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聖賢錄續編卷四
往生女人第六
田婆
田婆。泰州野田莊人。夫婦俱信三寶。造像放生。齋僧佈施。其夫日誦法華經。婆獨念佛。如是二十餘年。婆忽於順治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向子言。可將二妹領回。我今日西方去矣。子從之。家人都為淚下。婆說偈曰。五十六年大事畢。丈夫兒女休啼泣。我今撒手往西方。摩訶般若波羅蜜。端坐而逝(蓮藏)。
蔣氏
蔣氏。興化縣東鄉人。年四十。夫亡。葬畢。向子泣曰。無常到來。莫能替代。譬如我今亦死。汝亦無奈。從今以後。我持齋念佛。不管閑事矣。子順母命。宅旁蓋一茅舍。禁足念佛。經歷五載。至順治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忽向子言。可買木作龕。吾於二十三日午時。西方去矣。遂往鄰家辭別。屆期。念佛而逝。頃之。出火自焚(蓮藏)西史氏曰。夫亡而修成淨業。則夫必藉以超生。理實可推。近世有青年喪偶。而自盡其軀者。縱節烈可風。失利益矣。孰若蔣氏之為得計耶。
賀氏
賀氏。常州魏村人。與夫潘尚高。同修淨業。日誦金剛經。晨夕禮拜念佛。迴向西方。康熙十九年七月。有疾。預期二十九日午刻。辭世。屆期。子女畢集。又延諸善友至。齊聲念佛而終(蓮藏)。
黃氏女
黃氏女。名峻。不詳其裡居。自幼失怙。隨其祖母顧。禮佛誦經。年十四受陵某聘。甫五日而病。且劇。乃決意出家。命扶掖起向佛膜拜。懺悔宿業。婿聞來候。家人欲引至榻前。峻搖手止之。日暮延僧受戒訖。朗呼陸某曰。自今姻緣斷絕。勿復為念。爾亦及早回頭。毋久迷也。遂令僧祝發。從之合掌三謝。翛然坐脫。逾時不傾。次日家人為更衣。體發異香。眉頰間。紅光赫然(何士瑗陰騭文註釋)。
王荊石女
王荊石女。江蘇太倉人。許字徐景韶。年十七。忽長齋受戒。朝夕禮大士像。後景韶病死。聞訃日。即布衣草履。別築一室。焚修五年。一日與家人別。期重九日當行。屆期。左手結印卓立而逝(何士瑗陰騭文註釋)。
陸氏
陸氏太倉人。大西關外。張季思妻也。年十七。即長齋念佛。且誦金剛經。大悲咒。迴向西方。見殺物命者。即發願救度。康熙四十二年九月。空中見輿舟西往。其肩輿運舟者皆僧。不三日安然念佛而脫。時為九月二十六(西歸直指)。
徐氏
徐氏。松江人。歸本郡楊拂齋。年三十二。茹素念佛。並虔持大悲神咒。期生安養。每晨興。必盥洗焚香。念佛千聲。持咒二十一遍。然後理家事。如是數十年。乾隆三十五年。夏微疾。至六月八日。課誦如常。持咒刻許。漸覺聲出戶外。視之已含笑坐逝矣。時值酷暑。三日後。顏色如生。焚化衣衫。火焰皆成五色蓮華。見者嘆異(染香集)。
兵家婦
松江一兵家婦。失其姓氏。寡居無子女。住普照寺南。性質直。見婦女有過。必面斥其非。以故婦女輩。多敬憚之。婦日有常課。曉起誦金剛經數卷畢。始經理紡績。資生等事。夜則闔扉念佛。至老不倦。一日有高行老僧。過其門。婦合掌問曰。我聞金剛不壞身。誦此經者。肉身亦可不壞。信乎。僧曰。然。婦隨坐脫。時當盛暑。貧無以斂。三日尸不腐。異香滿室中。提督楊公捷夫人親臨其喪。即其地建坐化庵。漆其身。至今尚存。後有鎮江某氏婦。隨宦松城。青年夫死。自誓守貞。焚修此庵。以念佛為日課。五十年。足不逾閾。年荒煮草為食。婦女輩或周之。非其人一毫不受。先後致徒數人。不堪其苦。輒散去。年五十。語其所契某齋婆曰。我既歸向佛門。不可不聞戒律。遂偕往大雄山。禮溪谷和尚稟受戒法。既歸行持益勵。年近九旬。念佛吉祥而逝。事在乾隆中(染香集)西史氏曰。盛暑不腐。必其淨業已久。色身堅固者能然。而往生淨土之人。或不盡是。勿取相以求可也。
曹媼
曹媼常州柏天祐母也。天祐平生樂善。事呂真人謹。嘗設鸞問仙術。退輒冥心端坐。已而至蘇。或詒以西方確指一書。辟仙術。指歸淨土。始迴向佛乘。然頗疑與仙術異。以問真人。真人曰。爾何疑哉。三災到時。我輩亦無別路可走。樂邦安隱。爾其勉之。因令兼誦金剛般若經。天祐意遂釋然。先是媼年六十四。病熱。天祐自蘇馳歸。視母氣已絕。唯胸前微溫。家人為治棺衾。天祐悲慟。禱於白衣大士。誦白衣咒一萬二千。願減己壽一紀以益母。涕淚並下。其明日索飲。閱數日。病起。言始死時。為兩吏所引。歷土地城隍諸司。尋詣東嶽府。府君言汝有子。為汝誠禱。仗大士力。貸汝死。命吏引出放還。天祐由是勸母修淨業。媼遂長齋。日以初中後分。掐數珠。課西方佛名。迴向淨土。居十二年。年七十六。九月既望。晨興。謂天祐曰。吾將去矣。可召諸親屬為別。越三日。起坐。洗沐易衣。就枕而逝。又天祐有外姑許氏母。家居。亦長齋念佛。而未能專一。天祐迎之至家。教以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母如其言。時年六十五矣。自三月至六月。未嘗有間。一日。向天祐拜。驚問其由。曰。吾生六十餘年。顛倒夢想中。未嘗獲一日安樂。自子導我以念佛。吾旦而念焉。俄然而夜矣。夕而念焉。俄然而旦矣。世間安樂。何以過之。微子則不及此。是以拜。天祐因為稱說極樂莊嚴。且曰。但得一心。聖境自現。聖境現時。亦勿生著。又三月。方夜坐。忽見金蓮華現前。已而化作百千萬億。鄂不層出。上升虛空。光耀無極。向晨。復拜天祐。言其事。
母自是容色腴潤。如三十許人。終日無他言。夜臥更許。即起坐念佛。時乾隆四十二年。後不詳其所終(西方公據。集驗)西史氏曰。觀真人此語。則修淨土其急務矣。世有崇仙術而譏佛理者。將誰欺乎。
陶氏
