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淨土匯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土之為教也。肇始於釋迦世尊。闡揚於歷代聖賢。於是以念佛一門。而分四種。曰持名念佛。曰觀像念佛。曰觀想念佛。曰實相念佛。雖有四種之殊。究竟歸乎實相而已。又以前三約之為二。一為觀想。一為持名。觀想則十六觀經。言之詳矣。此論持名。則阿彌陀經云。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古德雲。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為往生淨土之要。若其持名。深達實相。則與妙觀同功。上上品生當不疑矣。現前諸佛子。如前懺悔門中。二乘聖人。圓心大士。乃至等覺。尚須懺悔。既彼均當懺悔。豈不咸應往生。而況位在凡夫。生居學地者乎。我今奉為六道現前諸弟子等。皆同一心稱佛名號。求生淨土。願佛慈悲。特垂攝濟。

普勸念佛往生淨土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閑。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普勸念佛

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跡。止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不如見在作福念佛。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一勸極閑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閑無事。正好盡心。盡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閑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閑。雖不極閑。亦可忙時治事。閑時念佛。每日念幾百聲。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勸勞王事。奔波家業。雖無閑時。也須忙裡偷閑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示閱藏要語

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然閱藏者。二種過失。一者執文字而迷理致。二者識理致而不會心。徒廢光陰。祇成緣種耳。若能體達戒定慧熏修。則一大藏經教。所謂念念常住。即念百千萬億卷經者此也。亦復識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光陰迅速。命不堅久。願諸人以淨業而為急務。甚勿以予言為非而弗聽也。

示在家二眾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因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迴光返照念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更無多語。此外只管純一念佛。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過。歷歷分明。時刻切心。不容些須妄想雜念。早晚禮佛時。懇苦發願。求生淨土。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蓮華化生。永離諸苦。

示病人

古人有言。病者眾生之良藥。則人於病中。當生大歡喜。一切不如意處。莫起煩惱。又言。生死有命。則人於病中。當生大解脫。任其死生。莫起恐怖。又過去如幻。現在如幻。未來如幻。盡情放下。單持正念而已。病中千萬寧耐。莫懷速愈之[跳-兆+參]心。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將家事處置了卻。放下萬緣。空空地心上。只念六字佛名。刻刻不忘。自然業障消滅。業障既消。自然夜臥安寧。身心康健矣。念佛人要發願捨此惡世。生彼樂邦。

示耄年居士

色身固有衰嬴。法性本無退滅。盡除萬累。純淨一心。淨心而淨土。斯成往生。而無生自達。

示臨終善女人

男女之體雖殊。靈明之性不二。何言五漏。惟貴一心。一心稱念阿彌陀。決定往生安樂國。

示大同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只替人解粘去縛。便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個字。即是解粘去縛。秘密法門。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久亂之心。一時難定。念佛心不清不必憂。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當心念。

示王智第

心空則業空。身空病空。倘有疑心。可盡情放下。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屬虛妄。如空中華。如水上泡。如夢中事。何疑之有。減思慮。戒惱怒。節飲食。慎起居。但時時刻刻。將念佛做個話頭。勿使忘失。即是覺照常在。惶惶不昧矣。

示明字大曉

記數太多。束心太急。故發諸疾。但孜孜密密。無間斷。無夾雜。即是工夫。不須過分苦行。妄想剛強。久戰自服。必無疑也。

示吳大峻

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一心一意。無間無斷。純一不雜做去。

示於廣慧

古雲。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雜切也。雜念起時。即用心加功念佛。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示王廣第

不如直下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盡心盡力念去。無絲毫異念。即是無字公案。其無字等話頭。不必提了。純一念佛。念佛上透。千處萬處俱透。

示廣耆

龐老雲。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未能空心。且勤念佛。念念不已。心當自空。

示吳廣綬

既不疑生死。不疑古德公案。何得生大怖畏。何得尚慮疑箭入心也。是所云不疑者。猶有疑也。昔二比邱犯淫殺。維摩一言之下。罪滅無餘。今若能如二比邱。則不必論。否則另有一法。經云。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若虔誠念佛十萬八千。無罪不滅。所罰之咒。如風卷雲。如日銷露。如一滴投於大海。如片雪點於紅爐。淨盡滅除。更無蹤跡矣。

示福建林榮(榮具陳所見異境)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見耳聞。悉盡掃除。一心念佛。

示薛廣閱

參究不便。專持亦得。但得一心。自不隨境。

示某居士

堅持五戒。一心念佛。孝養父母。亦勸其一心念佛。求願母子。同生淨土。隨緣度日。來供則受莫行募化。莫作念佛會。守分修行。即是末法中。大善人真居士也。

示洞庭山翁門石氏(求來世為官)

為官雖好。倚官為業。後生墮落。受苦無量。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直饒位至三公。不若蓮登九品。念佛求生淨土。勝似為官。遠之遠矣。

示洞庭山許門石氏(求來世為僧)

為僧雖好。僧不修行。後生墮落。受無量苦。應當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親近金木雕裝之假像。不若親近現在說法之真佛也。淨土為僧。勝過此世界為僧。遠之遠矣。

示學者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人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警眾

我出家後。到處參訪。時遍融師門庭大振。予至京師叩之。膝行再請。師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貪名逐利。不要去攀援。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予受教出。同行者大笑。以為這幾句話。那個說不出。千里遠來。只道有甚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予曰。這個正見他好處。我們渴仰企慕。遠來到此。他卻不說元說妙。凌駕我們。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切近精實的工夫。丁寧開示。故此是他好處。我至今著實遵守。不曾放失。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要事非信。尚不成就。況善事乎。譬如世間盜賊。時乎敗露。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迨後釋免。依舊不悔。所以者何。他卻信得這條門路。不齎一文本錢。自獲利無算。所以備受苦痛。決不退悔。今人念佛。爾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諦信。不要說不信淨土。只如世尊說。人命在呼吸間。這一句話。於義理不是難解說。你們眼裡親見。耳裡親聞。經過許多榜樣。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早是不能勾也。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則念佛法門。不必要我費盡力氣。千叮萬囑。爾自如水赴壑。萬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你們睹此榜樣。當愀然不樂。痛相警策道大眾。我與你。但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無及。須疾忙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方好。我見你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你只不信人命在呼吸間也。

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閉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於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沉。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聖大賢。的勾當轉娑婆。成淨土。不同小可因緣。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卻多少人。不要說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無一個。其有自負修行者。秪是不失人身而已。故我世尊。大慈大悲。示此法門。功過乾坤。恩逾父母。粉骨碎身。不足為報。

幼時尚不知念佛。見鄰家一老嫗。每日課佛數千。間雲。為何如此。彼雲。先夫往時念佛。去得甚好。故我如此念。先夫去時。並無他病。只與人一請而別。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鉁

提話頭。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修淨土人。即以一聲佛號做個話頭。此妙法也。但心粗氣浮。則未能相應。須是沉潛反照。至於力極勢窮。乃有因地一聲消息。

答湖州董潯陽宗伯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古雲。念佛法門。此是金仙氏之長生也。

答餘姚孫居士大珩

若淨土起信。則看教宜專本經疏鈔。而他經次之。其看疏鈔。莫作一氣讀畢。宜少看而以多日畢之。蓋細細玩味。然後深信淨土。為修行至要之門。古人謂生死海中。念佛第一。非虛言也。

既高聲默念。金剛持。皆無益而反損。今當於妄想紛飛時。只輕輕舉佛一聲。即住了。看他是誰念佛。久之念起又如是舉。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其舉業文字等俱歇下。歇下亦於舉業無妨。

