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華嚴十明論敘
宋寶覺圓明禪師惠洪覺范撰
顯謨閣待制朱公世英。為餘言。頃過金陵。謁王文公於鐘山。公以彥裡閈晚生有志學道。謂曰。若讀史見勾踐伍員事乎。勾踐保棲會稽。置膽於坐臥則仰膽。飯食亦嘗膽也。伍員去楚櫜載。而去昭關至蒲伏行乞於吳市。二子設心止欲雪恥復仇。而焦身苦思二十餘年。而後遂其欲。蓋有志者事竟成也。然移此心以學無上菩提。其何以御之。世英囑予記其言。世英歿一年。餘還自海外。築室筠溪石門寺。夏釋此論。追念平時之語曰。嗟乎流轉三界未即棄去。其恥亦大矣。囚縛五陰未能超出。其仇亦深矣。以吳楚之仇恥較之。其相倍如日劫。而學者亦思掣肘徑去。然至誠惻怛勇決力行。較勾踐伍員特太山毫芒耳。豈不惜哉。金剛般若經。須菩提聞世尊言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不如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之福。於是泣下。其心豈不謂學者多以一身味著懈怠故自為障閡乎。夫雜華具四天下微塵數偈。而其所詮者。如來普光明大智一法而已。親近隨順此智者。戒定慧三法而已。以戒定慧觀照方便破滅無明。一切眾生彈指實證。故金剛藏菩薩曰。隨順無明起諸有。若不隨順諸有離。是謂成佛顯訣人法要旨。借令三世如來重複宣示深奧。不能加毫末於此矣。其於利害去取。曉如白黑。其義理昭著。粲如日星。不知。學者於戒定慧。何疑而不隨順。於無明煩惱。何戀而不棄遺乎。孟軻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今之知類者。吾特未見耳。豈密行暗證。隱實顯玼。世不得而知歟。抑觀力麁浮習重。境強多遇緣而退歟。餘切慕。思大智者父子於道能遺虛名收實効。三十年間決期現證。皆獲宿智通。入法華三昧。乳中之酪此其驗矣。嗚呼安得如南嶽天台兩人者。與之增進此道哉。 政和五年六月十日書
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
唐太原李通玄撰
釋十二緣生
夫十二緣生者。是一切眾生逐妄迷真。隨生死流轉波浪不息之大苦海。其海廣大甚深無際。亦是一切諸佛眾聖賢寶莊嚴大城。亦是文殊普賢常游止之華林園苑。常有諸佛出現於中。普賢菩薩恆對現色身。在一切眾生前教化無有休息。文殊師利告善財雲。不厭生死苦。乃能具足普賢行。一切諸佛功德海參映。重重充滿其中。無有盡極。與一切眾生猶如光影。而無障礙。以迷十二有支名一切眾生。悟十二有支即是佛。故眾生及以有支皆無自性。若隨煩惱無明行識名色。六根相對。生觸受愛取有。成五蘊身。即有生老死。常流轉故。若以戒定慧觀照方便力照自身心境。體相皆自性空無內外有。即眾生心全佛智海。如經頌云。欲知諸佛心當觀佛智慧。佛智無依處。如空無所依。眾生種種樂及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如華嚴經。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退失。佛法道應當遠離。何等為十。為於善知識生憍慢心。失佛法道。畏生死苦失佛法道。厭菩薩行失佛法道。厭惡受生失佛法道。樂著三昧失佛法道。於諸善根起疑惑心失佛法道。誹謗正法失佛法道。斷菩薩行失佛法道。樂求聲聞及緣覺乘失佛法道。起瞋恚心失佛法道。若修行者求大菩提心者。無勞遠求。但自淨一心。心無即境滅。識散即智明。智自同空。諸緣何立。以空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入十住初心。此如善財童子登妙峯山頂。以明相盡法門故。欲令其心轉更增勝。上入海門國。重觀十二有支生死大海。見佛出興說普眼經及佛功德海諸波羅蜜海乃至禪波羅蜜。方始一終。又至十地中第六地作十度。逆順觀察十二有支。成般若波羅蜜門。三空自在智慧現前。以大慈大悲為首。故不盡諸行。又以空慧入諸行海。長養大慈大悲入生死海。如蓮華處水而無染污。如阿修羅處海才沒半身。像大悲菩薩以空智隨流處纏不沒。廣如經說。今略敘其十法。令後學者不妄別求。設使自外他求畢竟須明此理。若厭十二緣生別求解脫智海者。如捨氷而求水。逐陽焰以求漿。若以止觀力照之。心境總忘。智日自然明白。如貧女宅中寶藏不作而自明。如窮子衣中珠無功而自現。十門如下。
