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成佛時,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壽終之後,生生世世恆常修習離淫慾的清淨梵行,直至成就佛果。若此願不兌現,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無數剎土,所見或有菩薩,雖有清淨梵行,隔生即忘,難可相續;或現生得名聞利養,便生欲漏,犯不淨行。是故悲心發願,若他方世間諸修行人聞信彌陀名號,得光明願力加持,安隱修習清淨梵行,直至斷惑證果,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這一願體現了阿彌陀佛至極的慈悲,護念他方世界一切菩薩的修行。「諸菩薩眾」主要是包含了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以及信位菩薩。若圓教七信位菩薩,已斷見思惑,便永離不淨行了。對於初發心的菩薩來說,在修道上最大的挑戰,就是欲漏無明與愛慾,令諸眾生長夜輪轉不休。淫心不除,塵不可出。要離開三界分段生死,一定要斷淫慾。
然,一切眾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無明貪慾煩惱根深蒂固。淫慾堅固,稱為「欲藏」,依止身心的染污。淫慾稱為非梵行、污染行。「梵」是指居於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只有斷了淫慾才有資格生到梵天,所以斷淫慾法又被稱作梵行。五通仙人雖然證到五種神通,但是由於未證得漏盡通,一旦遇到因緣使淫機發動,就會失去神通。如釋尊因地作獨角仙人時,遭遇淫女騎項公案即為佐證。《楞嚴經》中,阿難示墮摩登伽女之難,以顯斷欲乃是修道的根本。若不能斷淫慾,縱然有多智禪定現前,悉入魔道。
淫慾的表現形態是火——生前是慾火,死後是業火。地獄境界由十種習氣所構建,第一個就是淫習,所以地獄的境界常常表現為大火聚。火大是七大之一,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中,烏芻瑟摩尊者自述往昔淫慾心很重,遇到了空王如來教他神光內凝,觀察四大,最後體解淫慾火的體性,性空真火,性火真空,就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得火光三昧力。由此烏芻瑟摩尊者就被稱為火頭,得阿羅漢果,成為護法金剛。
比丘戒重在解脫生死,生就是根本,即男女愛慾,所以,淫戒列在比丘戒之首。如佛陀教誡說:我無數方便說斷欲法,斷於欲想,滅慾念,除散欲熱,越度愛結。我說欲如火,如把草炬,如履鋒刃,如毒蛇頭,如惡蠍尾,如輪轉刀,如在尖標,如利戟刺,甚可穢惡,深可怖畏。常作此想,方堪道器。
受持淫戒清淨殊為不易,即便沒有淫慾的行為,但還有七種淫慾名戒不淨。《十住毘婆沙論》云:第一,雖然斷了淫慾,但是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第二,以染心聞女人的香味,同女人說笑;第三,以染心與女人相互注視;第四,雖有牆壁等種種障礙,但是以染心聞女人的音聲;第五,先與女人有說有笑,後來雖然分離了,但還憶念不捨;第六,自己限定,在某段時間內斷淫,然後等這段時間過去了,再去作淫慾的滿足;第七,斷淫慾是為了能夠生到天上與天女享受欲樂,以及得到來世的富貴之樂。
因此,即便在事相上斷了淫慾的行為,但只要具有這七種情形的任意一種,那都屬於不清淨,淫機還在發動。只有離開這七種事,才名戒清淨。
因此,一定要在意念上深知淫慾的過患,深生厭離。凡夫的欲心深重,所以男女之間一定要保持距離,一定不能過多接觸。按修道來說,證到大乘圓教初信位斷了邪淫,小乘初果須陀洹方可斷邪淫。然初果聖人,還會有正淫,需七次往返人間轉生。由隔陰之迷,他仍會娶妻行淫。到了圓教五信位,相當於小乘的三果聖人,才斷正淫,生到五不還天。證得阿羅漢果(圓教七信位),才斷見思惑,永離淫慾,長揖三界,不受後有。
阿彌陀佛深知淫慾是修道的一個大障礙,所以就要加被他方世界菩薩眾。以清淨光攝照他方諸菩薩,令其常修梵行,直至成就佛道的全過程離開淫慾,心得清涼,不再去思念五欲的樂,而是以法樂為主。至誠念佛者,亦當生就能得此離欲證三昧的利益。明末龍褲國師住山念佛十三年,證念佛三昧,得皇帝供養,宮女為他洗浴,欲心不動,亦有神通,即為佐證。
我等眾生投生於此五濁惡世,自己煩惱重,外面誘惑大,構成修清淨梵行之巨大挑戰。然吾人當生真為生死之心,視淫慾如火坑,執持六字洪名之金剛王寶劍,仰憑此願加持之增上緣,伏斷愛慾,逕登西方,作蓮池海會嘉賓,何幸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