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夏安居是佛陀傳下來的,利用夏季三個月時間,不外出參學,在寺內開展學修,自我反省,互相策勉,共同提高的學修制度。

作為叢林,早晚上殿,搭衣過堂,半月誦戒,結夏安居,是不可缺少的共修活動。報國寺這些年來基本上依教奉行。但是存在不如法如律的現象。希望同修們通過實踐,發現問題,提出辦法,加以改進。

這次安居,昌臻因病未能和同修們一道學習,感到歉疚!

此次安居學修的安排:學習戒律;學習《十善業道經》、《菩提道次第論》;另外安排共修念佛。這一部經和論,是指導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經論,應當深入學習。戒律是修行人法身慧命的鎧甲,應當系統地認真學習。供修念佛,是解行結合,落實在行上。總的說安排較為恰當。

今天想就自己對持戒問題的一點認識,提出來共同研究,共同策勉。講五個問題:

1、認識戒律的重要性,樹立以戒為師的思想。

佛法的總綱是戒、定、慧,而戒為基礎。修學的次第是:持戒,修定,發慧。攝心為戒,戒能生定。持戒人少欲知足,三業清淨,不為外境所動,易獲定力。因定便能發慧,「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妄念少一分,般若生一分。所以,學佛必須從學戒下手,從持戒做起。

下面引證三段佛陀的金口開示,以加深認識:

《遺教經》:「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語譯:「比丘們!在我滅度以後,應當尊重並愛護戒律。如像黑暗中遇著光明,貧窮人獲得財寶。應當知道,這就是你們的大導師,和我住世一樣。」

解釋:本經是佛陀對出家弟子的遺囑。一開始即提出,我滅度後,以戒為師。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梵文「波羅提木叉」,意為「保解脫」。保證持戒人獲得解脫。如暗遇明,持戒可消除愚癡、無明。貧人得寶,持戒能增長善根福德。

《四十二章經》:「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語譯:「佛說:弟子們!你們離我幾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證道果。反過來說,在我身邊,雖然時常見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遠不可能證果。」

解釋:澫益大師說:「不能持戒,則同室猶隔萬里;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語譯:「不能持戒的人,雖同處一室中也像相隔萬里;假如能守戒,雖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時代一樣。」因佛法是心地法門,不是時空所能阻隔的。

《涅槃經》:「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第子!」

語譯:「要想明心見性,證入槃涅境界,必須至誠受持清淨戒律。如果不守淨戒,是魔的眷屬,不是我的弟子!」

解釋:佛弟子與魔眷怎麼識別?看他有神通,會講經說法嗎?不是。主要看是否守戒。宣化上人揭露在美國以神異迷惑人的蓮生活佛,指出他財和色上過不了關,斷言他是魔外。

下面舉兩則公案為佐證:

一則是,罽賓國(今克什米爾)某地,有毒龍為害。曾有五百羅漢用禪定功夫,未能降伏它。後一位出家人來,勸毒龍離開,毒龍果離去。眾人問他有何神通,他說並無神通,平時持戒甚嚴,對輕戒也不敢違犯。說明嚴持戒律,必蒙佛力加持,龍天擁護。所以,毒龍敬畏遠離。

一則是,波羅奈國,甲乙兩比丘結伴步行往見佛陀。中途缺水乾渴難受。忽見路傍有水,二人急往飲用。甲見水中有蟲,戒律禁用,不敢飲用。乙認為目前不飲水,不能維持生命,無法見佛聞法;情況特殊,不要執著。乙便喝足了水,甲始終不喝。二人繼續前往,甲中途倒地而死。甲的神識生到天上,以天人身去見佛,佛很嘉許並為說法,即證果位。乙後來也到了,佛故意問有無同伴,乙便敘說甲執著,以致死亡不能見佛。佛即告知,甲已證果,並指責乙破戒的行為。說明戒律是保護法身慧命,不是保護軀殼的。所以,受戒時發誓:寧捨身命,決不犯戒。智者借假修真,愚人喪真逐假。

通過上述三段經文和兩則公案的學習,使我們明確: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於佛住世。

