以是故說「若欲不起六蔽,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使一切眾生,立於佈施福處,持戒福處,修定福處,勸導福處,欲令眾生立於財福、法福處,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云何名為「福處」?

答曰:

《阿毘曇》言:「福」者,善有漏身、口、意業。

復有人言:不隱沒無記是。所以者何?善有漏業因緣果報故,得是不隱沒無記福。是果報亦名為福;如世間人說能成大事,多所成辦,是名福德人。

是福略說三種:佈施、持戒、修定。

何等是佈施?有人以衣服、臥具,飲食,花香、瓔珞等與人,是名佈施。

問曰:

飲食等物,便是佈施?為更有佈施?

答曰:

飲食等物非佈施,以飲食等物與時,心中生法名捨,與慳心相違,是名佈施福德。是或有漏,或無漏;常是善;心數法,心相應,隨心行,共心生;無色無形;能作緣;業相應,隨業行,業共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慧證、身證;凡夫人得,亦聖人得。

有人言:是捨法相應思,是名佈施福德。所以者何?業能生果報故。思即是業,身口不名為業,從思生故得名業。

此佈施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

不淨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或親愛故與;或為求勢故與,以施故多致勢援;或死急故與;或求善名譽故與;或求與貴勝齊名故與;或妬嫉故與;或憍慢故與:小人愚賤尚施,我為貴重大人,云何不與?或為咒願福德故與;或求吉除凶故與;或求入伴儻故與;或不一心、不恭敬、輕賤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緣,為今世事故施,與淨相違,名為不淨。

淨施者,如《經》中說:治心故施;莊嚴意故施;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心,能分別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好且香;淨心佈施,亦復如是。如說諸天不淨心佈施者,宮殿光明薄少;若淨心佈施者,宮殿光明增廣。此佈施業,雖過去乃至千萬世中不失,譬如券要。

問曰:

此佈施福云何增長?

答曰:

應時施故,得福增長。如《經》說,飢餓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施福增廣。如六念中「念捨」說。

若大施故得福多,若施好人,若施佛,若施者、受者清淨故,若決定心施,若自以力致財施,若隨所有多少能盡施,若交以物施,若以園田使人等施。

如是佈施,唯有菩薩能以深心行之。

如韋羅摩菩薩,十二年佈施已,莊飾乳牛七寶缽,及婇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飲食之屬,不可勝數。

又如須帝[(匕/示)*(入/米)]拏菩薩,下善勝白象,施與怨家,入在深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丑婆羅門;復以妻及眼施化婆羅門。爾時,地為大動,天為雷震,空中雨花。

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其身,施婆羅門。

如尸毘王為一鴿故,自持其身,以代鴿肉。

又如菩薩曾為兔身,自炙其肉,施與仙人。

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所說。

復有聲聞人佈施:

如須彌陀比丘尼,與二同學,為迦那伽牟尼佛作精舍,於無數千萬世受轉輪聖王及天王福。

如施婆羅門持一瓶酪施僧,世世受樂,今得阿羅漢,諸受樂中受樂第一。

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提故,得今世果報,為波斯尼示王后。

如尸婆供養迦栴延故,得今世果報,為栴陀波周陀王后。

如欝伽陀居士,供養舍利弗等五百阿羅漢故,即日得果報;五百賈客得其餘食,人人以珠瓔珞與之,卒得大富,遂號卒伽陀。

如是等佈施,得今世果報。當知佈施論議,說不可盡。

「持戒福處」者,佛說五戒福者是。

問曰:

云何殺罪相?