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鉞

來問攝心用。觀坐立想像等。此俱隨時無定。但常觀無常。非塵緣未了者所能為。雖不能常觀。亦是工夫。毋用為慮。又塵緣中。觀法難成。不如直以學業家業得暇之時。即便默默執持名號。只貴字字分明。句句親切。心則自攝。若久之不退。三昧成就。即此是觀。

答湖廣劉守復居士廣曙

凡夫放心。初學攝心。後乃得心。攝心非止一法。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古雲。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行於順水。想起時不須別作除滅。但舉阿彌陀佛四字。盡力挨拶。便是攝心工夫。忽然悟去。名曰得心。

答蘇州遠心遠居士廣綬

畏死者。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本自無生。焉得有死。何畏之有。然無生未易卒悟。今惟當專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悟。而一生念力。臨終自知。死去必生淨土。則如流落他鄉。得歸故里。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往生。歡喜無量何畏之有。

答紹興張居士

營靜室。同修淨業。此世間最上事也。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及行坐禮拜即已。亦不必候家事俱了。日出事生。欲了固無了日也。隨即下手。已遲遲矣。生死海中。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宜盡心焉。

答休寧吳伯陽居士廣侒

楞嚴分別真妄處。曾不談及。觀想西方。執持名號等事。何為全沒干涉。而無風起浪。貶他是妄。若言妄則坐禪亦妄。持戒亦妄。講經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

來問出世真諦。夫世即出世。則不須求出。真非妄外。則何用覓真。此意未會。則莫若一心念佛。念極而悟。悟則無論。縱不大悟。而離此娑婆。生彼淨土。即是出世。消滅雜念。純一正念。即是真諦。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當矣。

答吳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後。對境自如。作厭離想。即是解脫初門。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應時也。

答張杏苑居士廣經

所問雲門語。不須究。他說教外別傳。只看他說。須退步向自己腳跟下。推尋是個甚麼道理。其推尋今亦不難。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腳跟下推尋也。久之則正訛中所云。最後窮元極微一假事。不患其不得矣。

答金居土廣聚

來問曰末後緊關。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應。曰直提指斯事。緊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問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靈知炯炯外。皆緩耳。淺耳。末耳。曲耳。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覷得破。管取大事了畢。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惟卜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答檀林廣元

耆宿未見了了。不足恐怖。蓋彼心力。實不曾用盡耳。今既有疾。亦不必以勉強勇作。但依經中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味省緣。可省便省。不得已者。然後應之。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餘姚韓清泰居士廣梵

來問一門深入之旨。彼蓋為門庭各別者言。今念佛者。即在念佛上參。依舊是一門。非二事也。若參究不便。則驀直念去。亦得復說一喻。如習舉業者。易與詩等二門也。則誠不可兼。以無雙經入試故。只易一經。或讀文或解理。可雲二門否。未聞解理之悖於讀文。而不可兼也。

答嘉興孫無高居士廣抑

日課就帖上略注。以今尚有舉業。其淨修。惟貴簡約直捷。未可繁多。如觀音文。金剛經。無暇誦持。則一味念佛。亦自功德不少耳。

答張百戶廣湉

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此謂真積力久。而一旦豁然。喻如磨杵作針。煉鐵作鋼者。定不誣也。入道多門。惟此一門最為捷徑。不可忽不可忽。

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州

不必憂罪業深。不必疑根性鈍。經云。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何疑乎業深。又古聖雲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何憂乎根鈍。見方友。即以此告之。

與蘇州劉羅陽居士

曩啟專以念佛。求生淨土奉勸。然此道至元至妙。亦復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迴。終當大悟耳。願翁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與江陰馮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迴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

人之處世。遇順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憂以危。然而順未足為幸。逆未足為不幸也。溺於意之所便。則出世之心不生。慼慼乎不得志。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萬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觀察。苦從何生。從身生。身從何生。從業生。業從何生。從惑生。因惑造業。因業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問所以破惑之方。只須就本參話頭上。理會念佛的是誰。捉敗此疑。諸惑皆破。思之毋忽。

聞病。今開三法。一曰對治。病既生於勞郁。當以逸治勞。以舒治郁。逸非懶惰不簡之謂也。萬緣盡廢。如初生孩子。六識不行。是之謂逸。舒非散放無忌之謂也。知身世如幻夢。隨緣順受。不被境瞞。和即今病之愈否。身之生死。一併放下。是之謂舒。二曰調攝。調攝在節飲食。慎藥餌。飲食不待論矣。藥餌不宜多服。知柏芩連等苦寒之劑。使金寒水冷。陰未能滋。火未能降。而胃氣先敗。食不下嚥。或洞泄危矣。宣與高明議之。三曰正念。即前所告。苦從身生。身從業生等。病即苦中之一。其展轉相因。亦復如是。應孜孜密密。日夕體究。究之不得。只消提一句本參。念佛話頭。回光自看。識得此念下落。則惑自破。惑破。則展轉消滅。亦復如是。只此三事。宜力行之。

須信萬事是宿緣。不但順逆窮通。乃至死生。都拋卻大海。莫起憂怖。收拾身心。返觀內照。本參話頭。切記切記。

念佛非止明心。亦無病不治。倘有勸進道術者。不必信受。恐失正知見。特預陳之。

尊恙至是。亦甚危矣。宜以所欲言事。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便可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說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此為要緊語。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不可貪生怕死。而誤大事。

與王居士大琸

貴恙宜將身外事。並此身四肢百骸。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若必不可歇者。權且歇下。待後處之。妄想熾不能制。當念佛數聲壓伏之。世間榮華富貴。亦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倏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至囑。

與秦明中居士

法門無量。要在明心。明心要門。無如念佛讀作之暇。或心煩時。靜坐念佛。甚有利益。一念在佛。雜念退休。心空境寂。妙當何如。願無易而忽之。

與吳江秦任南居士廣俍

所云開幽暗。解業縛。若會則幽暗即是光明。業縛無非解脫。如不會。但時時攝心念佛。久久靜定。自能發慧。

與南城吳念慈居士廣翊

入道多門。直捷簡要。無如念佛。念佛一門。上度最勝利根。下至極愚極鈍。蓋是徹上徹下之道。勿以俗見搖惑。古來尊宿教人看話頭。起疑情以期大悟。或看無字。或看萬法等。不一而足。今試比例。假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與念佛是誰。極相似。若於是誰處倒斷。一歸何處不著問人。自豁然矣。古人謂念佛人欲參禪。不須別舉話頭。正此意也。念佛數聲。回光自看。這念佛的是誰。如此用心。勿忘勿助。久之當自有省。如或不能。直念亦可。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念極心空。感應道交。現前見佛。理必然矣。

與太倉王子顒孝廉智第

貴宅世修盛德。何為尊體構斯劇疾。得無宿業使之然乎。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今更有所陳。良以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所云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一字一字分明。一句一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經云。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懸殊也。

答問

答聞谷廣印

問。古人已稟單傳直指。後修淨業而欲往生者。為是悟後隨願起行耶。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墮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耶。若已悟。則塵塵華藏。在在蓮邦。十方無不可者。何獨樂生西方耶。

答真信淨土。決志往生者。不論已悟未悟。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雖目以參禪為務。不妨發願往生。以未能不受後有。畢竟有生處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將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故普賢為華嚴長子。雖塵塵華藏。在在蓮邦。而行願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樂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問。參禪貴一心不生。念佛貴淨念相繼。茲參究念佛一門。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時雖心佛分明。參時即二俱坐斷。斷故參功漸勝。念力漸微。則他時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一念不生是禪非參。起念下疑。乃名曰參。楞嚴雲。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時參時。俱屬有念。亦不相悖。

