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業品第四之六
於前所辯三重障中。說五無間為業障體。五無間業其體是何。頌曰。
此五無間中 四身一語業
三殺一誑語 一殺生加行
論曰。五無間中四是身業。一是語業。三是殺生。一虛誑語根本業道。一是殺生業道加行。以如來身不可害故。破僧無間是虛誑語。既是虛誑語何緣名破僧。因受果名。或能破故。若爾僧破其體是何。能所破人誰所成就。頌曰。
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應行
無覆無記性 所破僧所成
論曰。僧破體是不和合性。無覆無記心不相應行蘊所攝。豈成無間。如是僧破因誑語生。故說破僧是無間果。非能破者成此僧破。但是所破僧眾所成。此能破人何所成就。破僧異熟何處幾時。頌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虛誑語罪
無間一劫熟 隨罪增苦增
論曰。能破僧人成破僧罪。此破僧罪誑語為性。即僧破俱生語表無表業。此必無間大地獄中經一中劫受極重苦。餘逆不必生於無間。若作多逆罪皆於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隨彼罪增苦還增劇。謂由多逆感地獄中大柔軟身多勐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誰於何處能破於誰。破在何時。經幾時破。頌曰。
苾芻見淨行 破異處愚夫
忍異師道時 名破不經宿
論曰。能破僧者要大苾芻。必非在家苾芻尼等。唯見行者非愛行人。住淨行人非犯戒者。以犯戒者言無威故。要異處破。非對大師。以諸如來不可輕逼。言詞威肅對必無能。唯破異生非破聖者。以諸聖者證法性故。有說。得忍亦不可破。為含二義說愚夫言。要所破僧忍師異佛。忍異佛說有餘聖道。應說僧破在如是時。此夜必和不經宿住。如是名曰破法輪僧。能障聖道輪壞僧和合故。何洲人幾破法輪僧。破羯磨僧何洲人幾。頌曰。
贍部洲九等 方破法輪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論曰。唯贍部洲人。少至九。或復過此能破法輪。非於餘洲。以無佛故。有世尊處方有異師。要八苾芻分為二眾。以為所破。能破第九。故眾極少猶須九人。等言為明過此無限。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極少八人。多亦無限。通三洲者。有聖教故。要一界中僧分二部。別作羯磨故須八人。過此無遮故亦言等。於何時分無破法輪。頌曰。
初後疱雙前 佛滅未結界
於如是六位 無破法輪僧
論曰。初謂世尊轉法輪未久。後謂善逝將般涅槃時。此二時中僧一味故。於正戒見疱未起時。要二疱生方可破故。未立止觀第一雙時。法爾由彼速還合故。佛滅後時無真大師為敵對故。未結界時無一界中分二部故。於此六位無破法輪。非破法輪諸佛皆有。必依宿業有此事故。且止傍論應辯逆緣。頌曰。
棄壞恩德田 轉形亦成逆
母謂因彼血 誤等無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後無學無
論曰。何緣害母等成無間非餘。由棄恩田壞德田故。謂害父母是棄恩田。如何有恩。身生本故。如何棄彼。謂捨彼恩。德田謂餘阿羅漢等。具諸勝德及能生故。壞德所依故成逆罪。父母形轉殺成逆耶。逆罪亦成。依止一故。由如是義故。有問。言頗有令男離命根。非父阿羅漢而為無間罪觸不。曰有。謂母轉形。頗有令女離命根非母阿羅漢而為無間罪觸不。曰有。謂父轉形。設有女人羯剌藍墮。餘女收取置產門中生子。殺何成害母逆。因彼血者身生本故。諸有所作應諮後母。能飲能養能長成故。若於父母起殺加行。誤殺餘人無無間罪。於非父母起殺加行。誤殺父母亦不成逆。如子執杖擊父身蚊。母隱在床謂餘而殺。若一加行害母及餘二無表生。表唯逆罪。以無間業勢力強故。尊者妙音說有二表。表是積集極微成故。若害阿羅漢無阿羅漢想。於彼依止起定殺心。無簡別故亦成逆罪。若有害父父是阿羅漢得一逆罪。以依止一故。若爾喻說當云何通。佛告始欠持。汝已造二逆。所謂害父殺阿羅漢。彼顯一逆由二緣成。或以二門訶責彼罪。若於佛所恶心出血。一切皆得無間罪耶。要以殺心方成逆罪。打心出血無間則無。若殺加行時彼非阿羅漢將死方得阿羅漢果。能殺彼者有逆罪耶。無。於無學身無殺加行故。若造無間加行不可轉。為有離染及得聖果耶。頌曰。
