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經(大藏經) > 佛經註音版本 > 正文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依東林寺版本】 (舉香讚) 爐香乍熱。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占察善惡業報經...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佛說貧窮老公經...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初夜分舉身放光,...雜阿含經 附吳魏二錄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薩國,多比丘俱行往竹中,一竹中止,行止陬中柏樹間。在時,佃家婆...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也生死...密咒圓因往生集序 竊惟總持無文。越重玄於化表。秘詮有象。敷大用於域中。是以佛證離言。廓圓鏡無私之照。教傅密語。...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出自弘化社《日誦經咒簡要科儀》...四品學法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其有三德學,號真學,為上品;其持具戒學,號承法,為中品;其受卑戒學,號依福...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序 曹溪派列,淘湧而流注無窮;南嶽岐分,巍峨而聯綿不盡。雲仍曼衍,枝葉滋榮,非止蔭覆人天...卷上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時,彼城中有一長者,名曰和合,於一日中,飯食事訖,出王舍城...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無量比丘、比丘尼、優...【三類境】 這是唯識宗的教義,即將吾人心識所緣慮的對境,依其性質而分為三類。三類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類境...(界名)龍女成佛之世界名。法華經提婆品曰: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
愚癡的凡夫由於無始世以來虛偽惡邪妄想,由於無始世以來,因為自心所現的虛偽惡邪見,種種的妄想之所回轉,就是真如...
富嫌千口猶伶仃,貧恨身存似紲刑 何事莊生齊物了,一聲青磬萬緣醒 「富嫌千口猶伶仃」,禪宗祖師有句話:「富嫌千口...
有禪的大智慧,就能心靈健康無煩惱,保持良好的心態,擁有四種快樂。即助人為樂、知足常樂、逆境之中自得其樂、修行...戒殺是息刀兵之本 諸位老師,各位佳賓大德,各位同修:學人今晚第一次來談談淺近的佛法,與諸位互相來研究,敬請諸位...
智者大師雲 【隔真妄,破九界,顯佛界,為緣修。】 智者大師把修行分成兩塊:一個叫緣修。就是你如果不走《法華經》...
法的佈施 我們有些人做弘法利生工作、勸進行者工作,他常常有個觀念:我一天到晚這麼忙,都耽誤我自己念佛修行了。如...
世人之中,往往是有些老實頭知道自己水平不夠、業障深重、妄想雜念紛飛,知道自己沒有水平去通達宗門教下,覺得自己...
示耳之曰:勤則不病,不勤則病,勿謂夙業,其報甚近。慈父彌陀,數數親覲,可以永年,況乃卻病。 (《西方確指》) ...佛教有一個名詞叫「四攝法」,其中有一項是「佈施」,意思是和別人結緣,不論是自己的財產、時間、智慧、技能,甚至...
唐代法祥法師,同州人(今山西大荔縣),少年出家,出家後即週遍遊歷各地參訪求道。法祥一生清高貧苦、息心寡慾,棲...問: 佛弟子應該如何正確看待疾病? 慧律法師答: 不要用自己的觀念解讀病苦,有時會誤了大事。佛教是理性的宗教,是...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狐丘是個地名,丈人是指老先...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唐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
上篇:【註音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 下篇:【註音版】佛說十號經 |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祗獲法身 願...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梵網經菩薩戒本
佛說無量壽經
【註音版】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註音版】占察善惡業報經
【註音版】大寶積經優波離會三十五佛名禮懺章
【註音版】佛說貧窮老公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雜阿含經
阿閦佛國經
密咒圓因往生集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註音版】淨壇儀
四品學法經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佛教詞典】三類境
【佛教詞典】無垢世界

謙卑不會減少你的實力

一聲青磬萬緣醒,這個才是真福報

禪與心理健康
李炳南老居士《因果可轉變》

空有無礙,進入中道的平衡實相

法佈施的福德果報

寧做老實頭,狂慧反有落空之禍

【推薦】勤則不病,不勤則病
運用佛法來佈施

諸功迴向,感鶴西來
佛弟子應如何正確看待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