答錢養淳州守廣沾

問。此心放逸來久。雖以念佛攝持。暫得還失。如何保任。

答。久反之地。非一戰所可收功。惟在堅勇不退。直待心地開明。自然一得永得。

問。猿方著銷。漸即昏沉。惺惺策發。隨復散亂。云何降伏。

答。寂寂治散亂。散去。則生昏沉。惺惺治昏沉昏去。則生散亂。止觀雙持。昏散皆退。今只須精明念佛。念無二念曰精。念而返照曰明。精即止。明即觀。一念佛而止觀備矣。

問。七處征心。心不在內外中間。二祖問安心。心不可得。雲安心竟。此非凡夫境界。今欲住對面念如何。

答。莫管七處八處。亦莫管安與不安。亦莫管對面不對面。但只一心念佛。古雲。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問。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佛法誓在普濟。不愛髮膚。而治生情存什一。如何圓解。

答。若一向舉揚向上。不但治生產業。即殺盜。淫。妄。何曾與實相違。背。今就世間論。什一是世間常理。亦不礙道。彼欺罔取利者。乃不可耳。

答朱西宗居士

問。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孔子言終食造次顛沛不違仁。此不違工夫。雖一時不。易到。然作之不止。乃成自然。況久久行持。忽地有個省處。則苦樂逆順。道在其中。所謂咳唾掉臂。無不是祖師西來意。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問。觀佛廣大。相好。不能成就。

答。古德謂眾生心雜。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今且持名。觀想姑置勿論。

答江廣宥居士

問。一心不亂。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內一心。此後。復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後。心即少散。定不至大散。如顏子三月不違仁。難道三月後。便是惡人。此等人心中縱有妄生。如紅爐點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問。人不信淨土。恐只是本來福薄。

答。此言甚是。

答吳廣穎居士

問。修行人。執勞作務。固其本分。說有色身尪弱者。袖手安坐。攝心念佛。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實能一心不動則可。

問。念佛貴乎念念相續。固矣。然有時不整威儀。反似瀆慢。假如脫巾褻服時。裸臥澡浴時。乃至大小便利時俱可念佛否。

答。默念不妨。

問。設有二人焉。一人肉食而不廢念佛。一人蔬食而絕不念佛。二者孰優。

答。二者病只一般。念佛者稍勝。勝彼不知有佛故。

問。念佛或四字。或六字。稍有繁簡之分。經文只雲執持名號。似止四字。今叢林盡從六字。畢竟何者為是。大師自用何法。

答。四字自念。六字隨眾。

問。終日念佛。遇福則作。吾師明誨也。夫作福時。心在福事。即不在佛號矣。拈一放一。可謂一心不亂乎。

答。明鏡本空。物來則現。於鏡空何礙。人但事未至而將迎。事已過而留滯。乃為病耳。

答餘姚蔣居士

欲為生人根本。斷之誠難。有不淨觀。治其標也。反究慾念起處。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

持名念佛。且專一持名。但禮佛時作。觀可也。

答龔廣淇居士

不論在家出家。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執持名號四宇。是入頭處。執持二字。莫草草看過。

返照念佛人是誰。與參禪意同。

諸大。乘經可看。而以顧正念為主。

答大鏡

以上教意。宗意。不必妄求。但自精勤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自當悟人。

答姜居士

轉身後更有轉身。未得不受後有。故求生淨土為貴。

答為廣鐈為母墮胎求懺

古雲。寧可九蓮居下品。不來人世受胞胎。厭患胞胎但勤念佛。一心念佛。蓮花化生。

問。一心稱名時。又著求生。不幾二念乎。

答。求生須於早晚發願時。若稱名時。一心一念不可夾雜。譬如舉業家。讀書作文。其行也。其所以讀書作文者為何。要中舉中進士。其願也。

以上未詳問人。

端坐念佛。恐心難攝。不若經行。

參念佛是誰。須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禪定人雖願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淨業者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法滅之際。凡舉一莖草。便成槍刃。可以殺人。此時諸法已滅。止留彌陀一句救人。人有念得一句全者。便為世間師。

以上並未詳問語。

勸修作福念佛圖說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人間天上。快樂逍遙。皆因廣作諸福。最緊最要。故曰為先。若欲高出人天。速超生死。者登不退。則有念佛往生一門。最尊最勝。故曰第一。偈曰。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沉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作福 但作一福。福下一點。不論大小多寡

 孝順父母  忠報君王  裝塑佛像  印造經典
 齋供僧伽  敬事師長  營修寺宇  流通善法
 禁絕宰殺  買放生命  飯食饑民  衣濟寒凍
 開掘義井  修理橋樑  平砌街道  普施茶湯
 看療病人  給散藥餌  伸雪冤枉  出滅刑罪
 安養衰老  撫育孤孩  埋藏尸骨  給與棺木
 饒免債負  義讓財產  還他遺失  救濟患苦
 祈禱災難  薦㧞亡魂  勸和爭訟  生全人命

念佛 千聲填一圈。白黃紅青黑。可填五次

無事身間者。時時勤念。有事纏身者。早晚課念。至心發願。求生淨土。平日遇福便作。作訖還念。即以所作之福。迴向淨土。求願往生。善人(某甲)受持。

歸戒圖說

歸依佛。不墮地獄。我今歸依佛。
歸依法。不墮餓鬼。我今歸依法。
歸依僧。不墮旁生。我今歸依僧。
一不殺生 凡有命者不得殺害。
二不偷盜 一針一草不問不取。
三不邪淫 禮法持身不犯外色。
四不妄語 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悉禁。不說。
五不飲酒 酒名狂藥。亂性迷魂。禁不入口。
既受歸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諸惡。謂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如是諸惡不能盡舉。但瞞天昧心等事。便不應作。眾善。謂忠。孝。仁。義。如是眾善。不能盡舉。但上順天理。下合人心等事。便應力行。念佛。謂一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每日。或念一千。二千。三五七千。或至於萬。隨意多少。凡一千念。則點一圈。先白。次黃。次紅。次青。四遍點過。滿四十八萬。持。此佛前證明。乃議微細用心。參入元境。

弟子(某甲)受持。

六齋月齋圖說

六齋 每月六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如遇月小。二十八。二十九。當持日齋。

月齋 每年正。五。九。三個月。當持月齋。不能三月持齋。必須三月戒殺。

經云。四天王每月六日。巡行南贍部洲。初八。二十三。使者巡。十四。二十九。太子巡。十五。三十。天王親巡。考察人間。何人孝順父母。何人忠報君王。何人正直公平。何人慈悲方便。何人歸依三寶。戒殺持齋。廣修眾善。如是等人。加福增壽。何人忤逆父母。何人。背叛君王。何人欺詐奸巧。何人剛狠暴虐。何人不信三寶。宰殺生命。廣造諸惡。如是等人。削福滅壽。又正。五。九月。天王分鎮南州。考察罪福。又玉皇天帝。正。五。九月。以大寶鏡正照南州。考察罪福。可不懼哉。可不慎哉。此六日此三月。應當齋戒念佛。懺悔修省。其日念佛。或六百或六千記點一圈。每月六圈。可用二載。若不能月齋。必守六齋。倘更日日持齋。日日念佛。日日修德。大善大善。

念佛追薦亡靈往生圖說

首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二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三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四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五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六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七七念佛(幾)萬(幾)千(幾)百
通共念佛(幾)十萬(幾)千(幾)百。