陶氏。名善。字慶餘。一字瓊樓。蘇州長洲人。彭二林居士。從子希洛之妻也幼穎敏。通等韻之學。與妹仁。晨夕酬倡。性愛蕭寂。遇佳山水。一往有遺世志。時見於詩。亡何。妹得羸疾以歿。遂輟詩。不復為。讀大報恩經。感如來往昔苦行因緣。遂發大願。願證無生法忍。手書是經。及金剛彌陀諸經楷法端整。日誦西方佛名不輟。著慚愧吟數十首。多近裡。之言。既嫁日與家人。說苦空無常之法。晨興。仍課淨業。以次閱法華楞嚴華嚴諸大乘經。信解益利。其年秋。和二林居士閉關詩十首。一雲。無相光中自有真。慈風披拂四時春。而今一著通消息。迴向蓮邦稽首頻。二雲。原來無實亦無虛。論道談禪事也餘。一句彌陀空自性。孰為是我孰為渠。三雲。[涾-日]泮波塘水影定。照空萬象慧光圓。須知行滿功成後。鳥語花香也自然。四雲。亭俯清流屋倚山。綠蘿影裡掩松關。閑來好認歸家路。免得臨時無處攀。五雲。淨域神遊明似日。杖頭何用夜然藜漫論十萬八千路。樓閣虛空更在西。六雲。行樹何殊七寶林。枝頭也得聽靈禽。自然說法東風裡。演出百千微妙音。七雲。夙夜惺惺徹底看。幾番生滅總無端。前村雪後梅花放。露出春光不可瞞。八雲。九十風光易寂寥。然燈朗照度春宵。烹茶非為清香味。適興何妨一飲瓢。九雲。此土結得蓮華盟。八功德水蓮華生。一心不亂超凡品。定向樂邦淨處行。十雲。勘破重關觸處真。從今不入舊迷津。輪迴六字無終始。流水行雲總是春。入冬感疾。自知不起。時誦西方佛名。歿之前。請母為別。已而曰。大和尚來。吾去矣。侍者曰。如老人何。曰西方好。吾他日。當迓老人去也。遂瞑。時為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年二十五。四十九年春。有西方大士降於玉壇。為諸弟子宣揚淨土法門一日。二林居士往造焉。問異時師友所生諸處。大士一一答之。某生兜率。某歸福報。其生淨土者四人。香山老人(名實定)。旅亭(名際會)誓願(名佛安)二師。沈居士敬孚(名炳)也。(以上四人詳聖賢錄初編)最後問及陶氏。大士曰。陶氏已生西方邊地矣。未幾陶氏至。題詩曰。雨歇閑階芳草多。五年消息等流梭。洞中深閉煙霞跡。一任薰風送客過。因語眾曰。子等歸向極樂。全要打得一副金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華出現也。一句佛號。便有一光。千句佛號。便有千光。光自內生。非從外得。以無相故。阿彌陀佛。在爾諸人面門。隨處出現才有絲毫隔礙。此光便不能發現矣。念佛心要時時覺照。方發得不退念頭。念佛聲要心心悲切。方發得無上願力。心聲互融。光明四徹。無處不是佛。無時不念佛。方為得手。佛號無量。要知智慧無量神通無量慈悲無量。攝受無量。苟不發無量心。安能親見本師頂相。悲哉眾生。慾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爾。將何以堪。快快念佛去也。逾月。二林居士復往。致札陶氏曰。聞卿得生淨土。不負生平志願。大善但羅台山。朱仲君。清齋宏誓。甚為希有。尚羈福報。而卿戒品未全。功夫未熟。乃能直往無礙。此何故也。其往生時光景。既生後如何享用。如何進修。亦已見佛否。已登不退地否。試一一言之。俾聞者起欣慕心。起精進心。斯亦度人之本願也。其曰大士降。報雲前月予適從西方邊地行化而來。故陶氏亦得隨到。今日彼不能至矣。彼平日功夫戒力。雖不及台山輩。然臨終正念。遠勝台山。故感觀音接引終時。見金蓮華現前。即覺身變男子。已到西方七寶世界。衣食自然。雖不能見佛。每日諸大菩薩說法二會。精進者漸登九品。懈怠者壽五百歲。娑婆百年。邊地一日。陶氏自往生以來。頗精進將來。可得上品下生。其時尚須娑婆二千年耳。大士者。號寂根。無量壽維摩詰諸經。皆嘗與法會。其證果久如。未能詳也(善女人傳。瓊樓吟槁。西方公據。書證)。
汪氏
汪氏。自號鏡智道人。吳縣人。歸李景熹為繼室。年二十六而寡。子甫七月。汪氏既痛其夫。適有以枯髏圖相示者。瞿然發出世心。既復從有些和尚受念佛法門。遂長齋。晨夕向西。懺悔發願。誓畢此生。決生安養。導諸族姻里黨。下及園丁灶婢。同歸佛法。從而起信者。百餘人。其長齋修淨業者。十餘人。已而參聞學定公。聞是心是佛之旨。有省。年三十四。從旅亭會公受菩薩戒。誦梵網經。發心刺血。書法華彌陀二經。苦舌血不繼。有僧教以子午二時。應候取之。始克終事焉。故有肝疾。歲秋輒發。至是血既枯。疾發益劇。或勸以補養。曰。此間學道。多致退緣。得速捨報身。見佛聞法。吾之願也。復何求哉。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下痢。臥床數日。默觀不輟。至初十日。語侍者雲。明日吾當西方去矣。問生何品。曰。中品上生。明日。有方氏婦省之。汪氏曰。子來大好。可為我洗沐。洗沐畢。趺坐頃之。命同舉佛名。方午。合掌而逝。旃檀香滿室中。年三十八。其後三年。有同裡何氏。女病死。至三更而蘇。自言到冥王殿中。王令鬼卒。取錘欲打。忽見幡幢。擁護一道人。自西方來。在冥教化。端正嚴潔。世無與比。審視之。即萬年橋李家姆也。冥王跪迎。稱菩薩。姆令釋我。引我歷觀諸地獄苦。且謂持齋念佛。一意西方。時至迎汝。遂命輿送歸。以是得醒。翌日病間。其兄子性三。書其事而傳之(一行居集。西方公據。書證)。
費孺人
費孺人。名蘭襄。世居吳江縣。即彭二林居士妻也。居常未嘗詈人。有不如意事。默默而已。先是在家時。庶祖母王氏。好作佛事。孺人輒心慕。奉持齋禁。既嫁不輟。自歸居士五六年。連舉二女。已而居士修西方之業。每道出苦之要。孺人遂屏葷血。獨宿小園。日與二女。講讀大乘經。迴向淨土。乾隆五十五年秋。病肺嘔血。消損異常時。遂詣文星閣。請祥峰和尚。受優婆夷戒禮。誦益虔。平生偶有私蓄。輒作佛事。至是罄所藏。屬居士詣雲棲建水陸大齋。願與一切有情。同生淨土。啟經之日。家中人皆聞異香。已而疾亟。臥床五日。日向西。祝雲。阿彌陀佛。當來迎我。居士自杭歸。策之曰。資糧已具。撒手便行。勿戀此殘生也。孺人曰。吾何戀哉。但患不能速去耳。其夜過半。忽朗唱佛名。可十聲。頃之遂逝。時九月八日也。後數年。普門大士降乩。司乩者黃敬敷。叩孺人生處。大士示雲。一念能迴向。送心先到西。功修久已積。終不退菩提。現生懈慢國。(西方邊地)將來可登九品(一行居集。西方公據。書證)西史氏曰。自二林居士宣揚淨土法門。眷屬中。隨順修持。先後往生。錄至此。蓋五人焉。善人並萃一門。良非偶然矣。