戒律是僧團的法律,是僧團活動的準則。它使僧團保持六和敬,保持純正。有純正的僧團,正法才能長久住世。

戒律是僧眾法身慧命的鎧甲(防彈衣)。修行是一人與萬人作戰,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三毒五欲。所以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將相雖然具有學問才能,雖能征服世界;但不能克服心中的敵人,甚至在財色面前會繳械投降。

由此可知,沒有戒律防護,佛弟子的行為就沒有準則,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沒有戒律的規範,僧團就不可能依律攝僧,和合共住。如果沒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沒有如法如律的僧團,佛教也就名存實亡。既然認識到戒律的重要性,作為佛弟子就必須樹立「以戒為師」的思想。

2、持戒與因果

近代高僧虛雲大師提出修行的先決條件:第一,深信因果,第二,嚴持戒律。信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而古今來修行人沒有不是持戒修行,修因證果而獲得成就的。

因果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不是佛製定的而是佛發現併用以說明宇宙人生現象的。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因果,不可能明白佛法;不信因果,不可能獲得佛法真實利益。佛陀初轉法 輪,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講的是四諦法。四諦法是世出世間因果的總綱。《遺教經》最後,佛將入滅時,對弟子們提出:誰對四諦法有懷疑,迅速提問。大眾都默然。阿菟樓陀尊者代表大眾回答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因果之重要。所以,虛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把佛所說的法概括無餘了。」又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印光大師說:「諸佛成正覺,眾生墮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星雲大師說:「因果比電腦準確。電腦雖準確,會發生故障,因果律永遠不會出故障。」還有人說,因果比竊聽器厲害。竊聽器你不說話,它沒法記錄;因果只要你起心動念,它都能準確記錄和儲存,實在厲害!

守戒律和信因果,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覺地嚴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嚴持戒律的人,才能使三業清淨,知足常樂。這樣的人,一方面處處止惡防非,不再種惡因;一方面時刻行善利他,廣結善緣。在此基礎上,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臨命終時,往生西方。如是因,如是果。修因證果,無可懷疑。

反之,一個不明白因果,和不想因果的人,不可能嚴持戒律。甚至輕視戒律,陽奉陰違,人前裝作持戒,背地什麼犯戒的事都敢做。目前,僧人隊伍中,出現貪污三寶錢財,甚至卷款潛逃,通緝在案;也有亂搞男女關係,甚至嫖娼的。這些佛門敗類,哪個明白因果?哪個相信因果?但是,我們可以斷言:他們可以不相信因果,可是他們沒有一個能逃脫因果!因為證果位、有神通的人都逃不脫嘛。凡是毀戒的人,因善神離去,生前困厄重重;臨終惡境現前,後悔莫及;死後必墮地獄,長劫受苦。

3、持戒與攝心

《楞嚴經》說:「攝心為戒。」戒律用來規範三業,三業以意業為統帥,身、口二業為士兵。(見《四十二章經》)意業清淨,則三業俱清淨。所以,《瓔珞經》說:「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為體。」心為戒之體,持戒能令內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妄去真顯,如水清月現。戒體就是從菩提心中顯發出來的。戒體具有願斷一切惡(攝律儀戒)、願修一切善(攝善法戒)、願度一切眾生(饒益有情戒)的巨大能量。

印光大師關於持戒重在攝心有精闢開示,說:「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倘只在事相上講究,雖一戒不犯,亦未能稱為持淨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妄想的「想」字,「心」上有「相」。如如不動,則無相;起心動念,即有相。而我們「閻浮從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地藏經》語)所以說,惡業如有體相,盡虛空不能容納。《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可見,起心動念,吉凶已定。因為起一念,作為善惡種子,已落入八識田中儲藏起來,遇緣即起現行,而出現善惡業報。善念惡念,鬼神均能察見,何況諸佛菩薩呢。

4、持戒與道德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偈語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學佛先學做人。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人格道德圓滿無缺,便是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既可概括全部戒律,又是一切道德的準則。所以說,戒就是道德。當代高僧、香港寶蓮寺住持聖一法師在《梵網經菩薩戒略注》中說:「戒就是道德。不問你有大才華、學問;戒體一破,無道德,就無人恭敬。」他引據小乘經典中記載,某國一個大臣,平時很受國王尊重。他想了解國王尊重他什麼?去盜竊國庫錢財,被捕並判死刑。他這時對國王說,現在我知道:人們尊敬我的,不是才華、學問,而是道德。現在才知道,道德可貴!請允許我出家。後國王允其請。

