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時代,教育的導師是誰?是佛陀。佛在說法,佛在建立僧團修梵行,修解脫法。社會和居士都在護持,乃至國王也都在護持,所以說那個時代叫作正法。
佛法傳到中國來,早期都是從西域,從印度過來了,一些梵僧大德們在傳播佛法,先是經典,那叫作譯場的教育,再來呢,宗師的教育。大德菩薩依哪部經、哪部論的研究?那麼底下很多人隨從學習的,比如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羅什大師底下有那麼多的大德們跟他們一起學習,慢慢地他有一個系統的產生。
所以宗師的教育到了中唐,叢林的產生,有叢林的教育。那麼慢慢地禪風的引起,所以這禪學興起來,他有禪堂的教育,禪堂的教育也就是叢林的教育,延續時間比較久,一直延續,差不多延續到現在。
如何以戒為師?以戒為師的內涵是什麼?他剛才說,他那依法而行嘛,行了嗎?行不了怎麼辦呢?沒有按照法來行僧事。無論是聲聞也好、菩薩也好,你的身份的完成是依律來完成的。如何依律來完成呢?你必須要研究律才知道,怎麼才能完成這個事情,這個身份。在行持過程出了問題要如何來解決這樣,這樣叫以戒為師。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這句話出在哪裡啊?《遺教經》,佛垂涅槃的時候,教誡比丘要以戒為師。故此,受了戒了,比丘的責任重大,要持戒,要住持佛法。因為戒有諸多功德,所以這裡講啊「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如果沒有戒,他不能得於解脫。所以呢!戒叫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就叫作別解脫、保解脫,或者別別解脫。意思你守持一條戒,你將來就沒有這一個犯戒的果報,就別別能夠得到解脫。
因為依此戒的緣故,能夠得生諸禪定,以及能夠滅苦。滅苦因為果報,有生死輪迴,就有種種果報啊!所以有戒能夠得生禪定,得生禪定才能夠生長智慧,生長智慧才能夠滅苦,所以滅苦要有智慧。
智慧從哪裡來呢?從禪定而生,禪定呢是因戒而生。故此,這是三學的根本,三學也是佛法的一個總綱。依戒生定,因定發慧,依智慧而解脫生死。
所以說,如果能夠持於淨戒,如果能夠堅持於淨戒,你們每天都有念迴向,它在《華嚴經》裡面講「戒是無上菩提本」,那麼這個地方講了說「若能持於淨戒」,所有一切善法依戒而生,「是則能有善法」,如果沒有淨戒,就是毀破於淨戒,一切功德都不能夠生起,故此「戒是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那麼有人認為說:「我不受戒,就沒有這麼多麻煩;我受了戒了,有這麼多的麻煩,種種約束,不受戒可以為所欲為啊!受了戒了,那麼種種事情不能做。」
那麼佛制戒是不是給我們找麻煩呢?不能這麼理解,如果沒有戒,我們亂做、亂為,必定會造下惡業。造下惡業,由此惡業去牽引生死的緣故,所以佛製定戒律不要去違犯,違犯將來就有種種果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