凡人於至親亡歿悲傷不已。然亡者無益。生者有損。不若停悲。思為薦濟。經言。人死皆於七七日內託生。當即此時。作諸功德。今勸七七請僧誦經之外。更加自己念佛。每日持念一千五百。有餘力。或至二三四千。七日總計若千。填注七下。七七日滿。迴向焚化。能令亡者。罪障消滅。冤愆解釋。早生善趣。不滯冥途。孝子思親。慈親憶子。兄弟姊妹。夫婦眷屬。師生明友。念恩欲報。皆可行之。倘其初喪。未及見此圖說。亦可補念十萬八千。或更多隨意。福資亡者。功德不可思議。

信(某人某人)為薦亡親某人持念。

普勸為人必修淨土

天如淨土或問雲。今禪者見修淨土。鄙之為愚夫愚婦。此非鄙愚夫愚婦也。乃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其言痛切如此。猶有未信者。因為考據。以證不妄○觀佛三昧經。文殊菩薩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華嚴行願品。普賢菩薩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起信論。馬鳴菩薩示最勝方便。謂專意念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楞伽經。佛告大慧。大名德比邱。厥號為龍樹。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以上略舉四大菩薩。其餘菩薩修淨土者。不可勝紀○廬山遠法師。悟摩訶般若深旨。號東方護法菩薩。而六時念佛。三睹聖像。往生淨土△天台智者大師。妙悟法華。一家教觀。萬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辯十種疑。疏十六觀。極談淨土△百丈大師。馬祖傳道嫡子。天下叢林共宗。而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清涼國師。紹華嚴祖位。稱文殊後身。而指示彌陀。即盧舍那。亦疏。觀經。宏揚淨土△永明壽禪師。得無礙辯才。柱石宗門。而作四料簡。遍讚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死心新禪師。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淨業。著勸念佛文令人發哀起信△真歇了禪師。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而卓庵補陀專意西方。有淨土集行世△慈受深禪師。大邦倩女因緣。一偈融通五教。而謂修行捷徑。無越淨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圓照本禪師。道續天衣。宗宏雪竇。法雷振地。師表兩朝。而淨業兼修。標名上品△中峰本禪師。得法高峰老人。學者仰如山鬥。而雲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有懷淨土詩百首。勸人念佛。以上略舉十大尊宿。其餘尊宿。及法師。律師。修淨土者。不可勝紀○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十六親經△鼓音王經△天親往生論。以上略舉專說淨土經論。其餘經論帶說淨土者。不可勝紀○道安往生論△懷感群疑論△慈恩通讚△海東彌陀疏△四明妙宗鈔△慈恩懺願儀△草堂寶王論△孤山刊正記。西資鈔△大智觀經疏△優曇蓮宗寶鑒△石資樂邦文類△天如淨土或問△大佑淨土指歸△鏡道二師念佛鏡△道衍善人詠△西齋淨土詩。以上略舉最顯數家。其餘讚揚淨土者。不可勝紀。願一一考其人。閱其言。思其義。斷疑決志。幸甚幸甚。

勸修淨土代言

袾宏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猶恐無征。涉於臆見。況復衰病。艱於語言。謹將佛菩薩所說經論。及古今諸大知識。大居士等。種種著述。題名開後幸隨所見詳閱而深玩焉。可信與否。惟高明裁之。

佛菩薩所說經論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佛說無量壽經(一卷)
佛說觀無量壽經(一卷)
佛說鼓音王經(一卷)
天親菩薩往生論(一卷)
馬鳴菩薩起信論(一卷)
諸大知識諸大居士著述

智者大師觀經疏(一卷)
四明妙宗鈔(三卷)
智者大師十疑論(一卷)
元曉法師彌陀經疏(一卷)
大佑法師彌陀略解(一卷)
永明萬善同歸集(三卷)
慈雲懺主淨土懺願儀(一卷)
決疑行願門(一卷)
天如則禪師淨土或問(一卷)
大佑淨土指歸(十卷)
智徹淨土元門據要(一卷)
優曇法師蓮宗寶鑒(一卷)
鏡道二師念佛鏡(一卷)
道衍淨土善人詠(一卷)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樂邦文類(六卷)
龍舒淨土文(一卷)
以上經論著述見存流通。

名存書不存

道安法師往生論(六卷)
懷感法師群疑集(七卷)
道綽禪師安樂論(三卷)
慈愍三藏慈悲集(三卷)
慈恩法師彌陀經通讚(一卷)
清涼國師觀經疏(一卷)
草堂飛錫法師寶王論(一卷)
彌陀經疏(一卷)
孤山觀經疏刊正記(四卷)
靈芝律師經疏(一卷)
宗坦法師觀經甘露疏(四卷)
無功居士淨土自信錄
王侍郎淨土決疑集(三卷)
以上雖不存。倘偶得之。故開。

鄙見請益四種附

彌陀經疏鈔(四卷)
淨土疑辯(一篇)
淨土發願文
往生集(一卷)
佛示念佛十種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號者。見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枷。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作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
七。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禮拜。猶如敬佛。
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並諸菩薩聖眾。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香光室奉安彌陀聖像記

雲棲供彌陀接引眾生立像一軀。本如居士見其端正嚴好。囑予命工肖而刻之甫成。其仲君自桐城來迎。予以金漆未固。舁而舟。慮或有損。於是易本像以行。而新像留山中。仲君扶像至北關。將買舟。而舟人夜夢金色丈夫求載。覺而需其至。意必大貴人也。凡問者。皆弗允。乃仲君問亦弗允既而知其有聖像也。又審而知其為像之佇立者也。則大喜謂符所夢。至京口。將易舟入江。彼舟人。復夢如前。無何。像抵家。奉安於香光室。正慮無賢僧守。而僧大海者適至。海固。嚴淨毗尼。足不逾閫。居七年。預知去時。邀居士言別。以七月朔日坐逝。遠近從而感化者甚眾。海亡。又慮無繼之者。得慧光焉。光之賢海。之侶也。夫夢於舟人奇矣。聯而入夢。不亦奇乎。始得大海難矣。繼之以慧光。不益難乎兼而有之。得未曾有。所以感之者。彌陀之威神。而所以感彌陀之威神者居士之精誠也。楞嚴雲。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又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嚴嚴今可謂見佛不待當來。而香光已成莊嚴矣。因捃摭其先後。而為之記。

骷髏圖說

傅大士雲。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大士此語。正所謂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者也。如何是萬般將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寶。屋宅。田園。飲食。衣服。玩好。乃至嬌妻。愛子。無常到來。那一件是將得去者。如何是惟有業隨身。人生所造諸貪嗔。癡。業。非禮姦淫。恣意宰殺。為子逆父。為臣欺君。克眾成家。陰毒害物。種種惡業。無常到來。這都緊緊隨著你者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頭。改惡從善。洗心念佛。豈非徒得人身。虛生浪死苦哉苦哉。我觀世人。個個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極閑人。應當無晝無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閑半忙人。應當營事已畢。即便念佛。三者極忙人。應當忙裡偷閑。十念念佛。又復富貴之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貧窮之人。安貧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孫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無子孫人。心無牽掛。正好念佛。無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聦明之人。通經達理。正好念佛。愚鈍之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皆當念佛。奉勸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髏時。早早念佛。直待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懊悔無及了也。

