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願——(第2願)不復更生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意謂:我成佛時,往生到我剎土中的天人,壽命終了之後,不復更墮三惡道。如果此願不能兌現,我就不成佛。《不復更生惡道願》·

為什麼法藏菩薩會施設這一願呢?法藏菩薩在考察他方剎土時,見到有些剎土中的眾生,雖受人天福報善果,然很快人天福報享盡,又墮落三惡道,甚或有些修行人,臨終之際,昧卻本因,惡業種子現前,又墮落到三惡道裡去了。因此,法藏菩薩要令帶業往生的天人,雖然阿賴耶識中還有惡業種子,然終究不再墮落三惡道。

如何理解「壽終之後」呢?須知,往生極樂的眾生,本身亦如佛一樣,壽命無量,並無壽終一事。然有些往生者悲心甚切,於往生之前曾發過願,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就趕緊要回來度有緣眾生。這裡的「壽終」就是指為了酬自己往生前所發的願,而離開極樂本土,到他方世界度眾生的情形,並不是說在極樂世界還有壽命的終結,故並非真實的命終。

阿彌陀佛發這一願很慈悲,一切往生者如果還想回到五濁惡世來度眾生,都能得到不墮三惡道的保證。這就好比塗上了不死藥的種子,有了保護層,在水裡不會爛掉,在火裡不會燒焦,永遠不會損壞。有了阿彌陀佛這一願的保障,吾人就可以放心地發願:去極樂世界之後,再回來度眾生。因為阿彌陀佛會關照、護佑我們,到他方世界不會再下三惡道,臨命終時還能夠得佛慈佑,回到極樂世界去。

《西方確指》中的覺明妙行菩薩就是例證。覺明妙行菩薩前身曾是晉明帝時代的人,那一世受貧子身,一心生厭離,勇猛精進念佛七日七夜,證得念佛三昧,見到阿彌陀佛,後於七十五歲時往生。往生之後,悲心甚切,多次回到了震旦國,度化有緣眾生。或者作比丘,或者為居士,或者為國王,或者為宰官,或者為女人,甚至還做過屠夫、乞丐等等。雖然他示現了這麼多身份來救度有緣眾生,但是都能夠順利地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明末清初時,為度他原來在唐代的八個弟子,覺明妙行菩薩降臨乩壇為他們傳授淨土法門。

這個例子說明,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再回來度眾生就很自在了。故淨業行人首先要成就「往相迴向」:所有念佛、誦經以及種種功德悉皆迥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時還要發願往生彼土見阿彌陀佛之後,還要回到娑婆穢土來度眾生,此為「還相迴向」。往相迴向與還相迴向的整合就能成就淨業行人的大悲心,與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