許節婦
許節婦。太倉錢氏女也。年二十歸太學生許照。六載而寡。乾隆三十七年。有司上聞。以節婦 旌。節婦自幼信西方之教。母遘危疾。節婦禱於佛。日誦佛名千聲。病尋愈既寡。事佛益虔。時出所藏。濟貧拯厄。惠及禽畜。日誦金剛經。迴向生西。晚而斷葷血者六年。先歿前半月。夢觀世音現身接引。及期。命侍者焚香。合掌誦西方佛名。趺坐而逝。時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四日也。年七十二(一行居集)。
宋孺人
宋孺人。長洲人。歸太學生。顧文耀。事姑謹。姑故奉觀音大士。既即世。遺宋瓷大士像。孺人供奉日虔。垂十餘年。已而其子晉芳。夢兩大士。身衣破衲。如有所乞。旦遇一舟子。攜兩軸來售。一舊刻吳道子。畫僧相觀音。一繡像送子觀音也。急償以直。屬工莊新。送貯裡中月聲庵。逾年。晉芳復夢兩大士。雲將有行。急往視之。則庋置之。壁間久矣。遂齎還家。張掛淨室。孺人日侍像旁。誦西方佛名。及諸經咒。瞻拜無虛日。一日室中磚面。忽現僧相大士。如道子畫。其後八日。又現一尊作送子像。善財龍女。先後迸出。遂發磚刻像。金容爛然。自此迸除葷血。一心淨業。晚得痹疾。日扶掖下床。課誦不輟。已而感熱增劇。臥病半月。臨終。訓勉諸子。各敦本行。命同稱佛名。勿哭。遂合掌至頂誦所習咒。忽聞異香滿室中。泊然而逝時在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年五十四(一行居集)西史氏曰。潘萬宗居士。衣灰現三聖。今孺人磚面現大士。皆精誠之凝結也。而或疑其荒誕。試問蛤蜊殼中。豬牙齒[臼-(一*一)+?]等之變現。獨何與。
鄭氏
鄭氏。松江人。適吳姓。少寡。矢志柏舟。別構淨室。閉戶誦經念。佛者數十年。至嘉慶初。年七十九。庭前石上。忽生大蓮華一莖。適其母舅蔡鴻業司寇。致仕歸。見而奇之。為文勒石。記其事。是年。臘月。謂家人曰。我將西歸逾旬無疾而逝(染香集)。
百不管老媼
百不管老媼。失其姓。杭州人。嘗問於孝慈庵。道源和尚曰。修何法門。一生決離苦海。和尚曰。無過念佛。然念佛不難。而難於持久。持久不難。而難於一心。汝若能一切不管。專心持名至誠發願往生。臨終佛來接引。即得離苦海矣。媼歡然拜謝。歸即將家事。委子婦等。辟淨室供佛。修持其中。年餘。復問和尚曰自蒙開示弟子。棄捨家務。專事念佛。自問亦可謂久而不懈。但苦一心之難。師當復有以教我。和尚曰。汝雖拋卻家務。而兒孫眷屬不無僅念。此則愛根未㧞。如何一心。汝今加功。先㧞去愛根。將一切放下。然後能得一心也。媼嘆曰。師言是也我雖不管於身。不能不管於心。從此真當百不管矣。遂愈加精進。愛心偶動。即默持此百不管三字。以自軀除。或諮以家事。亦依此三字拒之於是百不管之名。播傳親黨間。如是者又年餘。一日詣庵謝曰。師不我欺也。弟子西行有日矣。數日後。無疾而逝。嘉慶初年事(染香集)西史氏曰。百不管。渾名也。推言之。則百至千。千至萬。皆所不管矣。約言之。即一且不管。何有於百。能如是而後塵緣可斷。能如是。而後淨業可成。嗚呼。安得世間人士。咸如此百不管耶。
陸氏
陸氏。婁縣人。適周姓。中年茹素受五戒。遇西禪寺僧邁春。示念佛法門。即依教行持。三十年不倦。夫死。依婿袁退庵家棲止。嘉慶十一年。感微疾。一心念佛。期生淨土。臨終。右脅而臥。如入禪定。室中異香。直透中堂。及殮。猶有餘香(染香集)。
吳氏
吳氏。蘇州元和人。適張姓。中年奉佛。歸依畫禪寺。道林和尚。茹素戒殺。專心淨業。後因夢中。見觀音大士。教以跪念。於是每念必跪。香燼始起。未嘗稍懈晚年有微疾。命子眉山。延僧數人。念佛至三日。乃曰。我見空中有兩和尚招手。僧曰。此二大士也。正宜一心嚮往。言未竟。已吉祥逝矣。眉山亦因母教。遂長齋。奉佛雲(染香集)。
沈媼
沈媼。法名善月。吳江黎里人。歸陳士坊為室。生子二。年二十五。修念佛三昧。四十斷葷血。屏家務。勤行放生諸功德。既喪少子。旋孀居。功益進。日誦華嚴行願品一卷。大悲咒五十遍。佛號三萬聲為正課。暮年。從子遷居城中。辟一靜室。不越戶限。寢食於斯。棲心淨土。數十年如一日。年七十五。染恙綿延。佛名不輟。臨終。呼眷屬扶起。索湯盥身。易衣趺坐。面西合掌而逝。俄而幾現蓮華影像不滅。時嘉慶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染香集)。
姚氏
姚氏。松江人。平日從夫張某。奉斗甚虔。已而姚氏患病。其姊省之。教以專心念佛。從之。甫半日。忽笑曰。我見蓮華無數。大如斗。語竟即逝(染香集)西史氏曰。見蓮華。不見化佛。持誦之功未深耳。而一生安養。終當見佛矣。
汪氏
汪氏。華亭人。年十六。歸周文榮。家赤貧。文榮游幕遠方。汪氏女紅自活。長齋奉佛。後文榮客死湖北。久無耗。汪氏撫子方容成立。乃命尋父。方容徒步數千里。卒負父骨歸。學使采風。以母節子孝表其閭。方容故善書畫。人重其孝行。爭構之。以是甘旨無缺。汪氏晚年。念佛益虔。願父母翁姑及夫。齊生蓮界。嘉慶某年。得疾。曰閉戶念佛。不問家事。臨終。謂方容曰。我昨夢汝祖父母。外祖父母。及汝父。俱住蓮華世界。現前五色雲。擁一瓣蓮。大如舟。我殆乘此往生乎。言訖。怡然長逝。室中香氣如蘭。殮時未散(染香集)西史氏曰。前發是願。卒符其夢。然則夫歿而修淨業。夫必藉以超生。顧不足征歟。願法界眾生。同歸安養。回入娑婆。必能度脫。又不足征歟。乃今之節婦。不明乎是。小則哀傷得疾。大則隨夫長往。不知一盡今形。各隨其白業黑業而報之。縱能相見黃泉。亦祇同於陌路。唯西方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其間利害。實霄壤焉。唯智者思之。