第一明。一切眾生十二緣生惡覺生死。從何所生。第二明。十二緣生為是本有。為是本無。第三明。諸佛解脫智慧。為是本有。為是修生第四明。十二緣生與智慧誰為先後。第五明。十二緣生及佛智慧有始有終否。第六明。十二緣生是一心所變。云何受三界苦樂不同。第七明。解脫法中何法有依。何法無依。第八明。諸佛解脫無有性相體無處所。有無量功德。有一佛剎微塵身土莊嚴牙相映徹。為是有常。為是無常。第九明。一切諸佛皆有大願。雲誓度一切眾生盡方自解脫。如今一切眾生無數。云何無量諸佛已成現成佛者。如無量剎塵。豈不違其本自大願無量力耶。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如何超度使令迷解同佛大智大悲。成大法門一切智海佛功德海。
第一明十二緣生惡覺生死從何所生者。為一切眾生從本已來。無本無末。無始無終。無性無相。無古無今。真智慧之體是一切眾生之本源也。為真智慧無體性。不能自知無性。故為無性之性不能自知無性故名曰無明。如華嚴經第六地。不了第一義故號曰無明。將知以真智慧本無性故不能自了。既不自了。是以諸佛更須示現出世說法利樂人天。本無眾生可度。既先賢得道利樂世間。明知真智。要得了緣方能現也。若言真智本來自然常不變易者。即有所依。即有所住處。即堅然形質。十方虛空不可相容納也。即同外道及二乘並淨土菩薩皆有所依。故眾生自眾生聖自聖不須教化也。故知有賢聖得道。會真明知真智無性。不得了緣但迷心境。十二有支隨事染著。不能自知有性無性。妄作我見。隨順無明行。識名色對六根為觸。識為種子。意為能緣。隨事和合。觸受隨生。無明行二事緣眼耳鼻舌身五根。與名色相對。無明行為所緣。意為能緣。名色是所緣之境。識對諸根隨事和合。分別善惡取納名受。此一段五根從意及識七法為現行緣。領受貪著不捨。便生愛取有。從愛取有三緣成來世業因。生老死三緣為來世苦果。此愛取有及生老死。常以生老死為果。生生無有停息。隨自貪慾乘憍慢放逸貪嗔勝劣等業三界受生。苦樂不同。皆是自心變非由他與。應如是知。是一切眾生所生苦海之源。以迷真智故便有業生。十二有支因此而起。若達無我則無所生處。則一切法自性無生。是故經云。世間生滅皆由著我。若離於我即無生處。執著我故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於諸行中植心種子生有漏身。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為諸業為田識為種子。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相對生受。受生已復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老已劣造業成病。病已業盡為死。死時生諸熱惱。故憂悲愁嘆眾苦皆集。此因緣果故集。無有集者此明。經意為名第一義。故妄生苦緣。實可悲愍。為迷心境枉流生死。眾苦悲惱飄轉何休。但淨意根空慧現前。十二有支都無所有。及名色識觸受等五法。皆為根本智之法界自在緣生諸法門大海及諸波羅蜜諸功德海。以明迷者。即諸煩惱海一切心境總為苦海。若覺悟者。即是諸法門及波羅蜜海。正覺悟時無明不見滅。智慧不見生。是故經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此明迷解。是故一切眾生於第一義根本無作智中妄起作業。愛取有生。是故十二有支迷真智慧生。十二有支以為生源。以此三乘教法諸般若中。為中下種人但說五蘊十二緣空。空亦空有為無為及畢竟空。乃至十八空等。皆未明達十二緣生煩惱苦海。便為智海正覺海諸法門海諸波羅蜜海菩薩萬行諸功德海。文殊普賢毘盧遮那三法皆悉圓滿。一一塵中十方諸佛及一切眾生同住無礙海。法如是故非是權乘神通所作。一切大小皆無邊方。參映重重重重無礙。如經廣明。