造逆定加行 無離染得果
論曰。無間加行若必定成中間決無離染得果。餘惡業道加行中間。若聖道生業道不起。依止與彼定相違故。於諸惡行無間業中何罪最重。於諸妙行世善業中何最大果。頌曰。
破僧虛誑語 於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論曰。雖了法非法。為欲破僧而起虛誑語顛倒顯示。此無間中為最大罪。由此傷毀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脫道故。謂僧已破乃至未合。一切世間入聖得果離染盡漏皆悉被遮。習定溫誦思等業息。大千世界法輪不轉。天人龍等身心擾亂故招無間一劫異熟。由此破僧罪為最重。餘無間罪如其次第第五三一後後漸輕。第二最輕。恩等少故。若爾何故三罰業中。佛說意罰為最大罪。又說罪中邪見最大。據五無間說破僧重。約三罰業說意罪大。就五僻見說邪見重。或依大果害多有情斷諸善根。如次說重。感第一有異熟果思。於世善中為最大果。感八萬大劫極靜異熟故。約異熟果故說此言。據離系果則金剛喻定相應思能得大果。諸結永斷為此果故。為簡此故說世善言。為唯無間罪定生地獄。諸無間同類亦定生彼。有餘師說。非無間生。同類者何。頌曰。
污母無學尼 殺住定菩薩
及有學聖者 奪僧和合緣
破壞窣堵波 是無間同類
論曰。如是五種隨其次第是五無間同類業體。謂有於母阿羅漢尼行極污染謂非梵行。或有殺害住定菩薩。或殺學聖者。或奪僧合緣。或破窣堵波。是五逆同類。有異熟業於三時中極能為障。言三時者。頌曰。
將得忍不還 無學業為障
論曰。若從頂位將得忍時感惡趣業皆極為障。以忍超彼異熟地故。如人將離本所居國一切債主皆極為障。若有將得不還果時。欲界系業皆極為障。唯除隨順現法受業。若有將得無學果時。色無色業皆極為障。亦除順現。二喻如前。如上所言住定菩薩為從何位得住定名。彼復於何說名為定。頌曰。
從修妙相業 菩薩得定名
生善趣貴家 具男念堅故
論曰。從修能感妙三十二大丈夫相異熟果業。菩薩方得立住定名。以從此時乃至成佛常生善趣及貴家等。生善趣者。謂生人天。趣妙可稱故名善趣。於善趣內常生貴家。謂婆羅門或剎帝利巨富長者大婆羅家。於貴家中根有具缺。然彼菩薩恆具勝根。恆受男身尚不為女。何況有受扇搋等身。生生常能憶念宿命。所作善事常無退屈。謂於利樂有情事中。眾苦逼身皆能堪忍。雖他種種惡行違逆。而彼菩薩心無厭倦。如世傳有無價馱娑。當知此言目彼菩薩。由彼大士雖已成就一切殊勝圓滿功德。而由久習無緣大悲。任運恆時系屬他故。普於一切有情類中。以無慢心皆攝同己。或常觀己如彼僕使。故於一切難求事中皆能堪忍。及於一切勞迫事中皆能荷負。修妙相業其相云何。頌曰。
贍部男對佛 佛思思所成
餘百劫方修 各百福嚴飾
論曰。菩薩要在贍部洲中。方能造修引妙相業。此洲覺慧最明利故。唯是男子非女等身。爾時已超女等位故。唯現對佛。緣佛起思是思所成。非聞修類。唯餘百劫造修非多。諸佛因中法應如是。唯薄伽梵釋迦牟尼。精進熾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妙相業成。是故如來告聚落主。我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一家因施我食有少傷損。唯成大利。從此自性恆憶宿生。是故但言九十一劫。宿舊師說。菩薩出初無數劫來。離四過失得二功德。如前所辯。一一妙相百福莊嚴。何等名為一一福量。有說。唯除近佛菩薩所餘一切有情所修富樂果業名一福量。有說。世界將欲成時。一切有情感大千土業增上力為一福量。有說。此量唯佛乃知。今我大師昔菩薩位於三無數劫供養幾佛耶。頌曰。
於三無數劫 各供養七萬
又如次供養 五六七千佛
論曰。初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五千佛。次無數劫中供養七萬六千佛。後無數劫中供養七萬七千佛。三無數劫一一滿時。及初發心各逢何佛。頌曰。
三無數劫滿 逆次逢勝觀
然燈寶髻佛 初釋迦牟尼