王氏
王氏。金山縣人。適張姓。善事父母舅姑。嘗兩次刲股。夫歿。柏舟節操。家法肅然。每見喪家接眚甚怖。因問人曰。何能免此。或告以念佛法門。遂發心茹素。禮誦不輟。教諸子婦。闔門信奉。力行放生掩骼諸善事。後患脾疾。求參一和尚。受優婆夷戒。經年病革。行願益誠。臨終。誦彌陀經。以次稱佛號。移時而逝。遺命不迎眚神。不以葷酒設祭。子婦皆從之(染香集)西史氏曰。用葷酒而設祭享賓。於亡者失大利益。智者弗為也。至於迎眚之舉。尤屬不經。而積習成風。深堪痛恨。修行人。力挽頹靡。此其可法矣。
吳媼
吳媼。江寧人。夫早喪。遺一子。撫之成立。婚娶數年。子又亡。乃與寡媳。共撫弱孫。孤苦度日。後篤信淨土法門。長齋奉佛。受優婆夷戒。潔小樓供佛像。每晨起盥漱後。即炷香禮拜。持佛名三千。定為日課。課畢。始理家事。如是數十年。同裡有朱本願者。素與其子善。故常往還。嘉慶二十二年春。媼忽謂之曰。卻後某日。子幸過我。有一緊要事。須託辦也。本願諾之。至期往。媼已搭縵衣。趺坐床上逝矣。問其媳雲。近日課誦如常。精神亦佳。昨夜索浴畢。即安臥。不知何時坐化也。本願因為料理喪葬事焉(染香集)。
倪嫗
倪嫗。法名顯真。嘉善人。住北港村。皈依佛門。茹素念佛。村中舊有觀音像。嫗早晚禮拜必誠。每供佛飯僧俱親自任勞。嘉慶二十二年九月。數睹菩薩現相。隨示疾。謂其子曰。我數見菩薩喚我去。殆將去矣。子云。既菩薩降臨。應備齋供。兒親往城中。買蔬供奉。如何。曰。亦好。但恐不及耳。子遂往。及歸。嫗已趺逝。念珠猶在手也(染香集)。
潘氏
潘氏。婁縣人。適孫某生四女。智求。智禪。福庵。德庵。俱奉佛受優婆夷戒。勸母發心。嘉慶二十三年。潘氏年七十九矣。會西林寺傳戒。四女復勸受戒。臥病。未能往。因代求之。錫法名曰印蓮。潘氏知之。即斷肉食。一意西歸。是冬。南禪寺起念佛七期。四女同往念佛。至第六日。潘氏命促之歸。曰。速焚香。佛來矣。遂吉祥而脫(染香集)。
汝氏
汝氏。名季婉。吳江黎里人。適王枚為繼室。夫婦相敬如賓。五十餘載。未有所出。為人靜厚。居常一以念佛為事。嘉慶二十四年。二月三日。病篤。語家人曰。大士來臨。吾其逝矣。即合掌垂目。誦大悲咒。旋聞旃檀香滿室中。歿後。慈容含笑。顏色轉少。年八十二(染香集)。
祁氏
祁氏。法名德濟。江南興化人。歸同裡王生。年未四旬。慨然以濁世為厭。誓願求生安養。日誦佛名三萬聲。歸依溪谷和尚。旋受優婆夷戒。年八十九。染微疾。其年三月八日。告所親曰。我十六日當西去。或謂之曰。十六乃紅沙日。不吉。祁氏曰。我修行人。不依俗忌。有何不吉耶。雖然。勿令俗人議我。致退善心。即以十四日去何如。至十四日。晨起。披縵衣。持佛名而逝。時在嘉慶中(染香續集)。
王氏
王氏。鄞縣東鄉樹橋人。生不茹葷。自幼歸依三寶。法名淨隆。既嫁。信向念佛法門。其夫性暴。時加詈辱。王氏唯忍受而已。年六十餘。益精進。一夕其舍被鄰隙放火。旋經撲滅。後赴寶林佛會。僧問倘爾時被焚。將若之何。曰此身可厭。被焚。即乘之而去矣。越歲。其鄰復放火。捨遂被燎。王氏竟不走避。唯緩聲持佛名。魚聲朗朗。火光中。隔河人家。初見煙焰幕其居。忽有金光一道。直衝霄漢。彷彿見王氏現身。火滅。家人尋視。見其遺骨。若趺坐地上者然。
又鄞邑下殷有張氏者。與王氏同師。法名淨音。其信向念佛。而不得於夫。亦與王氏略似。雖百般磨折。道心不退。後患癱症。臥床數年。念佛無間。臨終合掌而逝。異香滿室。經數刻乃已。
又鄞邑定橋有陳氏者。亦與王氏同師。法名淨瑞。為人撲實。念佛求生。無少疑貳。常自言。我決定能生淨土。臨終。熙怡端坐。念佛而逝(染香續集)西史氏曰。王張二氏。宿業甚重。故自生至死。備嘗諸苦。卒以淨願堅牢。咸感瑞應。乃知前世之餘殃。不能累今生之勝果也。至若陳氏。雖宿業輕微。易成道業。不及二氏之忍力堅定。然其一往之意氣。絕不跂路亡羊。令人覽而神壯。可謂一門三傑矣。
潘氏
潘氏。蘇州吳縣人。松江諸生。劉熙妻也。性仁慈。見人急難。恆周之。雖家貧不顧也。晚年戒殺放生。日課西方佛名數千聲。兼誦心經大悲咒。如是數載。道光四年閏七月。有疾。謂家人曰。我死切勿哭泣。當念佛助送。絕不及家事。日唯合掌誦經念佛。臨終。目將瞑。忽厲聲曰。阿彌陀佛來矣。遂逝。時為二十二日。年五十九。逝後閱半月。忽附家人身言。我今依舊修行。作出家人矣。問曾往西方否。答尚未。問曾至陰司否。答不往西方。不能不至陰司。但與常人不同耳。我今特來相報。此後不復來矣。言訖而寂(染香集)西史氏曰。臨終見佛。而不即往生者。何也。良由修行時。於是心作佛之理。未及透明深切。故陰境得而乘之。然以女人五障之體。遂能轉作出家人身。即此一轉。力重萬鈞。來生由出家修行上。徑登極樂。理可必矣。是錄專載往生。因此傳足為修行者勵。故登之。
朱氏
朱氏。法名妙德。嘉興人。素患血疾。適許姓。年二十八。夫故。一子復夭。以針黹自活。家雖貧。見人飢寒。輒罄囊與之。道光六年春。同姑母妙圓。表妹立修。於精嚴寺。受五戒。長齋念佛。求生淨土。一夕在妙圓佛堂內添燈油。見燈華結成荷葉一片。葉上立佛一尊。即邀妙圓立修至。皆見之。九年正月。因母歾過哀。血疾復發。不能營作。常至乏食。性介。不輕干求。同里人知之。請誦大悲咒。與度日之貲。至七月十八日。病劇。立修來視之曰。他人皆言。姊念佛精進。吾謂汝心尚未切。所以病不能愈。佛不來迎耳。朱氏涕泣懺悔。益自努力。自後他人問言。皆不答。手唯合掌。眼唯流淚。夜將半。忽笑曰。西方三聖至矣。焚香洗沐。念佛數十聲而終。年四十四(染香續集)。
朱氏
