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不移的功夫

安住當下,安住在呼吸上。在安住在當下之時,為了使我們的意念真正和呼吸保持一致,使意念和呼吸合一,四祖大師提出來,讓我們運用守一不移這個方法。

守一,在佛經上叫做心一境性,或者叫做制心一處。翻譯佛經的大德們,用中國固有的名詞,把制心一處的內容表述出來,就是「守一」。這種方法的運用,這種文字的表述,都是由來已久。

守一是一個古老的法門。這個法門比佛教還要早,因為人類要修練,就一定要有一個調整身心的根本方法。

經過古代的修行者,包括佛陀出世以前的修行者,反覆試驗以後,覺得沒有別的方法,只有讓這個心能夠專一了,一切妄想雜念才能慢慢停止下來,內心的智慧才能逐步開發出來。

不管講什麼法門,不管講得多麼天花亂墜,都離不開這一點,都離不開怎麼樣使心能夠專一。念佛要念多少,持咒要持多少,守戒要如何守,都是因為心猿意馬難以調伏。

社會有種種問題,人生有種種迷茫,原因是什麼?心不專一,東想西想。給你們開個玩笑吧。年輕小夥子談戀愛,心不專一,今天想著這個,明天想著那個,就會走很多彎路,造成很多誤區,產生很多苦惱。

所以專一,是調整我們這個身心的一件大事。世出世法,要對治的就是我們這個方寸之地。所以有的禪師就說,要讓「心田不長無明草,意地常開智慧花」。能夠這樣,我們的心就一了,我們的這塊心地就乾乾淨淨。

要安住當下,就要用守一不移的方法,讓我們當下這一念有所依托。依托在什麼地方呢?可以依托在呼吸上。

大家來試一試,清楚地知道:現在是在吸,在呼,在吸,在呼……一行禪師的訓練:「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他是把修止觀「知息出入」的方法,用現代的語言表述出來。我們來試一試。

「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逐步使我們急促的呼吸平緩下來,使我們短促的呼吸延長,使粗淺的呼吸能夠深入到丹田。息能到丹田,守一不移的功夫就見成效了。息能深入到丹田,身體的各個部位就會起明顯的反應。

經絡會更加地暢通,血液的流通會更加正常,臉上的顏色和表情會一天天地變得更安詳。希望我們真正按照守一不移的方法來觀察呼吸,使這一顆浮躁不安的心逐步專一,把一切妄想雜念都放下。

守一不移這個方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或者說有四個要求。

首先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和雜念。我是把妄想和雜念分為兩件事。妄想是沒有目的的亂想,雜念是做事不專一,想問題不專一。嚴格來講都是妄想。

有一些是無目的的去想,有一些是有目的的去想。有目的的去想,使心不專一,那就是雜念;無目的的,妄想紛飛,不知道在想什麼,心跑掉了,那就是妄想。

要放下妄想和雜念,就要訓練這個心,使它放在我們觀察某個對像上。佛教把觀察和觀察對像二者,叫做「能緣」和「所緣」。這個「緣」是動詞。比如說我們要來認識這個杯子,這時的心念就是能緣,杯子就是所緣。我們現在就是要把能緣集中專一地固定在所緣上,讓能緣的心放在同一對像上。

在這裡,我們所緣的對像就是呼吸。這就叫制心一處,四祖大師叫它守一不移,中國道家的功夫叫它守一或者抱一。這一點古今中外是一致的。人類追求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這是講放下。

第二個要求是專注。專注一境,在同一個對像上,不要三心二意,看準一個目標,能緣所緣統一起來,這就是專注。

第三個要求是清明。專注時間久了,腦子可能會走神,會麻木,甚至會不清醒,會睡覺。所以第三個要求是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要糊塗,這叫清明。

第四個要求是綿密。使放下、專注、清明的狀態能夠連續地保持,中間不能有間斷,不能夠隨便轉移目標,這叫綿密。就像一股山泉之水,叮叮咚咚,綿綿密密,常流不斷,心越用越細,越用越專,綿綿密密。能夠做到這一點了,守一不移的要求就逐步達到了。這是硬功夫,是真功夫,這不是靠說就能得到的,一定是要靠行才能得到。