答曰:

知是眾生,故奪命,得殺罪,非不故;安隱快心得殺罪,非散亂狂心;奪命得殺罪,非作瘡;死已得殺罪,非未死;身業是殺罪,非口殺;身作是殺罪,非但心生。如是等罪,止不作,是初戒善相。

或有人言:謂是不隱沒無記;或欲界系,或不系;是非心、非心數法,非心相應,非隨心行;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非業相應,非隨業行;或共業生,或不共業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身證、慧證;或思惟斷,或不斷;離欲界欲時得斷知;凡夫聖人共有。是名說不殺生戒相;餘戒亦如是隨義分別。

諸戒讚歎論議,如「尸羅波羅蜜」中說。

「修定福處」者,雖經中說修慈是修定福,亦說有漏禪定能生果報者,總名修定福。以欲界多瞋多亂故,先說慈心為修定福。

得慈方便,願與眾生樂,後實見受樂,是心相應法,名為慈法。

是法或色界系,或不系,是為真慈;是方便慈,欲界系。常隨心行,隨心生;無形無對;能緣法;非業,業相應,而隨業行,共業生,非先業果報;得修、行修;身證、慧證;或思惟斷,或不斷;離色界欲時得斷知。有覺有觀,亦無覺有觀,亦無覺無觀。或有喜,或無喜;或有息,或無息;亦凡夫人亦聖人。或樂受相應,或不苦不樂受相應。先緣得解相,後緣實義。根本四禪中,亦過四禪;依止四禪得者,牢固有力。

慈應言「親愛」,無怨無諍故,名為「親愛」;能緣無量眾生故,名為「無量」;能利益眾生,能離欲故,名為「梵行」。

慈心餘論議,如「四無量」中說。

問曰:

修定福中,佛何以但說慈心,不說餘?

答曰:

四無量中,慈心能生大福德。悲心憂愁故,捨福德;喜心自念功德故,福德不深;捨心放捨,故福亦少。

復次,佛說慈心有五利,不說餘。何等五?一者、刀不傷;二者、毒不害;三者、火不燒;四者、水不沒;五者、於一切瞋怒惡害眾生中,見皆歡喜。

悲心等三事不爾,以是故說修定福為慈,餘者隨從,及諸能生果報有漏定。

「勸導福處」者,若比丘不能坐禪,不能誦經,教化勸導修立福德;或有比丘能坐禪、誦經,見諸比丘衣食乏少,力能引致,亦行勸導。及諸菩薩憐愍眾生故,以福德因緣勸化之。又出家人,若自求財,於戒有失,是故勸導以為因緣。

「財福」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金銀、車馬、田宅等。

問曰:

上言「佈施福處」,此言「財福」,有何等異?

答曰:

佈施者,總攝一切施:財施、法施,俗施、道施;今欲分別法施、財施。

法施者,如佛以大慈故,初轉法輪,無量眾生得道;後舍利弗逐佛轉法輪;餘諸聖人,雖非轉法輪,亦為眾生說法得道,亦名法施。

復有遍吉菩薩,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以二種神通力:果報神通,修得神通,住是中,以福德、方便力,光明、神足等,種種因緣開度眾生,亦名法施。

諸辟支佛飛騰虛空而說一偈,引導眾生,令殖善根,亦名法施。

又佛弟子未得聖道者,坐禪、誦經,不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

如是等種種,名為法施相。

以是故說「菩薩欲立眾生於六種施福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何等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外不見內,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以此礙故,求天眼。

得是天眼,遠近皆見,前後、內外,晝夜、上下,悉皆無礙。是天眼見和合因緣生假名之物,不見實相,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如前,中、後亦爾;為實相故,求慧眼。

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別故,以是故求法眼。

法眼令是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眾生各各方便門,令得道證。法眼不能遍知度眾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

佛眼無事不知,覆障雖密,無不見知;於餘人極遠,於佛至近;於餘幽闇,於佛顯明;於餘為疑,於佛決定;於餘微細,於佛為麁;於餘甚深,於佛甚淺。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為難,無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後品五眼義中,當廣說。

【經】

「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見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中諸佛,欲以天耳聞十方諸佛所說法,欲知諸佛心,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天眼法所見,不過三千大千世界;今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見十方恆河沙等國中諸佛。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無近無遠,無所罣礙故。

問曰:

如《般舟經》說:以般舟三昧力故,雖未得天眼而能見十方現在諸佛;此菩薩以天眼故,見十方諸佛,有何等異?