朱氏。法名妙圓。即節婦妙德之姑母也。歸許蔗如。道光元年。夫故諸子已成立。即將家產分析。其第三女法名立修。幼字徐姓。未婚而夫亡。後歸徐門守貞。而常居母宅。設立佛堂。母女同修。早晚課佛外。日禮大悲淨土懺各一時。誦金剛經三卷。餘時念佛。不談雜事。遇放生濟貧等事。竭力皆為之。九年七月。妙德先逝。現往生瑞相。朱氏曰。吾壽不永。亦欲去矣。至八月二十九夜。呼女曰。頃聞鐘鳴。已交寅時。今日吾神氣稍疲。不能進佛堂禮誦。汝可朗誦佛號。吾聞爾聲。運想可也。立修早課畢。進藥糜。曰。服之何益。吾別無他事。只待佛來。吾即去矣。其季子泣告曰。兒等罔極未報。全賴吾母教訓。今何遽忍捨去耶。笑曰。吾兒女雖多。吾修淨業。塵事毫不繫心久矣。命延僧數人。輪流念佛。僧集淨水盥沐。自未至亥。隨眾默念。忽張目曰。接引佛來矣。爾等速焚香頂禮。即含笑垂目而逝。時窗外忽有白光一道。徐徐向西去。人皆異之。年五十九(染香續集)。
羅氏
羅氏。寧波慈溪人。長齋數十年。禮拜持名無一日間。嘉慶初。隨夫姚惠成。徙居杭州北新關。貨煙筒為業。貿易之暇。勉夫念佛。惠成由是亦持長齋。道光九年。三月四日黎明。謂夫曰。可入城招女婿來。為我念佛。其婿張懷靜。向師吳允升。奉佛維謹。惠成往招。適因事稽阻。至日午。曰。吾不能待婿矣。具湯洗沐。趺坐念佛。日將昃。安然化去。面有笑容。年七十八(染香續集)。
王氏女
王氏女。常熟人。素持白衣咒。及觀音名號。年二十餘。得瘵疾。一日告其母曰。兒命本於八月中謝世。因疾苦纏身。不能待。禱於菩薩。已許先一月迎我矣。母弗信。及期。晨起。而有喜色。曰。菩薩來矣。母疑其見崇以刀揮之。女奪刀告曰。嘻。菩薩也。速拜。尚不爾罪。母從之。拜起視女。已合掌逝矣(往生近驗錄)。
邵媼
邵媼。不詳其人。貧而寄食於姻戚家。念佛精進。曾於道光十七年。秋夕。暗室面西。忽心開。見西方勝境。明年秋。復睹菩薩金像。晃耀心目。又明年五月十四日。以微疾逝。逝時。人不及見。唯醫生范姓。入為診脈。見其目光如生。面容猶笑。而鼻已無息。范出而嘆曰。此善逝也。吾見亦罕矣(往生近驗錄)。
張家婦
張家婦。常熟人。素念佛。一日。示微疾。晨課已畢。仍誦佛名不輟。異於他日。謂家人曰。吾今日逝矣。家人不信。頃之。珠落而逝。異香郁然。達於鄰里。咸集其門。驚嘆希有。時道光十九年。正月七日也(往生近驗錄)。
俞媼
俞媼。常熟王效曾之母也。性和淑。效曾素奉三寶。勸母斷葷血。從之。長齋三年。道光二十年春。得疾。臥床不起。入夏病劇。效曾勸以默觀西方。媼由是發心念佛。然不能無雜念。因循數月。屢入冥界。初則有兩童子喚之回。繼則菩薩命回。末後則夢中聞佛語。若其前世固僧。因昧本而墮女身者。自是漸卻飯食。已奄然垂絕矣。忽於夜半。朗唱佛名三四聲。合掌西顧曰。佛來矣。右脅而逝。時五月二十五日也。後其所愛長孫。夢至一境。行樹樓觀。不同人間。但有闌楯限之。曲折繚繞。而不得逾入其限。忽見嫗方遊行來。問從何入。媼曰。汝欲入。非念佛不可。其孫聞言。遂寤。述其夢如此(往生近驗錄)。
吳婆
吳婆。蘇州人。自幼篤信佛法。夫家姓郟。壽七十餘。持齋誦佛。歷有年所。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十二夜。忽通宿命。知其長子前世為僧。次子則已三世為母子。所言皆絕異。既而曰。吾今歸西方。永絕塵世矣。遂西向合掌而化(往生近驗錄)西史氏曰。業緣盡而智慧開。其理至常。無足異者。
錢孺人
錢孺人。名瑞雲。常熟人。夫謝鳳梧。患病。孺人禱於佛。願持長齋而痊。自歸鳳梧數載。舉一子一女。未嘗啖以葷血。已而知淨土淨門。遂偕鳳梧受淨戒。斷情愛。道光二十二年。其兄萬鎰往生。孺人目擊其瑞。信向益篤。其年冬。子殤。哭之慟。既而曰。天其欲斷愛緣乎。漸不介意。閨中相對。唯策勵而已。母吳氏。有疾誤於醫。至不起。孺人念佛送其終。至二十五年。六月。自患咯血疾。漸劇。其女亦病。鳳梧恐其復萌愛念。策之曰。未有心戀娑婆。口稱淨土。而能往生者。子其勉之。孺人瞿然興。作禮曰。賴君開示。吾知警矣。遂向西懺悔。涕淚並下。意極懇切。病中時聞異香。至七月二十日。後其女歿。孺人曰。今愛障絕矣。我歷盡諸苦。轉得自在。從此往生。不大快哉。遂屏谷食。渴唯啖瓜。延至八月九日。僅存一息。其夜過半。忽厲聲呼鳳梧曰。障重。速為我然臂香。鳳梧從之。初若昏倦。繼則目光炯炯。正念分明。人問一心不亂否。孺人點首者再。忽命扶掖起坐。兩目上視而逝。年三十一。越日就殮。頂門猶暖。貌如生(錢孺人事略)。
沈婆
沈婆。法名悟通。吳江黎里人。年三十九。長齋念佛。矢願生西。受菩薩戒。六時皆有定課。六旬餘。一夕忽夢空中現五色雲。湧舟西來。觀音大士坐於舟中。活動如生。莊嚴奇妙。世無與比。醒而念佛益銳。雖老病。不減程課。後以念佛七期。用力過猛。病遂劇。居邑之地藏庵。至四月八日。謂侍者曰。今日為佛誕。扶我起坐。吾行矣。侍者勸曰。婆病甚。宜善養息。厲聲曰。佛來接引我。遂聳身欲起。侍者力助之。更衣而逝。遺命以龕斂。用闍維法。從之。時在道光二十七年。壽六十八(呂默庵述)。
陸安人
陸安人。名岫梅。蘇州元和人。歸理問君吳昌濂。舉一子。殤。年二十而寡。悲痛不已。得咯血疾。有以龍舒淨土文攜示者。遂迴向佛乘。晨夕有定課。家中戒殺。食三淨肉。蟲蟻木草。咸所愛護。道光十四年。鐵君定公。校大乘經數十種。設局刊印。五年。始畢延其事。既從定公。受三歸五戒。定公名之曰師壽。已而詣鄮山。禮阿育王塔。見塔中舍利現光。自是行善舉益力。嘗出貲三萬兩。造像修寺。作諸功德。而尤勤於放生。歲出千金。不吝也。或有譏之者。曰。財產匪堅。勝緣難值。仗此功德。與四恩三有。早證無上菩提。吾願足矣。復奚戀哉。年三十四。疾大作。醫藥罔效。乃誓放生命一千萬。於師林寺建水陸大齋。以作往生資糧。病半載自愈。越五年。煉臂發願。斷葷血。祭先祀神悉用蔬果。四旬生日。又於師林寺供飯僧。親友祝嘏者。以所刊法華。華嚴等經施贈。其年秋。夢至一處。水流華放。迥非塵境。身立一橋。異香撲鼻。竊自念言。此其為七寶池乎。何不見我佛也。