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到,禪修要做到「五個堅持」。其中第一個堅持,就是保持情緒的穩定。情緒不穩定,是由於妄想多、雜念多。
怎麼樣減少雜念呢?佛教的修持法門,總體來說都是制妄的法門,都是來對治妄想,對治雜念,使我們能夠得到一心,然後進入禪定的狀態。無有一法不是如此,也無有一種功德、神通、禪定、智慧,不是由於隨著雜念的減少而逐步的開發出來。
有雜念、有妄想,要想開發自己內在的智慧、內在的功能,那是根本辦不到的。修行做功夫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對治自己的雜念、妄想,初步做到保持情緒的穩定,然後一步一步地深入,以至得禪得定。
今天講一種方法來調整情緒。使情緒逐步地穩定,使妄念逐步地減少。這個方法就是數呼吸的方法,以數呼吸的方法來穩定情緒。將心念都集中到數呼吸上了,心念集中了,雜念妄想就少了。
數呼吸也是一個妄念,但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要減少妄念辦不到。所以先要將紛繁複雜的妄想、雜念,逐步地歸到一個念頭上。或者歸到念阿彌陀佛上,或者歸到觀心上,或者歸到數呼吸上。
許多佛弟子在做功課、在涉及到修行的範圍時,往往只注意到我念這一段經有多少功德,能夠治什麼病,能夠掙大錢,能夠保佑誰身體健康。這種想法和做法,在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也無可厚非。
如果老是停留在這個狀態,停留在這個程度,那還是在以妄心來做妄事,做有為有漏的事情,不是無為無漏的事情。
如果我們以制妄、斷除妄想的心態來投入修行,妄心沒有了,雜念沒有了,身體自然健康,工作自然順利,一切的一切順理成章不求自得。
修行不要過分追求表面的東西,不要過分追求淺層次的東西。我們能一超直入,得到了主要的功德,得到了比較深層次的功德,無漏的功德,其它一切淺層次的功德,都包含在其中。得深由淺,但是淺的層次卻不能包括深層次的功德智慧,這是一個必然的道理。
因此,學習佛法要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深入,不要老停留在事相上,不要老停留在求人天的福報,求眼前的平安,要求無上大法。無上大法由禪定生,禪定由數息而產生,由念佛而產生,由參禪、觀心而產生。
數息的方法每一次禪七都講到,但是每一次的禪七都有新的面孔出現,都有新參加的人,所以就不得不重複了又重複。一番提起一番新,也許每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聽一次會有聽一次的體會。
數呼吸,隨呼吸,觀呼吸,總的名稱是「息道觀」。佛教修禪定的法門有三個門:息門、色門、心門。由此可見息道觀的重要性。
所謂數呼吸,就是把全部的精神都集中在一點上,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自己的呼吸,一天二十四小時沒有一秒鐘停止過。如果我們的心念能夠緊緊地與呼吸保持一致,所謂「念依於息」,「心息不離」,能做到這樣,數呼吸就算上了軌道。
數呼吸應該怎樣操作呢?一出一入為一息。呼出去,吸進來,這叫一出一入。在這一出一入之間,或者數入息,或者數出息,不能出入都數,只數其中的出或入。從一至十,不增不減,不錯不亂。
如果能長時間地使數呼吸的數字清清楚楚,不錯不亂,那就是得禪定的一種象徵,那就是把一切妄想雜念初步地統一在呼吸上了。妄想雜念被數呼吸的數字所取代了,集萬念為一念,能夠堅持一定的時間,自然會感到身心清涼,自然會感到妄念在逐步減少。
在數息的過程中如果有錯亂,比如說數到六、七、八的時候亂了,怎麼辦呢?不管它,又從頭開始。在這個中間,也要做到我平常講的那六個字。要專注,念頭緊緊地盯住呼吸的出入;要清明,知道從一到十,清清楚楚,不錯不亂;要綿密,從一到十,從一到十,十分鐘下來沒有錯亂,二十分鐘下來沒有錯亂,一坐四十五分鐘都沒有錯亂,那就叫綿密,那就是功夫在相應。