答曰:

此天眼,不隱沒無記。般舟三昧,離欲人、未離欲人俱得;天眼但是離欲人得。

般舟三昧,憶想分別,常修常習故見;天眼修神通,得色界四大造色眼,四邊得遍明相,是為差別。

天眼功易,譬如日出,見色不難;三昧功難,如夜然燈,見色不易。天耳亦如是。

「知諸佛心」者,

問曰:

如上地鈍根,不能知下地利根心;菩薩,一佛心尚不應知,何況恆河沙等十方諸佛心?

答曰:

以佛神力故令菩薩知。如《經》說:「一切眾生無知佛心者,若佛以神力令知,乃至蜫蟲亦能知。」以是故佛以神力故,令菩薩知佛心。

復次,般若波羅蜜無礙相,麁細、深淺、愚聖,都無差別。諸佛心如、菩薩心如,一如無異;菩薩隨是如故,能知諸佛心。

復次,希有難事,不應知而知;以是故言「欲得是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

「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聞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忘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一佛所說,猶尚難持,何況無量諸佛所說,欲憶而不忘?

答曰:

菩薩以聞持陀羅尼力故能受,堅憶念陀羅尼力故不忘。

復次,此中說:以般若波羅蜜力,畢竟清淨無所著;譬如大海,含受眾流。菩薩從十方諸佛所聞法,以般若波羅蜜器大故,能受無量法,持而不忘。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不可譬喻、如虛空。如劫燒盡已,大雨彌滿,是雨除虛空更無處能受;十方諸佛說法雨,從佛口出,除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更無能受者。

以是故言「欲聞十方諸佛說法,當學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見一切佛世界義第五十一之一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及見現在十方諸佛世界,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問曰:

若見十方佛,則已見世界,今何以復說「欲見世界」?

答曰:

菩薩未深入禪定,若見十方世界山河、草木,心則散亂;故但觀諸佛,如〈念佛義〉中說。行者但觀諸佛,不觀土地、山河、樹木,得禪定力已,隨意廣觀。

復次,諸清淨佛國難見,故言「欲見諸佛國,當學般若波羅蜜」。又一佛有無量百千種世界,如先說,有嚴淨、有不嚴淨、有雜;有畢竟清淨世界難見故,以般若波羅蜜力,乃能得見。譬如天子聽正殿,則外人可見;內殿深宮,無能見者。

問曰:

十方現在世界可見,過去、未來諸佛世界,云何得見?

答曰:

菩薩有見過去、未來三昧,入是三昧已,見過去、未來事,如夢中所見。

復次,菩薩有不滅際三昧,入是三昧已,不見諸佛有滅者。

問曰:

此二法非眼,云何能見?

答曰:

此是智慧,假名為眼;如轉法輪中,於四諦中得眼、智、明、覺。

復次,菩薩見十方現在佛世界,定知過去、未來諸佛世界亦爾。所以者何?一切諸佛功德同故,是事如先說。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如現在、過去、未來,等無異,一如、一法性故,以是故不應難。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聞十方諸佛所說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受記經、伽陀、優陀那、因緣經、阿波陀那、如是語經、本生經、廣經、未曾有經、論議經,諸聲聞等聞與不聞,盡欲誦受持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先說盡欲聞十方諸佛所說法者,當學般若波羅蜜。所說法者,即此十二部經。

諸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所謂四阿含,諸摩訶衍經,及二百五十戒經;出三藏外亦有諸經,皆名修多羅。