俄而金容寶相。遍滿遙空。心大喜。方頂禮間蘧然而覺。晨起以告家人。未幾疾作。醫者勸食肉。弗從。沉吟數月。疾垂革。謂所親曰。吾之始願。志在出家。今不果矣。我死。汝等勿哭。殮必披僧伽黎。喪中設祭享賓。勿用葷酒。吾姑年逾八旬。生死亦旦暮事耳。異日壽終。亦如吾法。為我延比丘尼。六人。念佛助往生。從之。臨逝前二日。令家人代受菩薩戒。已而神識瞀亂。不克自主。大懼。乃迎佛像一尊。供床畔几上。注目默觀者。一晝夜。至五月四日清晨。念命掖起曰。大和尚已行。吾西方去矣。令同稱佛號。手自拈香敬佛。人問大和尚何在。曰。坐幾上者。遂面西趺坐結印而逝。年四十一。時在道光二十八年(朱兆杓撰陸安人傳胡珽目擊)西史氏曰。餘之歸心佛乘也。自安人之刊經始。而安人之聞淨土法門。則自先君子勸誘始。善哉。因緣之迭相化導也。迨先君子既歿。而安人行善益勤。立誓益切。雖鬚眉丈夫。猶愧之。其直往西方。固宜矣。
總論曰。阿彌陀佛。於十方女人。有大誓願。其詞曰。若有女人。聞名信樂。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相者。不取正覺。則閨閣賢豪。乘此方便門開。亟須爭先捷足。橫截生死之流。直取菩薩之岸。否則輪迴六道。安能保其不墮。餘次諸賢之傳。深幸韋提希之遺風。今猶未泯也。安得起而遍示閨閣哉。
往生物類第七
雞
明崇禎間。有吳雪崖者。為福州司理。生平虔奉佛法。其地開元寺。僧多食肉。不守戒行。雪崖請示立石。以禁之。一日坐禪堂。有雞作唱佛聲。索得之。謂僧曰。若輩謂寺中。久不養生物。如何有雞。今觀畜生。尚有佛性。汝剃染破戒。不及此君多矣。寺僧始立誓齋戒。遂攜養署中。恆念佛不輟。後遷官過丹陽。送至海會庵中。以其為接眾所。使遠近生信也。雞至庵。即念佛立化。為建塔供焉。
又中州僧覺圓。發願廬山東林寺齋僧。立關募緣。時護關僧至華氏托缽回。有雄雞隨至中塗。僧送還華氏。因閉其門。雞從屋上飛出。追赴關所。旋繞不去。同立關三年。後攜往東林。為之受戒。大眾上堂念佛。雞忽隨之。逾年齋僧緣畢。雞即坐化。瘞於寺傍。
又傳載江西有聽法蛇。廬州坐化貓。峽中有有坐化猴。巢縣柘皋鎮。有立化雀。黃大參庭翠。有放生坐化豬。種種靈異。不可殫述(唐宜之巾馭乘。淨土晨鐘)總論曰。五濁惡世。染心易熾。淨德難成。故經言娑婆勇猛一日。勝於淨土百年。今以物類而較人類。抑又其難焉者矣。而一念投誠。三塗解脫。物類且然。況於人乎。
淨土聖賢錄續編卷四(終)
種蓮集
蓮歸居士輯淨土聖賢錄續編。採訪往生事實。共有百數十條。而續得於書成之後者。正復不少。餘為另列一編。不分門類。不序先後。隨聞見而記之。名曰種蓮集。取思齊大師句。與君同作種蓮人之意。以俟後之輯三編者採取焉。
道光三十年秋九月。淨業學人陳本仁識。
善隆
善隆。台州臨海縣人。年十六。出家於蘇州白龍寺。參念佛是誰話。有省。夜坐不臥。過午不食。茹淡齋三年。刺舌血。書華嚴法華二經。日持佛名六萬。蓮華經一部。禮佛一千六百拜。准為定課。冬夏一衲。不妄談。力行致疾。益加精進。一夕於禪觀中。聞空中報曰。汝當得中品生。慎勿退息。遂屏諸藥石。一心西邁。至四月六日。端坐而逝。時在道光二年。年二十六。
達禪
達禪。姓狄。嘉善人。出家於本邑景德寺。嘗兩修般舟三昧。後住北港荻秋庵。佛聲常徹戶外。見人即警策生死。一日謂其徒淨玉曰。我明年定去矣。汝等勿忘淨土法門也。次年。詣清淨庵。主念佛期。至第三日。示疾。仍入堂念佛。逾時。端坐化去。
王君榮
王君榮。太倉人。自幼持戒參學。見地超卓。後修淨土。日課佛號萬聲。康熙五十六年。八月二日。預知時至。請淨名庵。乾行長老至。令作證明。日方午。幹師曰。歸期盍於後日。答曰。吾決定今日矣。遂索筆作偈。合掌而逝。遺命以龕斂。其女抱以入龕。力不能勝。因默禱之。忽然輕舉。年八十一。
唐景垣
唐景垣。字筠谷。元和國學生。勤修淨業。每持名時。以指代珠。年七十四。無疾而卒。氣絕逾時。猶指動作屈數狀。
沈載元
沈載元。字桂萼。自號可僧。吳江人。中年業賈。六旬餘。輟業潛心淨土。長齋課佛。日滿萬餘。性慈恕。有所餘。輒濟貧放生。嘉慶十六年秋。有僧貿然而來。直趣臥所。略談數語。洞徹元微。並屬他日臨終。戒眷屬勿哭。言訖而去。載元感之。炷香門外。遙申敬禮。其年冬。示疾。佛聲不絕口。絕粒飲水者七日。至十二月六日清晨。令然燭四十八對。堂中設香案。洗體易衣。端坐合掌。朗誦佛名。呼眷屬同聲助之。頃之鼻氣如煙。聲漸微而絕。年七十二。及殮。貌如生。
王際良
王際良。金山縣人。年五旬。歸依三寶。念佛放生。篤志不倦。其年二月初。有疾。屏諸醫藥。日夜持名。絕口不言家事。唯曰。日望。我其行矣。至期果然。死二日。索取數珠。歿後。猶緊捻不脫。
夏耀文
夏耀文。華亭人。持齋念佛。一心淨土。四十餘年。舉家不茹葷酒。道光四年十月。微疾。至十四日。命掖起。合掌念佛而逝。遺命龕殮。入龕時。體軟項溫。顏色不變。年七十五。
曹居士
曹居士。不詳其人。持齋念佛。精進有年。而虛懷汲汲。若恐臨終之不獲效者。道光二十年冬。微疾。一日其子晨省。見其面色有異。指空中曰。汝見佛及眾菩薩乎。吾不圖持名功德之至於斯也。汝作證明。吾隨佛西歸矣。言訖而化。
邵媼
邵媼。常熟邵子寅。茂才之母也。素奉佛。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微疾。忽謂子寅曰。爾於明日。迎妹歸。子寅從之。而莫測其所謂。次日。妹歸。媼曰。吾今日欲逝。以了母女因緣耳。女聞而哭。媼笑曰。死生一幻相也。遂與言他事。至午。曰。時至矣。子寅問何往。媼以手指空曰。佛來。遂逝。
張氏
張氏。金山縣人。歸王生。其伯姑王氏。修淨業往生。事見淨土聖賢錄續編。張氏自幼即信淨土。為人淡朴。素善病。而念佛不輟。受三歸五戒。不願有家緣。幼已許字。遂於嘉慶二十年于歸。年餘歸寧母氏。適病劇。延道俗行人同聲念佛。亡何。喘急。屬扶起。面西坐。誦彌陀經及佛名。目熒熒上矚。面含笑容。頃之。乃瞑。