偈頌

勸修四料簡

 作福不念佛  福盡還沉淪  念佛不作福
 八道多苦辛  無福不念佛  地獄鬼畜群
 念佛兼作福  後證兩足尊

示廣位

 病從身生  身從業生  不造諸業  禍消福增
 娑婆念佛  極樂標名  一心不亂  上品位登

示大聞

 持戒念佛  乞食支命  如是做去  法話已竟

示大琸

 有生必有死  長短安足論  今得圓僧相
 平生願已滿  常生大歡喜  切勿懷憂惱
 萬緣俱放下  但一心念佛  往生極樂國
 上品蓮華生  見佛悟無生  還來度一切

劉廣磐請代日祝貞母項偈

性願承三寶力哀愍加被。母氏克臻上壽。己身長侍慈幃。母子相依。修持淨業。報滿之日。同願往生。

讚銘

蘭谷居士郁公像讚

其心真其行。篤其念佛。惟日不足。潛德自生輝。蘭香在幽谷。

畫像自讚

瘦若枯柴。衰如落葉。[口/水]比盲龜。拙同跛鱉。無道可尊。無法可說。問渠趺坐何為。但念阿彌陀佛。

詩歌

義不可背

 兩情始相歡  結義重金石  一朝變故生
 背棄已如擲  嗟哉禽獸心  鬼神瞰其側
 不見漢曾孫  故劍慇勤覓  母以新情牽
 頓令舊情失  新舊總歸空  大夢何時極
 願言盡此身  同生極樂國

恩不可忘

 壯士有烈心  不忘報一飯  況復知道者
 忍作瞞心漢  顛危賴扶持  過眼不相看
 試於靜夜思  寧不愧流汗  平生是男兒
 方寸常自勘  畢竟了此恩  同登極樂岸

情不可系

 古稱君子交  汪汪澹如水  非彼情獨疏
 見道者如此  明皇得太真  漆膠誰能比
 傷心馬嵬驛  一別千年矣  恩愛竟何存
 空華眼前美  痛哉無始來  四海別離淚
 大苦永棄捐  同歸極樂會

怨不可藏

 袁盎殺晁錯  遂成千古冤  脫令無盎計
 錯豈終長年  大命非人為  冥冥使之然
 四大自生死  於我何與焉  聖哉黃面叟
 談笑錐刀前  冤親本平等  同遊極樂天

驅烏嘆

 萬樹喧啼鳴  好鳥絕音響  毒啄所殘害
 慘酷甚羅網  身在袈裟下  能無慈悲想
 嗟此濁惡林  我願生安養

次高瑞南韻

 肉身本傳捨  迷人自難曉  障緣苦縈牽
 煩惱何時了  知君起大慧  心似木已槁
 跳出醉夢關  西方孰雲杳  借問何能然
 燈花發枯草

沈居士廣珊八十

 我適生年八十一  君逢初度齊八十
 我生正月二十二  君生先我才一日
 筵前羅綺粲如花  門外賓朋密如織
 世間祝壽比岡陵  我祝惟期安樂國
 國中教主阿彌陀  超出人天壽無極
 願君憶念似慈親  老去光陰莫虛擲

題涅槃堂(有序)

真歇了禪師有涅槃堂詩一律。淒惋警切。令人悲感興起。予乃續成四律。置之堂中。未必非病僧藥石雲。

原作

 訪舊論懷實可傷  經年獨臥涅槃堂
 門無過客牕無紙  爐有寒灰席有霜
 病後始知身是苦  健時多半為人忙
 老僧自有安閑法  八苦交煎總不妨

今和

 幻質寧知有敗傷  舉頭驚倒涅槃堂
 一生盡也殘更夢  萬慮灰來皎日霜
 過去業多心主亂  前趨路險腳跟忙
 而今欲問安閑法  臨渴開池事已妨

 徒入空門最可傷  涅槃今是試僧堂
 炎燒五內魚游釜  痛切諸根草被霜
 獨抱癡禪成底事  旁修外術枉千忙
 人人道有安閑法  爭奈臨行一句妨

 脫體無依絕毀傷  沉疴終日自堂堂
 心燈破暗明如月  慧劍降魔凜似霜
 藥病兩非何足辯  死生雙幻不須忙
 從誰更覓安閑法  才說安閑便有妨

次韻答王百谷居士

六十高僧雪滿顛。泥塗老叟亦齊年。可容凡侶為禪侶。已罷塵緣結淨緣。施食每分香積飯。放生何惜鶴林錢。庭前一畝滄浪水。也學東林。種白蓮。

 人世真嗟事倒顛  彭碭徒自各論年
 繁華冷淡燈前戲  會合分離夢裡緣
 紫燕情多悲舊壘  青蚨恩重托飛錢
 知君已釋琵琶恨  錦字新題七寶蓮

擬首尾吟(四首)

 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是華中大覺仙
 華髮蓮生因帶果  蓮成華落實摧權
 展開千葉全機現  攝人孤房眾德圓
 醒盡長安紅紫夢  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是華中混俗仙
 內葉魚龍成淨侶  外連萍藻結良緣
 畫船簫鼓涼風夜  青笠絲綸細雨天
 身在污泥渾不染  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是華中忍辱仙
 幸自深根埋濁土  從他名卉佔高原
 顏開赫日烘偏艷  實墜秋霜凜倍堅
 一點翠心捨造化  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池非是愛栽蓮  蓮是華中解脫仙
 潔體迥離紅粉鬢  清香不戀綺羅筵
 密通千孔除諸礙  秀出孤標絕眾纏
 碧水青天長自在  蓮池非自愛栽蓮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索偈者口佔二首(選一)

 六字真經攝義多  總持一似唱也娑
 自從驀直西方去  閑殺台山指路婆

一字至七字與長兄三洲分詠風花雪月(錄花)

花。千枝萬葩紅燦錦。彩鋪霞。陪羅綺席。戀王孫家。曉露新妝濕。春風舞袖斜。青帝俄歸幻化。玉容已付塵沙。洛陽園上無顏色。西土池中有物華。

紀事

淨業堂對聯

主極樂六八大願之慈尊。絕限。量壽命光明。不離當處。

過娑婆萬兆佛邦之淨土。妙莊嚴樓台池沼。原是吾鄉。

竹窗隨筆

念佛鬼敬

海昌村民某。有老媼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陰府報應。甚悉家人環而聽之。某在眾中。忽攝心念佛媼謂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問何故。曰。汝心念阿彌陀佛。故問何以知之。曰。見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識一字。瞥爾顧念。尚使鬼敬。況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以苦為樂

廁蟲之在廁也。自犬羊視之。不勝其苦。而廁蟲不知苦。方以為樂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視之。不勝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為樂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視之不勝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為樂也。推而極之天之苦樂。亦猶是也。知此而求生淨土。萬牛莫挽矣。

武夷圖

予病中。有贈以武夷九曲圖者。閱之忻然。因思古人沉疴不起。一友教玩輞川圖。不浹旬而愈。況西方極樂世界。繪畫流佈朝夕參禮。而未聞奇驗速效。如輞川者。何耶良繇輞川跡在寰中。易為描寫。極樂境超世外。難以形容。則不若繪輞川者之備極工巧。聳人心目故也。彼雞頭摩之所傳。十六觀經之所說。亦略示其概而已。夫極樂世界。忉利兜率。化樂諸天。所不能及其少分。使人得而詳睹。何止四百四病之俱忘將八萬四千煩惱諸病。皆消滅無餘矣。昔人謂神棲安養。又為先送心歸極樂天豈徒然哉。

念佛

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游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言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為非。而反以念佛為非。噫。似此一生空過。何如作愚夫愚婦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禮懺僧