論曰。言逆次者。自後向前。謂於第三無數劫滿所逢事佛名為勝觀。第二劫滿所逢事佛名曰然燈。第一劫滿所逢事佛名為寶髻。最初發心位逢釋迦牟尼。謂我世尊昔菩薩位最初逢一佛號釋迦牟尼。遂對其前發弘誓願。願我當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亦於末劫出世。滅後正法亦住千年。故今如來一一同彼。我釋迦菩薩於何位中何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頌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無忿
讚歎底沙佛 次無上菩提
六波羅蜜多 於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圓滿
論曰。若時菩薩普於一切能施一切乃至眼髓。所行惠捨但由悲心。非自希求勝生差別。齊此佈施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被析身支。雖未離欲貪而心無少忿。齊此戒忍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勇勐精進因行。遇見底沙如來坐寶龕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異於常。專誠瞻仰忘下一足。經七晝夜無怠。淨心以妙伽他讚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聞室 逝宮天處十方無
丈夫牛王大沙門 尋地山林遍無等
如是讚已便超九劫。齊此精進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若時菩薩處金剛座。將登無上正等菩提。次無上覺前住金剛喻定。齊此定慧波羅蜜多修習圓滿。能到自所往圓德彼岸。故此六名曰波羅蜜多。契經說。有三福業事。一施類福業事。二戒類福業事。三修類福業事。此云何立福業事名。頌曰。
施戒修三類 各隨其所應
受福業事名 差別如業道
論曰。三類皆福。或業或事。隨其所應如業道說。謂如分別十業道中有業亦道有道非業。此中有福亦業亦事。有福業非事。有福事非業。有唯是福非業非事。且施類中身語二業具福業事三種義名。彼等起思唯名福業。思俱有法唯受福名。戒類既唯身語業性故。皆具受福業事名。修類中慈唯名福事。業之事故。慈相應思以慈為門。而造作故。慈俱思戒唯名福業。餘俱有法唯受福名。或福業名顯作福義。謂福加行事顯所依。謂施戒修是福業之事。為成彼三起福加行故。有說。唯思是真福業。福業之事謂施戒修。以三為門福業轉故。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頌曰。
由此捨名施 謂為供為益
身語及能發 此招大富果
論曰。雖所捨物亦得施名。而於此中捨具名施。謂由此具捨事得成故。捨所由是真施體。或由怖畏希求貪等捨事亦成。非此意說。簡彼故說為供益言。謂為於他供養饒益而有所捨。此具名施。具名何謂。謂身語業及此能發。能發謂何。謂無貪俱能起此聚。如有頌曰。
若人以淨心 輟己而行施
此剎那善蘊 總立以施名
應知如是施類福業事。能招當現大財富為果。言施類福者。顯施為體義。如葉類器草類捨等。戒修類言准此應釋。為何所益而行施耶。頌曰。
為益自他俱 不為二行施
論曰。此中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為唯為自益非他。由此有獲益故。若諸聖者已離欲貪。施諸有情除順現受。此施名曰唯為益他。以他由此獲饒益故。非為自益。超果地故。若彼一切未離欲貪。及離欲貪諸異生類。持己所有施諸有情。此施名為為二俱益。若彼聖者已離欲貪。奉施制多除順現受。此施名曰不為益二。以此唯為恭敬報恩。前已總明施招大富。今次當辯施果別因。頌曰。
由主財田異 故施果差別
論曰。施有差別由三種因。謂主財田有差別故。施差別故果有差別。且由施主差別云何。頌曰。
主異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廣愛 應時難奪果