丁氏
丁氏。金山人。即張氏姒也。其伯姑王氏。勸之念佛。同日秉受歸戒。王先逝。丁氏見其臨終正念。愈自感奮。克時課誦。迴向西方。居常作諸功德。並戒殺放生。一師王氏遺法。有女適太原。病瘵。教之念佛。安然化去。逾年。丁氏病中滿。轉側維艱。臨終。力疾起。面西坐。呼家人誦彌陀經及佛號。甫百餘聲。觀其若有注視。問見佛菩薩否。首微頷之。頃之聲息俱滅。時在道光八年五月九日。
高士楨
高士楨。字延三。錢唐人。其先世居山陰梅裡。故自號梅溪道人。年五十一。病入冥中。游視地獄。有冥官屬雲。爾今回去。要一心念佛。一心行善。定能出苦。士楨識之。三日而蘇。病良已。發心念佛。行諸善法。迴向西方。並轉以教人。如是二十五年。至年七十五。臨終三日前。自知時至。曰。今離苦惱矣。奉勸世人。及早修持。無詒後悔。泊然而逝。時在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
丁世濟
丁世濟。字子沂。元和庠生。年五十。歸依杯渡海公。法名廣如。精修淨業。歷十載不倦。道光二十五年冬。有疾。每夜必念佛千聲。彌陀經三卷。發願文一遍。一夕誦至淨光照我之句。忽微笑曰。我今見佛淨光矣。十一月十三日。夜將半。諸眷屬環坐榻前。忽聞異香浮空而至。漸滿一室。共異之。次日世濟索筆作偈。禮似七絕二首。而字跡饃糊。但識其末後句。有我便回家見佛六字而已。至夜合掌。念佛而逝。年六十一。
陸孺人
陸孺人。蘇州人。歸太學生包心愚。事姑孝。嘗侍疾。不解帶者。累月。心愚故勇於為善。凡造橋修路。施衣放生諸事。恆慼然於心。孺人必盡力讚成。幼嘗浮海參普陀。中年後。足不逾閾。晨起誦經咒。及佛號。四十年中。無一日間。道光二十七年。四月初。感微疾。告子婦曰。夜夢古衣冠三人相招。謂我念佛。至誠。即日令我見佛矣。初八日凌晨。西向念佛而逝。年八十五。
邱逢泰
邱逢泰。字星階。長洲廩生。少有咯血疾。其年夏。疾大作。忽信佛乘。延在經茂公。床前誦佛號。疾有間。杜門不出。遍閱淨土諸書。道光二十九年夏。疾復作。念佛不輟。趺坐合掌而逝。父維洛副貢生。素行善。修淨業。未幾亦念佛而逝。
錢氏
錢氏。名蘭貞。蘇州人。幼即居止端莊。適顧淦為妻。後因懷孕。遘疾甚危。半體皆冷。神識瞀亂。有至戚省之。勸其夫。立誓戒殺。誦觀音聖號。從之。三日。汗下。其疾若失。自是錢氏歸心淨業。每夜焚香。誦大士號。雖嚴寒酷暑勿間也。道光二十八年冬。染咯血疾。漸增劇。延至二十九年。十月八日。忽曰。苦海茫茫。三日可出矣。初十日。清晨。令設香案於床右。曰。今日決定往矣。口中仍誦大士號。頃之。忽稱阿彌陀佛。至申刻。聲漸微。向西吉祥而逝。翌日天明。頂相猶溫。年二十九。
錢文彬
錢文彬。字養愚。蘇州長洲縣人。每日晨起。默修十念法。作善事。皆隱行。嘗出千金。放諸魚鳥。素患咯血疾。年四十一。病劇。請在經茂公。歸依。病中喜聽誦佛聲。臨歿前一日。延靈鷲福海和尚至。床前。供佛設座。受菩薩戒。留僧數人。輪流念佛。次日晡時。亟命扶掖起坐。諦視佛像而逝。時在道光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錢文燦
錢文燦。法名空相。字安軒。即文彬弟也。弱冠時。遇吳宗魏指示淨業。歸依見心和尚。從靈鷲義公受菩薩戒。長齋念佛。二十餘年。嘗刊念佛警策。廣為施送。靈鷲募建丈六三聖像。絀於貲。文燦讚成之。虞山有古剎。亦募建三聖。則獨任之。天台國清寺鑄銅鐘。亦半賴其力也。放生濟貧。歲以為常。道光三十年夏。下痢令人往虞山。延道友張元祺至。曰。吾與君系生死交。病亟矣。請君一助。元祺曰。諾。日與念佛。每昏沉欲睡即策勵之。已而元祺欲返家。文燦曰。吾四日中。可無恙。過此不能待矣。元祺如其言。及四日後復至。則昏沉益甚。元祺以聞啟初傳。與之細論(傳見淨土聖賢錄前編)。文燦涕淚並下。遂猛力念佛。自未至亥。神識頓清。徹夜無倦。天將旦。手作蓮華狀示張。遂右脅而逝。時七月初四日也。遺言喪中不用葷酒。年四十三。
定意
定意。未詳其所出。中歲出家。精持戒律。主錫丹陽嘉山隆慶寺。同治紀元。避地楚水寶嚴。提倡蓮宗。率眾念佛。精純靡間。日誦佛名五萬。淨懺二時。雖寒暑不逾。四眾歸心。咸以嘉山老人尊之。乙丑元日。豫刻逝期。日飲清水兩盞。至初七日平明。禮淨土懺畢。趺跏西向。端坐而逝。鄰人聞蓮華香。經時不散。
明舟
明舟。秦郵毛氏子。幼從觀音淨全剃染。年十八。受具臨澤安樂寺。以赴應為業。後遇永清主人。授以淨土法門。遂發心念佛。嗣往來秦塘。日研深義。信心益固。常率眾持名。雖燭跋香銷。猶自哀吁佛前。願速生安樂。利濟有情。故遐邇傾心。雖闡提輩。亦稽首歸依也。同治乙丑三月。返別知交。五月朔示疾。至十二日平明。禮佛入龕。同眾念佛名者。定香四炷。至午聲漸微。視之逝矣。秦郵僻處湖濵。二十年來。蓮宗之振。至家弦戶誦。蓋舟有以啟之也。
汪善慶
汪善慶。字閬仙。號法如。浙之仁和人。少孤。隨母氏莊。就傅外家。性至孝。極聰慧。年方舞勺。即入頖宮。及母卒。喪葬盡禮。聘朱氏未娶。遭粵匪之亂。孑然一身。逃至江北呂泗場。值同裡清修之許靈虛者。延為西賓。居恆嘗作出世想。會西來徐居士。授以持誦法門。由是精心內典。一切經義。過目無遺。迨許返浙。移住揚州藏經院。茹素十餘年。每靜坐。寡交遊。凡來問道者。無不傾心開導。體素瘠。經禪勞憊。輒頭眩咳[口*敕]。然猶念佛不懈。同治九年閏月疾篤。聚諸友告曰。西方境界好。吾於二十三日長往矣。至期果逝。神色不變。越日將殮。撫其頂。氣尚溫。時年四十有二。所著藏龍集。見珠集。台宗四教。斷證圖頌。及病中吟百首。行世。
靜波