要注意的是:一、不可出入並數,二、不可少於十,三、不可多於十。增數、減數,都不利於情緒的穩定、心神的安寧。十數是一個圓滿的數,這是佛經上一次又一次告訴我們的一個古老方法,不可隨便改動,改動了就沒有效果。
當然我也看到今人寫的書上說可以一直數,數到一百、一千、一萬。但是佛經上沒有作如是說,我們要聽佛說的話,要聽祖師說的話。我們是在走一條佛祖曾經走過的路,這是一個莊嚴的使命,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情,所以一定不能錯亂,一定要按照歷代先賢實踐過無數次的方法去做。
對於數呼吸,年輕的人因為身體內部的濁氣比較重,火氣比較旺,以數出息為宜;年紀老的人,中氣不足,火力不旺,以數入息為宜。
呼吸有四種狀態,所謂:風、喘、氣、息。風的狀態、喘的狀態、氣的狀態都是呼吸不調和的狀態,只有息的狀態才是呼吸調和的狀態。不過,這四種狀態,應該是調呼吸的四個階段。
沒有經過調整的呼吸,一開始呼吸很淺,就在喉腔這個地方,像是吹風一樣,所以第一個狀態是「風」。再深入一點是「喘」,不均勻,粗一下,細一下,快一下,慢一下。第三個狀態是「氣」,能把呼吸調到氣的狀態,已經很不簡單。
所謂氣功,就是在「氣」上用功。佛家的禪定更深入一步。認為氣還淺,氣還粗,要把呼吸調到息的狀態,那才是呼吸的最佳狀態。因為呼吸不僅僅是從鼻孔吸到丹田,還可以逐步地讓息週遍全身;不僅是鼻孔可以呼吸,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可以呼吸。那就是息遍全身。
息遍全身了,身體就輕飄飄的,真正達到了輕安明淨的狀態。達到這個程度,一般來說,一切疾病都可防治,而且最主要的是能夠深入禪定。因為息遍全身,本身就是一種定的相狀。
數呼吸是息道觀的第一步,做好這一步就能使我們的情緒得到穩定。因為心有所寄,念有所託,雜念就不會紛紜而起。偶爾有一點兒雜念也沒有關係,只要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雜念自然而退。
數呼吸到一定的程度,會感覺到有一些累。因為數到綿綿密密的時候,不數而數,數而不數,這個時候對功夫就會有進一步的要求。那就可以改數為隨,不要數數,就是心念與呼吸緊緊地依托,緊緊地追隨。什麼意思呢?所謂隨息,就是意念隨著呼吸入、住、出。入息、住息、出息。
呼吸進出之間,中間有一個小的停頓的階段,那叫住息。入息、住息、出息,每一個階段,意念都非常清楚,一點兒妄想雜念都沒有,那就是念依於息,那就是隨息的功夫。所謂知息入、住、出。不過,住息也要順其自然,不要故意憋住呼吸,憋久了也會成病。
數息的整個訣竅就是要把身心放鬆,放鬆再放鬆,不要有一點點的緊張。有一點點的緊張,人為地想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那都是徒勞無益,而且會有損身體。所謂功到自然成,要讓身體就像一堆棉花一樣,軟綿綿的,那種輕鬆愉悅,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受用。所以要放鬆身體。
當然,放鬆身體與物質上的措施也有關係。比如說,打坐要穿比較寬鬆的衣服。所謂寬衣博帶,腰帶、褲帶必須鬆鬆的,坐下來腰部和腹部沒有任何勒得慌的感覺,腿子盤著沒有肌肉繃得緊緊的感覺,這都是在物質準備上的必要措施。
有了這些措施,然後從精神到身體都放鬆。精神不要緊張,不要故意的、有意地想做什麼,一切順其自然。身體上也要順其自然,腰杆自然挺直,頭頸自然端正,不要使勁,要放鬆。在放鬆的前提下,保持專注、清明、綿密,使呼吸輕輕鬆鬆的,進出於鼻孔與丹田之間,自然流注,自然出入,自然地觀照。
這是講用數呼吸的方法保持情緒的穩定。這些方法是佛祖曾經修煉過的方法,我們是在走一條佛祖曾經走過的路,這是一件神聖莊嚴的事情。我們每一個修行者時時刻刻有神聖感,有莊嚴感,我們就可以更好地進入修行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