第二明十二緣生為是本有為是本無者。此中有二義。一妄。二真。一如世情妄見。隨三世古今為心計其萬事實有。又計生死等以為無常。此乃如世情心想所計。言無常並是妄心妄想裁接無有窮盡。言常無常並是虛妄無有定法。皆不可依也。言真如理智常不變易亦是虛妄。是故淨名經云。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以此十二有支是一切眾生自心自誑情計變生。今言十二有支常。以是虛妄。若言無常法。又以滅而取證。或厭而往生者。皆且得變化生死。非真解脫。是故常與無常同第一義智。不可以情知也。經云。不了第一義。故號曰無明。又世諦即第一義諦云何。十二有支定說為常及與無常。又如正會第一義諦時。不見身心及境界若生若滅常與無常。是故十二有支無決定性。不可說言常與無常。同第一勝義諦故。
第三明諸佛解脫智慧。為是本有為是修生者。此一段須知四謗。言法本有增益謗。言法本無損減謗。亦有亦無戲論謗。非有非無相違謗。若言諸佛解脫智慧本有增益謗。若言本無要假修生損減謗。此之一段非情意思量言所及也。情亡神會想盡智圓。何以情論於有無。談其無功之智也。言其本有即體性如同虛空。本來無跡。言其本無因修而得者。亡情慮而始會一乘。若以滅識亡情亦非是。當一切眾生以情想恆存者。常迷不知存。修即卻敗。放逸即全乖。若言本有修生皆為過失。何以然者。言本有一切眾生元來是佛。何因苦樂流轉不停。若言修生還成敗壞。有為之法皆是無常故。須除此二障方可相應。乃故頌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此乃禪定觀行方便。以為了緣迷解自明。不可以情慮計度。雲修生本有。此果體無以斟酌知。無以思量得。當以止觀力功熟方乃證知。急亦不成。緩亦不得。但知不休。必不虛棄。如乳有酪。皆須待緣。緣緣之中無作者。故其酪成已亦無來處。亦非本有。如來智慧以戒定慧眾善方便而以照之。而緣緣之中無作者。無成壞故。然於一切智一切種智。於中而得朗然。於諸法中無能作所作者。故亦非本有。亦非本無。以第一義中無本無末。無始無終。無成無壞。無三世古今。亦不可作本有及以修生。成就世間斷常諸見及諸諍論。應如是知。如經中頌云。一切法不生。無有常見。一切法不滅。無有斷見。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以無斷常故。即是成佛義也。是故不可作修生本有卜度之妄想也。重栽妄想不可相應。當須於一切法無心。道自現也。無心道現正智方明。正智現前方覺心境諸緣自皆無性。心境無性智日同空。境何。能立智空境寂識浪無生。所有現行都無能所。如空谷響。應物成音。空谷無心智。亦如是應物。分別都無所生。於此是他同於幻住。所有心境皆如。不見一法有生住異滅成壞等相。名法界緣起自在無生門。如善財至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所。得空幻智幻生幻住法門。一切處受生皆同幻住。
第四明十二緣生與佛智慧誰為先後者。如世情識妄業所見者。即十二緣生生死在前。若以道現智明。古今元來不變。無動轉故。已是無量劫中所作善惡業果報德。道現智明悉能見之。如彌勒樓閣中善財入已彌勒三世古今業行悉於中現者是也。以自淨智業圓明。十方諸佛及一切眾生。三世古今業行無不普現。以無明總盡一切智成。自合如是。但淨自心不可希望。如世間初心。但且息心淨念者。亦得少分外邊生死境界所現。故求大道者不取也。不可以螢光滯於大智之明。此是攝亂息心所見也。亦有邪鬼入身。亦見少分皆不可取也。善抉擇之。如十地菩薩得百萬阿僧祇三昧。世無不明。坐大寶蓮華之上。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授如來職。其身充滿大蓮華之上。此大蓮華四邊次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諸菩薩皆坐其上。尚猶於普賢行猶為障礙。欲見普賢菩薩不能得見。當捨五障方見普賢。略釋中已明。善財欲入大悲位。但見摩耶夫人處寶眼天。具明五障之數。何況世間息念少分淨心。怕怖生死畏懼攀緣之心而少分可見。亦為障道。未作須作。已作須過。勿滯其中。一依善財童子所有十住十行五位行樣不錯也。如是根本大智之海。不可更求前後之見。皆從迷十二緣生之法。於心境上意識魔王妄變。自惑其心。至無始沉淪。由迷不覺存前存後。見古見今。第一義中都無此也。一切處文殊師利同聲說偈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又以大智體中同三世事。以過去世入現在未來世。以未來世入現在過去世。以現在世入未來過去世。以根本智無三世性。妄執三世。智現自圓無古無今。一世通為十世。以三世中一世上三世為九世。通平等世為十世。如圓珠上求方。環輪上求始末。虛空中求大小中邊。前際後際終不可得。應如是知如是見。即於大小前後諸見無所惑亂也。如是見盡。三世都忘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然後成普賢之行矣。