有修淨土懺法者。一僧謂曰。經不云何。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胡為是僕僕爾。亟拜也懺者問。如何是實相。僧雲。心不起妄。即是實相。又問。心是何物。妄又何物。能制心者。復是何物。僧無對。懺者曰吾聞之。懺以理為正。以事為助。雖念實相。而三業翹勤。亦不相礙。何以故。初機。行人。未能卒。與實相相應。須藉外緣輔翼。法華謂我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是也。起信亦言。末法眾生。修是法者。自懼不常值佛。如來世尊。有異方便。教令念佛。求生淨土。故知慈雲大師淨土懺法。酌古准今至為精密。與法華光明諸懺。俱事理雙備。人天交欽照。末法昏衢之大寶炬也。且治生產業。不背實。相是佛說否。僧雲如是。曰。然則禮懺不及治生產業乎。僧又無對。

念佛不專一

予昔在煉磨場中。時方丈謂眾雲。中元曰當作盂蘭盆齊。予以為設供也。俄而無設。唯念佛三日而已。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堂中第一座。集眾救護眾以為持誦也。亦高聲念佛而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師法。彼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不思彼佛壽命無量。況百年壽命乎。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目前罪垢厄。難乎。不思彼佛言我以知慧光。廣照無央界。況時人所稱智慧乎。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聖工巧。獨且奈之何哉。

想見崑崙

漢莊伯微。每於日落。時。面對西北。想崑崙山。久之見崑崙仙人。傳法得度。此彷彿與西方日觀相似。但彼屬妄想。不修正。觀耳。久積妄想以精誠之極。尚得遂其所見。況一心正。觀。三昧成就。而不往生者哉。

竹窗二筆

雁蕩山

台雁號兩浙名山。而雁蕩尤奇有。輕千里裹糧而往游者予昔應太平之請。去雁蕩僅一由旬。期滿院主白予為雁蕩游。予欲往。而忻然從游者百餘眾。因計彼山久無接待。徘徊歷覽。往返不下半月費粟數石。院貧不能支遂堅執己之。眾怏怏。乃慰之曰。雁蕩之勝。在震旦中。尚有過之者。即震旦最勝處。不及天宮天宮展轉最勝處。不及西方極樂。世界。公等不慕極樂。而沾沾雁蕩是慕。也竟不去。

鮑勉

真誥雲。鮑勉未知道但朝暮扣齒不息鬼使不能取。蓋扣齒集身中之神。神不離。故鬼不得近。向使以扣齒之力修真。何真之不成。予謂豈獨修真。以扣齒之力。念念扣已而參。何佛之不成乎。夫身中之神。秪是一精魂耳。力尚。伏鬼。況經云。受持一佛名者有百千大力天神為之擁護。又云。念佛之人。佛在其頂。今也勤為扣齒之細故。而甘捨念佛之大道惜哉。

結社會

結社念佛。始自廬山遠師今之人。主社者得如遠師否。與社者得如。十八賢否則。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實修淨土者。亦如僧堂中人故也。至於男女雜而同社此則廬山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遠世譏嫌。護佛正法。莫斯為要。願與同衣共守之。又放生社。亦宜少不宜多。以真實慈救生靈者。亦如佛會中人故也。愚意各各隨目所見。隨力所能。買而放之或至季終。或至歲終。同詣一處。會計所放。考德論業片時而散。母侈。費齋供。毋耽玩光陰。可也。願與同衣共守之。

後身(一)

讚西方者。記戒禪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岐王子。又其次。善旻為[菧-氐+((中-口+(巨-匚))/土)]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又甚而雁宕僧為秦氏子檜。居權要。造諸惡業。此數公者。向使精求淨土。則焉有此。愚謂大願大力。如靈樹生生為僧。而雲門三作國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雲門者能幾。況靈樹乎。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展轉下劣矣。即為諸名臣。非計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二)

或謂諸師後身之為名臣。猶醒醐反而為酥也。猶可也。為常人則酪矣。為女人則乳矣。乃至為惡人則毒藥矣。平生所修。果不足憑仗乎。則何貴於修乎。是大有說。凡修行人二力。一曰福力。堅持戒行。而作種種有為功德者是也。二曰道力。堅持正觀。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純乎道力如靈樹者置弗論。道力勝福力。則處富貴而不迷。福力勝道力。則迷於富貴。固未可保也。於中貪慾重而為女人。貪嗔俱重而為惡人。則但修福力而道。力轉輕之故也。為僧者。究心於道力。宜何如也。雖然。倘勤修道力。而更助之以願力。得從於諸上善人之後。豈惟惡人。將名臣亦所不為矣。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三)

韓擒虎雲。生為上柱國。死作閻羅王。榮之也。不知閻王雖受王樂。而亦二時受苦。蓋罪福相兼者居之。非美事也。古有一僧。見鬼使至。問之。則曰迎取作閻王。僧懼。乃勵精正念。使遂不至。昔人謂。行僧不明心地。多作水陸靈祇。雖未必盡然。容有是理。下生猶勝天宮。天且弗為。況鬼神乎。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參究念佛

國朝洪永間。有空谷。天奇。毒峰。三大老其論念佛。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念佛是誰。唯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參究為非也。予於疏鈔。已略陳之。而猶有疑者。謂參究主於見性。單持乃切往生。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言經中止雲執持名號。曾無參究之說。此論亦甚有理。依而行之決定往生。但欲存此廢彼。則不可蓋念佛人見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憂其不生耶。故。疏鈔兩存而待擇。請無疑焉。若夫以誰字逼氣下行。而謂是追究念佛者。此邪謬誤人。獲罪無量。

淨土難信之法

淺淨土者。以為愚夫愚婦所行道。天如斥之。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馬鳴。龍樹。文殊。普賢也。故予作彌陀經。疏鈔。乃發其甚深旨趣。則又以為解此經不宜太深。是畢竟愚夫愚婦所行道也。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宜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二)

或謂不宜太深者。此經本淺鑿之使深。故不可噫。法華以治世語言。皆即實相。而此經橫截生死。直登不退。寧不及治世語言乎。或又謂此經屬方等。疏以為圓。則不可。噫觀經亦方等攝也。智者圓之。圓覺亦方等攝也。圭峰圓之。彌陀經予特以為分圓。何不可之有。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三)

華嚴第十。主藥神得念佛。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清涼疏。謂趣稱一佛。三昧。易成。敬一心濃。餘盡然矣。況心凝覺路。闇蹈大方者哉。前數語宏讚專念。後二句入理深談。誰謂淨土淺也。行願品廣陳不可說世界海。不可說佛菩薩功德。臨終乃不求生華。藏而求生極樂。誰謂淨土淺也。聖賢垂訓如是。而人自淺之。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念佛不礙參禪

古謂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又云。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禪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禪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禪。故知參禪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禪雖得個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禪。實有益於參禪也。

出世間大孝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水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繇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得悟人正宜往生淨土

或問某甲向修淨土。有禪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願往生。此意何如。予謂此實最上開示。但執之亦能有誤。請以喻明。假使有人。穎悟同於顏子。而百里千里之外。有聖如夫子者。倡道於其間。七十子。三千賢。相與周旋焉。汝聞其名。往而見之。未必不更有長處而自恃穎悟。拒不覲謁。可乎。雖然得悟。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則汝淨土之生。萬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

