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明明有,如何照見空

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無色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多初學之人會說,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我樣樣都有,如何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色不異空」,諸如我手裡的話筒,它是不真實的。話筒由多個零件組成,把話筒拆開,每一個零件便不能再稱其為話筒,話筒本身是因緣組合的,是所有部件組合的總稱,它需要廠家、設備、生產線、工人的勞動等很多因緣條件,所以「話筒非話筒,是名話筒」。我們看到事物因緣和合的這種屬性,便能從對事物實有的執著中解放出來,這就是色不異空。

「受」也如是,受分為覺受和感受兩部分。人的身體能夠辨識冷暖,就是覺受。人的正常體溫在37度左右,當把空調的溫度調至10度時,人吹空調的風,就會覺得很涼;調至30度時,人又會覺得熱。但是如果一個人高燒42度,再讓他感受30度的空調風,他會覺得寒冷。風沒有改變,但是在不同條件下,身體的覺受就不一樣了。

除了身體的覺受,還有感受,比如微信搶紅包,你第一次搶到紅包,哪怕只有幾毛錢,還是很新鮮很興奮。但是第二個、第三個紅包即使裡面錢再多,你的興奮度跟第一次搶到紅包的感受也絕對不同。

所以受是變化的,不是一定的,受即是空。

同樣的道理,「想」也不是固定的。人沒覺悟時,情緒低落時的想法和高興之時的想法會完全不同。

比如爬山,走高低不平石子路,腳硌得很痛,走得很辛苦,心裡滿是抱怨。後來看到老人赤腳在石子上走,老人告訴你腳在石頭上走可以按摩全身器官,對身體健康美容都是極好的。想法改變後,再走同樣崎嶇不平的石子路就感到很享受,因為每走一次都是健身的運動,都是對健康極大的助益,同樣走的是一條路,想法不同,心態前後迥異。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一個做雨傘生意,一個做布鞋生意。老太太不管晴天雨天都愁眉不展,晴天她擔心雨傘不好賣,下雨天又擔心布鞋賣不出去。後來一位師父開解她:「你要換過來想,下雨天的時候,你就想賣雨傘的女兒生意好;晴天的時候,你就想賣布鞋的女兒生意好。」老太太換個想法後,果然心開意解。

所以想也是隨著諸多因素隨時變化的,也是不定的,想即是空。

「行」也如是。一次在籌備梵唄音樂會的時候,因為節目總時間超長,導演從專業角度分析,認為會影響受眾觀感,覺得要刪減節目。可是每個節目大家都付出了相當的心力,去掉哪個節目都捨不得,最後經過討論,我們決定保留所有節目。演出結束後,大家都覺得時間太短暫,意猶未盡。因為佛教音樂會蘊含著正能量,大好時光總是匆匆容易過。

所以時間的長短不是固定的,要根據不同的條件來界定。這代表「行」,行也是空。

五蘊中的「識」也是因緣法。識是眼看到色,耳聞到聲,鼻嗅到香,舌嘗到味等所領受的分別。就像鼻子聞到檀香味,但鼻子只是一個器官,沒有「識」,鼻子也聞不到味道。

人們常說「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菜場味道很雜,但長時間在裡面工作的人是聞不到臭味的。人也一樣,戀愛初期如膠似漆,在一起時間久了,就越發看到對方的缺陷,開始挑剔吵架,甚至想離婚,但是真的分開一段時間,又會思念對方。所以認為好或不好也是變化的,「識」也是不固定的,所以識不異空。

世人常執著於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只有智慧增長了,認識到原來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照見五蘊皆空,才能跳出生老病死的三界,度一切苦厄。讀經千遍,不如解經一字,經典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只有不斷地思維、體悟和實踐,才能穿越虛妄,看到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