第五明十二緣生及佛智慧有始有終者。如有人於少時間夢見無量劫。忽然睡覺。所有夢中時量劫數竝不可得。亦如是見無明及佛智慧亦不可得。為無明等十二有支及佛智慧皆虛妄也。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為真妄總同一虛空性故。不可於空中求其生滅等相。不見無明滅。不見智慧生。以無生滅故。一切法亦如是。無生無滅。無始無終也。
第六明十二緣生是一心所變云何受三界苦樂不同者。金剛藏菩薩雲。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曰無明。所作事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無明行識名色為四。名色增長六處。六根是也。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生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以從此愛取中。不順貪嗔忿恨各隨執業深淺輕重種種不同。因此惡道人天諸業各各差別。修行者大須觀察淨治識種。以現智門。而於心境即得自在。餘意下當更明。
第七明解脫法中何法有依何法無依者。聲聞獨覺皆厭生死。依寂滅涅槃淨土。菩薩厭生死所依淨土。般若中菩薩破有歸空。成空智慧。應生淨土。留惑潤生。教化眾生。如涅槃中。依一切眾生有自性清淨。亦具普賢行。俱是三乘中諸教菩薩等法門。國土皆有大小廣狹所依份量可得。皆有所依故。為眾生根品量度未圓。所有修行心量各依自分所得。唯一乘佛果。毘盧遮那文殊普賢理智大悲圓滿。皆遍至六道眾生及三乘菩薩二乘聲聞緣覺一切所依皆恆遍故。十方充滿猶如虛空。皆無所依。非大小限量度狹所依住也。亦非情想計度所窮任。無功無作大智之所印也。以達十二緣生法中迷解。智現故。無厭除心。無自他境。不出不沒。智印十方。無去無來。恆對現色身普遍一切眾生前。無去無來故。亦無神通變化之心。以無所作之智法爾能隨物應感現其身。宜應所化也。如空谷響普應。諸聲皆無所依。一切眾生及諸賢聖皆無所依。但以自情妄見也。但智明迷解。道自如是。非是情所作得也。故名不可思議。更有餘意。後當更明。
第八明諸佛解脫皆無體相本無處所所有功德身土莊嚴為是有常為是無常者。如來報身及國土三界淨土菩薩所知見故。乃至十地菩薩受職位。但見如來出世。三昧涅槃解脫身土功德微妙境界猶不能見。成佛果德已後恆行普賢行。常處世間。十方六道無休息行。亦不能見也。如十地道滿。欲見普賢行。以十地中三昧力三度倍倍入無量三昧。畢竟不見普賢身及所有境界。況如來果後恆行普賢行。十方國土悉遍於中功德如何見也。如華嚴經世界成就品。如許雜類世界如來行普賢行之遍處。如華嚴。即是文殊師利化入人間覺城東大塔廟處。轉說此經。號普照法界修多羅經。於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諸龍。而來其所聞此法已深厭龍趣。正於佛道咸捨龍身。生天人中。一萬諸龍發大菩提心得不退轉。有無量無數眾生。於三乘各得調伏。移城人間。文殊師利童子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無量大眾從城而出來詣其所。略舉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各言五百入法之眾。以是義故但以文殊師利轉教人間。若如來報身及國土。諸天十地菩薩及淨土諸菩薩所不能見。何況二乘及凡夫得見。此出過眼耳鼻舌身情識之境界。不可雲常無常生滅。比量如來身及國土妙相。不可以形質罣礙所分劑知。一一毛孔皆無有邊際。所得一切功德身。不可以世間情所卜度言。常及無常皆無決定之體。不屬生滅性故不可以妄知。