淨土不可言無

有謂唯心淨土。無復十萬億剎外。更有極樂淨土。此唯心之說。原出經語。真實非謬。但引而據之者。錯會其旨。夫即心即境。終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須定執心而斥境。撥境言心。未為達心者矣。或又曰。臨終所見淨土。皆是自心。故無淨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臨終聖眾來迎。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惟彼一人獨見。可雲自心。而一時大眾。悉皆見之。有聞天樂隱隱向西而去者。有異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猶在。是得謂無淨土乎。圓照本禪師。人見其標名蓮品。豈得他人之心。作圓照之心乎。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墮地獄乎。曰。墮也。夫既墮地獄。則地獄之有明矣。淨土獨無乎。心現地獄者。墮實有之地獄。心現淨土者。不生實有之淨土乎。寧說有如須彌。莫說無如芥子。戒之戒之。

隨處淨土

有謂吾非不信淨土。亦非薄淨土而不往。但吾所往與人異。東方有佛吾東往。西方有佛吾西往。四維上下。天堂地獄。但有佛處。吾則隨往。非如天台。永明諸求淨土者。必專往西方之極樂世界也。此說語甚高。旨甚深。義甚玄。然不可以訓。經云。譬如弱羽。止可纏枝。則知翮翼既成。身強氣茂。方可翱翔霄漢。橫飛八方耳。非初發菩提心者所能也。世尊示韋提希十六觀法。必先之落日懸鼓。以定志西方。而古德有坐臥不忘西向者。豈不知隨方皆有佛國耶。大解脫人。任意所之。如其不然。恪遵佛敕。

出胎隔陰之迷

古雲。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予初疑聲聞已具六通。菩薩雙修定慧。何繇昏昧。均未能免。及考之自己。稽之他人。昨宵之事。平旦忽爾落然。況隔陰乎。乍遷一房夜起。不知南北。況出胎乎。彼諸賢聖之昏昧。蓋暫昏而即明。俄昧而漸覺者也。而我等凡夫。則終於昏昧而不自知也。捨身受身。利害有如此者。為今之計。直須堅凝正心。毋使剎那失照。而復懇苦虔誠。求生淨土。生淨土則昏昧不足慮矣。既放其心。復撥淨土。危乎哉。

願力

呂文正公。每晨興禮佛。祝雲。不信三寶者。願弗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後呂氏所出。若公著。若好問。若用中。皆貴顯而奉佛。夫文正亦秪是人。世之善願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絕。況求生淨土。為出世間之大願乎。文正之願。取必於子孫者。得否未可知。況求生淨土。取必於自己有乎。故知淨土不成。良以其精誠之未至耳。昔有貴室供養一僧。問僧雲。師百年後。肯來某家否。僧一笑。遂為其子。近世總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類。夫一時之笑諾。即朵質於豪門。豈得積久之精誠。不托胎於蓮品。因果必然。無容擬議矣。

九品往生

土人有薄淨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輩。當以科名入仕。奈何作歲貢授官耶。一土人云。此喻大謬。蓮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蓮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蓮科之榜首也。故頌之者曰。三心圓發。諦理深明。金台隨往。即證無生。其在宗門。則大徹大悟。而所謂心空及第歸者。此也。向土人憮然曰。吾疑於是冰泮。

竹牕三筆

晝夜彌陀十萬聲

世傳永明大師。晝夜念彌陀十萬。予嘗試之。自今初日分。至明初日分。足十二時百刻。正得十萬。而所念止是四字名號。若六字。則不及滿數矣。飲食抽解。皆無間斷。少間則不及滿數矣。睡眠語言。皆悉斷絕。少縱。則不及滿數矣。而忙急迫促。如趕路人。無暇細心切念。細念。則不及滿數矣。故知十萬雲者。大概極言須臾不離之意。而不必定限十萬之數也。吾恐信心念佛者。或執之成病。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或曰。此大師禪定中之事也。則非吾所知矣。

游名山不願西方

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賢在。游普陀者。曰觀世音在。獨不曰西方極樂世界。有彌陀在乎。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阿彌陀佛現在說法。親炙休光之為愈乎。又不曰跋涉三山。累年月而後到。信心念佛。一彈指而往生乎。大可嘆也。

淨土壽終

或問第二願雲。國中天人壽終更無生三惡道者。則有生有死。特不墮落耳。何謂生彼國者。皆無量壽。曰後不雲乎。國中天人壽皆無量。除其本願。願出度生者。十疑論亦曰。生彼國土。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則悲願行化。非此土死生比也。

不願西方(一)

或問一僧。公願生西方否。曰吾不願也。乃所願來生著緣袍。一妻一妾而處室也。此即吾之極樂國也。問者嘿然以告予。予謂各人有志。志在富貴。何西方之為。雖然。富貴雖非道人美事。而亦須修頑福以得之。倘不修福。未必得為緣袍郎。而或作緣衣人也。未必配淑女於名門。而或納六禮於齊人也。猶未也。倘有業焉。且不得為緣衣人。而或為金衣公子之流。事未可知也。且不得納禮於齊人。而或依棲於圉人校人庖人。事未可知也。猶未也。倘業重焉。金衣或變而為赤鍱焉。事未可知也。圉人校人庖人。或變而為阿旁焉。事未可知也。悲夫。

不願西方(二)

又問一僧。公願生西方否。曰吾不願。亦不不願。東方有佛。吾往東方。西方有佛。吾往西方。南北上下。亦復如是。吾何定於西方也。又問一僧。公願生西方否。曰八金剛抬我過東方。吾不來。四天王抬吾過西方。吾不去。吾何知所謂東西也。合而觀之。前之一人。汩沒於五濁者也。此二人者。一則隨生。一則無生。雖然曰隨生。未必其真能作主。而不被業牽也。曰無生。未必其真得無生法忍而常住寂光也。如未能。則戲論而已。又未能。則大言不慚而已。難矣哉。

念佛不見悟人

或問參禪得悟者。相望於冊。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聞也。噫蓋有之矣。子未之見也。且參禪人。得理之後。終不嘵嘵以自鳴也。龍天推出。然後聲振一時。而名垂後也。彼曹溪佩黃梅之心印。苟不失口於風幡。一獵人之守網夫而已。清素受慈明密記。苟非邂逅於荔枝。一叢林之間老漢而已。子何自而知之。況實心念佛者。志出娑婆。精求淨土。念念如救頭然。即其悟本性之彌陀。了惟心之極樂。若終身隱而不出。子亦烏得而知之也。凡上上品生者。皆得悟人也。往生傳不可不讀。

一蹉百蹉

古雲。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一之至百。何蹉之多。直至於是。經言離惡道。得人身難。得人身。逢佛法難。然而逢念佛法門。信受為尤難也。如經所言。蟻子自七佛以來。未脫蟻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又何日逢念佛法門而信受也。何止百蹉。蓋千蹉萬蹉。而無窮也。傷哉。

