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門學什麼?學「笑面迎人」。你一入佛門,頭一個看到是彌勒菩薩,笑嘻嘻的,這就是教給你要笑面迎人。經上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彌勒菩薩肚皮很大,表示什麼都能包容,不計較、不分別、不執著,能生歡喜心。彌勒菩薩特別塑造布袋和尚的像,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歡歡喜喜,一切是非善惡統統能包容。

我們要把這個帶到我們的家庭,帶到我們的生活上。要學彌勒菩薩把肚量放大,一切能夠包容,這是大慈平等,慈悲一切。我們肚量要大,要能夠包容,對待任何人要笑臉迎人,彌勒菩薩教給我們這些。彌勒菩薩代表 「生平等心,成喜悅相」。

學佛的條件是什麼?量要大。斤斤計較,心量很小的人,沒有資格學佛;學佛的人一定度量很大,什麼都可以包容。見到冤家對頭,這個人天天想害你,你對他還是笑臉相迎,這種人才有資格進佛門。「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心要平等,量要廣大,要能包容,要笑臉迎人,歡歡喜喜的,這才能進入佛門接受佛教育。

你看彌勒菩薩那個樣子就表現出來了,對什麼人都歡歡喜喜,什麼樣人物他都能包容。我們供彌勒菩薩像,不是裝飾品,不是把它當作神明來膜拜,它不會保佑你的,看到它就要學「我要能容忍,我要能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佛門廣大,什麼條件能入得進來?第一個要生平等心。平等心,就是能夠包容一切,對待任何人歡歡喜喜。學佛第一要緊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開,要能夠忍辱,要能夠包容,要能夠饒恕別人,不跟人計較。要知道,我們的心,我們的本心,我們的真心,經上講得很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看原來的心量多大!整個虛空法界在我們心裡面包容著,現在我們的心量變得很小,一個人都容納不下,你說可不可憐!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心,是包容虛空法界的。現在問題出在迷惑,我們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把自己的心量變得很小很小,甚至於連自己都容納不下,這個可悲!

學佛從哪學起?要從把心量拓開學起,學著能容忍,能夠包容萬物,要把心量拓開。心量要拓開,要能夠包容;不要去跟一切人、一切事斤斤計較,沒有這個必要!拓大心量是修學功德。起心動念替一切眾生著想,不要想自己,想自己你的心地是污染的,想別人心地是清淨的。最好能把自己忘掉,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佛法久住世間,這個念頭就是無量功德。

拓開心量,首先要從容忍做起,要能包容,尤其是包容常常找我們麻煩的人,包容嫉妒傷害我們的人,首先要把妖魔鬼怪包容,這才叫真功夫。我們包容他,我們教化他、感化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們回頭是岸,這個心才是真心、才是佛菩薩的心。

佛是度一切眾生,所以我們要有大心量,要能夠包容,決定不能有差等。

我們一定要學佛。佛是怎麼教導我們?佛是怎樣處事待人接物?完全是以平等心,完全是以慈悲心,決定沒有差等。對於一切人,都要慈悲,都要容忍,要能夠包容,要能夠「和顏愛語」,這非常非常重要。歡喜心是什麼都包容。

我們要拓開心量,要包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化解內心對人事物的對立與衝突,我們的身心就會協調、安康。古人常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有涵養;愈是有道德的人,愈能夠包容。

我們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人不是聖賢,免不了有過失。對於人的過失要能夠包容,不要憎恨,不要嫉妒,這非常非常重要!人與人過去生中是有怨來的,「包容」可以把「怨恨」化解掉。

你包容別人,別人包容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幫助你。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我們要學會「以責備別人的心責備自己,以包容自己的心包容別人」。

現代人的心量很小,不能容忍,不能包容,不能相容!心量小的人很可憐,小小的事情斤斤計較,堅固執著,生活得很苦。他為什麼這麼苦?心量太小,太窄小了,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真的可憐憫!

社會為什麼這麼動亂?就是大家的心量都很小,彼此之間不相容;不相容才有爭執、才有鬥爭。每個人心量都很大、都能包容,這個社會就祥和,就和諧,不會有爭執了。如果每一個人都執著自己的成見,不能夠包容,不能合作,那社會就亂了。

佛教是包容的,可以與任何宗派共存共榮,和睦相處,這是佛教的美德。現代人迫切的需要,就是如何能夠將各種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宗教思想圓融整合。

經上說:「盡虛空、徧法界是一個法身」。我們能夠有這個認知,對於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學說、不同的族群,就全部都能包容了!我們共同在地球上生活,只要大家能消除歧視、消除誤會,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互相包容,就能創造美好幸福的人生。只要我們每個人把分內的事做好,與人和睦相處,互相包容合作,天下就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