論曰。由施主成信戒聞等差別功德。故名主異。由主異故施成差別。由施差別與果有異。諸有施主具如是德。能如法行敬重等四施。如次便得尊重等四果。謂若施主行敬重施。便感常為他所尊重。若自手施。便能感得於廣大財愛樂受用。若應時施感應時財。所須應時不過時故。若無損施便感資財。不為他侵及火等壞。由所施財差別云何。頌曰。
財異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眾愛柔軟身 有隨時樂觸
論曰。由所施財或闕或具色香味觸。如次便得或闕或具妙色等果。謂所施財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眾愛。如味美妙眾所愛故。觸具足故感柔軟身及有隨時生樂受觸。如女寶等。果有減者由因闕故。如是亦由具色香等故名財異。由財異故。施體及果皆有差別。由所施田差別云何。頌曰。
田異由趣苦 恩德有差別
論曰。由所施田趣苦恩德各有差別。故名田異。由田異故施果有殊。由趣別者。如世尊說。若施傍生受百倍果。施犯戒人受千倍果。由苦別者。如七有依福業事中先說應施客行病侍園林常食及寒風熱隨時食等。復說。若有具足淨信男子女人成此所說七種有依福業事者。所獲福德不可取量。由恩別者。如父母師及餘有恩。如熊鹿等本生經說諸有恩類。由德別者。如契經言。若施持戒人受億倍果等。於諸施福最勝者何。頌曰。
脫於勝菩薩 第八施最勝
論曰。薄伽梵說。若離染者於離染者施諸資財。於財施中此為最勝。若諸菩薩所行惠施。是普利樂諸有情因。雖不名為脫施於脫。而於施福亦為最勝。除此更有八種施中。第八施福亦為最勝。八施者何。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先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為莊嚴心為資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惠施。隨至施者。宿舊師言。隨近己至方能施與。怖畏施者。謂見此財壞相現前寧施不失。習先施者。謂習先人父祖家法而行惠施。餘施易了故不別釋。如契經說。施預流向。其果無量。施預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廣說頗有施非聖果亦無量耶。頌曰。
父母病法師 最後生菩薩
設非證聖者 施果亦無量
論曰。如是五種設是異生。但施亦能招無量果。住最後有名最後生。法師四田中是何田所攝。是恩田攝。所以者何。為諸世間大善友故。無明所盲者能施慧眼故。開示世間安危事故。令有情生起無漏法身故。以要說者。善說法師乃至能為佛所作事故。於彼行施便招無量果。欲知諸業輕重相者。應知輕重略由六因。其六者何。頌曰。
後起田根本 加行思意樂
由此下上故 業成下上品
論曰。後起者謂作已隨作。田謂於彼作損作益。根本者謂根本業道。加行者謂引彼身語。思謂由彼業道究竟。意樂者謂所有意趣。我應造作如是如是。我當造作如是如是。或有諸業唯由後起所攝受故得成重品。定安立彼異熟果故。或有諸業由田成重。或有於田由根本力成重非餘。如父母田行殺罪重非盜等業。由餘成重。例此應思。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業最重。翻此最輕。除此中間非最輕重。如契經說。有二種業。一造作業。二增長業。何因說業名增長耶。由五種因。何等為五。頌曰。
由審思圓滿 無惡作對治
有伴異熟故 此業名增長
論曰。由審思故者。謂彼所作業非先全不思。非率爾思作。由圓滿故者。謂諸有情中。或由一惡行便墮惡趣。或乃至三。或由一業道便墮惡趣。或乃至十。此中若有齊此量業應墮惡趣。未圓滿時但名造作不名增長。若此已圓滿亦得增長名。由無惡作對治故者。謂無追悔無對治業。由有伴故者。謂作不善業不善為助伴。由異熟故者。謂定與異熟善翻此應知。異此諸業唯名造作。如前所明。未離欲等持己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為唯為自益。既無受者福如何成。頌曰。
制多捨類福 如慈等無受