第九明一切諸佛皆以大願度眾生令盡。若一眾生不盡者。我不取正覺。如今現有無量眾生在。以有無量諸佛已成現成佛者。豈不違其本願力也。如十方世界。不見一佛已成現成佛者。常行普賢行。處十方世界度脫眾生。無古無今。不出不沒。但以眾生宜應所見成佛及以涅槃。無作菩提何得。何證。何成。何壞。但以普賢行物常然。恆利眾生而無利者。但以無作之智性自遍周應現。解迷本無成壞也。正迷解時不見迷。已不見智慧。如善財入慈氏之門。入已還合。以諸法中實無一法有成壞故。若於諸法中見有佛成佛者。是無常義。如涅槃經。自具明文。勿生疑滯。
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如何超度使令迷解同佛大智大悲成大法門一切智海佛功德海者。如華嚴經第二會。普光明殿中說十信門。如來足下輪中十度放光。其光從如來眉間毫相中出。照耀十方世界已來入佛足下輪中。以明佛果光。以佛果光用成信位。其光名一切菩薩智焰照耀十方藏。其狀猶如寶色燈雲。以此光明從足輪中出。初照三千大千世界。令修行者隨光心作光明想。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作此想。成已其光明照於東方十三千大千世界。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次第一週一一方所想成。十方過此。是初觀第二次第。乃至第十倍倍增廣。量度想念皆盡虛空。令其自心亦盡虛空。心同處空。其心自定朗然安樂。方從定還起。十方觀四維上下週遍推求自心。內外都無所得。方始了知空慧現前。名憶念一切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門。在此位中定亂俱忘名初發心住。以此空慧觀察世間一切眾生及以國土。皆如幻化無有體相。同佛空慧解脫法門。入佛知見已。以此名念佛門。以無念正慧相應故入十方境界念佛門。空慧自性普週遍故及一切佛成正覺。轉法輪。三世劫在一時。無時分延促之相可安立故。如經廣明。入此十種廣大如虛空量念佛門。方入海門國。第二治地住法門。方廣達十二緣生海成普眼經及成十波羅蜜行海佛功德海入清淨無染大悲蓮華無垢大智普光明海。如經云。善財童子問言。欲入一切無上智海。而未知菩薩行。云何能捨世俗家生如來家。如是十問具如經說。海雲比丘十種讚慰勸發之後方雲。我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大海為其境界。所謂思惟大海廣大無量。思惟大海甚深難測。總勸十種。觀察十二緣生生死大海。便見大海之下有大蓮華。忽然出現。以觀心圓淨生死無染業。成十無盡寶莊嚴。十王供養恭敬。明十智波羅蜜功德。不出生死之海。於生死大海之中利樂眾生。無染自在。以王表之。阿修羅王雲百萬者。檀波羅蜜中行滿也。手執持其莖。明不離根本智處生死而不沒。以阿修羅王表之。已下思之。表法如是。餘可准知。設有其事亦為表法眾也。蓮華有佛。出現說普眼經者。觀達十二緣生根本普光明智。起差別智。普現一切名色。色聲香味觸法虛空等。隨一切眾生欲皆說為經。眾生無盡心想無盡。對彼根欲以世間萬事應所宜說之為教。有何盡耶。經云。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此普眼經法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知。我於此佛所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法門。以十陀羅尼門為諸人天龍神等。廣宣流佈。以十二緣中一緣之上有百煩惱。十二緣中以為法門。故云千二百歲。但是一切賢聖所說不離四諦。一切世間不離苦集。一切解脫不離滅道。一切苦集不離無明。乃至一切諸緣行等十方隨事各各不同。如華嚴四聖諦品。是諸修行者一一依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普賢等覺位自明。若不遍學不遍知。住一法中莫知進路。一乘之教即以普光明根本智。