諸經中偈,名祇夜。

眾生九道中受記,所謂三乘道、六趣道。

此人經爾所阿僧祇劫,當作佛,若記爾所歲當作佛;記聲聞人今世、後世得道;記辟支佛但後世得道;記餘六道,亦皆後世受報。

諸佛法,欲與眾生受記,先皆微笑,無量種光從四牙中出,所謂青、黃、赤、白、縹、紫等。

從上二牙出者,光照三惡道。

從其光明演無量法,說一切作法無常,一切法無我,安隱涅槃;眾生得遇斯光、聞說法者,身心安樂,得生人中天上,從是因緣皆得畢苦。

從下二牙出者,上照人、天,乃至有頂禪,若聾盲、瘖瘂、狂病,皆得除愈;六欲天人及阿修羅受五欲樂,遇佛光明,聞說法聲,皆厭患欲樂,身心安隱;色界諸天受禪定樂時,遇佛光明,聞說法聲,亦生厭患,來詣佛所。

此諸光明,復至十方,遍照六道,作佛事已,還繞身七匝。

若記地獄,光從足下入;若記畜生,光從[跳-兆+專]入;若記餓鬼,光從髀入;若記人道,光從齊入;若記天道,光從胸入;若記聲聞,光從口入;若記辟支佛,光從眉間相入;若記得佛,光從頂入。

若欲受記,先現此相,然後阿難等諸弟子發問。

一切偈名祇夜,六句、三句、五句,句多少不定,亦名祇夜,亦名伽陀。

優陀那者,名有法佛必應說而無有問者,佛略開問端。如佛在捨婆提、毘舍佉堂上,陰地經行,自說優陀那,所謂「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

爾時一比丘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無我、無我所,是事善哉』?」佛告比丘:「凡夫人未得無漏道,顛倒覆心故,於無我、無我所,心大驚怖。若佛及佛弟子聞好法者,歡喜奉行,無顛倒故,不復更作。」如是等,《雜阿含》中廣說。

又如般若波羅蜜品中,諸天子讚須菩提所說:「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難有,世尊!」是名優陀那。

又如佛涅槃後,諸弟子抄集要偈,諸無常偈等作無常品,乃至婆羅門偈等作婆羅門品,亦名優陀那。

諸有集眾妙事,皆名優陀那。

如是等名優陀那經相。

尼陀那者,說諸佛法本起因緣,佛何因緣說此事:

修多羅中,有人問故,為說是事;毘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結是戒。

一切佛語緣起事,皆名尼陀那。

阿波陀那者,與世間相似柔軟淺語;如《中阿含》中《長阿波陀那經》,《長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毘尼中億耳阿波陀那,二十億阿波陀那,解二百五十戒經中欲阿波陀那一部,菩薩阿波陀那出一部。如是等無量阿波陀那。

如是語經者,有二種:

一者、結句,言我先許說者,今已說竟。

二者,三藏、摩訶衍外,更有經名一目多迦;有人言目多迦。目多迦名出三藏及摩訶衍。何等是?

如佛說:淨飯王強令出家作佛弟子者,佛選擇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將至捨婆提;所以者何?以其未離欲,若近親裡,恐其破戒故,將至捨婆提。令舍利弗、目乾連等教化之,初夜、後夜,專精不睡,勤修精進,故得道;得道已,佛還將至本生國。一切諸佛法,還本國時,與大會諸天眾俱住迦毘羅婆仙人林中。此林去迦毘羅婆城五十里,是諸釋遊戲園。此諸釋子比丘,處捨婆提時,初夜、後夜,專精不睡,故以夜為長;從林中來,入城乞食,覺道里長遠。

爾時,佛知其心,有一師子來禮佛足,在一面住,佛以是三因緣,故說偈:

 「不寐夜長,  疲惓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時,其心放逸多睡眠故,不覺夜長;今初夜、後夜,專精求道,減省睡眠故,覺夜大長。此迦毘羅婆林,汝本駕乘遊戲,不覺為遠;今著衣持缽,步行疲極,故覺道長。」