論曰。福有二類。一捨二受。捨類福者。謂由善心但捨資財施福便起。受類福者。謂所施田受用施物施福方起。於制多所奉施供具雖無受類有捨類福。彼既不受福由何生。復以何因知福生者要由彼受不受不生。不受於他無攝益故。此非定證。若福要由攝益他成。則修慈等及正見等應不生福。是故應許供養制多有多福生。如修慈等。謂如有一修慈等定。雖無受者及攝益他。而從自心生無量福。如是有德者雖已滅過去而追伸敬養福由自心生。豈不唐捐此施敬業。不爾發業心方勝故。謂如有一欲害怨家。彼命雖終猶懷怨想發起種種惡身語業。生多非福非但起心。如是大師雖已過去追伸敬養起身語業。方生多福非但起心。若於善田殖施業種可招愛果。若於惡田雖施但應招非愛果。此不應爾。所以者何。頌曰。
惡田有愛果 種果無倒故
論曰。現見田中種果無倒。從末度迦種末度迦果生。其味極美。從賃婆種賃婆果生。其味極苦。非由田力種果有倒。如是施主雖於惡田而益他心殖諸施種。但招愛果不招非愛。然由田過令所殖種或生果少或果全無。施類福業事傍論已了。今次應辯戒類福業事。頌曰。
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壞 依治滅淨等
論曰。諸不善色名為犯戒。此中性罪立犯戒名。遮謂所遮非時食等。雖非性罪而佛為護法及有情別意遮止。受戒者犯亦名犯戒。簡性罪故但立遮名。離性及遮俱說名戒。此各有二。謂表無表。以身語業為自性故。已略辯戒自性差別。若具四德得清淨名。與此相違名不清淨。言四德者。一者不為犯戒所壞。犯戒謂前諸不善色。二者不為彼因所壞。彼因謂貪等煩惱隨煩惱。三者依治。謂依念住等。此能對治犯戒及因故。四者依滅。謂依涅槃迴向涅槃非勝生故。等言為顯復有異說。有說。戒淨由五種因。一根本淨。二眷屬淨。三非尋害。四念攝受。五迴向寂。有餘師說。戒有四種。一怖畏戒。謂怖不活惡名治罰惡趣畏故受護尸羅。二希望戒。謂貪諸有勝位多財恭敬稱譽受持淨戒。三順覺支戒。謂為求解脫及正見等受持淨戒。四清淨戒。謂無漏戒。彼能永離業惑垢故。已辯戒類。修類當辯。頌曰。
等引善名修 極能熏心故
論曰。言等引善其體是何。謂三摩地自性俱有。修名何義。謂熏習心以定地善於心相續極能熏習令成德類。如花熏苣蕂。是故獨名修。前辯施福能招大富。戒修二類所感云何。頌曰。
戒修勝如次 感生天解脫
論曰。戒感生天。修感解脫。勝言為顯就勝為言。謂施亦能感生天果就勝說戒。持戒亦能感離系果就勝說修。經說四人能生梵福。一為供養如來馱都建窣堵波於未曾處。二為供養四方僧伽造寺施園四事供給。三佛弟子破已能和。四於有情普修慈等。如是梵福其量云何。頌曰。
感劫生天等 為一梵福量
論曰。先軌範師作如是說。隨福能感一劫生天受諸快樂是一福量。由彼所感受快樂時同梵輔天一劫壽故。以於餘部有伽他言。
有信正見人 修十勝行者
便為生梵福 感劫天樂故
毘婆沙師作如是說。即於分別妙相業中。所辯福量此即同彼。等言為顯如是異說。財施已說。法施云何。頌曰。
法施謂如實 無染辯經等
論曰。若能如實為諸有情以無染心辯契經等令生正解名為法施。故有顛倒或染污心求利名譽恭敬辯者。是人便損自他大福。前已別釋三福業事。今釋經中順三分善。頌曰。
順福順解脫 順抉擇分三
感愛果涅槃 聖道善如次
論曰。言順福分者。謂感世間可愛果善。順解脫分者。謂定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為身中有涅槃法。若有聞說生死有過諸法無我涅槃有德。身毛為竪悲泣墮淚。當知彼已殖順解脫分善。如見得雨場有芽生知其穴中先有種子。順抉擇分者。謂近能感聖道果善。即煖等四。後當廣說。如世間所說書印算文數。此五自體云何應知。頌曰。
諸如理所起 三業並能發
如次為書印 算文數自體
論曰。如理起者。正加行生。三業應知即身語意。能發即是能起此三。如其所應受想等法。此中書印以前身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次算及文以前語業及彼能發五蘊為體。後數應知。以前意業及彼能發四蘊為體。但由意思能數法故今應略辯諸法異名。頌曰。
善無漏名妙 染有罪覆劣
善有為應習 解脫名無上
論曰。善無漏法亦名為妙。諸染污法亦名有罪有覆及劣。准此妙劣餘中已成。故頌不辯。諸有為善亦名應習。餘非應習義准已成。何故無為不名應習。不可數習令增長故。又習為果。此無果故。解脫涅槃亦名無上。以無一法能勝涅槃是善是常超眾法故。餘法有上義准已成。
說一切有部俱舍論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