這故事說明,政治人物受人尊敬的不是他的才華、學問,而是道德。更何況是出家修行的人呢。試看古今的高僧大德,那個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們高尚的人格道德從那裡來?從持戒修行中來。值得我們學習。

5、學戒為了持戒。持戒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起心動念處做起。

個別同修學了戒律,不是用於反省自己,而是用來找別人的缺點毛病。這種態度是錯誤的。持戒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三業,要從自己做起;「攝心為戒。」要從起心動念做起。

持戒修行首重攝心。念佛法門的要領,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印光大師說:「諸惡眾善,皆須在心地上論,不專指行之於事而已。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矣。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於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增訂印光大師文鈔》卷二,復馬契西書一)澫益大師儉查自己持戒不夠,捨比丘戒持沙彌戒。弘一大師甚至說自己只能持五戒。兩位大德這樣做是謙虛嗎?是他們也犯戒嗎?都不是。而是他們從嚴要求自己,從起心動念上下功夫的原故。正是我們持戒修行的榜樣。

古人出家以後,學戒五年,打好基礎,五年以後,再學教理或參禪。今天,我們作為一個比丘,實在差得太遠。暫不說具足戒,起碼認真守好沙彌十戒。一個邊十戒都不守的比丘,怎麼配稱他是合格僧人?!這種人必然走向墮落!

沙彌十戒,這次大家又學一遍。下面想談自己的一點認識。

1─4條戒,殺、盜、淫、妄,是比丘戒的波羅夷罪。如刑法中的死刑,殺頭不能復活,所以不共住。我寺曾處分兩名,在戒律面前,住持與清眾平等,任何人犯根本戒決不共住。我願意接受僧團大眾的監督。

3條不淫,9條不非時食。這兩條戒是關閉生死的門戶。淫慾是一切眾生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語)意思是淫慾心不清除乾淨,不可能出離六道輪迴。飲食是生死的助緣。常言道,飽暖思淫慾。儒家也指出,飲食男女是生死關。為了抑制淫慾心,所以過午不食,稱為「持齋」。「持齋」不等於「吃素」。必須三業清淨才稱為「齋」。八關齋戒要求一日一夜動一淫念,持齋即不清淨。正因為要求嚴格,所以時間雖短,而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6條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8條不坐高廣大床。凡夫都在衣食住行上面起惑造業,修行人必須把這些東西看破放下,才能談了生脫死。古代修行人,著糞掃衣,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以近現代高僧說,弘一大師從日本攜回的雨傘,使用數十年,補上無數補丁。先師上離下欲留下的床單也是補丁無數。自己對照,深感內愧!去年在寺內垃圾池裡,發現有還能使用的僧鞋、僧襪,和尚未吃完的袋裝奶粉。令人痛心!經典記載,有三個偷吃供果的沙彌,在地獄受報。過去沒有學戒,總認為果報太重。學戒後才明白,供果雖微,是屬於十方三寶之物,所以果報最重。

7條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從消極方面講,道家說,不見可欲則心不亂。儒家主張非禮勿視。先師生前,居士供養的彩電,不讓僧眾看,他自己偶爾看一下。先師圓寂後,大眾師要求看電視,當時要求只看新聞,時間不超過10分鐘。後來未能遵守,只好賣掉。目前寺內電視,只供放有關佛教的錄像用。從積極方面講,修行人必須培養、充實精神生活,不貪求物質享受,有道可樂,自能安貧。

10條不持銀錢戒。目前物慾橫流,寺廟也受衝擊。我們認為,泰國法身寺對僧眾不發現金,只供應生活必需品。這種做法有利修行。我們參酌這種作法,首先保證伙食營養衛生,四季分發生活必須用品,提供簡易醫療。至於衣單費不準備多發。目前寺內,個人收受供養金我最多。自己修持不夠,怕引起貪慾,導致退墮。所以把供養金一部分用於慈善事業,一部分作差旅使用。決不儲蓄,避免增長貪慾。

總的說,通過學習戒律,要解決兩個問題,認識戒律是一個人與萬人作戰的防彈衣,樹立以戒為師的思想。學戒是為了持戒,持戒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起心動念處做起。也只有深信因果,培植道德,持戒修行,才能獲得真實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