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朋友之間有規勸共財之義,朋友是由家庭中轉向社會的重要一倫。朋友之間靠信譽作紐帶得以維繫。凡同窗、同事、同僚、同類者,皆可以為朋友。信即不欺之謂,不僅獨指兌現諾言一端。凡為他人謀事不盡心,非信也。負人財物不還,非信也。當面稱譽私下毀訾,非信也。朋友遇急難不救濟,非信也。朋友無信,表現個人道德的瓦解。對待朋友,謊話連篇,難得聽到幾句誠實語。這已形成一種很嚴重的社會問題。
許多孩子被教育成習慣於說逢迎的假話。而儒佛聖人的教化特別注重誠實。佛教有不妄語戒,儒家重視誠明。《中庸》云:「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論語》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為萬物之靈,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定要兌現自己的諾言。
君子把信譽視為生命,這是一種人格的操守。受儒家文化熏習的中國人本來是誠實的。清朝看與中國人做生意的外國商人,對中國商人就有一種評價:中國商人誠實。只要有口頭承諾,不簽約,也放心。誠實經商乃是財源滾滾的保證,而坑矇拐騙乃是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