靜波。草堰場人。年二十。剃染於義阡寺。專心淨土。受戒後。往來常州天寗。揚州高旻藏經等寺。性情淡定。終身無異。兼能念佛不懈。常禮佛七。屏心息慮。人罕能企。嗣往金山。數載樓居。足不逾桄。忽一日沐浴更衣。親詣丈室拜辭。曰。七日後。吾西歸矣。果於同治十三年四月初十日毫無疾苦。念佛趺跏而逝。斯誠無有去住者。年八十有二。
易特墨太夫人
易特墨太夫人。法名蓮如。滿洲正紅旗人。勤儉仁慈。睦族情殷。惠周姻黨相夫教子。孜孜不倦。故依太守勒通阿札分轉拉芬阿。二公出仕。卓著政聲。秉母訓也。太夫人。中年茹素。潛心淨業。每日定課。誦佛號兩萬數。無間寒暑者。二十餘年。光緒元年。壽六十二歲。忽於冬月望後。神氣不爽。告家人曰。我見佛像數尊。泉童男女。手執幡幢均來接我。已自定期於二十七日午時。往生西土。因將存儲衣飾。俵散媳女諸人。並囑持身處世。俱以方便為本。餘無他言。屆期趣令闔宅眷屬。環跪誦佛。遂即合掌趺坐。朗宣佛號而逝。
餘慎行
餘慎行。法名淨阿。揚州甘泉人。夙精骨董學。遂業以謀生。眷屬緣盡。孑然獨處。同治乙丑。聞藏經院開念佛道場善知識雲集焉。聆音仰慕持念茹素。皈依入院。護持道場。以放生物。禮佛七為事。終歲無惰容。光緒乙亥冬。忽染微疾。念佛倍切。除夕對眾曰。速具香花供佛。吾將逝矣。迨力微細。堅令侍者。臮諸善眾。助念而寂時年六十九歲。
玉峰法師
古昆字玉峰一號戀西。志淨土也。江西廣信人。年十餘齡。投普寧寺出家。靈根宿具。初讀諸大乘經。即了大意。繼受具戒。於天台國清。志遵梵網。隨眾參禪。力究宗旨。忽聞鐘聲。恍然有省。後閱幽溪圓中鈔。密符自心。增益法喜。遂立堅固誓願。嚴持戒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自行化他。惟誠惟懇。僧俗從而化者甚眾。開示後學生死之苦。其言痛切。聞者流淚。教人念佛。日有定課。持名計數。或一萬二萬。乃至十萬。隨人心力。中無間斷。畢命為期。如此不退。命終之後定生淨土。此是前人已驗之法。可信無疑。又復著書多種。闡揚淨土法門。易行易成。功超眾行。若肯遵行。決不相賺。仍復刊印大乘經律。石刻彌陀寶典。流通正法。用報佛恩。及餘種種勝行。難以盡述。光緒十五年。明州西方寺僧淨果。請居西方寺。以寺名合於本願。遂定居焉。師自發心直至臨終。日持佛名六萬。二時迴向。寒暑無間。永為定課。光緒十八年。七月初六。午飯後覺腹微脹。次日淨果延醫診視。醫雲脈已全無。不須用藥。而師面西趺坐念佛。並無他語。精神爽健。過於平時。醫生嘆為希有。淨果雲。請眾師念佛相助可否。師應諾。於是請僧八人。向西長跪。稱念彌陀聖號。約一枝香。甫至申刻。見師合掌。猛力念佛數百聲。怡然而敘。初九日入龕。面色津潤。頂上猶溫。次年二月望日茶毗。僧俗送者數百人。火既發龕門先脫。見師趺坐儼然如生。猛焰既熾。眾見頂上現佛十尊。兩手各現佛像一尊。蓋師生前。嘗於頂上燃香十炷。供養十方諸佛。兩手各燃一指。一供釋尊。一供彌陀。故於闍維之際。頂手現佛。實為真誠所致。希有之瑞。於戲生為淨土領袖。歿後勝品往生。無可疑者。前有沉朱吳三太史。就師問道。極讚師之道行。實為末世津梁云云。
願登師
思岸字願登。杭州錢塘謝氏子。少業儒為諸生。覺世無常。皈心三寶。宗教知識參扣略遍。後聽玉峰法師開示。欲求脫苦。惟有念佛一法。最易成就。遂乃發心日持佛名六萬為定課。平生所作功德。悉皆迴向淨土。同治壬申。受五戒於海潮寺。復深厭塵勞。早求解脫。於光緒九年。乃將家務付囑二子。徑往郡西護國寺。禮僧敬峰出家。是冬受具戒於蕭山祇園寺。仍迴護國。專精淨業。積勞既久。忽染病魔。雖經醫治。旋愈旋發。二子思慕迎養於家。別除一室。以為修淨之所。迨至光緒十五年秋。忽患痢疾。醫藥罔效。然飲食雖減。而念佛愈切。至九月初十日。忽謂其子曰。吾往生期至。可請僧於家。起佛七助我西歸。自定十二日起一。謂僧朗峰曰。還有七日。至十五日。執僧廷山手曰。止有三日。吾當去也。至十七日四更問何時。其子答雲。丑时也。曰丑时是十八日。子是我往生之期。可請諸師念佛相助。遂隨眾念佛。約香一枝半。忽瞑目無聲。良久忽開眼合掌。向眾人稱謝雲。我已親到西方。親見阿彌陀佛及二大士。仰荷佛慈。賜我淨衣。觀音大士水灑我頂。又見蓮池大師。為眾說法。又睹七寶池中。眾寶蓮中有我生處。承佛慈悲。命我回來告知眾人。我已得生淨土。奉勸諸位。專精念佛。他日淨土相見可也。復索淨水三飲。吉祥而臥。念佛數十聲。泊然長往。次日入棺。頂猶溫手。
杭城數十年來。專勤念佛。往生淨土者。固不乏人。昭明顯著。徵信無疑。惟願登師一人而已。於戲若非夙具靈根。焉能有如是哉。書此以為修淨業者勸。
謝春華
謝春華。杭州錢塘人。習賣衣業。稟性和直。與人無爭。事親至孝。未嘗忤顏。凡遇善舉。竭力相助。所謂茹素念佛。則未能行。光緒十年忽染蟲脹之疾。醫禱無效。呻吟待盡而已。有表弟朱居士金伯者。久親佛法。參叩知識。禪宗旨趣。多所發明。一日來謂春華曰。觀兄所患病苦。實是宿世業障。若不立大善願。念佛懺悔。恐難消除。春華首肯。遂立願。終身戒殺放生。志心念佛。既立願已。朱居士教之。共念阿彌陀佛四十九日為期。是晚夢僧與一藥丸令吞之。既寤覺腹中響動。連下數次。當即身安。不三日病盡痊癒。自此信心懇切。念佛靡間。凡有佛會。無不身預。迨至光緒十五年。夏初偶染微疾。飲食少進。而念佛益切。至四月二十六日。夢中親見西方三聖。知是往生之兆。遍告親友。將生淨土。謂姚居士明齋雲。二十八日。我當西去。可來念佛相助。曰二十八日不暇不能來。又云二十九可否。曰二十九亦不暇。復雲若如此。定於五月初一去如何。曰初一當來送行可也。至期澡沐更衣。面西端坐。謂諸子曰。汝等若有孝心者。念佛助我。慎勿哭泣。既而善友俱集。同稱佛號約半枝香。舉手合掌。謝眾助道。仰目視空。若有所見。合掌向空。含笑而逝。歿後眾聞異香。數日不散。實為希有者也。
種蓮集(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