蔑視西方

居士鮑始者。日誦法華楞嚴。久之知解通利。遂作西方論。答客問共三篇。初一篇猶談正理。而稍稍帶言西方不足生。次二篇則甚言願生西方者之非。或勸予辟之。予憶空谷禪師。謂謬人之言。比於樵歌牧唱。不必與辯。今鮑所論。皆援禪門正理。易以入人。則因而疑誤眾生。退失往生之願。為害非細。不得終嘿矣。其初一篇。分三等西方。一為文殊。普賢。馬鳴。龍樹。諸菩薩。所生之西方。二為遠公永明等諸知識。蘇子瞻楊次公等諸賢者。所生之西方。三為凡庸。惡人。畜生等。所生之西方。其說近似有理。但九品往生。經有明文。昭如日月之在中天。何須待爾別為三等。一王創製。萬國欽崇。山野匹夫。另立科約。可乎。其謬一也。佛明九品者。西方原無二土。而人機不同。故往生者。自成其九。鮑之說。是西方原說三等之土。以待三等之人。與經不協。其謬二也。又言永遠諸知識。諸賢者往生。實非自利。純是利他。夫求生彼國。正為親近如來。冀求勝益。諸大菩薩。且置弗論。只如蘇楊諸賢。豈皆菩薩地盡。特往極樂度生。更不自利者耶。行願品頌云。親睹如來無量光。見前授我菩提記。求授記。非自利而何。其謬三也。又曰。聖凡同體。迷悟而優劣暫分。返照回光。反掌而聖凡迥別。既其返照。如何翻成迥別。又曰同體可乎。自語相違。其謬四也。又曰。毋執我相。欲生彼土。而佛顧叮嚀告誡。勸發求生。是佛教人執我相耶。其謬五也。至於第二第三篇。彌加詆毀。其謬更甚。曰今主法者。惟以淨土為事。惟以此事為真。則淨土是假耶。佛說淨土是誑語耶。不信有金色世界。楞嚴所呵也。鮑日誦楞嚴。而作此斷見。其謬六也。又云。一心不亂。非執持名號。念念專注之謂也。若說執持者有如雲布。親見數人。晝夜念佛。又經幾位老善知識印過。後皆入魔罥。不可救㧞。夫執持名號。佛說也。是佛誤此數人入魔罥耶。現見不念佛而參禪。亦有著魔者。何也。經言念佛往生者。得不退轉。則必入聖流。佛許入聖流。鮑以為入魔罥。其謬七也。又云所謂一心者。乃當人本有之心。本自靈妙。本是具足。除是之外。更無別法。夫經文明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何得革去上文四字而說一心。若無經文。空口高談。如是說心亦無不可。此則金口所出真語實語。是佛差說。鮑為改正耶。法華雲。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又如何解。其謬八也。又曰。依此法修。必入邪道。前曰入魔罥。今曰入邪道。念佛之為害如此乎。佛何不禁人念佛。而待鮑禁也。其謬九也。又云。上古人先勸人得本。後勸往生。夫念佛往生。原是下學而上達邊事。先上達。後下學。於理通乎。寧有先狀元及第。位登宰輔。方乃習讀六經論孟學做舉業文字者乎。其謬十也。又云。若佛法止此。只消一卷彌陀經足矣。只靠此經。誰不可作人天師。誰不可稱善知識。夫法華。楞嚴華嚴般若等。諸大乘經。無日不誦。無日不講。有誰偏執彌陀一經。而掃滅諸經耶。雖然。秪恐不曾真實專靠一經耳。專靠一經得念佛三昧。稱善知識。亦何忝乎。十一謬也。又云。佛剎無盡。若專教人求生一剎。其餘佛剎。豈不冷靜哉。寧知盡微塵眾生皆生一剎。不見增多。盡微塵眾生無一生彼剎者。亦不滅少。何冷何暖。何靜何喧。而作兒童之見。邪僻之說。十二謬也。千經萬論。讚歎西方。千聖萬賢。求生彼國。獨鮑一人重加毀訾。何其不懼口業也。居士初時信心虔篤。吾甚愛之。今若此。吾甚憂之。

出世間大孝

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彩。而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祿以榮其親。三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三則世間之所謂孝也。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齊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趣。蓮胎托質。親覲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予昔甫知入道。而二親雲亡。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見在家出家。而眾中有具慶者。於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頓首以勸。

三難淨土

一人問。釋迦如來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變此娑婆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之處。便成七寶莊嚴之極樂國。乃必令眾生。馳驅於十萬億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無緣。子知之乎。淨緣感淨土。眾生心不淨。雖有淨土。何繇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變地獄為天堂。而彼十惡眾生。如來垂金色臂牽之。彼終不能一登其閾也。是故剎那金色世界。佛攝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問。經言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斯言論事乎。論理乎。噫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禮佛一拜。從其足跟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今正不必論其事之與理。但於至心二字上著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滅。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又一人問。有人一生精勤念佛。臨終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積惡。臨終發心念佛。遂得往生。則善者何為反受虧。而惡者何為反得利也。噫積惡而臨終正念者。千萬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臨終痛苦逼迫。昏迷瞀亂。何繇而能發起正念乎。善人臨終退悔。亦千萬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謂精勤者。精則心無雜亂。勤則心無間歇。何繇而生退悔乎。是則為惡者。急宜修省。毋妄想臨終有此僥倖。真心求淨土者。但益自精勤。勿憂臨終之退悔也。

念豆佛

僧有募化施主黃豆。每念佛一聲。過豆一粒。一人作之。餘人效之。號為豆兒佛師父。夫世尊教人念佛。制為數珠。何乃不遵佛制省力事不作。而作此吃力事也。且百八之珠。周則復始。乃至百千萬億而無盡。今一合之豆。周則復始。亦復無盡。而何為念過之豆置不再用。更換新者。其言曰。念之至斗至石。送諸庵寺。作腐供眾。亦迂矣。或曰。古之人有行之者。如往生集所載是也。曰彼非數豆。傍人計其念佛。多不可計。約之當盈兩載。今糧舶大者載米千石。兩載則極言其多耳。非數豆如今人也。即實數豆。其心亦不如今人也。

念佛人惟一心不亂

或問。妙喜雲。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念佛果愚人所為乎。噫。予昔曾辯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不言愚人終日一心不亂求淨業也。又問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無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為散心念佛。而不觀心者勸發語也。不曰歲久而一心不亂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憂有念。是猶饑人欲飲。先憂飽脹而不食者矣。又問。六祖雲。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惡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亂者求生也。且惡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偽也。非真念也。喻如惡人修十善求天堂。惡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偽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又問。古德雲。捨穢取淨。是生死業。奈何捨娑婆求極樂。曰彼言捨穢取淨者為生死業。不言一心不亂取淨土者為生死業也。子未捨穢。先憂取淨。與前之憂有念同矣。又問禪宗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佛來也殺。魔來也殺。則何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不言一心不亂四字。吾不喜聞也。彼言佛來也殺。魔來也殺。不言一心不亂來亦殺也。夫歸元無二。方便多聞。是故歸家是一。舟車各行。以舟笑車。以車笑舟。俱成戲論。此理自明。無煩贅語矣。又問。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繇內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蓋以獨守空靜為道乎。內有能靜之心。外有所靜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亂則誰能誰所。何內何外也。吾與爾既修淨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若一心不亂。任他千種譏萬種謗。當巍巍不動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簡藏煉磨

一儒者謂予曰。吾輩負笈從學。必具束修於師。而助館谷之資於主人。今簡藏僧。覽常住經典。無所助於常住。而安坐受供。又每季得嚫金五錢。此何說也。予笑曰。公猶未知煉磨期中事乎。一冬之期。先致米一石於常住。而晝夜鞭逼念佛。無斯須停息。仍每日必負薪。或遠在十餘里之外。打七然後暫免。何不移簡藏之供。而供此苦功辦道之行人乎。時僧顛倒。以至於是。處處皆然。吾亦不知其何說也。

雲棲法匯(四十八問答錄出)

問。放生魚鳥等。念佛持咒。願彼往生。可往生否。答。罪輕緣熱。承法力亦得往生。罪重緣疏。止滅罪改形善趣。放生咒願之人。福不唐喪。目連度蜂。作盟證。

壽光禪師偈云

 放生贖命事雖庸  無限陰功在此中
 一歲積成千種福  十年培養萬重功
 已赴網羅遭困厄  將投湯火近驚忡
 臨形遇赦恩無極  彼壽隆兮爾壽隆

淨業弟子  (虞執西 嚴培西)同敬錄

雲棲淨土匯語(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