以為信解勝進之門。以智無三世古今之體還以不移剎那際成大菩提。依智成教不立古今。智圓三世多劫不離一念。以智無延促無有去來。智體同空。本無廣狹。不可以分劑知。不可以增損見。雖有勝進功高時節不移毫分。三乘之教以立三僧祇劫佛果在十地之終。聖智依根立教。如是樂之者。即作勿疑聖旨。致有沉吟。恐作空過。以十信之住六品經文還於普光明根本智殿中說還以十箇智佛以為十信雲覺首目首。通文殊師利。以為所信之行首也。金色世界及一切處金色世界及下九箇世界總通為十。是所信之法十箇世界皆名為色。所謂金色世界妙色世界等以十信之心是生滅心生信解故還。如漸卦鴻漸於幹磐等類是也。略且如是。不可具言十二緣生十住中第二住亦觀成普眼經也六地菩薩亦觀十二緣生生起因緣成無障礙智慧光明。令後學者觀之。論主頌曰。
凡夫無智慧 執著生於我
常求於有無 不能正思惟
妄行於邪道 罪行及福行
乃至不動行 常於諸行中
植心之種子 生諸有漏業
成於後有身 生死恆流轉
諸業以為田 識心為種子
無明以為覆 愛水以為潤
我慢為溉灌 諸見生名色
名色既增長 五根由是生
諸根對名色 識種隨受觸
觸受既增長 愛取生諸有
有生五蘊身 生已有衰變
老壞皆歸死 死時生熱惱
憂愁眾苦集 以此常流轉
生於六趣身 此中無一物
虛妄故如是 能以禪悅心
心念無虛妄 方能起空慧
普照於十方 是中無一物
能於無物中 方現如來智
既得智光已 復照諸眾生
常於十方剎 具足普賢行
以化眾生故 而於佛果門
安立信住地 十行十迴向
十地等覺位 使令修行者
修行不失錯 十信是生滅
十地入佛位 以此佛位中
饒益眾生故 解脫智無染
名之為十行 以此解脫行
迴入生死中 週遍十方界
廣利諸群生 名之為迴向
常於生死中 長養大慈悲
名之為十地 仍於生死海
樂著解脫心 涅槃三昧樂
以除五種障 安立等覺位
成就普賢道 如於十住中
初住第二住 乃至第三住
而於佛果海 觀察十二緣
多求出世心 三比丘表之
四住五住中 便以解脫心
返照世間境 及以十二緣
一切眾塵勞 無不恆清淨
身心無內外 十方悉無礙
一切皆禪林 與諸如來等
(以明返照世間是解脫。以彌伽解脫二俗士表之。有國名住林。十二年行方至以表。十二緣生觀達一終)
第六住位中 出世及世間
如是二解脫 皆悉總圓滿
寂滅大神通 無功神慧滿
(以海幢比丘表之。離出入息無復思覺。神用無方皆悉自在也)
第七方便住 廣度諸眾生
長養大悲行(以滿願優婆夷表之) 第八無功智
毘目瞿沙仙 能隨邪見流
以同諸佛眾 令入清淨智
住處與前同 俱名為海岸
以表智悲同 第九婆羅門
號名為勝熱 明九波羅蜜
能同邪見林 五熱及刀山
從空而投火 摧伏諸苦行
悉令入正見 第十灌頂住
於智波羅蜜 以明十住滿
以智行慈悲 師子幢王女
如此十住中 以十波羅蜜
和會智慈行 各各皆不同
勝進故如是 乃至十行中
十向十地中 及以等覺位
一一諸位中 波羅蜜行別
互參各不同 不離初發心
右已上法門皆如來普光明智為體。差別智為用。使令智慧充滿。以為法界。大乘經云。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而立。隨事貪慾與心共生。心是行(名色是生)。於行迷惑生識。行識共生名色。名色增長六處。三分合為觸(名色識三六根為分)。觸共生是受。受無厭生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以下經云。十二有支皆有種業。如經自具明也)。於十二有支為三苦。一無明及行六根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愛取有生老死是也)。以無明滅三苦總滅。即得三空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於一心境無有願求。唯以大悲為首。教化一切眾生故。二乘觀十二有支。空煩惱。總滅智慧。大慈大悲亦滅。菩薩觀之。諸緣由性空。無生無滅。無受命者。教化眾生不滅諸行。乃至十空三昧現前。常恆不捨一切眾生。廣如經說。十二緣生法雖一法一切賢聖皆於中作觀。各各獲利不同。十波羅蜜一法。五位菩薩勝進各各名目德用不同。不可一向準之。
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