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即蓮華藏海。見一佛,即是見無量佛;生一剎,即是生無量剎。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為一切佛所護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2.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信宿舍離,惟以一心念佛,願共同生淨土。

3.如囚赴市,步步近死,直需孜孜晝夜,暑寒,一句洪名,無時間歇,淨土決定可生,慎勿銳始怠終。

4.專求出離,不求世間福報,亦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與夫世世為僧,興顯佛法願。惟願命終得生彼國,脫生死苦。

5.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矣!

6.念佛一門,借彼佛勝願力故,不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即蒙彌陀聖眾接引,即為十方一切諸佛護念,是為不思議異方便,惟其異故勝也。

7.如此最勝異法門,釋迦慇勤示勸,恆沙如來廣舌讚揚,豈欺我哉!

8.佛法有無量門,有難有易。欲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阿彌陀佛名號,疾得無上菩提。

9.五濁惡世,求阿跋致(不退轉)甚難。若信念佛三昧,乘彼佛願力,攝持接引,決定往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生生不退,佛階可期。

10.淨土廣攝諸根,咸登不退。

1.當流光如駛,衰老日侵,勿虛度好時節。定課外有餘暇,但只加持佛號。若楞嚴咒、大悲咒等,客路俱不必也。

2.但情愛一分疏淡,則淨業一分成熟。

3.經云:「諸佛偏知海從心想生。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此數語,便是念佛三昧秘要,一切觀門,無不從茲流出。

4.大集經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

5.智覺禪師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6.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

7.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手心性。

8.餘光有幾?至穩至易之途,僅以大字真勸勉。此是海上奇方,能療急病。標本齊治,緩急咸宜,貴在深信、力行、專持耳。

9.諸經廣讚淨土,曰:不可思議功德。日:世間難信之法。日:一切佛護念。日:無上深妙禪。日:勝異方便。日:三昧中王等。奈末世眾生,偏於念佛法門好起疑惑,乃至破他淨信、障他善行,薄福少智人往往習氣如是。

10.蕭然若寄,長齋事佛,淡泊無慾,操修問道。

11.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

12.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13.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14.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

15.求其直捷痛快,至頓至圓者,無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

1.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為牢持於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也。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己,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

2.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淨土之大門,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不免哉。

3.一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以為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以專持四重律儀,為入道根本。 六 、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以一心不亂,為淨土歸宿。 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驗證。

以上八事,各宜痛獎,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4.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5.一句佛號,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多劫。於此不信,真同木石,捨此別修,非狂即癡,復何言哉!復何言哉!

6.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手。

7.經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

8.一切境界,唯業所感,唯心所現。

1.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成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

2.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3.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以還,皆悉有念。

4.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5.《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唯直截痛快。何也?以見姓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

6.一是祖語,一是佛語,何重何輕,何取何捨。學者但當盡捨舊習,虛其心、平其氣,是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

7.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合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8.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擔,終必全身受用。

9.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

10.餘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

11.惟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土,生彼同居土,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

12.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為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

13.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