是師子,鞞婆尸佛時作婆羅門師,見佛說法,來至佛所。爾時,大眾以聽法故,無共語者,即生惡念,發惡罵言:「此諸禿輩,與畜生何異!不別好人,不知言語!」以是惡口業故,從鞞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墮畜生中;此人爾時,即應得道,以愚癡故,自作生死長久;今於佛所心清淨故,當得解脫。

如是等經,名為出因緣。於何處出?於三藏、摩訶衍中出,故名為出。云何名因緣?是三事之本,名為因緣經。

本生經者,昔者菩薩曾為師子,在林中住,與一獼猴共為親友。獼猴以二子寄於師子,時有鷲鳥,饑行求食,值師子睡,故取猴子而去,住於樹上。師子覺已,求猴子不得見,鷲持在樹上,而告鷲言:「我受獼猴寄託二子,護之不謹,令汝得去,孤負言信,請從汝索;我為獸中之王,汝為鳥中之主,貴勢同等,宜以相還!」鷲言:「汝不知時,吾今饑乏,何論同異!」師子知其叵得,自以利爪摑其脇肉,以貿猴子。

又過去世時,人民多病黃白痿熱;菩薩爾時,身為赤魚,自以其肉施諸病人,以救其疾。

又昔菩薩作一鳥身,在林中住,見有一人入於深水非人行處,為水神所羂。水神羂法,著不可解;鳥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藥草,著其羂上,繩即爛壞,人得脫去。

如是等無量本生,多有所濟,是名本生經。

廣經者,名摩訶衍,所謂《般若波羅蜜經》、《六波羅蜜經》、《華首經》、《法華經》、《佛本起因緣經》、《雲經》、《法雲經》、《大雲經》。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說。

毘佛略(呂夜反,秦言未曾有)經:如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曾有,所謂佛生時,身放大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闇之處,復照十方無量諸佛三千大千世界。

是時於佛母前,有清淨好池,以浴菩薩;梵王執蓋,帝釋洗身,二龍吐水。

又生時,不須扶持而行七步,足跡之處,皆有蓮華,而發是言:「我是度一切眾生老、病、死者!」

地大震動,天雨眾花,樹出音聲,作天伎樂。

如是等無量希有事,是名未曾有經。

論議經者,答諸問者,釋其所以。

又復廣說諸義。

如佛說四諦,何等是四?所謂四聖諦。何等是四?所謂苦、集、滅、道聖諦。是名論議。何等為苦聖諦?所謂生苦等八種苦。何等是生苦?所謂諸眾生各各生處,是中受苦。如是等問答,廣解其義,是名優波提舍。

如摩訶衍中,佛說六波羅蜜。何等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

何等是檀波羅蜜?檀波羅蜜有二種:一者、具足,二者、不具足。

何等是具足?與般若波羅蜜和合,乃至十住菩薩所得,是名具足。

不具足者,初發菩薩心,未得無生忍法,未與般若波羅蜜和合,是名不具足。乃至禪波羅蜜,亦如是。

般若波羅蜜具足者,有方便力;未具足者,無方便力。

復次,佛所說論議經,及摩訶迦栴延所解修多羅,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說者,亦名優波提舍。

聲聞所不聞者,佛獨與菩薩說法,無諸聲聞聽者。

又佛以神通力,變身無數,遍至十方一乘世界說法。

又復佛為欲天、色天說法,無諸弟子,故不得聞。

問曰:

諸六通阿羅漢,若佛說時,雖不在坐,以天耳、天眼可得見聞,若以宿命通並知過去事,何以不聞?

答曰:

諸聲聞神通力所不及處,是故不聞。

復次,佛為諸大菩薩說《不可思議解脫經》,舍利弗、目連在佛左右而不得聞,以不種是聞大乘行法因緣故。譬如坐禪人,入一切處定中,能使一切皆水皆火,而餘人不見;如《不可思議解脫經》中廣說。

「盡欲受持」者,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